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社区医师》 > 2014年第25期 > 正文
编号:12577628
非医科大学生急救知识技能教育原则探析
http://www.100md.com 2014年6月25日 中国社区医师2014年第25期
     摘要 目的:为更好地培养非医科大学生的急救知识技能,本文结合非医科大学生群体特征及校园特点,提出了非医科大学生急救知识教育的4项原则:即科学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实用性原则和普及性原则。

    关键词 非医科大学生;急救知识技能;教育原则

    大学时期是人生的一个最为活跃和充满活力的一个时期,但是,也同样增加了发生意外事故的风险,这是最容易发生各种意外事故的一个时期。目前,各高校发生意外事故的情况时有发生,对学生本人和家庭都产生严重的危害,如中暑、溺水、触电、骨折、流血、烧伤、烫伤、中毒、动物咬伤、昏厥等。但是,目前大学生在防范各种意外事故的发生,以及意外事故发生后的自救、互救等方面严重缺乏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导致在意外事故发生时,不能在现场给予及时有效的抢救和处理,在很多情况下,都丧失了抢救的最佳时机,可能会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实际上,在一个国家中,其大学生对一些必备急救知识的掌握情况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其国内公众对急救知识掌握的总体水平。因此,普及急救常识应从大学生抓起,非常必要也势在必行。

    在实施急救知识教育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特点和校园实际,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科学性原则

    系统科学的理论知识是科学急救的前提,也是实践技术的基础,理论为急救技术服务。在急救知识技能教学中,必须将理论的科学性、操作的规范性放在首位。这一原则要求:①任何急救操作技术都必须以科学的医学理论为基础;②在教学中,实践操作演示必须准确规范;③教育大学生必须严格遵守急救的程序,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不可随意颠倒或变更。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院前现场急救的目的。否则,不遵循科学性原则,不仅不能减少损伤、挽救生命,反而会造成伤势加重、终身残疾甚至死亡,造成无法弥补的遗憾。

    实践性原则

    归根结底,学习急救知识技能的终极目的是熟练正确地操作急救技术,以便在危急情景中实现自救互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包括课前准备、课上学习与课后考核评价都应体现动手的实践性而不是动脑的理论性。例如,课前应该充分准备各种实际操作教具,如模拟人、三角巾、绷带、止血带、夹板等。上课时,要注意提供给学生更多的操作实践机会,可以设定一个情节,学生们一个假装病伤人员,其他几个同学对其进行急救。同学和老师在完成模拟操作后对其进行点评、指导和总结。这样容易把在大学生学习急救知识技能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暴露出来,也会使教学有了极强的针对性、效率性和操作性。

    实用性原则

    普及急救知识技能的教育对象毕竟是非医学专业的大学生,过于理论机械的说教容易扼杀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深奥而专业的知识也往往也会降低大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因此,在开展急救知识技能教育工作时,在教育内容上,要结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特点,结合大学校园的实际情况,分析意外伤害的危险因素和大学生常见疾病,不能脱离大学和大学生这一特殊地点和群体;在教育方式上,讲解归纳和演示操作相结合,理论要与现实中的实例相结合,在实例中启发引导学生理解理论。用实例的形象性、生动性和典型性代替理论的抽象性、深奥性和说教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普及性原则

    早在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就发出呼吁,全世界每个公民应该掌握1~2门救生技术。在当今时代,具备一定的急救知识和技能被认为是每个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急救技术不再是一种专业技术,而是一种必需的生活常识。基于这样的理念和认识,非医科大学生急救知识教育要体现普及性原则。这里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每一个大学生都应该掌握一定的急救知识技能;二是大学生应该掌握一些基本的、必备的急救知识技能。随着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不断复杂变化,各种突发事件(水灾、火灾、地震、交通事故、传染病、伤害事故等)随时都会发生,每一个大学生掌握一些必要的急救知识技能(如人工呼吸、人工胸外挤压术、外伤出血止血、包扎固定等),不至于在危急情景中束手无策、贻误时机。

    在非医科大学生中普及急救知识技能教育是学生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公民素质的重要手段,它具有广泛性、长期性、系统性的特点,学校各部门、相关院系、相关教师必须足够重视、明确责任、通力合作。并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大学生急救意识,通过开设相关课程,改革考核与评价方式并加强与医疗机构合作,提升非医科大学生急救知识技能水平。

    在大学生中普及急救知识既是一种健康教育,也是一种素质教育,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学校教育理念,无论对个人、对学校、对家庭还是对社会都具有非常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钱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