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 > 2012年第12期 > 正文
编号:12336978
血液透析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清脂蛋白的影响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2月1日 王淑云 夏宇欧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 研究血液透析疗法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清脂蛋白的影响,并探讨脂蛋白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我院慢性肾衰血液透析患者63例,测定血清中TC、Cr、TG、LP、ApoA1、ApoB的浓度,比较对照组与透析前、后脂蛋白及血脂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CRF患者的TG、ApoB水平显著升高(P<0.05),Cr、Lp(a)水平极显著升高(P<0.01),ApoA1水平显著降低(P<0.05),TC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透析后TC、TG、Lp(a)、ApoA1、ApoB水平与透析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Cr水平显著下降(P<0.01)。结论 慢性肾衰血液透析患者脂代谢紊乱,检测血液透析CRF患者脂蛋白水平,对于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并发症,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意义。

    【关键词】 慢性肾功能衰竭;血液透析;血清脂蛋白

    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是指由各种原发或继发性的肾脏疾病引起的慢性肾功能损害,引发酸碱、水及电解质失衡,代谢毒物、废物潴留及内分泌紊乱等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综合征,该病发病率高、病情严重且预后差。目前血液透析是CRF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可帮助患者延长寿命。但是血液透析CRF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机率远高于正常人。上世纪80年代有研究发现这一现象与脂蛋白有关,并提出脂蛋白肾毒性的观点[1]。近些年医学研究已证实脂蛋白为心脑血管类疾病的独立危险因子。笔者选取我院血液透析CRF患者63例,研究其透析前后脂蛋白及血脂水平的变化,并探讨血清脂蛋白变化的临床意义。现具体叙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05月-2012年06月我院接诊的CRF患者63例,男34例,女29例;年龄22-65岁,平均年龄(51.2±10.3)岁;所有患者的诊断均符合国家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诊断标准,其中原发慢性肾病35例,糖尿病肾病13例,高血压肾病9例,狼疮性肾炎5例,肾结核1例。所有入选患者行血液透析方法治疗,透析时间5个月-16个月,平均透析时间(9.9±1.8)月。

    选取健康志愿者50例,作对照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25-62岁,平均年龄(48.1±11.3)岁。无心脑血管、肝肾等基础性疾病。

    1.2 方法 标本收集:CRF患者于血液透析前、透析后各抽血1次;对照组禁食12小时后,于清晨取前臂静脉血。分离血清,2小时内检测。

    用酶化学法测定TC(总胆固醇)、Cr(肌酐)、TG(甘油三酯),用免疫比浊法测定Lp(a)[脂蛋白(a)]、ApoA1(载脂蛋白A1)和ApoB(载脂蛋白B)。

    仪器为日立76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试剂为日立公司产品。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数据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与对照组相比,CRF患者的TG、ApoB水平显著升高(P<0.05),Cr、Lp(a)水平极显著升高(P<0.01),ApoA1水平显著降低(P<0.05),TC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

    透析后TC、TG、Lp(a)、ApoA1、ApoB水平与透析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Cr水平显著下降(P<0.01)。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3 讨 论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肾单位破坏,导致肾脏调节功能及内分泌功能失调,表现出一系列平衡紊乱的临床症状,发病率高,病死率高,预后差。血液透析是一种有效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替代治疗方法,该项技术发展成熟,且能有效延长患者寿命,但血液透析不能降低Lp(a)水平,与本文研究结果相符。

    Lp(a)(脂蛋白)是一种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的大分子复合物[2]。核心为脂质,外周蛋白质是由载脂蛋白ApoA和ApoB100组成的复合物。ApoA是由高度糖化的单肽链组成,是Lp(a)特有的载脂蛋白,对Lp(a)的功能起重要的作用。ApoB位于染色体2p23中,而ApoB100是ApoB基因的转录产物,它是介导LDL与受体结合的配体,还能结合并运输内源性TG和TC。

    Lp(a)的合成主要在肝脏中完成,其作用主要是转运胆固醇、促进平滑肌细胞增生及其DNA合成。另外,Lp(a)可作为判断炎症状态的蛋白之一,当机体有炎症存在是,Lp(a)将与其他炎性因子一同升高,且随着炎性状态加重,Lp(a)水平将升高。

    微炎症状态[3]是指无临床感染表征的前提下,患者受到外界刺激后(如微生物、化学物质、内毒素等),机体炎性因子、炎性蛋白升高,进而一系列的炎性反应。微炎症状态相关因子有CRP(C反应蛋白)、Lp(a)(脂蛋白)、血清白蛋白、IL-1、IL-6、TNF-a、前白蛋白等。微炎症状态发生的原因主要有:①CRF患者体内代谢毒物、废物积聚,如糖基化终产物和脂质氧化产物均可引发炎症,而且CRF患者肾脏的清除功能下降,炎性因子不能及时清除体外。②血液透析操作中透析液、透析膜、血管通路等各个环节均有可能引起炎性反应。

    近些年,Lp(a)与肾脏疾病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多。研究表明[4],肾功能缺陷患者肾小球内炎性因子Lp(a)沉积,并与系膜基质相结合,一方面Lp(a)直接刺激系膜细胞而促进其大量增殖,另一方面Lp(a)可引起巨噬细胞的刺激作用而促进其大量增殖及系膜基质增多。目前研究已证实Lp(a)为心血管类疾病的独立危险因子,可大大增加CRF患者并发心血管疾病的机率。因为Lp(a)可损害肾动脉内皮细胞,影响血流动力学并增加血管张力。内皮细胞受损后,LDL和VLDL与肾小球基底膜上的氨基聚糖相结合,损伤基底膜和系膜细胞,促进肾素的释放,加速肾衰[5]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204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