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健康大视野·医学分册》 > 2019年第2期
编号:13328823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9年1月15日 《健康大视野》 2019年第2期
     【摘要】目的:本文旨在探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用药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9月-2018年10月100例心肌梗死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人。对照组单纯使用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使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进行用药治疗,治疗2个月,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及血管预后情况。 结果:两组疗效对比,在连续给予观察组患者口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安全剂量2个月之后,患者的心肌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心肌再梗率、病死率、血小板再聚集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血管再通率则高于对照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已接近或达到正常值(p值<0.05)。 结论:单一使用阿司匹林治疗不及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心肌梗死效果明显,且联合治疗安全性较高,死亡率低,所以联合治疗是治疗心肌梗死疾病的优选方法,可在临床中推广运用。

    【关键词】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心肌梗死

    【中图分类号】R6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0019(2019)02-123-01

    前言:

    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心肌梗死患者在临床上多存在突然而剧烈的胸口疼痛,及时给予药物及急救护理不能完全缓解,同时在辅助检查上伴有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及进行性心电图变化,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常可危及生命[1]。本研究旨在探討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应用对心梗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1资料及方法

    1.1资料

    一般资料 本次实验选取我院2017年9月-2018年10月100例心肌梗死患者,其中男性70例,女性30例,年龄60-83岁,平均(70.0±7.2)岁,均符合医学教材《内科学》(第九版)制定的疾病诊断标准,辅助实施心电图、CT、MRI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证实。以上患者多以胸闷、胸痛、心悸为临床表现,患者对本次实验知情并自愿签署实验知情同意书,排除合并其他重大疾病患者。将10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0例,其中女性15例,男性35例,年龄在62-83岁,平均年龄(70.0±6.2)岁,其中合并冠心病10例,合并高血脂20例。对照组50例,其中女性15例,男性35例,年龄在60-82岁,平均年龄(70.2±7.3)岁,其中合并冠心病15例,合并高血脂16例。组间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使用溶栓治疗,缩小梗死面积,保护心脏功能。对照组患者单纯使用阿司匹林(拜耳医药,国药准字J200880078,下同)口服,每次300mg,每天一次,治疗3d之后调整为150mg/d,观察2个月,并评估效果。观察组给予患者口服阿司匹林治疗外,还给予患者氯吡格雷(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6410)治疗,口服,每次300mg,每天1次,治疗3d之后调整为75mg,治疗及观察病情2个月,并评估使用效果。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实验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的心肌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心肌再梗率、病死率、血小板再聚集率、血管再通率五项临床预后指标及左室射血分数。

    1.4统计学

    文中计数(x2检验)、计量(t检验)资料用SPSS20.0软件处理,P<0.05表示对比数据有很大差别。

    2结果

    由表1可知:观察组患者的心肌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心肌再梗率、病死率、血小板再聚集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血管再通率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心肌梗死在医学上又被称为猝死,死亡率非常高,发病迅速,是严重威胁我们生命的一种心血管疾病[2]。目前我国临床上治疗心肌梗死的主要药物为阿司匹林,阿司匹林作为解热镇痛代表药物是水杨酸的衍生物,经近百年的临床运用,证明对缓解轻度或中度疼痛效果较好,亦可用于感冒、流感等发热疾病的退热,除此之外阿司匹林用于主治抗血栓,对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3],可防止血栓形成,用于预防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心肌梗死、心房颤动、人工心脏瓣膜或其他手术后的血栓形成,也可用于不稳定型心绞痛[4]。但是长期大剂量的使用阿司匹林这一药物,可能提高并发症的发生率,如消化道出血、尿酸增高、药物性皮炎、抑制凝血功能等[5],而氯吡格雷为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对于ADP与血小板受体的结合有选择性,可用于预防和治疗血小板聚集而导致的心脑血管疾病,如近期发作的脑中风、心肌梗死和其他外周动脉疾病

    在本次实验研究中,观察组在心肌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心肌再梗率、病死率、血小板再聚集率、血管再通率五项临床预后指标上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是指: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量的百分比,一般检测分数达到50%以上属于正常范围,人体安静时的射血分数约为55%-65%。观察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由不达标至接近或达到正常水平。

    综上所述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心肌梗死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缩短病情疗程,提高治疗安全性,具有显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周敏.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分析[J].药品评价,2017,14(17):27-30.

    [2]高玉芳.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生活质量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J].北方药学,2018,15(7):60-61.

    [3]赵向英.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及药学分析[J].中国处方药,2018,16(8):84-85.

    [4]魏晓.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治疗中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8,12(9):102-103.

    [5]曹莉.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疗效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8(4):662-663., 百拇医药(杨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