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社区医师》 > 2008年第20期
编号:11705919
右半结肠癌误诊为阑尾疾病18例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08年10月15日 《中国社区医师》 2008年第20期
     摘要 目的:探讨右半结肠癌的误诊原因。结论: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现特点,详细询问病史,进行综合检查,术中详细探查和病理检查是减少误诊的关键。

    关键词 结肠肿瘤 阑尾疾病 误诊

    我院1997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右半结肠癌患者共24例,其中18例有误诊经过,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18例患者中,男11例,女7例,年龄24~60岁,平均52岁。有典型的转移性右下腹痛14例,右下腹部固定性压痛者18例,有反跳痛者9例,触诊探及肿块者8例;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超过10×109者14例;腹痛伴发热9例,大便习惯改变者7例,纳差10例,消瘦7例,贫血11例,隐血阳性8例:B超检查显示肿块最小者为3cm×2cm,最大者为5cm×8cm,本组18例中腺癌12例,未分化癌5例,黏液癌1例,均合并阑尾炎性变。

    误诊情况及治疗结果 误诊为阑尾疾病的18例中,急性阑尾炎6例,慢性阑尾炎4例,阑尾周围脓肿8例;从就诊到确诊时间最短者1周,最长者达6个月。误诊为急性阑尾炎的6例中,术中冰冻病理切片报告确诊癌症5例,其中发现盲肠癌4例,术中当即行右半结肠切除术,另1例第1次因急性阑尾炎表现而行阑尾切除术,术后因出现症状而复诊发现升结肠肿瘤而行右半结肠切除术。误诊为阑尾脓肿的8例中,7例术中行右半结肠切除术,1例因广泛转移单纯剖腹探查、活检。误诊为慢性阑尾炎4例中有1例广泛转移,仅行剖腹探查活检,3例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本组18例中行右半结肠切除16例,2例因广泛转移仅行活检。

    讨论

    阑尾炎最常见的病因是阑尾腔阻塞,而阑尾腔阻塞最常见的原因是淋巴滤泡明显增生,肿瘤只是其较少见的原因。结肠癌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早期多无明显症状,误诊常有发生,由于右半结肠癌常以肿块型或溃疡型腔内生长,若阻塞阑尾腔则可导致阑尾疾病,我们认为右半结肠癌在临床上易被误诊为阑尾疾病可能有以下一些原因。

    病史询问不详细,对本病认识不足,同时对早期症状不重视。当结肠癌病人以急性阑尾炎为首发表现而就诊时,往往起病急骤,需急诊手术,术前准备时间短,对病史采集有遗漏,对有典型的转移性右下腹部疼痛的病人,满足于阑尾炎的诊断。当结肠癌引发急性阑尾炎时,往往因急性阑尾炎的症状、体征掩盖了结肠癌的表现,体检时若发现有右下腹部饱满,扪及压痛性包块,边界不清,固定,即使术前发现右下腹部肿块,由于缺乏对本病的认识,也可能误诊为阑尾周围脓肿。但若详细询问病史,右半结肠癌早期常有慢性腹部隐痛、贫血、消瘦、乏力等改变,最早也可出现排便习惯与粪便性状的改变。

    术中探查阑尾时,仅满足于炎症阑尾切除,而忽略了进一步探查。另外,由于大多数手术切口采用麦氏切口,也限制了结肠的暴露和探查,即使术中发现结肠肿块,但常不能鉴别是炎性肿块还是癌性肿块,尤其在未经冰冻病理检查时更不易确诊。

    有右下腹部慢性疼痛的病史,常被慢性阑尾炎等并发疾病所掩盖,忽视本病存在的可能,因而有较多病人因跨科诊治,特别老年病人经中医中药治疗,有时可缓解症状,易造成长期误诊。

    虽有必要的辅助检查,但漏诊、误诊也时有发生。过于相信某一种辅助检查的结论而忽略了综合检查,如B超探及肿块及麦氏点探头有压痛,往往提示阑尾周围脓肿,若白细胞数增高,则更加倾向于阑尾周围脓肿的诊断,忽视本病的存在,不作纤维结肠镜及钡灌肠等检查。

    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方面:①病史采集时,尤其对中老年急性阑尾炎病人,应详细询问病史,特别注意有无排便习惯改变、便血、体重减轻等。②术前检查要仔细,如触及右下腹肿块,不能草率诊断为阑尾周围脓肿,应行肠指检、大便潜血试验以及钡灌肠摄片(以气钡双重造影为佳),或行纤维结肠镜检查及CT、B超检查,以利确诊。③COTA(结肠一卵巢肿瘤抗原)检验,对结肠癌的诊断价值优于CEA。④对术前诊断可疑者应行右下腹切口,便于术中显露和探查。术中如发现阑尾病变与临床表现不相符,应仔细探查回盲部至升结肠,对不能确诊的结肠肿块应行术中冰冻病理检查。, 百拇医药(王洪星 陈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