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8年第22期 > 正文
编号:13268275
晚清外交史上的闹剧(1)
http://www.100md.com 2018年11月15日 《百科知识》2018年第22期
     1899年2月,意大利公使马迪讷奉罗马当局之命,向清政府正式提出租借三门湾,租期为50年,具体协议条款参照中德签署的《胶州湾协定》。除此以外,意大利还妄图谋求得到从江西鄱阳湖到三门湾的铁路修筑权。为了显示这一决心,意大利增派三艘军舰驶往中国海域。罗马当局还密电马迪讷,尽管意大利政府无意开战,但索租的想法不能不让清政府明了。为此,马迪讷立即起草照会,并将其呈递给清政府的总理衙门。

    清政府对意大利的罕见羞辱

    出乎意料的是,清政府不仅断然回绝,还一反常态地“有意违反外交惯例”,将照会不拆封,原件退回给意大利公使。1899年3月5日,总理衙门在致英国公使窦纳乐的信中透露:“本衙门决不能接受意大利的要求,而且考虑到与意大利公使就此事进一步理论,无非是浪费笔墨,所以将原件退回马迪讷先生。”

    意大利獲悉后大为震惊,深感奇耻大辱。3月8日,意大利政府批准马迪讷的请求,准备向清政府递交最后通牒,指出“如果中国顽固拒绝意大利的要求,意大利将在四天内军事占领三门湾”。英国公使得知后,决定从中斡旋:一方面,与意大利公使商定,表明愿意就此问题与总理衙门进行交涉,指出原照会不拆封即行退回是严重违背国际惯例的,不能让中国开此先例;另一方面,由窦纳乐公使出面与总理衙门进行交涉,指责清政府的行为无法容忍。总理衙门获悉后,回复:“退回照会决不是有意羞辱意使,而是出于对意中关系的爱护。”

    这一外交风波事件很快传至意大利国内,朝野舆论一片哗然,但此时意大利尚未做好战争准备,面对窘境,踌躇不前。令人忍俊不禁的是,意大利外交部就此问题,在一天之内连续两次拍发电报给马迪讷,而且是立场完全不同的指示。第一封电报发出的时间是3月10日的12时30分,指示立即向中国政府提交最后通牒。第二封电报发出的时间是3月10日的16时20分,责令搁置最后通牒,等待罗马当局的进一步指示。但意大利使馆管理混乱,竟然搞错了两份电报的序号。马迪讷错以为第一封电报就是最后指示,遂向清政府正式递交了最后通牒。

    三门湾巡检使正在建筑码头及旅馆

    停泊于三门湾巡检使埠的舰船

    英国政府获知后,奉劝意大利放弃这一态度。不久后,意大利政府给驻华公使马迪讷发电报,命令其收回最后通牒。事端一出,马迪讷在清政府和其他外国公使面前丢尽了面子,也引发了意大利国内舆论的广泛抨击与批评。然而,在京其他外国公使对意大利的行径不以为然,即便是意大利所倚重的英国公使也绝非全心全意想帮助他们。法国公使毕盛认为,英国无非是利用意大利保护其在华利益,但意大利政府野心太大,不仅蓄意鲸吞三门湾,还妄图将整个浙江省变成意大利的势力范围。这一想法,势必引起英国方面的强烈不满。毕盛还指出,俄国公使曾在公开场合批评意大利政府的侵略行径,并私下怂恿清政府抵制意大利的贪婪企图。意大利政府知晓最后通牒系误传后,又怕遭致各国反对之声,于是不得不勒令马迪讷撤回最后通牒,并督令其立即回国述职。意大利在华外交的一出闹剧就此罢场,此事也成为欧洲外交史上的一次笑谈。

    外交闹剧事件后的又一丑闻

    尽管意大利对华的首要目标是谋求租借三门湾,但在外交博弈中,意大利还提出了许多附加条款,其中尤为关键的是牟取铁路修筑权。

    1899 年,意大利政府向清政府索取三门湾未得逞之后,便转而提出牟取三门湾至杭州的铁路修筑权。据载,在萨尔瓦葛担任公使期间,意大利政府向清政府提出了三项具体要求:一是允许意大利公司开发京郊西山矿产,并由矿产地修筑铁路至京城;二是允许意大利公署所指派的公司开办宁波府奉化、宁海两县矿场,修筑铁路,以便运出矿产;三是允许意大利公署所指派的公司修筑一段铁路,由扬子江起,至浙江沿海港口处。事实上,这些条款不仅涉及铁路修筑权,还有开矿权、运营权等,是赤裸裸地霸占中国富饶的矿产资源。上述诉求,清政府经过认真考量,认为倘若对意大利这样的次等国家也满足其各种要求的话,势必会带来恶劣的政治与外交影响,决意坚决抵制。当时,意大利国内政局不稳,对华政策摇摆不定,加之英、法等国从中作梗,便自顾不暇,不得不放弃这些蛮横主张。

    撤回最后通牒后,意大利政府权衡利弊,决定放弃在华牟取更大的殖民利益。但是为了顾及政府的颜面,还是准备让驻华公使向清政府谋求租借一个海军加煤站,本意在于让罗马当局有面子下台。尽管只是一个加煤站,但总理衙门还是坚决不予考虑。据意大利公使萨尔瓦葛在1899年7月向意大利政府递交的报告中所指,西太后(慈禧)在最近的宫廷会议上宣称,她将不会让意大利人得到一抔黄土,并断言意大利人没有能力采取任何重大行动。

    海关总税务司赫德认为,倘若意大利大获成功,其他列强必将纷纷仿效,清政府势必垮台,因此断不可轻易允准。总理衙门领班大臣庆亲王奕劻也认为,租借一地给予意大利,仅意方有利,而中方百害而无一益。倘若允之,则他国必亦步亦趋,中国必将招致毁灭性的打击。

    面对清政府的强硬态度,意大利深感没有任何谈判余地。情急之余,意大利公使萨尔瓦葛郑重其事地向清政府表示,意大利并没有中国人想象的那么虚弱。意大利不仅是基督教和罗马文明的摇篮,而且是现实欧洲政治中一支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是欧洲公会的重要成员。可惜,这番煞费苦心的说辞,竟然被翻译者在译成中文时误译。翻译者将“公会”译成了“剧场”,使得总理衙门的大臣们顿觉莫名其妙,不明白为何意大利人要将外交说成是“戏剧表演”。伦敦《泰晤士报》记者莫理循听闻此事后,还刻意发挥,将这一外交闹剧与意大利索租三门湾事件相提并论,成为欧洲政坛上的又一丑闻。 (董强 王方星)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