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月刊·B版》 > 2010年第8期 > 正文
编号:12025301
出血性脑梗死53例临床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0年8月1日
第1页

    参见附件(1395KB,2页)。

     【关键词】 出血性脑梗死栓塞性脑梗死大面积脑梗死

    中国图分类号:R74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8-115-02

    出血性脑梗死(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是指脑梗死灶内的继发性出血,是脑梗死的特殊类型之一,国外报道HI发病率15%~43%,国内3%~5%[1]。我院于2000-02~2010-03收治并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的HT患者53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53例入院诊断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疾病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2]。其中男29例,女24例,年龄44~83岁,平均67.3岁。既往有高血压史32例,合并房颤35例,糖尿病14例,动脉炎1例。入院时查头颅影像发现HT3例;病前应用抗血小板治疗44例,抗凝治疗15例,降纤治疗11例,尿激酶溶栓3例。

    1.2 临床表现本组53例患者均急性起病,入院时间1h~11d,47例以脑梗死收住入院,6例入院时首次CT检查即诊断为HT,42例于治疗中病情突然加重或症状持续改善不明显,复查CT证实为HT。其中肢体偏瘫38例,单瘫5例,偏身感觉障碍17例,失语,头痛17例,呕吐9例,抽搐5例,意识障碍11例,脑疝3例。

    1.3 影像学特点CT显示血肿型25例,出血范围大,呈片状或团装高密度影,常有占位效应,多位于脑深部;非血肿型28例,表现为散在或弥散的斑片状、斑点状、条索状或环状高密度影,部分有占位效应。大面积脑梗死27例,小面积梗塞26例。

    1.4 治疗情况全部HT 患者经确诊后,立即停用抗凝、降纤、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给予调整血压、血糖、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防治并发症、脑保护及对症治疗,必要时予脱水治疗。

    1.5治疗结果按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疗效评定标准,基本治愈11例,显著进步19例,无变化12例,恶化5例,死亡4例。

    2讨论

    HT是由于在脑梗死后,缺血区责任血管重新恢复血流,发生再灌注损伤。导致梗死区内继发性出血。分为栓塞性脑出血和非栓塞脑出血,以栓塞性脑梗死HT的概率高于非栓塞性脑梗死[3],本组病例栓塞性脑梗死35例(66%)。栓子迁移、血管再通以及侧枝循环形成可能是促使脑栓塞导致HT的的主要原因。大面积脑梗死是导致HT发生的另一个危险因素,本组患者中,大面积脑梗死27例(51%),与其肿块效应,脑水肿广泛且严重有关。溶栓[4]、降纤、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可促使HT发生。长期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可以引起脑实质血管内结构的改变,增加血管脆性,引起代谢紊乱,破坏血-脑积液屏障,特别是高龄患者在脑梗死发生后更容易导致HT,一旦在脑梗死发生HT预后差。本组死亡患者中3例年龄在75岁以上。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对脑梗死患者治疗过程中有以下建议:①对心源性脑栓塞和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早期应及时复查头颅CT排除HT发生。②在治疗期间患者病情突然发生变化时,应进行头颅CT检查。③治疗时审慎联合应用降纤、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等药物,治疗时注意血凝指标监测。④注意调整血压、血糖,避免血压、血糖指标的大幅波动。⑤对于长期血压、血糖控制不良患者,以及高龄患者在发生脑梗死后审慎给与溶栓、降纤、抗凝等药物治疗,以防止HT发生。⑥一旦脑梗死后合并HT发生,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395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