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7年第17期 > 正文
编号:13109598
中华民族危险关头(1)
http://www.100md.com 2017年9月1日 《百科知识》2017年第17期
中华民族危险关头
中华民族危险关头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如果从七七卢沟桥事变算起,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已80年;如果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算起,抗日战争爆发已86年。几十年来,全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中国人对这场战争的记忆却历久弥新,恍若昨日。这是一场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关键一战,也是后世中国的起点。九一八事变中的侵华日军

    世界大势与日本的战略误判

    中日两国都是东亚重要国家,有着漫长的友好交往史。历史上虽曾发生过一些不愉快甚至战争,让两国人民付出惨痛代价,但这并不代表中日两国人民交往的主流,而是国际形势演变以及两国政治演化的结果。

    近代之前,日本是中国文明的学生,而且是个“优等生”。到了近代,两国几乎同时面临相同的问题:如何应对西方近代文明的挑战。在近代早期,日本依然如过去千年一样,惟中国马首是瞻:中国有限度、有节制、有选择地接纳西方,日本也像中国一样,让“兰学”(江户时代通过荷兰人传入日本的西方科学文化知识)进入,但必须有约束、可管制。

    然而到了19世纪中叶,东西方的形势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西方在技术上的进步,特别是工业革命的发生,使西方有一个超出今日想象的殖民冲动和市场需求。而东方,一方面在与西方的贸易交往中分享了巨大的市场好处,长时期享有贸易顺差;另一方面视自己尚未获得充分开发的市场为私家花园,不愿意让别人特别是强大的西方染指。1840年的鸦片战争,就是这种情形的必然结果。鸦片战争结束了,中国人并没有从这场战争中学到多少东西,少数知识精英如林则徐、魏源的觉醒,并没有唤醒整个国家,中国依然在原有轨道上前行。

    与中国的情形很不一样,日本密切关注着中国的一切。中国在鸦片战争中的失败让日本深切体会到西洋文明的魅力,在中国还陶醉于想象中的东方大国时,日本采纳了与中国相反的路径,不是拒绝西方的贸易要求选择战争,而是打开国门与西方通商,并发誓转身向西,在东方构建一个西方式的近代国家。

    中日两国面对西方的不同应变方式深刻影响了后来的发展。日本渐渐学到了西洋文明的长处,同时也沾染了西洋文明的“病毒”,“丛林法则”“弱肉强食”启发了日本,让日本觉得自己完全可以像西方那样进行殖民扩张。日本锁定昔日的“老师”作为自己的殖民目标,于是便有了后来的中日甲午战争,这也是中日两国结怨的开始。

    甲午战争让中国蒙受了巨大损失,日本从这场战争中不仅获得了巨大的物质利益,为后来的工业化、现代化提供了帮助;而且甲午之战让日本的信心变成了野心,既然一个古老强大的东方大帝国都能轻易征服,还有什么力量可以阻断日本通往世界的步伐?10年后,日本一举战胜欧洲大国俄国。

    短短10年,日本相继战胜欧亚两个大帝国,这一方面显示了变革的力量、宪政的活力,另一方面也激活了日本步趋西方、征服世界的野心。此后的日本,在重大国际事务中从不缺席。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执意参战固然展示了其重视盟友承诺、协助英国的决心,但其刻意遏制中国、进而征服中国,多少暴露了其称霸亚洲的企图。

    日本向中国提出的“二十一条”是20世纪中日关系转换的一个分水岭。此前20年,中国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变革,从专制到新政,从新政到宪政,从宪政到共和。总体而言,那20年中国受日本的影响最大,日本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中国学习的榜样,在某种程度上取代了西方在中国的意义。中日两国政治家、思想家在20世纪初年提出的“大亚洲主义”,大约是世界上最早的区域整合倡议,但是因为日本亚洲政策的变化,全世界的区域整合基本实现,而亚洲根本看不到曙光。究其根源,日本没有真正理解世界大势,出现一系列严重的战略误判,是亚洲区域整合一直无法重启的一个重要原因。1931年9月19日凌晨,日军炮火轰击北大营3个小时后,有准备的日军步兵冲进北大营,日军左胳膊以白布条为记号

    满洲问题由来

    “二十一条”是中日关系的转折点,先前20年好不容易积累的些许战略互信被这个提案彻底摧毁,中国朝野从此很难再相信日本的外交说辞,但凡对日外交表示友善沟通的,无不被扣上“汉奸卖国贼”的帽子。此后百年的中日关系,除了一个短暂的特殊时段,基本上都笼罩在战略互不相信的阴影里。

    “二十一条”共分5个文件:第一号文件关于山东,要求中国转让德国在山东的权益给日本;第二号文件关于南满及内蒙古东部,要求中国承认日本在这里的优越、独占地位;第三号文件关于汉冶萍公司,要求中日合办;第四号文件要求中国不得将沿海岛屿港湾租与让与他国,实际上要求日本对中国的独占权;第五号文件要求中国聘请日本人充当政治、经济、军事顾问,要求日本享有在中国内地开办医院、寺院、学校等土地所有权,要求中国军需采购应有不少于一半的来自日本或中日合办军械所,要求福建省内日本享有铁路、矿山开采优先贷款权,要求日本享有中国内地布教权。从中国人的角度来看,“二十一条”就是要将中国变成日本的殖民地。

    经袁世凯及属下外交官艰难谈判,“二十一条”在最后定案时有很大修正,但日本在亚洲的扩张战略并没有放弃。亚洲扩张的关键不仅在于对中国的独占、利权独享,对于日本来说,最重要的是能否控制、占有满洲。这是日本來源很久的一个战略思想,幕府晚期思想家佐藤信渊指出,当今世界各国,为日本所易于攻取之地,舍支那之满洲外无他,故日本之征服满洲,迟早虽不可知,但其为日本所有,“则属无疑。满洲一得,支那全国之衰微必由此而始”。基于这样一种战略考量,中日经过谈判达成的“民四条约”,尽管废除了一些中国实在无法接受的条款,但依然强调并维持了日本在“二十一条”中所要求的满洲权益。 (马勇)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