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食品与健康》 > 2008年第3期
编号:11628715
春天谨防寒气伤人
http://www.100md.com 2008年3月1日 《食品与健康》 2008年第3期
     我国有“春捂秋冻”的古谚。“春捂”是指春天减衣服不要过早或过多。防止气温降低而引起疾病。穿衣戴帽固然要讲究美观舒适。但更不能忽略了科学性。

    早春时节,气候变化无常,乍暖还寒。人体体表组织的调节机能还不能对骤然变化的冷热刺激做出迅速反应。如果过早地脱掉冬装换上春装,则容易使人着凉感冒。加之春天是多种传染病的好发季节。如果不注意防寒保暖就容易感染病菌。因此,初春之际不要过早地脱去冬装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春捂也不能过度,当气候转暖时。衣着仍然过厚,人动辄淌汗,易使体内的体温调节紊乱,容易引起疾病。如果出汗后才匆匆地减少衣服,也容易引起感冒。总而言之,衣着不仅要随季节变化而增减,还要根据人的生理特点、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生活环境和职业特点等不同。加以区别对待。

    阳光明媚的春天,白天温暖,然而到了傍晚,常常又似冬日一样严寒。今天是春光灿烂,明天又可能寒风袭人,所以在日常起居中要特别注意抵御春寒。对于脑血管病患者来说,其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高峰都在每年的1~3月份,尤其是老年人和体弱多病者居多。这与日平均气温、气压、相对湿度的变化密切相关。1~3月份。0℃气温频频出现。相对湿度常常低于20%,气压高,空气干燥,体表水分蒸发快,体内血液黏稠度增高。血液流动速度减慢。加上血管收缩的时间相对延长,故容易诱发脑血管疾病。

    在寒冷的室内静坐不动会使老年人的血压明显升高。并可能诱发心脏病、心肌梗塞。因为老年人产热的能力较低,且循环系统的功能差,容易受到倒春寒的影响。早春寒冷、干燥的空气还会直接影响到呼吸道黏膜的防御功能,全身的抗病能力也会下降,细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会乘虚而入,特别有利于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麻疹、白喉、百日咳、猩红热、肺结核等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病率在春季也远远高于其他季节。

    “春捂秋冻”是符合人体生理机能的。并对皮肤的耐寒热锻炼有着积极的意义。特别是体弱的老人,根据天气变化,随时增减衣服。对防病健身是很有益处的。为了预防倒春寒的威胁,春季一定要注意手、脸、口、鼻部位的保暖。因为这些部位特别敏感,老年人切莫久坐不动,可在室内经常活动或到室外参加各种适当的健身运动。, 百拇医药(春 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