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东方养生》 > 2011年第11期
编号:12154513
陈洪捷蔡元培的光明来自康德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1月1日 《东方养生》 2011年第11期
     不同地域产生不同的思想流派,自古如此,中西都如此。近代中国,湖湘学派重理学,岭南学派重心学,江浙地区则重新学。对于浙江而言,王国维、章太炎都是引进西学、融合中西的先锋,但是,真正与正统西学尤其是德国哲学平视体会、运用开演的还要看蔡元培。

    论旧学,他是翰林;论革命,他是国民党元老,论西学,他曾在德国深造,在民国期间,他不属于激进派,也不属于保守派,可是,不论旧学的狂人黄侃,还是新学的旗帜胡适都视他如知己,有认同。

    蔡元培,浙江籍的思想家,为何会有如此的文化包容性和超拔精神呢?翻看着蔡元培当年批注德文版小册子康德的《判断力批判》,玩味蔡元培铅笔勾勒的要点和心得笔迹,北大教授、蔡元培研究专家陈洪捷先生说:“这是蔡元培当年在德国购买的康德的书。”阅读原件,或许才能更真切地体会蔡元培,当年留德,心境,归国办教育的内外体用。

    浙江派学人重视新学

    1916年,蔡元培回国任北大校长之前,北大分为新旧派,旧派属于桐城派,老式文人,新派属于浙江派,新派学者。起初,浙江派的核心人物是章太炎。当时,章太炎周围有一批浙江文人,他们倡导新学与传统的清儒之学对立如同水火。

    因为,自从京师大学堂时代,桐城派属于主流,当时势力很大,包括早期创办人孙家鼐也属于桐城派范围。在文科类领域,桐城派有话语权,所以,后来五四运动批判的六种显学中就是有桐城派。

    陈洪捷分析:“民国以后,桐城派就衰落了,在北大出现了浙江派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60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