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开卷有益·求医问药》 > 2013年第7期
编号:12566605
谈古论黄芪
http://www.100md.com 2013年7月1日 《开卷有益·求医问药》 2013年第7期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这是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别》诗,诗中的“王孙”即指黄芪。黄芪称为“王孙”,见于唐代甄权的《药性论》,转载于明代的《本草纲目》。黄芪,旧作“耆”,长也,被李时珍称为“补药之长”。黄芪味甘、微温,有补中益气、固表止汗、利水消肿和除毒生肌的作用。黄芪应用广泛,受到不少名人的喜爱。

    柳太后与黄芪

    据《旧唐书·方技传》记载:唐代许胤宗在南陈新蔡王手下做官时,柳太后突然患中风说不出话来,请遍名医治疗都没有效果。柳太后因为口噤不能服药,眼见病情一天比一天严重,新蔡王更是心急如焚。此时许胤宗提出,用热汤气熏蒸法为太后治病。于是使用黄芪、防风两味药煮汤数十斛,放到柳太后的床下。药汁弥漫,烟雾缭绕,柳太后当天晚上就能说话了。以后又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318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