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人人健康》 > 2011年第13期
编号:12109272
成长隐疾
http://www.100md.com 2011年7月1日 《人人健康》 2011年第13期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高效的经济发展,需要具有高度竞争力的人们投入其中,被这种趋势裹挟的成人,又不可避免地将这种竞争压力传导给孩子。在这种竞争逻辑下,学习成绩成了衡量教育成功与否最重要的标志,而钢琴、书画等所谓的特长也成了提高竞争力的筹码。

    北京师范大学人格课教师王芳认为,这样的教育使得孩子从小学会的是“注重外部的标准和目标,比如成就,比如拥有什么东西,也导致孩子把人生价值建立在这些东西上面”。她说,社会正处于复杂的转型期,没有人认为社会大环境和教育体制可以一夜之间被扭转或打破,但父母可以在家庭教育中弱化大环境的影响,更强调内心的关注和成长。

    事实上,孩子们并非真的抗拒学习、竞争这些社会上认为使他们厌烦的事物。《青少年健康人格调查报告》显示:大多数小学生喜欢上学,他们焦虑的主要原因不是害怕学习,而是担心因考不好带来家长的责骂,大多数小学生对成绩很在意,并且会在成绩不好的情况下从自身做起,主动想办法。而这种学习态度又直接影响到情绪。感到愉快和自豪的小学生主要是学习成绩好,他们的积极情绪里边一半来自学习。学习对情绪的影响,从小学一直到初中、高中、大学,继而影响到人际交往等各个方面,而学习的热情却在岁月的打磨中起伏不定。

    这种对学习成绩和考试分数的追求,主导了孩子从小学到大学的整个成长过程,并不可避免地牵引了整个社会的教育资源。本来应该对人格教育承担主要责任的家庭教育,也不得不为学历教育服务。一方面要听从学校教育,一方面学校教育又听从家长的,情况越来越复杂。有关专家认为,在这种教育局面下,人格教育是失败的、缺位的。

    父母儿女皆祸害?

    豆瓣网“父母皆祸害”小组,创建于2008年1月18日,截至2011年4月18日有超过3.6万名注册成员。那里聚集了一群在父母子女关系中受到挫折、苦苦思索出路的年轻人,他们自称“小白菜”,在小组里倾诉自己的无奈、挣扎和绝望。

    一个女孩的妈妈发现了这个小组,并向人炫耀自己教育的成功和女儿的幸运 ......
上一页1 2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55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