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保健》 > 2010年第7期
编号:11938821
纳洛酮联合氨茶碱治疗新生儿呼吸暂停临床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0年3月5日 《中国保健》 2010年第7期
     【中图分类号】R7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720(2010)07 - 48 - 02

    【摘要】目的 探讨纳洛酮联合氨茶碱治疗新生儿呼吸暂停的疗效。方法 48例新生儿呼吸暂停48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给予纳洛酮联合氨茶碱治疗,纳洛酮0.1mg/kg,加入5%~10%葡萄糖液静脉滴注,q12h或q8h,首剂纳洛酮后,接着用氨茶碱静脉滴注,首剂5mg/kg,12h后给予维持量2.5mg/kg、q12h,两种药物均连用3~5d。对照组(18例)给予氨茶碱治疗,氨茶碱剂量同治疗组,用药3~5d。分别记录两组患儿每日呼吸、心率及呼吸暂停情况。 结果治疗组显效25例(83.33%),有效4例(13.33%),无效1例(3.33%);对照组显效10例(55.55%),有效5例(27.78%),无效3例(16.67%)。治疗组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中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纳洛酮联合氨茶碱在治愈率、总有效率等方面均高于单用氨茶碱,无明显不良反应,可显著提高抢救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纳洛酮;氨茶碱;新生儿;呼吸暂停

    新生儿呼吸暂停(Apnea)指呼吸暂停时间≥20S,常伴有心律减慢(<100次/min)、发绀、肌张力低下等。尤其是早产儿因呼吸中枢发育不成熟,容易发生呼吸暂停。我们于2003年3至月2009年3月应用纳洛酮联合氨茶碱治疗新生儿呼吸暂停30例,效果较为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3年3月至2009年3月收治的新生儿中发生呼吸暂停者共48例,均符合呼吸暂停诊断标准[1],其中男30例,女18例;早产儿35例,足月儿10例,过期儿3例;出生体质量<2500g33例,>2500g15例;首次发作日龄<1d者10例,1~5d者38例;原发性呼吸暂停20例,新生儿缺氧性缺血性脑病21例,吸入性肺炎6例,颅内出血1例。4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18例,两组在年龄、性别、出生体质量、原发病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两组均监控心律、呼吸和经皮血氧饱和度,定时巡视、密切观察。发现呼吸暂停发作时,立即进行托背、触觉刺激、弹足底刺激呼吸;出现发绀立即气囊加压给氧,保持呼吸道畅通。在给予吸氧、保暖、能量合剂、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若呼吸暂停反复发作者,给予药物治疗。(1)治疗组:给予纳洛酮联合氨茶碱治疗,纳洛酮0.1mg/kg,加入5%~10%葡萄糖液静脉滴注,q12h或q8h,首剂纳洛酮后,接着用氨茶碱静脉滴注,首剂5mg/kg,12h后给予维持量2.5mg/kg、q12h,两种药物均连用3~5天。(2)对照组:给予氨茶碱治疗,氨茶碱剂量同治疗组,用药3~5d。分别记录两组患儿每日呼吸、心率及呼吸暂停情况。

    1.3 疗效判断显效:48h内控制症状,用药疗程短,未再复发。有效:72h内基本控制症状,偶有复发,持续用药5d以上停止复发。无效:症状未控制,发作频繁,出现并发症。

    2 结 果

    治疗组显效25例(83.33%),有效4例(13.33%),无效1例(3.33%);对照组显效10例(55.55%),有效5例(27.78%),无效3例(16.67%)。治疗组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4.19、5.89,P<0.05)。治疗中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3 讨 论

    呼吸暂停多见于早产儿,是一种严重的临床症状,如不及时抢救,长时间缺氧可引起脑损伤,病死率高,存活者可遗留严重的后遗症[2]。

    目前,治疗呼吸暂停的药物主要是氨茶碱和咖啡因,尤其是氨茶碱应用较多,但氨茶碱的兴奋作用同时也增加了脑组织等重要器官的耗氧量,因此会加重患儿的缺氧,致呼吸节律不规则,疗效欠佳,而应用纳洛酮治疗,属于病因治疗,这是氨茶碱所不具备的[3]。纳络酮是阿片受体特异性拮抗剂,与阿片受体结合后能有效阻断内源性阿片样物质(如β内啡肽)等所介导的多种效应,解除呼吸抑制,增加呼吸频率,改善通气。本文资料结果表明,纳洛酮联合氨茶碱在治愈率、总有效率等方面均高于单用氨茶碱,无明显不良反应,可明显提高抢救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

    [2] 陈超.早产儿呼吸暂停防治[J].小儿急救医学,2003,10(4):205.

    [3]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30-232., http://www.100md.com(刘裕芳 姚洪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