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学信息》 > 2016年第4期
编号:12764666
眼科临床局部用药的眼表毒性
http://www.100md.com 2016年4月1日 医学信息 2016年第4期
     摘要:本文分析了眼科临床滴眼剂的眼表毒性及作用机制,针对滴眼剂安全使用及注意事项进行详细探究。

    关键词:眼科;局部用药;眼表毒性

    1 眼科临床滴眼剂的眼表毒性及作用机制

    1.1抗生素 抗生素滴眼剂主要损害结膜和角膜。结膜损害多表现为乳头及滤泡的增生增厚及瘢痕化。角膜损害多见浅层点状角膜上皮混浊。相关研究认为病变早期角膜上皮呈细小点状混浊,无强烈眼部刺激征,随着用药时间延长及毒性程度加深,角膜上皮会出现点状糜烂、水肿,进而表现为假树枝状角膜溃疡,甚至角膜融解与穿孔,从而严重影响视功能。也有学者认为氨基糖苷类药物眼局部过量应用可有结膜、视网膜毒性。而喹喏酮类则会通过干扰线粒体DNA合成引起角膜基质细胞的凋亡,且喹诺酮类还可促进角膜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从而增加角膜穿孔的风险。另外机体方面也是不可忽略因素,如幼儿及老人的代谢能力较低,则更易产生不良反应;不同的种族,药物在体内代谢所需酶的活性不同,则不良反应的发生亦不尽相同。

    1.2抗青光眼药 抗青光眼类药物,如毛果芸香碱、β-受体阻滞剂及肾上腺素激动剂等,长期应用会致结膜炎性反应,表现为结膜上皮杯状细胞减少,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及成纤维细胞增加。而长期使用多种抗青光眼药物,还可使小梁组织受到炎性细胞浸润,造成毒性病理损害。相关研究人士对29例(35只眼)药物毒性角膜病变患者的眼药使用情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在所统计的药物中,抗青光眼药物位居第七位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56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