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8年第17期 > 正文
编号:13278939
有袋类动物大观(3)
http://www.100md.com 2018年9月1日 《百科知识》2018年第17期
    

    树袋熊

    袋熊

    袋熊类共有3种,隶属于袋鼠目袋熊科。它们身体矮胖敦实,虽然外貌有点像熊,但体型要小得多。实际上,它们看上去更像啮齿类动物中肢体短而粗壮的旱獭。它们的眼、耳均小,尾巴退化,仅留痕迹,前后肢均有五趾,不仅有力,而且爪子非常强大,后足的第二、三趾部分合并,擅长挖掘复杂宽大的洞道网络,过穴居生活,白天分别隐藏在各自的洞穴中睡觉,夜晚才出来活动。袋熊类以草类和植物的根、球茎、树皮以及菌类等为食,它的牙齿也与旱獭等啮齿类动物的牙齿较为相似,上下颌有两枚像啮齿类那样不断生长的大门齿,没有真正的齿根,终身不断生长,需要不断地“磨牙”才能保持正常状态。

    袋鼠

    袋鼠类是澳大利亚有袋类动物中最著名、最具代表性的类群,隶属于袋鼠目中的麝袋鼠科、鼠袋鼠科和大袋鼠科,共计约75种,包括长鼻袋鼠、草原袋鼠、赤褐袋鼠、荒漠袋鼠、麝袋鼠、兔袋鼠、纹兔袋鼠、树袋鼠、小岩袋鼠、岩袋鼠、甲尾袋鼠、林袋鼠、丛林袋鼠、沙袋鼠和大袋鼠等。

    在这些类群中最小型的、也是最原始的一类是鼠袋鼠类,体型中等的则有树袋鼠、岩袋鼠、兔袋鼠、丛林袋鼠以及大袋鼠等。有趣的是,它们跟鼠类并没有什么相似之处,而是占据了相当于其他大陆鹿、牛、羊或羚羊等偶蹄类动物的生态位。一方面,它们基本上是草食动物,以啃食草和树叶等为生,拥有适应于草食生活的颅骨形态,牙齿的结构和功能也与缺乏上门齿的偶蹄类动物相似。例如,大袋鼠类的下门齿前倾,在取食时下门齿刚好与上门齿之后的革质垫相抵,这种特殊的门齿格局适合于牧食生活。它们的消化系统的构造也与偶蹄类类似,均为前肠发酵型,在消化道中有大量的细菌,帮助消化纤维性食物。有的种类甚至还具有反刍的特性。另一方面,它们发育了堪与偶蹄类动物相媲美的高度特化的肢体结构和快速的奔跑能力,适合在草原上游荡。在高速飞驰时,它们靠双脚跳跃前进,尾巴用作平衡器官,时速可达88千米,而且一次跳跃可达13.5米,并可越过3.3米高的障碍。

    树袋鼠是袋鼠类中唯一的树栖类型。很显然,它们的进化路线是在适应了地栖生活后再次适应树栖生活。尽管它们的四肢在地栖特化方面已经走得很远,但树栖仍使之获得许多适应性改变:前肢伸长与后肢几乎相等,前肢上强有力的弯爪和后脚上粗糙的足底等都对攀爬有利。

    有袋类起源于北美洲的中白垩纪(距今约1亿多年),后来随着有胎盘类哺乳动物的兴起,使其在生存竞争上处于劣势,在亚洲、欧洲和非洲等大陆相继绝迹。而在此之前,澳大利亚大陆及其附近岛屿就已经与其他大陆分离开来,與世隔绝,形成一个“世外桃源”,漂浮在茫茫的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不仅有胎盘类中的食肉动物未能侵入,没有势均力敌的对手和它们争夺生存空间,而且气候环境等也没有太大的变化。因此,这里的物种走上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进化之路。尽管总体上没有有胎盘类的物种那样丰富,也缺乏大象、犀牛、河马、长颈鹿那样体型巨大的物种,但演化至今天的物种仍然十分繁荣昌盛,并且适应了多种多样的生活方式。

    袋鼠 (余夫)
上一页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