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人人健康》 > 2008年第12期
编号:11673391
灾区新家园(1)
http://www.100md.com 2008年6月15日 《人人健康》 2008年第12期
灾区新家园

     近一个时期,救灾的主要战场转换到了灾后安置、重建家园上。一幕幕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十万援建大军抢时间、赶进度,为灾区群众建设新家园的建设工地场景多次出现在电视画面上并见诸于各大报刊。

    灾区安置点什么样?是否像电影上看到的难民“安置点”或“避难所”那样混乱、动荡、贫困、冷漠、肮脏?

    新家园建设中

    5月22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了《地震灾区过渡安置房建设技术导则》(试行),对于建设规划选址提出了明确要求。

    按规定,建设规划选址应考虑灾后重建规划要求,不占用近期建设用地,并能够避险防灾、及时疏散;应避开地震断裂带、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及次生灾害影响的地段;避开水源保护区、濒险水库下游地段;避开现状危房影响范围;避免改变原有场地自然排水体系;优先选择靠近原有居住区和经鉴定后可利用公共设施较多的地段。
, 百拇医药
    导则要求:安置房宜集中建设,每处规模不宜少于50套。住房宜采用行列式布置,拼接长度根据场地条件以4~10个开间为宜;安置住房行间距以4~5m为宜,消防通道宽度应大于4m;公用卫生间与安置住房应留有必要的卫生距离。

    在安置房社区配套建设方面,要求为平均每50套住房配建1个集中供水点,设置遮雨棚,满足居民洗衣、炊事、洗漱需要;1个公共卫生间,分设淋浴设施和厕所,并配化粪池和无障碍设施,建设面积约40平方米;1个垃圾收集点,配备必要的垃圾收集、清运设施;每50套住房为一个防火单元,配备消防设施;平均每千套房配建一所小学。

    来自江苏、河南、湖南等地的建设大军正在源源不断地向这里集结,预计该市将集纳外省市援建人员总数将达数万人。

    据悉,目前进入四川的外省市援建人员,加上本省的,应有数十万之众。

    现在,随着第一批正规过渡安置房的正式投入使用,所有的疑虑和担心都可以解除了:新的灾区安置点不仅没有脏乱差,而且还是生活设施齐全、物业管理规范,具有一定规模的全新社区。
, 百拇医药
    走进第一个灾区安置房社区——都江堰“幸福家园”

    据了解,作为四川灾区第一个建好的安置房社区,都江堰市“幸福家园”从5月22日晚就率先开始接纳受灾群众入驻。

    该社区总面积150亩,已建成517间,面积近1万平方米,可容纳1500名灾民居住。截止5月29日,已经入驻916人。整个社区干净整齐,入驻居民们仿佛也恢复了往日的活力,开始了充满希望的新生活。

    人们开始搬运家具、陆续入驻。在平均面积15平方米一户的门上,分别醒目地张贴着“幸福家园赈灾居民安置点×栋×号”和组长及成员的名单,每家3~4人不等。显示着社区组织的提前介入和管理的有条不紊。

    “每家可以放3张床,按3口之家计算,人均居住面积已经达到甚至超过成都市区(4.9平米/人)的平均标准。”工地负责人介绍说。
, 百拇医药
    一位老人看到“新房”里崭新的家具、灯具和床,高兴地说:“比我原来的家还好,防震、亮堂、还通风,好得很。”据介绍,这些安置板房的材料均按国家标准定制,隔热、防火、保温,每套造价13000多元。

    社区内的生活配套设施基本齐全。医院、就业安置、法律法规政策咨询、心理关怀、商店、派出所等,大都已经开始为入住居民提供服务。来自河南、东北等地的志愿者们在相关部门的安排下,在进行最后的场地清理并帮助人们搬家。

    “社区医生每天都要上门检查,对我很关心。”年近80岁的王真英老人说。她原来就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肌梗塞等疾病,地震袭来时,由于逃跑时扭伤了脚,引起并发症,造成半身瘫痪,现在只能依靠轮椅行动。

    社区里,还有一位理发师在为社区孩子免费理发,她叫薛英,原本是一家理发店的小老板,地震中,她位于锦华路的铺子完全被毁。

    据了解,所有的过渡安置房均采用彩钢夹芯板轻体装配房,每套约20平方米,采用单层双拼或联排组合等布局形式,室内配置照明和电源插座、液化气灶、罐等设施,能够满足基本居住需要。
, 百拇医药
    同时,公共厨房、公共卫生间、供水点、垃圾收集站、医疗诊所、商品零售店、中小学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

    新社区里,还有一家12平方米的连锁商店,每天的营业额在2000元以上。商品要比外面的便宜5%左右,甚至10%,利润很薄,有的甚至没有利润。

    这里的居民只需要出示政府颁发的的灾民救助卡和餐券,就可以在社区食堂就餐。

    “饭菜很可口,中午和晚上都有肉,生活也很方便。”刚和家人从食堂就餐回来的43栋4室居民谢洪根说。他是该市一家破产企业职工,地震前居住在太平街18号企业宿舍区,大地震使其住宅彻底垮塌,刹那间一无所有,吃住无着。

    他们企业大概有20家和他一样的特困户被首批接纳入驻。

    住在4栋8室的何伟因地震造成住房彻底崩塌,13岁的儿子后脑受伤,22号被首批接纳入驻。幸运的是儿子的伤恢复很快,现在已经在社区学校上课了。
, 百拇医药
    赈灾学校开班了

    “我们在一起,从来都不曾远离,越在危难关头我们心越齐;我们在一起,创造了多少奇迹,请坚信明天会更美丽……”这是位于“幸福家园”安置社区中的赈灾学校小学班开学后的第一课。

    这所赈灾学校包括小学和中学两部分,还附设幼儿园,每间教室大约200平方米,分为三个部分,两头分别是两个班级约60名学生上课,中间是学生和受灾群众就餐的饭厅,整个教室窗明几净。

    “同学们小声些,别影响对面班级同学学习”,老师在不断提醒着孩子们,孩子们脸上洋溢着花朵般的笑容。

    首批接纳入驻的标准

    都江堰“幸福小区”首先接纳入驻的标准是“无房屋、无就业、无生活来源”的家庭。

    “事关灾区稳定,一定要‘公开、公正、公平’。”绵竹市建设局局长王瑞对此标准解释说。因为建设速度和实际需求量之间有时间差,所以确定先期进驻过渡安置房人员的标准制定和实施十分重要。
, http://www.100md.com
    在一处还没有人员入驻的安置房门口,幸福社区工作人员蒋燕和她的伙伴正在认真核对门上住户的名字。她们每天都要定时巡查,不断汇总,争取所有住户尽早入驻。

    据悉,经建设部专家团队考察布局,都江堰市过渡安置房的城区选点,共有“幸福家园”等15个,主要分布在二环路附近,而19个乡镇的安置点也已明确。

    如何管理新家园

    如果“帐篷”是震后灾民的临时住所,那么“过渡安置房”则为灾民们提供了未来1—3年间较为稳定的“生活家园”。因此,安置房社区的条件和环境不仅影响着灾民的生活和情绪,也将直接关系到灾区的生产恢复、家园重建。

    在幸福家园小区,除了日常的生活服务设施外,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也很齐全,如居委会、学校、医疗卫生、治安、商店、劳动就业咨询和心理关怀等。

    “这里的劳动就业和社保窗口24小时开放。”在社区“用工登记处”,正在值班的都江堰市就业局高枭宇介绍。在小高递过来的登记表上,可以看到5月29日当天截止下午1点,有8位居民登记,其中年龄最高的59岁,最小的25岁。通过登记,就业局将及时向他们提供招聘会和用工单位信息,推荐他们到合适的工作岗位。
, 百拇医药
    很多灾民表示,将马上出去寻找工作,为政府分忧。

    社区实行的是社区管委会领导下的自主管理体制。管委会的主要职能是对于小区内的安全、卫生、秩序等进行管理。每100户产生一名住房代表参加社区管委会,同时还制定了居民公约张贴入户。

    “心理关怀站”作为社区内的一个特殊机构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每天都有许多孩子在这里参加各种兴趣活动和游戏,目前该站的工作人员是来自上海一家心理咨询中心的两位志愿者。

    “心理关怀站的办公房子是我们申请后政府无偿提供的,我们将与这个社区共同存在。工作计划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安抚,其次是心理辅助,第三是治疗。”站里的史爱平女士是英国留学的“海归”,她说:“站里的工作目前主要是配合社区学校,为孩子们提供读书、画画和游戏的空间,同时还承担每周一次的学校心理美术课教学。通过心理美术课教学,可以及时了解孩子们的心理,有针对性地给予安抚和引导。”, http://www.100md.com(本刊综合报道)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