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9年第23期
编号:13438599
“非遗”保护,路在何方(1)
http://www.100md.com 2019年12月1日 《百科知识》 2019年第23期
     2018年,一场突发大火几乎烧毁了整个巴西国家博物馆,带走了巴西三分之一的“历史”与数不清的人类文明的记忆;2019年,被誉为法国乃至世界最伟大的建筑之一的巴黎圣母院突发大火,滚滚浓烟中,巴黎圣母院塔楼的木质框架被基本烧毁,位于塔顶的箭形塔尖轰然倒塌。悲剧总是重复上演,我们从未像现在一样深刻意识到,任何作为文化载体的东西都随时可能被摧毁。但是更多时候,文化的消失是悄无声息的,作为文物、古迹留下来的历史遗产受世人瞩目,看不见、摸不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却成为被时代遗忘的存在,在尘封已久的角落里静静等待着它们的宿命,这些文化遗产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保护、发扬、传承。

    巴黎圣母院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源起

    一个民族或社群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的辉煌且多样的文化遗产,既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如自然遗产和历史遗产,同时也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民间歌舞、生活习惯等。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因此从形式上看,表演艺术、传统手工艺和节庆活动等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机组成部分。
, 百拇医药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们生活的世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着变化,消费主义、个人主义的蔓延不仅带来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的现代性危机,也使非物质文化遺产的社会存在基础日渐狭窄,侵蚀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基于人类社会发展中负面影响的深刻反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也逐渐进入我们的视野。

    在实践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逐渐成为一个国际性问题,这与民族文化主权意识的不断增强密切相关。强势文化占据主导地位,导致文化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引发了人们对民族文化传承和延续的忧虑。作为民族文化重要载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实践中被不同社区和群体不断地再创造,成为连接我们的过去与未来的一座桥梁,为人类提供持续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更广泛意义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最宝贵的表现形式之一,体现着民族与国家的文化特色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但是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不可触摸、不可感知的特点,长期以来,如何保护它并没有统一的国际标准,即使是“保护”,往往也演变成片面地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反而使其因保护而消失。在此背景之下,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为代表的国际组织和部分国家,开始积极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制度规范等问题。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决议》,标志着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正式提上议事日程。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范畴和措施,为各成员国制定相关国内法提供了国际法依据。迄今为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已有170多个缔约国,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共识的重要基石。
, 百拇医药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必须先理解“保护”的本质。《公约》明确指出,所谓保护,就是要“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特别是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这意味着“生命力”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可持续发展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延续和生存的基础。

    为了实现《公约》的目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增设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并从2008年开始编制公布“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及“优秀保护实践名册”。在此基础上,《公约》在国家、国际等不同层面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规范和社区参与的伦理规范。

    意大利、摩洛哥、西班牙 、希腊共同申报的“地中海饮食”
, http://www.100md.com
    阿根廷探戈

    在国家层面,首先缔约国应在社区、群体与相关非政府组织的共同参与下,完成对其领土范围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确定及定义,列出并定期更新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次,缔约国应制定一项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并将其纳入规划工作,建立相应的保护机构,开展相关的科学研究及方法研究,加强行政及财政支持,通过必要手段向公众宣传相关知识。

    在国际层面,除倡导缔约国家交流信息和经验、采取共同行动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基金”,用以援助各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教科文组织所建立的援助缔约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机制,委员会向缔约国提供各类国际援助,包括但不限于培训专业人员,制订准则性措施或其他措施,提供设备和技能,在必要时提供低息贷款和捐助。

    在各国依据《公约》及自身国情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中,国际社会逐渐演化出了相关的伦理规范,主要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伦理原则》及其他一些衍生文件的形式被确立下来。

    “非遗”保护的世界实践

    在《公约》及各类衍生文件的支持下,国际组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制度安排进行了深入探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采用了一套“三管齐下”的措施:在世界范围内率先倡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协同国际社会制定明确的政策与法律框架;同时脚踏实地地支持政府与当地利益相关方保护遗产、促进创意产业的发展以及鼓励多元文化。, 百拇医药(赵钰欣)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