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母子健康》 > 2007年第2期
编号:11363781
宝贝也Shopping(1)
http://www.100md.com 2007年2月1日 《母子健康》 2007年第2期
     编辑/小篆

    疯狂购物,如今可不只是成年人的专利;

    一些幼儿园的小宝贝买东西也“上瘾”

    ——见什么要什么,无论去哪儿,都不能空着手回来……

    这时候,妈妈该怎么办?

    冉冉一手拿着气球、一手举着风车,在动物园里走着。看见一位小朋友吹泡泡,立刻提出了新的要求:“妈妈,我也想买一个泡泡枪。对了,你不是还答应了给我买把卡通遮阳伞吗?”从进动物园开始,冉冉的目光就一次次地锁定在一个个售货亭上,任何一件小东西都能让她爱不释手,她的心思似乎压根儿就没在看动物上面。其实,家里已经有上百个气球、十来个风车和4个泡泡枪了。

    我们身边确实有一些像冉冉这样的孩子,为了达到目的和父母软磨硬泡。这些“物质小孩”的欲望仿佛是永远也填不满的沟壑,如同无底洞——满足了这个要求,他们又会接二连三地提出新的要求,层出不穷,令父母焦虑不安。
, http://www.100md.com
    焦虑1 对超市情有独钟

    4岁半的朵朵经常缠着妈妈去“家乐福”,在那儿,她一眨眼的工夫就把购物车装满:小食品、饮料、卡通文具、故事书和小贴画统统拿来,也不管家里还有多少,先装上再说。

    孩子独白

    超市里有那么多好吃的、好玩儿的,看着就喜欢。爸爸妈妈想买什么就把什么放进购物车里,我想要的东西也可以装进去!

    行为破解

    超市里花花绿绿、包装精美的商品,自然会吸引孩子的眼球,对其产生极大的诱惑力。而且,像朵朵这么大的孩子,还分不清“想要”和“需要”的区别,他们只是模仿爸爸妈妈在超市选购商品的样子,挑选自己的心爱之物。

    另外,大人的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决定着孩子消费的发展方向,如果父母平时花钱大手大脚,尽量使孩子的物质极大丰富:吃的、喝的、穿的、用的、玩的应有尽有,也容易埋下隐患;成人的行为给孩子提供了一个极其不好的参照系,在耳濡目染中,宝宝的物欲被不知不觉地培养起来了。
, http://www.100md.com
    应对招数

    1孩子消费也讲“计划经济”

    给孩子一张纸或一个本子,由他自己把购物的愿望都写出来或画出来;然后说明这个星期只能买一样或两样东西,让他权衡先买哪个,这样他自己就pass掉那些可买可不买的。当然,对某些他特别想要的,妈妈该喊“停”时,就喊“停”。到了周末,妈妈和宝宝就拿着这个“计划书”去超市。如果孩子提出了额外要求,“钱是爸爸妈妈辛苦工作赚来的,不能乱花”的解释多半能抑制他们的购物冲动。

    2明确自己的实际需要

    面对那些包装精美的商品,父母要教宝宝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具体的做法是:告诉孩子吃薯片、果冻一类的小零食对身体不好,不能买;想想家里是不是还有一些棒棒糖或蛋奶星星,如果有,就等吃完了再买;至于那个可爱的娃娃,也在不买之列,因为家里已经有了两个类似的娃娃了。折中的办法是给孩子一点时间:“你喜欢这个娃娃,可以和她玩20分钟,然后继续买东西。”让孩子明白:并不是她想要的每一样东西都能得到,即使这个东西近在咫尺,爸爸妈妈只给她买那些真正需要和某些她没有的东西。
, http://www.100md.com
    3“货比三家”

    在商店,教孩子看物品的标价,告诉他同样的东西在另一家商店卖多少钱,通过“货比三家”,使孩子懂得少花钱也能达到同样的目的,省下来的钱又可以买别的东西。

    焦虑2 广告商品“对号”买

    “妈妈,你看电视上的史努比小狗玩具多可爱呀,我要买!”“妈妈,我要吃‘绿舌头’。”……4岁的妙妙每每指着电视广告向妈妈提出新的要求。

    孩子独自

    那只小狗的耳朵大大的、鼻子高高的,脑袋比整个身体都大;它还是电动的,能在家里到处走,我想和它比赛,看谁走得快!

    妈妈总说小孩子只能吃一点点冰激凌、雪糕,其实,“绿舌头”一点都不凉,它的外面只包了一层果汁冰,里面全都是果冻。
, 百拇医药
    行为破解

    1~5岁的孩子之所以执著地看电视广告,是因为学龄前的孩子更容易接受直观的东西,他们还不习惯于思维和分析。而电视广告中煽动性的语言、欢快的音乐、色彩鲜艳和富于变幻的画面构成了强大的视听觉攻势,刺激着掌管颜色、图像和情感的右脑,并牢牢锁定了他们的视线;好吃的、好玩儿的就成了心中难以抗拒的诱惑。

    还有一个理由,宝宝往往难以把推销产品的广告和好看的电视节目区分开来。如果没有父母的指导,6岁以下的儿童一般都不能理解商业广告中的推销意图,而对其中的描述信以为真。

    应对招数

    1让宝宝“看穿”广告

    面对广告,不妨告诉孩子:它其实没有电视上说得那么好,这样做只不过是广告商为了鼓动我们去买那些看起来像星际战士的玩具、还有那些对我们的健康没有太多好处的小食品。为了印证你的说法,也可以买一两样东西,让孩子亲眼看到二者的差距,学会理智地对待广告。
, http://www.100md.com
    2“狙击”欲望也有关键期

    学龄前的孩子欲望特别强烈,见到的东西都想占为己有。实际上,幼儿期是要奠定孩子对欲望基本态度的重要时期,它决定了孩子今后能否正确地面对各种诱惑,包括情感、物质方面的,还有很多消极的东西,如烟、酒、毒品等等。因此,在孩子无限膨胀的物欲面前,父母适时地说“no”。

    焦虑3 别人有的我都想有

    “爸爸,我想再买一辆敞篷跑车模型。”鸣鸣说的时候,眼睛里透着渴望。“你那十几辆汽车模型里面不就有敞篷车吗?”“可我想要一辆和庆庆的一模一样的跑车……”

    孩子独白

    庆庆那辆车真大、真漂亮,还有轨道和高架桥,能上能下,玩起来真痛快!

    行为破解
, http://www.100md.com
    四五岁的孩子已经知道与小朋友攀比了,他们经常要求买一辆别人那样的赛车模型或者连衣裙;也有可能模仿其他小朋友的样子,希望在肯德基店款待小伙伴、庆祝自己的生日。他们觉得这样很“风光”,其实,孩子本意是希望小朋友们羡慕自己,并不知道要花掉多少钱。

    应对招数

    1学会“反攀比”

    简单拒绝,孩子会感到比不上别人,甚至认为父母不爱自己。巧妙的办法是使用“反攀比”或改变攀比兴奋点——和鸣鸣盘点一下所有的玩具车,一一找出它们的优势,让孩子看到,虽然他的跑车没有庆庆的款式新颖、个头儿也不够大,但是比庆庆的车跑得快也走得稳,每次两个人“赛车”,鸣鸣的车总能跑在前面,令庆庆羡慕。有了这个发现,鸣鸣或许就不会为自己的车看上去不够“体面”而自卑了。同时,孩子也受到这样的暗示:不是每个人都能有和别人同样的东西,但每样东西都有自己的长处。

    2个性与铺张无关

    告诉孩子:显露自己的个性比单纯的攀比,更能赢得小朋友的羡慕并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而张扬个性与有没有什么和

    [ 下 页 ], 百拇医药(若 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