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右江医学》 > 2006年第5期
编号:11268985
恶性淋巴瘤病人检出类B抗原一例报告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0月1日 关小勇
第1页

    参见附件(110KB,1页)。

     【关键词】 恶性淋巴瘤;类B抗原;血清学检查

    一恶性淋巴瘤病人在我院门诊就诊时,血型定为AB型,入院后因贫血需要输血,在生理盐水交叉配血时,出现主侧凝集,次侧不凝集现象。复查血型,正定型为AB型,反定型为A型。后经一系列血型血清学试验证实为获得性类B抗原,现报告如下。

    病历介绍

    1.一般情况 温某,女,62岁,因颈部肿大伴胀痛,于2006年2月2日到我院门诊就诊,外科检查为颈淋巴结肿大,T 37.8℃。门诊检查:WBC 12.2×109/L,RBC 2.5×1012/L,Hb 42 g/L,PLT 216×109/L,中段尿检出大肠埃希氏菌,菌落数>1×105/ml,血型为AB型。收住院后经病理确诊为恶性淋巴瘤IV期。转内科治疗,申请输血,在进行生理盐水交叉配血时,发现主侧凝集,次侧不凝集。重新用生理盐水进行正反定型,正定型为AB型,反定型为A型,后经一系列血型血清学实验证实患者是获得性类B抗原。

    2.血型血清学检查 抗A,抗B单克隆血清由长春博德公司生产,标准A红细胞、标准B红细胞、标准O红细胞由上海血液中心生产,试剂均在有效期内;均严格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1]和试剂盒要求。正定型试验:患者红细胞与抗A凝集(++++)与抗B凝集(+),应为AB型。反定型试验:患者血清与A型、O型标准红细胞均不凝集,与B型标准红细胞凝集(+),说明患者血清中存在抗B,与正定型结果不符。定型血清酸化试验:用0.1 mol/L盐酸调整患者红细胞pH值至6.0,酸化后红细胞不与抗B凝集。吸收放散试验:用患者红细胞做吸收放散试验,发现吸收放散出大量抗B抗体,说明此抗体结合比较疏松。唾液物质测定:患者唾液中未含有B型血型物质。血型血清学检测结果,可确认患者血型为A型,是患者红细胞上获得类B抗原致门诊检查时被误定为AB型。后经输入洗涤的A型红细胞8单位,病人血色素升至75 g/L,无不良反应。

    讨论

    据文献报道[2],类B抗原是一种获得性暂时性的抗原,其产生与结肠癌、直肠癌和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有关。近年来有报告认为类B抗原是由于细菌的脱乙酰基酶的作用所致,此酶能使A抗原末端的N乙酰氨基半孔糖水解成半乳糖从而使A型变为B型即获得性B抗原,其具有以下特点:①类B与抗B的反应比正常B抗原与抗B反应弱,类B是获得的,病情好转时“类B”消失,②类B与抗B结合疏松,用类B红细胞做吸收放散试验,可放散出大量抗B。③因类B抗原而错定血型,其血清中天然抗体不符合规律,④类B与全凝集或多凝集红细胞不同,前者只与抗B反应,在AB型血清中不凝集,后者与AB型血清也凝集,本例在血型血清学检测中符合上述类B抗原的特点,因而判定其为获得性类B,病人好转时,“类B”抗原消失。

    淋巴瘤的主要临床表现是无痛性的淋巴结肿大,晚期全身组织器官的淋巴结受到浸润。文献[3]认为淋巴瘤对血液的影响,常有轻或中等贫血,偶伴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未见有类B抗原产生的相关报道。而本例淋巴瘤病人检出类B抗原,分析其原因可能是患者属淋巴瘤晚期,胃肠道淋巴结广泛受到浸润(临床和B超证实腹部有包块)引起胃肠道广泛病变,同时合并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中段尿检出大肠埃希氏菌,菌落数>1×105/ml,且有低烧及WBC增高等感染症状)而致类B抗原获得。在此病人退烧后10天,不再检出类B抗原,进一步证实了上述分析。

    参考文献

    [1]叶应妩,王毓三,孔宪涛,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第2版.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89-90.

    [2]赵桂芝.临床检验学[M].第3版,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92.

    [3]叶任高.内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43-644.

    (编辑:潘明志)

    (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广西柳州 545006)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10KB,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