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月刊·A版》 > 2011年第2期 > 正文
编号:12100589
肝血管瘤患者90例的彩超诊断临床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1年2月1日 朴虹
第1页

    参见附件(3988KB,3页)。

     [摘要] 目的 探讨肝血管瘤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的特征表现,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效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90例肝血管瘤患者肿瘤内血管分型,肝脏固有动脉血流速度及管腔直径,肝血管瘤中肝静脉血流波形,同时logistic分析肝血管瘤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在90例患者中,72。5%(58/80)为肿瘤斑块内血管型,肝脏固有动脉血流速度平均为Vmax=55±4.23,RI=0.54±5.13;肝血管瘤中肝静脉血流波形均为HV0,瘤体内外静脉血流Dv/Sv=0.53±0.132,Sv<60mm/s。体重指数大于28、有遗传史以及患有抑郁症为肝血管瘤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彩色多普勒评价肿瘤内血管分型,以及检测动静脉血流速度,管腔直径和瘤体内外静脉波形有利于肝血管瘤诊断,并且认为体重指数大于28、有遗传史以及患有抑郁症为肝血管瘤发生的独立的危险因素。

    [关键词]肝血管瘤; 彩色多普勒超声; 危险因素; 诊断价值

    [中图分类号] R730.4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2-234-02

    肝血管瘤是肝脏常见的血管畸形性病变,大多为先天性。近几年来,随着超声诊断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肝脏血管瘤的发现率逐步提高,但是对肝脏良、恶性肿瘤的区别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1]。肝血管瘤和其他恶性肝脏肿瘤都富含丰富的血管系统,区别两者之间的血管以及血流动力学特征,有利于提高肝血管瘤诊断准确率。近年来,超声作为肝病无创性诊断方法发展较为迅速,多普勒超声为定量化评价肝脏血流变化提供了无创简便的方法。本研究通过分析我院90例确诊的肝血管瘤患者在彩色多普勒超声下血管特征,探讨其对肝血管瘤的临床诊断价值,并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现将有关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临床资料

    本研究90例患者均经过CT或者MRI影像学及临床生化检测证实为肝血管瘤。患者临床就诊时间为2009年1月—2010年10月,其中男38例,女52例;年龄18-59岁,平均年龄(45±2.5)岁。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胀、乏力、肝区不适、大便不调等,肝功能指标所有患者ALT>60 IU/L,AST >42 IU/L,部分患者伴TG、TC升高。肥胖者29例,有明显饮酒史者15例,有吸烟史者19例,2型糖尿病者12例,HbsAg阳性者21例,其中9例曾有乙肝活动。所有患者均未有肝血管瘤的并发症,如瘤体破裂等。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ge logic7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凸型探头,频率3.5MHz,患者于肝穿刺后12-24h接受超声检查,所有患者清晨/空腹,受检者体位采用仰卧位或者左侧卧位。检测时观察声像图部位、瘤体大小、数目、形态、内部和边缘回声特征,并记录血管直径以及血流速度。在显示肿瘤病灶后观察肿瘤内外动脉血流,同时对肿瘤内外周静脉血流进行观察,并测量肿瘤动脉、PHA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Vmax/舒张期最小血流速度Vmin、阻力指数RI/HV波形以及静脉舒张期血流速度Dv/收缩期血流速度Sv等参数。

    1.3 统计分析方法

    所有分析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数值用mean±SD,组分之间比较采用one-way ANOVO,危险因素分析采用多重logistic回归,α=0.05。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肿瘤内血管分型

    肿瘤动脉血流分四种类型:1)肿瘤内动脉血流,2)肿瘤外周进入肿瘤内动脉血流,3)肿瘤外围绕行动脉血流,4)肿瘤内斑状血流[2]。分别对以上四种类型血流速度及阻力指数测量分析

    2.1.1 肿瘤内动脉血流型6例,其中Vmax=48.2±2.04cm/s,RI=0.432±0.013。

    2.1.2 肿瘤外围进入肿瘤内动脉血流型12例,Vmax=55.2±2.54cm/s,RI=0.532±0.023

    2.1.3 肿瘤外围绕行动脉血流型51例,Vmax=95±12.54cm/s,RI=0.632±0.123

    2.1.4 肿瘤斑块血流型60例,Vmax=41.2±4.24cm/s,RI=0.432±0.123

    结果显示在肝血管瘤中,肿瘤斑块血流型为主要类型66.7%(60/90),次要的为肿瘤外围绕行动脉血流型56.7%(51/90)。并且肿瘤外围绕行动脉血流速度最快,明显高于其它类型(见下图1)

    2.2 肝脏固有动脉血流速度及管腔直径(PHA) 测量结果中发现,在90例肝血管瘤患者中,仅有25例出现轻微管径直径增粗(0.45cm±0.032),余下则无明显改变(<0.4cm);25例患者中Vmax=64±5.25,仅有1例Vmax=72.3cm/s。其余65例中,Vmax=55±4.23,RI=0.54±5.13。比较没有明显差异(p=0.674)。

    2.3 肝血管瘤中肝静脉血流波形均为HV0 本研究彩色多普勒将HV分为三种波型,测量HV的Dv/Sv来衡量中静脉血流速度,结果显示,在肝血管瘤中,HV波形均为HV0,瘤体内外静脉血流Dv/Sv=0.53±0.132,Sv<60mm/s,其中2例Sv分别为63mm/s,64.2mm/s,仅占检测人数2.2%,两者之间没有明显差异(p>0.05)。

    3 讨论

    肝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约占肝良性肿瘤的41.6%-70%[3],根据国内外报道发病率从0.4-20%,通常为单发,并且瘤体体积较小,多数肿瘤生长缓慢,不伴或者少数伴有肝脏生化指标的改变。尽管多数肝血管瘤对人体危害不大,但是在过度体力劳动、妊娠等因素刺激下,较大的肝血管瘤容易破裂出血而导致一系列的临床症状,甚至危及生命[4、5]。此外,彩色多普勒是一种快速无创的检查,对于肝血管瘤的诊断准确率较高,但是对于病灶中心区钙化的瘤体与肝癌容易混淆,所以进一步了解彩色多普勒下肝血管瘤的特征有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90例肝血管瘤彩色多普勒下血管及血流速度以及阻力特征,发现肝血管瘤中肿瘤斑块血流型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它分组,约为66.7%(60/90),次要的为肿瘤外围绕行动脉血流型56.7%(51/90),并且肿瘤外围绕行动脉血流速度最快(Vmax=95±12.54cm/s),明显高于其它类型(p<0.05),这与已经报道的研究结果相似[6]。笔者也分析了患者肝固有动脉的血流速度以及管腔直径,除25例患者肝固有动脉血管直径轻微增粗(0.45cm±0.032);其余65例中血管直径均小于0.4cm,统计学分析,两者比较没有显著差异。另外在25例患者中,笔者发现了一例患者肝固有动脉血流速度为Vmax=72.3cm/s,明显高于平均值64±5.25cm/s,在肝右叶出现了三个直径约3.5cm的瘤体,结合CT进一步确诊为肝血管瘤(多发)。在90例病例中,肝血管瘤中肝静脉血流波形均为HV0,瘤体内外静脉血流Dv/Sv=0.53±0.132,Sv<60mm/s,其中2例Sv分别为63mm/s,64.2mm/s,仅占检测人数2.2%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3988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