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月刊·A版》 > 2011年第2期 > 正文
编号:12100790
关于聚乙二醇干扰素与普通干扰素治疗效果对比的探讨
http://www.100md.com 2011年2月1日 庞玉兰
第1页

    参见附件(2643KB,2页)。

     [摘要] 慢性乙型肝炎(乙肝)治疗的总体目标是:最大限度地抑制和消除乙肝病毒(HBV),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和阻止疾病进展,减少和防止肝脏失代偿、肝硬化、肝细胞癌及其并发症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慢性乙肝治疗最关键的是抗病毒治疗,只要有适应证且条件允许就应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目前抗病毒一线药物包括干扰素(普通干扰素和聚乙二醇干扰素)和核苷类似物。干扰素是一种人类和动物细胞在对各种病毒等因素刺激的应答中产生的具有多种功能的一类蛋白或糖蛋白,具有广谱抗病毒及免疫调节等作用。本文对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与普通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的疗效进行观察和比较。

    [关键词]聚乙二醇干扰素; 慢性乙型肝炎; 普通干扰

    [中图分类号] R512.6+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2-045-0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7例患者,其中男性41例,女性26例,诊断符合慢性乙肝防治指南诊断标准,为乙肝大三阳(HBeAg阳性乙肝),HBV-DNA>105cop/ml,ALT>正常上限2倍,并大于正常上限10倍,治疗组32例,对照组35例,两组性别、年龄、病情和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

    1.2 治疗方法:治疗组:聚乙二醇干扰素135μg或180μg,每周1次,皮下注射,疗程48周;对照组:普通干扰素500万U,皮下注射,隔日1次,疗程48周。

    1.3 观察指标:治疗24、48周时分别监测乙肝三系、HBV-DNA、肝功能、血尿常规,乙肝三系采用免疫发光法,HBV-DNA采用PCR方法检测。

    2 结果

    2.1 治疗24周时,治疗组ALT复常率,HBV-DNA阴转率,HBeAg阴转率,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周时,治疗组ALT复常率,HBV-DNA阴转率,HBeAg阴转率,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不良反应:两组病人中均有不同程度出现发热、乏力、肌肉酸痛等不良反应,均能自行恢复,给予常规服用地榆升白片和利血生片后,白细胞下降均能好转,停药后恢复至正常,两组患者均完成疗程,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病率高,对患者生理和心理危害较大,如不及时治疗易发展至肝硬化或肝癌,并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而抗病毒是慢乙肝治疗的关键。目前认为持续抑制甚或清除乙肝病毒可减轻和消解肝脏的坏死、炎症,防止肝硬化、肝细胞癌和肝功能衰竭的发生是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目标。国内曾广泛应用的降酶、“保肝”和非特异性免疫疗法,最多仅有部分辅助或对症的治疗作用,已不再成为首选治疗方法。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抗病毒药物中干扰素具有疗程较固定,兼有抗病毒及免疫调节作用。聚乙二醇干扰素因其有效血药浓度可维持1周并能提高疗效,而在临床广泛使用,而聚乙二醇干扰素是特高分子,支链结构的聚乙二醇附着在干扰素分子上,且不会干扰细胞膜上干扰素受体的干扰素结合位点。另将该药物共价结合到聚乙二醇聚合体会改变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征,特别是延长了半衰期,由于病毒的复制时间很短,作用时间延长的药物更具优势。且聚乙二醇干扰素每周1次注射,不增加毒性,更能被患者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及普通干扰素治疗24周及48周后ALT水平、HBV DNA阴转率、BeAg阴转率、HBe/抗HBeAg血清转换率作比较,聚乙二醇干扰素24、48周后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56.3%和59.4%,HBe/抗HBeAg血清转换率分别为37.5%和40.6%,普通干扰素治疗24周和48周后HBVDNA阴转率分别为25.7%和34.4%, HBe/抗HBeAg血清转换率分别为17.1%和22.9%,在治疗中聚乙二醇干扰素组出现HBsAg阴转2例,对照组无出现HBsAg阴转病例。资料显示治疗组在ALT复常、HBVDNA阴转率及HBe/抗HBeAg血清转换率等方面疗效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副作用并未增加,故值得临床推广使用。但目前聚乙二醇干扰素价格较为昂贵,应在经济条件允许下使用。

    参考文献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643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