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月刊·B版》 > 2010年第8期 > 正文
编号:12025198
静脉留置针在儿科输液中的应用体会
http://www.100md.com 2010年8月1日
第1页

    参见附件(685KB,1页)。

     【摘要】结合自身体会收集我科穿刺治疗体会 ,以及留置针使用的安全给护士操作带来了方便也节省了时间。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8-232-01

    静脉留置针输液作为一种新的护理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在儿科护理工作中,静脉穿刺是重要的一项基本功,其成功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护理工作的质量及护患关系,我科自2006年3月至2009年3月为900例患儿采用静脉留置针输液收到良好的效果。有效地保护了患儿的血管,减少了反复穿刺造成的感染机会。也减轻了患者及家长的痛苦,尤其对新生儿肥胖及穿刺难度大的患儿,大大减轻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改进了护患关系,提高病人满意率,现将应用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科自2006年3月至2009年3月为900例0至12岁的患儿采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Y型24号留置针,其中头皮静脉留置850例,手背静脉留置50例。

    2 操作方法

    2.1 按常规做好输液前的准备,向患儿及家长自我介绍,并说明输液目的,以取得患儿及家长的配合。必须实行身体约束。

    2.2 选择血管时穿刺成功的关键根据病儿的年龄,药物性质,静脉状况,选择适当的血管,婴幼儿多采用头皮静脉,刺激性强的药物应选用大血管,尽量选择对病儿活动限制最少的部位。

    2.3 常规消毒皮肤消毒范围>7cm,检查针头的完整性,取下针帽旋转移动针芯,并后退针芯少许,右手固定针翼,左手先顺血管方向推进套管,然后退针芯,将套管全部送入血管,放开输液夹,观察液体进入通畅后,方可拔出针芯。

    2.4 固定留置针穿刺成功后,应合理固定,我科采用6×7cm敷贴均匀粘贴在针翼的两侧,肝素帽部位应加强保护避免撕脱,对于烦躁好动的小儿需要加强看护,尤其在蓝光箱中未穿衣服的新生儿,可用纱布将手包裹成拳头,并略加固定,使其不会在哭闹中抓落置留针。对于出汗较多的小儿除了加长胶布固定外,必要时可用胶布沿置留针环绕头部,以免脱落。

    2.5 封管封管是留置的关键,方法恰当可延长留置的时间。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患儿输液完毕后,我科采用生理盐水3至5ml正压封管,然后边退边旋转针头封管,正压封管使留置针内充满生理盐水,防止回血起抗凝的作用,若操作不当易形成血栓导致堵管。

    2.6 留置我科病人一般只留5至7天,最长留置10天,对于留置超过3天者,应重新消毒针眼处,然后跟换敷贴,无1例静脉炎的发生。

    3穿刺失败的原因

    3.1 护士穿刺技术欠缺,新入科的护士未掌握穿刺技术要领,在选择血管及穿刺手法上均不熟练。

    3.2 穿刺时见血后,退出针芯过早,因外套管比针芯短1至2cm软管未进入血管,导致送软管失败。

    3.3 进针角度不对,进针角度过大易刺穿血管,角度过小则套管针皮下潜行的距离过长,而实际进入血管的软管长度不够,软管易滑出血管外,导致穿刺失败。

    3.4选择的血管不好为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而盲目选择血管,如选择的血管时反复穿刺使用过的,因此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输液时有回血,但液体不能进入血管内,而导致重新穿刺。

    3.5 护士的心理压力较大及患儿家长的挑剔,而造成护士思想紧张,引发穿刺失败。

    4对策

    4.1 加强新入科护士的技术培训,让科室穿刺技术好的护士进行示范,加强与护士的交流,使年轻护士掌握穿刺要领。

    4.2 穿刺见血后,应边退针芯边送管,不要将针芯全部退出,尤其是较细静脉的穿刺时,因阻力较大送管困难,而使软管折转。

    4.3静脉留置针的角度以15-30.度为宜,角度过大易穿破血管,角度过小针头在皮下潜行的距离较长,而是软管进入血管长度不够而滑出,头皮静脉穿刺进针角度不宜超过15度。

    4.4正确的选择血管,对于病程长血管使用次数较多及输入刺激性强的药物,应选择大血管,好动的孩子尽量避免选择关节处的血管,不要选择反复使用过的血管,避免出现药物外渗情况。

    4.5加强对护士的心理调节,科内组织心理知识的培训,使护士在工作中找到自信,减轻心理压力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685KB,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