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上海医药》 > 2018年第25期
编号:13278560
季德胜蛇药治疗蝮蛇咬伤100例临床研究(1)
http://www.100md.com 2018年9月5日 《上海医药》 2018年第25期
     摘 要 目的:通过临床对比,观察季德胜蛇药治疗蝮蛇咬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共观察200例蝮蛇咬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A、B两组,各100例。A组运用抗蝮蛇毒血清、激素、抗生素、能量合剂等西医常规疗法;B组在西医常规疗法基础上加服季德胜蛇药片。两组于治疗前后观察临床疗效;并对患者的局部症状(肿胀程度、疼痛程度)、全身体征(复视、瞳孔、眼睑下垂、张口困难、颈项及全身肌肉酸痛、烦躁、呼吸)、实验室检查指标(中性粒细胞计数、尿隐血、谷丙转氨酶、肌酸激酶、肌酐、凝血酶原时间、C-反应蛋白)的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6 d观察期内A组总有效率为70%,B组总显效率为88%,B组优于A组(P<0.05);在治疗6 d后,两组在患肢疼痛上缓解程度相当(P>0.05);但在患肢肿胀周径差上疗效B组优于A组(P<0.05);在治疗前后全身症状积分上均有统计学差异,但B组优于A组(P<0.05);在实验室指标方面,治疗前后中性粒细胞计数、尿隐血、谷丙转氨酶、肌酐、肌酸激酶、凝血酶原时间、C-反应蛋白等均有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间肌酐、肌酸激酶、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等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优于A组(P<0.05)。结论:加用季德胜蛇药治疗蝮蛇咬伤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蝮蛇咬伤 季德胜蛇药 中医药 临床研究

    中图分类号:R286; R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8)S1-0021-04

    在中国,常见的毒蛇有十余种,其中蝮蛇是分布最广的一种毒蛇。南通地区地处长江三角洲,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变,在夏秋季节,蝮蛇咬伤病例呈逐年增多趋势。蝮蛇咬伤患者病情变化快,中毒严重者极易引起脏器功能损害,甚至衰竭,治疗不当常会致残或死亡,已成为一种严重危害人们生命及健康的灾害性外科疾病。南通市中医院蛇伤专科于1956年创建,目前已成为当地的蛇伤救治中心。长期的蛇伤救治实践证明,中医药干预对于蝮蛇咬伤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纯的西医治疗。而季德胜蛇药是南通市中医院治疗蛇伤的特效方药,在临床对蝮蛇咬伤病例的治疗中疗效满意。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所观察的病例均为南通市中医院蛇伤专科住院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A组100例,男57例,女43例,年龄20~68岁,平均49.72岁,平均病程12.44 h;B组100例,男48例,女52例,年龄18~65岁,平均48.22岁,平均病程11.48h。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和《中国毒蛇学》[2]制定:①有明确的蝮蛇咬伤病史(时间、地点、咬伤部位)。②局部症状:一般有牙痕2个,间距较小,深而清晰,伤口出血不多,有刺痛及麻木感。伤肢肿胀严重,伤口附近可有大小不等的血、水疱,破溃后组织溃烂,产生炎性溃疡,常伴有附近淋巴结肿痛。③全身症状:一般咬伤后1~6 h出现头晕头痛、或有发热,胸闷、心悸、烦躁、呼吸急促、鼻翼煽动,眼睑下垂、视物模糊、复视、瞳孔缩小,恶心呕吐,四肢乏力、全身肌肉酸痛不适。病情程度:①轻型:蝮蛇咬伤后无明显脏腑功能损害;②重型:蝮蛇咬伤后出现明显脏腑功能损害;③危重型:蝮蛇咬伤后出现脏腑功能衰竭。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蝮蛇咬伤的诊断标准;②病程<24 h;③年龄在18~75岁之间;④咬伤部位位于四肢者(便于肿胀程度测量);⑤病情程度:轻-重型;⑥知情同意,志愿受试,获得知情同意书过程符合GCP规定。

    排除标准:①合并有严重基础疾病者,如糖尿病、高血压及心、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等;②神志不清或精神病患者;③属危重型者;④哺乳期或妊娠患者;⑤过敏体质或对多种药物过敏者;⑥依从性差,言语交谈障碍者;⑦年龄<17岁或>76岁者;⑧未按规定用药,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影响疗效判断者。

    1.4 干预措施

    A组:①伤口以3%碘伏严格消毒,咬伤局部常规消毒,不切开,不放血,若有水泡予以挑破,创面用雷夫诺尔沙条湿润引流。肿胀疼痛处以30%七叶一枝花酊喷淋, 3次/d。②抗蝮蛇毒血清6000 U加入0.9%生理鹽水500 ml静脉滴注,如果血清过敏,则按脱敏法处理。③地塞米松10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1次/d,连用3 d。④视病情常规使用抗生素。⑤补充能量,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B组:在A组基础上加服季德胜蛇药片, 10片/次,4次/d,连用6 d。两组均于治疗6 d后结束观察。

    1.5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①治愈:全身和局部症状消失,伤口愈合,伤肢功能恢复,症状与体征积分指数≥90%以上;②显效:全身和局部症状明显减轻,伤口基本愈合,症状与体征积分指数为60~89%;③有效:全身和局部症状减轻,伤口未完全愈合,症状与体征积分指数为30~59%;④无效:全身和局部症状无明显改善,伤口未完全愈合,症状与体征积分指数<30%。总显效率=治愈率+显效率。

    1.6 观察内容与时点

    1)临床疗效观察。根据疗效判定标准,于治疗第6天观察各组治愈、显效、有效、无效的病例数。

    2)观察局部症状体征(肿胀程度、疼痛程度),疼痛计分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分别于观察点(入院时、第6天)进行记录,以0~10分表示患者患肢疼痛情况,0分表示无痛,10分表示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记录分值情况;肿胀计分:患肢肿胀情况,以皮尺测量肢体周径,选择入院时肿势最明显处(记号笔标记)与健侧同时测量,于观察点(入院时、第6天)的1个固定时间测量,以mm为单位。

    3)观察全身症状(复视、瞳孔、眼睑下垂、张口困难、颈项及全身肌肉、烦躁、呼吸)。症状积分表(表1)[3]按4 级(0~3分)评分法记录每项症状体征的得分,计算积分指数。积分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观察点为入院时、第6天。, http://www.100md.com(龚旭初 张允申 陈海东 杨万富 陈旭)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