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东方养生》 > 2009年第10期
编号:12050689
我们是90后,我们不脆弱(3)
http://www.100md.com 2009年10月1日 《东方养生》 2009年第10期
     这一天,我从世界上消失了。对于这一点,我的父母却似乎不以为然。或许,成长于没有手机时代的他们,对于手机,没有形成过多的依赖。

    在我看来,使用手机至少应该遵循以下三条原则:

    时刻开机

    为什么手机要一直开机呢?如果不开机的话别人就找不到我了,他们联系不到我就会有一些事情来不及及时跟我说,有时候还会耽误很重要的事情。可我妈妈却不担心这个,单位里的同事需要联系她时都会打她的座机,久而久之,妈妈的手机就闲置惯了,放在手边也懒得开机。这一关就是一整天。在我接二连三地听到手机里不带感情的女声说着“您好,您所拨打的电话已关机”的时候,真的是无话可说。

    触手可及

    现代科技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只要有手机,跟远在千里之外的朋友谈话就好像面对面一样。90后的我们几乎是把手机视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人在机在,随时随地收发短信、接听电话已经成为了我们的习惯。出门时放在最方便的衣兜里,看书时放在手边上,睡觉时压在枕头底下,有时还会捏在手里。有同学打来电话,立即接起,有同学发来短信,十几秒内就可以回复。
, 百拇医药
    妈妈对我“机不离手”的行为感到非常的不理解。她的手机一向躺在皮包里最不起眼的那个角落,偶尔有电话,那微弱的铃声和振动早在传入她的耳朵之前就被一层又一层皮革和棉布吸收殆尽了,往往在她想要给某人打电话时,拿出手机,发现居然有许多的未接电话和未读短信,甚至还有几天前的。

    简洁明了

    我们90后,手机的短信功能应该是每一个人使用最为熟练的了。发短信,简单明了是共识。若短信不能简洁明了如何能称之为“短信”?

    短信的使用应该是营造一种真人面对面交流的效果,就是好像两个人在对话一样,很自然,很口语化。我认为iphone的短信界面使用漫画中语言框的形式就是独具匠心地把短信的特色体现了出来,它就应该是一种对话,但这一点在我爸身上就很难行得通。也许是E—mail带来的先入为主的观念,爸爸始终不肯放弃在短信中使用书信格式,称谓、署名、空格、换行全都一丝不苟。一下就是两个例子:
, 百拇医药
    “吴丽雯

    你几点放学?

    爸”

    “吴丽雯

    下课后稍等。

    爸”

    这看起来似乎是很不可思议的,但我也觉得可以理解,因为短信毕竟是写出来的,不管怎么说都和口语交流不一样。感觉别扭是很正常的。但是换一种角度去想,当初我第一次接触手机,第一次发短信的时候,怎么就没有这么想呢,那时我觉得短信只有短短几个字,标点都不用打,是很自然的事情。

    我觉得这也是一个代沟的问题,虽然我的父母亲那一辈正在越来越多地使用手机,但是从书信到E-mail再到短信,从BP机到大哥大再到手机,他们的成长中经历了科技的不断创新,他们接触得更多。在有了一定年纪之后就不怎么愿意再跟随潮流一变再变了。而我们不同,我们很小的时候就接触互联网,使用手机,小孩子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本来就比大人强,再加上这些又是生活中越来越常用的工具,更加吸引我们的兴趣。打一个比方,我们使用手机,就好比是我们的母语,而对我们的父母们来说。它这就是外语,更也许是二外或者三外,熟悉程度不一样,理解程度也不一样,所以,产生在行动上或是意见上的分歧也是很容易被理解的。

    在大人们眼中青少年对手机的依赖是叛逆的标志,但我觉得很大程度上说。这是由于对手机的理解不同而带来的代沟。, http://www.100md.com
上一页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