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祝您健康》 > 2011年第6期
编号:12090452
人老了,患老年性痴呆的概率有多大?
http://www.100md.com 2011年6月1日 《祝您健康》 2011年第6期
     老年性痴呆是一种可怕的病症,一般从发病到死亡有8~10年。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因此,关注老年性痴呆,刻不容缓。日前,记者专访了北京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张新卿。近年来,张主任重点从事老年性痴呆方面的临床研究,1988年她便在国内开设了第一家老年记忆障碍专科门诊,还承担着北京市脑老化重点实验室项目“老年期痴呆的综合研究”的临床研究工作。

    记者:老年人记忆力下降到何种程度才算异常?

    张主任:与年轻人相比,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记忆力自然会有所减退,但是要纠正一个认识误区——认为人年纪大了以后应该糊涂,痴呆是老年人的“正常现象”。由于老年性痴呆发病的过程比较长,早期表现隐蔽,症状不明显。家人特别容易忽视老人痴呆前的一些早期症状,或错误地认为这些症状是老年人正常的生理衰退现象,直到症状明显了才去就医,这时,往往已经错过了早期诊断和治疗的好时机。当许多人认识到老人有病时,痴呆症状往往已经比较严重了。
, 百拇医药
    正常老年人的记忆力减退,一般不会影响到以下两方面:一是不会影响正常的社会活动和生活。譬如,一位还在工作的老年人,他有可能水烧开了忘了关煤气,但是,工作上的重要事情不会忘;相反,一位退休老人,承担着接送小孩上幼儿园的任务,但是经常忘记,这就不正常了。二是可以学习一些新的知识。对于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的人,判断其记忆力下降的标准不完全相同。老百姓判断自己记忆力下降速度时,最好根据个体纵向情况,也就是自己跟自己比,自己的现状与过去比。当然,同时还要参考同年龄同文化背景的老年人群的认知功能水平。

    记者:有没有处于老年性痴呆与脑子衰退两者之间的状态?

    张主任:从正常到痴呆不是一天形成的。在正常老年人记忆力减退和老年性痴呆之间有一个移行阶段是值得重视的,我们把它称为轻度认知功能损害。轻度认知功能损害患者表现为与年龄和受教育程度不符的记忆力减退,超过了同年龄、同文化背景的老年人记忆水平,但又达不到痴呆的程度,日常生活能力和其他认知功能亦相对正常。
, 百拇医药
    记者:经常丢三落四的老年人,会不会走上“痴呆路”?

    张主任:一个正常的中年或老年人,不经意间偶尔出现丢三落四的情况是难免的,但是事后或经人提醒一般都能够回忆起来。而痴呆患者常常不能回忆,即便提醒也不能回忆,甚至不承认自己记忆力下降。轻度认知功能损害者是痴呆的高危人群,这一人群中每年有10%~15%的病人会逐渐转变成痴呆。通过前瞻性研究发现,轻度认知功能损害者转化为老年性痴呆的可能性明显高于正常老年人群。有研究认为,由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发展为老年性痴呆的年转归率为10%~15%,即3~4年后约50%、6年后约80%。而正常老年人的年转归率仅为1%~2%。

    记者:人老了,他患老年性痴呆的概率有多大?

    张主任:根据宣武医院的调查,北京地区老年人痴呆患病率(60岁以上)为5.1%,随着年龄的增加,患病率逐渐增加;有报道指出,80岁时发病率会增加到40%左右。在老龄化社会,人类的寿命逐步延长,当一个人慢慢变老时,其患老年性痴呆的概率也将逐渐增加;而且,随着人生旅途发生的各种事件,如脑血管疾病、头部外伤等,患病率也会相对增高,甚至患病的年龄可能会前移。
, 百拇医药
    老年期痴呆包括几十种疾病。老年期痴呆最常见的为老年性痴呆(阿尔茨海默病)及血管性痴呆,这两种痴呆占老年期痴呆的70%~80%。还有一些其他类型的痴呆。

    老年性痴呆的确切致病原因还不清楚。从病理上看,表现为大脑萎缩,神经细胞数量减少,细胞内有神经纤维缠结形成,细胞外有淀粉样物质沉积,这些变化影响了脑的功能,导致了智力下降,生活不能自理。另一种常见的老年期痴呆为血管性痴呆,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脑血管病变,如多发性脑梗死引起的脑功能损害,导致认知功能的下降。

    记者:一个人出现什么症状时,应该警惕痴呆发生?

    张主任:老年性痴呆有十个危险信号:① 记忆力显著减退。经常忘记最普通的事情,事后也不能记起。有时他们会反复问同一个问题,但总也记不住答案,甚至会忘记自己曾问过这个问题。② 完成日常家务变得困难。常常忘记原本会做的饭菜的做法,即使能做饭,也常常会忘了刚才已经做好饭了。③ 语言障碍。常常忘记一些字词,或是将不连贯的字词不合理地组合在一起,会用的词越来越少,令他们的讲话很难听懂。④ 时间和地点定向能力丧失。会在家门口迷路或是在熟悉的街道里走失,同时也不会记得他们现在身在何处,是如何到这里的,又该如何回到原来的地方,有时会不认自己的家门,而走到邻居家。⑤ 判断力明显减退。比如看电视剧时辨别不出正面人物及反面人物。分不清金属与塑料的差别,把塑料盆放在炉火上当铁锅加热。⑥ 思考归纳能力极度下降。稍微复杂的问题就不能理解或茫然不知所措。对事情的描述不清,不能用简短的语言对事情进行总结概括。⑦ 不合情理地放置东西。比如将电熨斗放在冰箱里,把手表放在糖罐里,把冰激凌放在床上等。⑧ 情绪和行为的异常改变。会在没有任何合理原因的情况下出现情绪的快速变化,可在几分钟内从喜悦到大哭,一会儿生气发怒,一会儿又恢复平静;也可能在本应是悲伤的时候却表现出欣喜的情绪。⑨ 个性的显著改变。如原来性格温和开朗,现在却变成十分易怒、疑心重重或者莫名地恐惧。⑩ 主动性的丧失。对什么事情都没有兴趣,没有欲望,消极被动,需要旁人的提示和推动才会参加正常的社会活动。
, http://www.100md.com
    记者:一方面,有人认为人老了脑子变笨是正常的;另一方面,也有人喜欢“对号入座”,有些“症状”就怀疑患“痴呆”了,如何正确对待和认识?

    张主任:这也是我们长期关注和呼吁的一个问题。早期发现,治疗效果会比较好,在轻度痴呆甚至轻度认知功能损害阶段便及时进行治疗与干预,能够延缓痴呆的发生及发展速度。

    老年性痴呆在中晚期治疗的效果比较差,因此,我们有必要把老年性痴呆的治疗时机把握好。在痴呆的早期特别是轻度认知功能损害的阶段,对病人及时进行药物干预,是目前防止痴呆发生、延缓痴呆进展的有力措施。

    有些人喜欢“对号入座”也不可取。主治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症状的发生和发展情况,进行神经系统检查、神经心理测验,还会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必要时还要做头颅CT或磁共振检查,对病人的总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以明确有没有认知功能损害,如果有的话,到了什么程度,并寻找引起疾病的原因。
, 百拇医药
    记者:哪些人容易患老年性痴呆?

    张主任:① 老年人。老年性痴呆通常发生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年龄越大,患病的可能性也越大。65岁以上的人群中,每百人中有5~6人患此病;而8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每百人中有30~40人患此病。② 有家族史的人。特别是发病年龄较轻者,更应注意遗传倾向。在有家族史的痴呆病人中,患者的兄弟姐妹、子女患上此病的危险性比没有家族史的人要大几倍。③ 女性。这可能和女性生存年龄比较长有关。④ 其他。教育水平低;有脑外伤病史;缺乏某些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等,也可增加发病的危险。

    记者:如果家族中有痴呆病人,怎么办? 如何及早发现?

    张主任:需要强调一点,大部分的老年性痴呆不是遗传性的而是散发性的,也就是说遗传因素不是绝对的,但是对于家族中有老年性痴呆的人来说,还是要提高警惕。家族中如果有老年性痴呆患者,其他成员年轻的时候要注意多动脑筋,勤动脑、勤用手,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多接受外界信息,经常学习新知识等。在中年时应该注意有无痴呆的早期症状,比如经常出现健忘的表现,就要及时去医院就诊,一旦发现问题就可以进行早期治疗、早期干预。
, 百拇医药
    记者:勤用脑就不会患老年性痴呆了吗?

    张主任:有研究认为,年轻时多学习,可以促进神经细胞之间的联系,使得神经突触增多,为老年时的突触减少做好储备。也就是说,随着年龄增大,神经突触减少时,由于年轻时神经突触的储备多,对脑功能的影响就相应减少。而对于年轻时用脑少的老年人来说,由于年轻时的神经突触储备少,一旦神经突触减少,就会影响神经细胞之间的信号传递,进而影响脑的功能,出现记忆减退等痴呆症状。根据这种神经元储备学说,勤用脑,经常学习新知识,多接受外界新的信息,肯定对大脑有好处。脑子只会越用越聪明。所以,建议老年人多参与社会活动,不要以看电视打发日子,因为看电视只是被动观看,没有主动参与。

    记者:美国前总统里根是脑力工作者,曾经高度用脑,为什么也会患老年性痴呆?

    张主任:老年性痴呆的确切病因不明,发病机制十分复杂,不是一种因素就能决定你是否发病,有很多因素可以影响疾病的发生。在老年性痴呆的发病机制中,就有神经递质机制、氧化自由基机制、炎性机制、血管机制等。老年期痴呆的很多危险因素是和生活方式有关的,特别是血管性痴呆。因此,除了控制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外,生活方式也很重要。不良的生活方式,会增加患痴呆的概率,这一点应当引起重视。

    记者:老年性痴呆能治疗吗?

    张主任:尽管老年性痴呆的病因不能肯定,还没有完全能够根治该病的药物,但是就像糖尿病需要长期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一样,老年性痴呆也可以通过科学的手段予以防治和延缓它的进程。对于早期病情比较轻的病人,往往在服用适当的药物之后,记忆力就能够得到部分恢复,精神行为紊乱得到纠正。即便病人痴呆程度比较严重时,药物在一定程度上也能缓解病人精神行为异常的症状。 (编辑祝健), 百拇医药(李启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