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祝您健康》 > 2000年第9期
编号:11854080
手术直播:让老百姓眼见为实
http://www.100md.com 2000年9月1日 《祝您健康》 2000年第9期
     去年的一天下午,南京市第一医院与南京电视台紧密合作,通过电视摄像机,在国内首次现场直播让普通百姓颇感神秘的心脏手术——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13时30分,患有急性心肌梗死的55岁患者方某被推进手术室。应邀前来该院参加学术交流的国内外近百名专家静静地坐在梯形教室的投影电视下,与千家万户的电视观众一起关注着手术的进展。手术由青年专家陈绍良主刀。2时45分,手术获得成功。当方某被推出手术室时,守候在门外的妻子喜极而泣,激动地扑上前去……

    手术直播的成功在社会上激起了强烈的反响,《人民日报》、《新华日报》、《文汇报》、《中国青年报》、《健康报》、《扬子晚报》先后予以报道。电视观众打来的热线电话,使该院的专家应接不暇。应广大观众的要求,电视台又对这次手术进行了复播。不久,该院与电视台再次合作,以“为心脏架起健康桥”的主题,成功地现场直播了冠状动脉搭桥手术。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电视打开了手术室这个令人生畏的神秘殿堂的大门。此后,南京市脑科医院、南京市儿童医院、南京市鼓楼医院、解放军八一医院等家医院也竟相登屏亮相,手术直播一时间风靡石城。

    手术直播产生了轰动效应,社会各界对此也是褒贬不一,各有说法。笔者综合了有关资料,以便读者从不同的角度更具体、更客观地了解手术电视直播这一全新的社会现象。

    南京市第一医院至1999年底共完成冠状动脉搭桥手术204例,手术质量国内一流。该院自1998年正式开展冠脉腔内成形术和冠脉内支架植入术,经专家鉴定这项技术已达国际先进水平。尽管上述手术在该院已成为成熟安全的手术,但外界了解实情的并不多。尤其是众多心脏病患者及家属对心脏手术心存畏惧,不愿接受,往往坐失良机而抱憾终身。作为院方来说,手术直播的初衷就是用最直观、最引人入胜的电视传播媒介,揭开心脏手术的神秘面纱,让广大冠心病患者了解心脏手术,从思想上接受它,并勇敢地选择它。医学界人士表示,手术直播既是一种“卖什么,吆喝什么”的行业行为,也是一种医学科普的宣传方式,此举基于造福患者的一份无比凝重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证明,手术直播有利于向更多的患者提供最新、最有效的医疗信息。公众的理解和认同,也使医院的就诊率大幅度增长。手术直播的方式不仅可带动并促进医院重点科室的建设和发展,而且还可促进冠心病诊疗技术的提高。

    每一个曾经为至爱亲朋在手术室外苦苦等候过的人,几乎都有这样的感受:度时如年。手术还顺利吗?已进行到哪一步?如果能亲眼目睹手术实况该有多好啊!手术直播终于架起了医患之间沟通的桥梁。南京脑科医院曾现场直播运用计算机神经导航技术实施的一台手术。接受手术的是一位年仅11岁的女童,她的脑部有直径1.0cm的寄生虫卵。患儿父母在手术室外通过电视直播关注着手术的每一进程。当看到头皮仅切开5cm时,他们疑惑了:这么小的切口能把病灶取出来吗?当看到颅骨骨瓣直径仅有3cm时,不禁慨叹手术的损伤竟然如此之小。当看到手术医师在显微镜下将病灶组织完整取出时,一颗久悬的心终于放下了。南京市的几家医院还先后电视直播了脊柱侧凸矫正手术、电子去脂手术等,均得到患者及家属的认同与赞赏。他们认为,手术电视直播让公众目睹广大医务人员的敬业精神和精湛的医技,增进了医患之间的理解。同时,手术直播也是昔及现代医学科学知识,打击“伪科学”的有力武器。

    据一篇调查报告称:在随机调查问卷中,有部分人对手术直播持否定态度。其理由:一是手术医生打开胸、腹腔,血淋淋的画面使妇女、儿童和老人产生恐惧,心理上难以承受;二是电视介入手术室会使医务人员增加无形的压力,从而对手术效果产生不良影响;三是手术直播会泄露病人的隐私。他们担忧:如果这样下去,连生孩子也直播,那产妇还能受得了吗?对于第一条,有识之士建议电视台运用现代化高科技手段淡化处理那些令人生畏的“血淋淋画面”,而在宣传先进医疗技术、普及医学知识上多下功夫,使广大观众在收看手术直播节目后能有所启迪,有所收益。对于第二条,医学专家解释说,参加电视手术直播的医务人员,特别是主刀医师,都是经过严格筛选的、心理状态极其稳定的医疗业务骨干。可以负责任地说,电视直播不会给他们带来很大压力,也不会影响手术效果。相反,强烈的媒体效应会激励起他们为患者服务的欲望,从而更出色地发挥其高超的才干。至于第三条,卫生法学会会员、南京市卫生局医政处主任科员胡晓翔认为:在现代的竞争型社会里,个人的病史、身体状况等隐私往往成为就业、升迁和事业成败的因素。他建议电视直播诊疗行为,首先应当争取病人的书面同意,节目选题的立足点应在于健康教育,而不可追求低级趣味,节目内容也不得超出事先同意的范围。其次,应回避被直播人的“特定性信息”,为病人保留出院后的生存空间。直播时应省略并非必须的有关病人的个人信息资料,采用电视保护性技术手段,如遮挡面部及敏感部位、改变病人话语的声调等。这样,既能达到健康教育的目的,又使该病人无法被人认出,也就无“侵害隐私权”之虞了。

    手术直播,确是一件让公众关注的新鲜事!,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