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家庭中医药》 > 2003年第7期
编号:11086173
“非典”令国人管好自己的嘴
http://www.100md.com 2003年7月1日 《家庭中医药》 2003年第7期
     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光辉灿烂。令世人赞叹不已。但是,国人长期以来形成的一些餐饮陋习也已成了社会顽疾。此次“非典”疫情的流行,将这些陋习的危害进一步凸显出来,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这些陋习是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

    请对野生动物嘴下留情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学者认为,动物是病原体的一个库.是疾病的一个来源。

    尽管尚未完全证明“非典”来自何种动物。但有证据表明。广东最早出现“非典”症状的患者,曾近距离不断接触过蛇、鸽子、猫头鹰等禽兽。最近国家林业局研究证实,如果子狸、蛇、猴子等均可携带5AR5病毒。有吃野生动物习惯的人们应该遵守国家的有关规定和法律,改掉吃野味的陋习。

    中国人不仅敢吃,会吃。而且有些人以吃野生动物为荣。什么野生动物珍稀越是要吃什么.什么动物快要灭绝了越是要吃什么。动物越珍稀,就越有人出大价钱来吃。出的价钱越高。就越有人不避艰险、不惜犯法。去猎捕、烹制。我国野生动物的许多品种从丰富到珍稀、从珍稀到濒危、从濒危到灭绝,很大程度上是葬送在国人的口腹中了。食野之风的盛行。导致了大量未曾检疫的野生动物成为人们桌上的佳肴,至今我们也无法排除什么病毒隐藏在那些野味佳肴之中。如艾滋病是从猴子身上传过来的。天花是从牛瘟传过来的。鼠疫是从老鼠身上传过来的。狂犬病是从狗身上传染过来的.蛔虫是从猪身上传过来的。疟疾、登革热是通过蚊子传染来的。很多流感是动物身上传过来的。然而。许多人对于饕餮野生动物的危害性至今仍然认识不清楚。这是非常危险自白。
, http://www.100md.com
    警惕“生吃活食” 国人有句俗语叫“尝鲜”。“尝鲜”无非有两层意思,一是指要吃鲜活的东西,二是指要吃那些没有吃过的东西。我国有些地区讲究吃“生猛鲜活”,认为吃活的动物更有营养,更能刺激胃口。于是醉虾、醉蟹、生毛蚶、生肥牛、生鱼片都成了人们喜爱的食品。

    从卫生角度讲,鱼生活在水中,它的体内常常寄生着一种叫肝吸虫的寄生虫。这种寄生虫不耐高温,如果将鱼肉煮熟。它们就会被杀死。这时人们再吃,就不会对人们产生危害。反之.它就能从人的口腔进入胃中。再通过胆管到达肝脏,并以吸取脏器的组织液为生。这样,轻者可使人消化不良、腹泻、肝肿大、夜盲等。重者可导致腹水和肝硬化,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笔者有一位朋友十分喜爱吃醉蟹,两年前这位朋友发现其腹壁、胸壁、背部、大腿内侧有多个游走性包块,虽然不痛不痒,但自觉心慌、气短、胸闷,便急忙去医院检查,被诊断为肺吸虫病,此病就是吃活蟹惹的祸。肺吸虫病是一种人兽共患的地方性寄生虫病。病原肺吸虫寄生在人及虎、豹、猫、野猫、狐、狼、貂、狗、猪等动物的脏器中。寄生于肺脏的肺吸虫成虫产卵,虫卵随痰及粪便排出体外,污染水源,在25~30cC温度下。约经3周左右发育,孵出毛蚴。毛蚴钻入川卷螺体内发育增殖。约需2个月时间发育成许多尾蚴。并不断从螺体内发育为囊蚴;人只要吃入含有肺吸虫活囊蚴的的溪蟹就会感染肺吸虫病。有关研究表明。肺吸虫囊蚴在loo℃开水中1分钟才能死亡。而螃蟹具有坚硬的体壳。即使采用烤、炒、煮方式处理螃蟹,也很难杀死其体内的囊蚴。如果吃醉蟹、腌蟹,甚至生吃鲜溪蟹.更易感染肺吸虫。

    我们的老祖宗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并且创造了诸如煎、炸、熘、烹、炒、爆、焖、烧、烩、烤、蒸、炖、煨、煮、稣、卤、拌、炝、炙等一系列奥妙无穷的烹调技巧和风味各异的众多菜系。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饮食文化传统,我们应该学习继承并让其发扬光大。但对于那些违背科学、不讲文明的饮食习惯,也应该坚决予以摒弃。人类现在已经进入到了21世纪,早已告别了”茹毛饮血”的历史。我们的饮食习惯也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进步。不断提升其现代文化的品位。

    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不仅提醒人们该吃什么.不该吃什么,还要吃的卫生、吃的科学,才能防止疫情的发生和传播。, 百拇医药(张凤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