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8年第22期 > 正文
编号:13268262
大飞机飞出大时代(1)
http://www.100md.com 2018年11月15日 《百科知识》2018年第22期
     7月12日下午,C919大型客机102架机从上海起飞,顺利完成首次空中远距离转场飞行。多地同步试飞模式由此开启。这意味着,C919大型客机项目转入了密集研发试飞的新阶段。与此同时,C919大型客机103架机的电缆管路基本铺设完成,下一步将进行系统安装,并于年内进行试飞;104架机将于年底进入总装阶段……

    作为我国首款按照最新国际适航标准和国际主流市场运营标准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干线民用飞机,C919于2007年立项,2015年11月总装下线,2017年5月首飞成功。

    十年磨一剑。一架大飞机汇聚着全国人民的殷切期待,也凝结着几代航空人的接续努力。它的出现填补了国内大型客机研制的空白,彰显了中国制造的实力和今日中国航空业的辉煌成绩,也是中国航空业40多年来探索、奋斗的重要成果。

    从零基础到运-10

    在我国,大飞机主要是指起飞重量超过100吨的运输飞机,也包括拥有150座以上的干线喷气式客机。目前,全球只有美国、欧洲四国、俄罗斯和我国具有制造大飞机的能力,垄断国际干线客机市场的则只有美国的波音和欧洲的空客。国际航运体系习惯上把300座以上的客机称作“大型客机”,这主要是由各国的航空工业技术水平差异决定的。

    作为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航空工业从来就是大国博弈的高端平台,是国家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强大的航空工业是一个国家建立独立自主稳固国防的重要基础,是保持一个国家国际社会地位的重要基石,也是衡量國家综合国力和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尺。C919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使命和梦想,更是通过经验总结和科学论证的理性选择。

    如今,在上海郊外的中国商飞公司基地,停放着一架带有五星红旗标志的大飞机。它就是我国第一架按英美适航条例自主设计的大型喷气客机—运-10。它是一个传奇,既让人自豪,又充满悲情色彩。

    新中国的航空制造业是从无到有发展起来的。

    1970年,毛主席视察上海时提出:“上海工业基础这么好,可以造飞机嘛。”同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上海市试制生产大型运输机被纳入国家计划,大飞机代号为“运-10”。因为这项任务是1970年8月下达的,故项目代号为“708工程”。该计划的最初目标是研制国家领导人出访专机,树立大国形象,因而在性能方面强调全天候、高航速、大航程。1975年1月,运-10飞机的图纸设计基本完成。1976年,制造出了第一架用于静力试验的飞机。1978年,全机静力试验一次成功。1979年,制造出第二架用于飞行试验的飞机,并于1980年9月首次试飞成功。此后,运-10还进行了各种科研试飞课目,先后转场北京、合肥、哈尔滨、乌鲁木齐、昆明、成都等地,并曾7次飞抵起降难度最大的西藏。

    运-10飞机

    运-10最激动人心的试飞是从成都飞拉萨。新中国建立后,西藏开辟了空中航线,但由于受到飞行高度的限制,所有飞机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飞越”,而是在世界屋脊的众多高峰间“穿越”,运-10则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飞越。

    到1985年,运-10共飞了130个起落、170个小时,最远航程3600千米,最大时速930千米,最高飞行升限 1.1万米,最长空中飞行时间4小时49分。从性能上看,运-10客舱按经济舱178座、混合级124座布置,最大起飞重量110吨,已经达到了“大飞机”的标准,总体上与当时波音707飞机的水平相当。它的出现填补了中国大型客机研制的空白,证明了中国人能够研制大飞机。

    此后,运-10一直试飞到1985年2月。在大约完成了一半试飞任务的时候,拨付经费耗尽。由于经费问题及发展战略不清晰,运-10飞机很快下马。

    航空工业从来都是一个国家工业体系发展程度的综合体现,运-10作为大型客机,其设计与建造必然反映出当时我国的民用航空工业甚至整个工业体系的整体水平。其下马则是那个时期我们困难而又贫弱的工业能力的缩影—中国羸弱的工业体系无法顺利造出高技术的大飞机。因为严重缺乏很多大型部件的生产能力,运-10不得不大量采用土法上马的解决方式,由此导致在长时间使用中出现结构质量和寿命、安全等方面的问题。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停飞后,运-10飞机一直停放在中国商飞公司的制造基地,作为“永不放弃”的象征,激励中国民用飞机制造业前行。

    “摸石头过河”的后运-10时期

    改革开放为我国大飞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也指明了方向:引进国外成熟技术或与国外厂商合作研制,在生产中掌握大型客机的结构特点和生产工艺,为以后的自主研制打下基础。

    自1984年起,中国航空工业与美国麦道公司签订协议,实施150座级大型民用飞机MD-80的合作生产和MD-90国产化中美干线飞机合作项目。该项目取得了美国联邦航空局(FAA)的生产合格证,共向国内外客户交付37架飞机,其中5架出口到美国,国产化率基本达到70%。

    1986年8月,数位国内航空专家联名上书,建议立即着手研制150座大型客机。是年12月,国务院做出与国外合作生产、消化吸收国外技术,发展我国150座干线飞机的决定。

    与麦道公司的合作,在中国民航发展史中具有重要意义。在与麦道的合作中,我国才真正接触到西方先进的飞机生产技术、工艺和技术规范。尤其是MD-90型机,1989年11月14日开始研制,1993年第一架原型机起飞,在中型干线飞机中算是非常先进的。

    MD-90型机采用了许多高成本效益技术的设计,在技术上和经济上都具有竞争性。虽然MD-90型机在第一时间就拿到中国来生产;但由于亏损严重、销路问题以及麦道公司被波音公司兼并等多方面因素,仅制造2架后,计划即中止,上海的麦道生产线被迫关闭。受此影响,这次“以市场换技术”的尝试失败了。 (沈海军)
1 2 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