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6年第7期 > 正文
编号:12764892
洛威尔:美国工业革命的摇篮(2)
http://www.100md.com 2016年4月1日 百科知识2016年第7期
洛威尔:美国工业革命的摇篮
洛威尔:美国工业革命的摇篮

     在梅里马克河和东运河之间坐落着布特纺织厂。这一建于1835年的工厂是洛威尔如今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被划入洛威尔国家历史公园。在工厂的厂房中,还设立了一座博物馆,这也是笔者此行的目的地之一。出游客中心,沿着梅里马克河向东北行进,河对岸还保留着当年的有轨电车轨道。每到夏季,黄色装涂的有轨电车便会穿梭往来,供游客免费乘坐。沿着运河拐几个弯,便走到了东运河河畔。河水对岸是一排5层楼高的厂房,绵延200多米,仅在中部有一缺口,跨过一座便桥,就进入了空旷的厂区。这里有一长条形的内廷,四周都是高大的红砖厂房,砖上已泛着岁月留下的晦暗。斜对面的一座灰白色钟楼极为醒目,钟楼顶上高耸着风标,三面黑底金字的圆形大钟嵌在钟楼上部,似乎仍在指导着作息,催促着效率。厂房后隐隐露出两截烟囱,不过毫无烟尘、水汽冒出。

    向着博物馆所在的厂房走去,机器的轰鸣声就愈发喧嚣了。公园在厂房的这一层重现了19世纪洛威尔纺织车间的景象,游客可以看到仍在运行的纺织机,虽然数量和当年简直不能比,不过可以依此想象当年全城1万多台机器一起轰鸣的情景。走进“车间”,只见数十台纺织机一列列排着,天花板上有轮轴转动,再通过皮带带动每一台纺织机运行,噪声之大简直出乎想象。这里不仅是美国规模最大的工业遗产展示之一,也极有可能是最吵杂的一处。沉重的机械以极高的频率击打着绕着线的木质梭子,梭子左右飞速穿梭,速度之快让双眼都无法捕捉到它的具体位置。站在纺织机旁,在轰鸣与震颤中,眼见着白色的棉布缓缓织就。不同的纺织方式能织出质地不同的布匹,许多纺织机旁的护栏上都附有具体的织法图解,并系有一条布匹样品,可供触摸。振动、噪音、白亮的灯泡、不时喷出的调节车间湿度的蒸汽……昨日的洛威尔仿佛在这里复活了。不过这里却见不到工人的身影,昔日的工人是谁?过着怎样的生活?有着怎样的梦想?

    来到博物馆二楼,从展览中笔者才知道当年工人在洛威尔工作的强度极大。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每位工人每周平均要工作73小时;到了70年代,也得工作60小时;到了20世纪早期,工人每周工作的时间不得超过54小时,但工人每日能得到的工钱也随之减少。虽然爆发过多次抗议,但工人终究拧不过资本家。而更让人惊讶的是,这些铁打的工人几乎全是15~25岁的单身妙龄女性,她们多来自美国东北部的农村,这些女工还有一个特别的称呼——工厂女孩。如此大规模雇用年轻女工还被称作美国工业革命的一项创新。虽然洛威尔的纺织厂众多,但厂与厂之间的待遇差别不大,用工合同一年一签,至少需干满一年,每月发放工资。女工们必须住在公司提供的宿舍里,还需要到教堂礼拜。当然,如此高强度的工作是很难干得长久的,平均下来,每位女工在纺织厂仅工作3年便会离开。

    洛威尔国家历史公园也保留了部分女工宿舍。出布特纺织厂,再次跨过运河,向右看,便可见一排3层(还有阁楼层)联排宿舍楼。它们坐落在小坡上,深色倾斜的屋顶两头耸立着取暖烟囱,窗框和窗格都为白色,大门开在一楼一角。看起来虽然简易,但这样的砖房已经比早期的木结构宿舍条件好多了。这些宿舍离工厂如此之近,正常步行也就几分钟光景,这也是洛威尔的一大特色。从乡下来到洛威尔打工的女工们不允许携带家属,她们在宿舍中的一言一行都受宿管员的监督,如果有违规行为还会被宿管员报告给工厂。别看每栋宿舍不大,但通常三四十名女工都住在一栋楼里。宿舍一楼是公用厨房、餐厅和宿管员房间,楼上才是女工的寝室。4~8名女工住在一间寝室中,而且往往是两人共用一张小床。

    到了20世纪初期,严酷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让很多美国东北部的乡村女性对洛威尔望而却步。而此时,大量外国移民开始涌入,尤以邻近美国东北部的加拿大魁北克省的法裔移民为多,初来乍到的移民人生地不熟,只要能有一份纺织厂的工作,再苦再累也只好咬牙承受。但移民们对公司分配宿舍并接受宿管员监督的生活并不感冒,各大纺织厂只得渐渐将这些宿舍出租或出售,很多当年的宿舍楼都没能保留下来。

    杰克·凯鲁亚克:从洛威尔走向美国文坛

    1922年3月12日, 一位名叫杰克·凯鲁亚克的男孩诞生在洛威尔一个加拿大法裔移民家庭。估计连凯鲁亚克自己都没有想到,一个出生在工业城市工人家庭的孩子,竟会跻身美国文坛,成为“垮掉的一代”作家中的代表人物。凯鲁亚克出生的独栋小屋保留至今,看起来极其普通,要是事先不知道,你一定不会注意到这栋建筑。在洛威尔高中就读时,凯鲁亚克便表现出过人的运动天赋,最后他获得橄榄球奖学金,入读哥伦比亚大学。

    从34岁起,凯鲁亚克便开始了写作生涯,他的多部作品都是以自己家乡为场景,如第一部小说《镇与城》。而凯鲁亚克最知名的作品无疑要算《在路上》,这部自传性的小说展现了一群年轻人放浪形骸、精神空虚的生活状态。凯鲁亚克打破传统写作风格,自创了情节散漫、语言随意的“无意识散文”,作品中混合了天主教信仰、毒品、贫困、旅行和佛教等内容,可谓离经叛道,给正统文坛带来了不小的震撼。《在路上》行世后,凯鲁亚克便奠定了自己在“垮掉的一代”中的领军人物地位。

    如今,洛威尔颇以凯鲁亚克为傲。他不仅生于此,也长眠于此。城里开辟了凯鲁亚克公园,竖起了纪念碑。在《在路上》中,凯鲁亚克写道:“……我10月便会回家。每个人10月都会回家。”因此每年10月,洛威尔都会举办为期3天的凯鲁亚克节。

    天色向暮,晚风乍起,太阳竟从浓云中钻出。不过周遭的厂房、运河、桥梁、街道……都陷于阴影中,只有远处工厂的钟楼顶端还沐浴着金辉。

    【责任编辑】王 凯 (金文驰)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