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保健与生活》 > 2008年第1期
编号:11629278
不要引爆心性猝死的“定时炸弹”(1)
http://www.100md.com 2008年1月1日 《保健与生活》 2008年第1期
     1985年,华罗庚教授在日本讲学时因心脏病突发猝死在讲台上;2004年4月19日,美国麦当劳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吉姆·坎塔卢波在上午参加会议时,因心脏病突发去世;2007年6月23日,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侯耀文先生因突发心肌梗死在家中不幸去世。人们在扼腕叹息的同时,不禁对心性猝死不寒而栗,在此专家告诉大家——

    死犹如晴天霹雳

    在现代医学上,第一个有明确病历记载和尸体解剖的心性猝死的人是英国外科医生亨特。他性情暴躁,在一次医院内学术讨论中,因激烈争吵而当场倒地死亡。

    关于猝死的定义,迄今为止,国内尚无统一标准,不同学者所定范围从瞬间即刻死亡至24小时死亡都有。著名国际大型心血管病研究“莫尼卡”方案则将猝死定义为1小时内死亡、6小时内死亡和24小时内死亡三种。许多疾病如心脑血管病、胰腺炎,还有剧烈运动等都可以造成猝死,其中心性猝死约占八成,这里主要谈谈由非外伤性、意外引发的心性死亡,重点为1小时内和6小时内死亡。

    生老病死本如花开花落,都是自然现象,但这是指无病无痛、无疾而终的自然凋亡。而中年得病、身心煎熬、人财两空的病理死亡常令人惋惜。尤其是中年猝死,则如同晴天霹雳,无论对亲人或是社会都是很大的打击。

    早在2400年前,《黄帝内经》已有“真心痛……朝发夕死”的记载 ......
1 2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09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