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健康之友》 > 201910
编号:13533044
强化心理认知管理在老年慢性疾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http://www.100md.com 2019年10月1日 《健康之友》 201910
     【摘 要】目的:文章主要针对强化心理认知管理在老年慢性疾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患者老年慢性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抽样法将其分为对照组(50例)与观察组(5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原发性疾病的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强化心理认知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ADL、IADL)评分、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評分、自我效能评分及遵医嘱行为。结果:护理后,两组患者的ADL、IADL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CES-D评分均降低,自我效能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规律用药、配合检查、控制饮食、体育锻炼、康复训练及规律复查等遵医嘱行为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心理认知管理有助于提高老年慢性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其抑郁心理,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感及遵医嘱行为,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老年慢性疾病;强化心理认知管理;日常生活能力

    【中图分类号】R25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8714(2019)10-0200-01

    引 言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具有气流受限是不完全可逆的特点,气流受限常呈进行性加重,并伴有对身体有害的颗粒或气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会明显引起全身效应,可直接累及肺,与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密切相关。慢性咳嗽、咳痰常在气流受限之前发生,但不是所有具有咳嗽、咳痰症状的患者都会发展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要根据肺功能检查的结果确诊患者是否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该病具有病死率高,伴有喘息、气促、咳痰、并反复加重等临床表现,会使气道、肺泡、肺血管受到损伤。是一个多基因的全身性疾病。由于不同的患者存在个体差异,其临床表现、病程以及对药物的治疗反应等也有很大不同。因此面对不同的患者,要根据其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针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在确诊后实施及时有效的治疗很是关键。同时,做好同步的护理工作也必不可少。具体的护理过程中,不但需要考虑到患者的疾病情况和各项需求,还需要充分重视疾病对患者心理和情绪造成的不良影响,并积极的做好相应的护理干预。本组研究对观察心理护理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具体方法及相应的临床效果,报道

    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100例老年慢性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抽样法将其分为对照组(50例)与观察组(50例)。对照组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63~83岁,平均(72.6±3.4)岁;病程3~22年,平均(12.9±3.2)年;糖尿病患者14例,高血压患者15例,冠心病患者11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0例。研究组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龄62~84岁,平均(72.8±3.5)岁;病程4~23年,平均(12.7±3.5)年;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分别为12、14、14、10例。两组老年慢性疾病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上慢性疾病诊断标准,知晓并同意参与本次研究。

    1.2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干预,即遵医嘱给予药物护理、营养护理、排痰护理和氧疗护理,定期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发生、发展、预后及转归,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疾病认知体系,连续护理干预14天。

    1.2.2治疗组同对照组一样给予常规护理,同时在此基础上对患者实行人性化护理干预。①营造良好的病区环境,患者入院后,由负责医护人员带领患者熟悉医院环境和医务人员,消除患者的陌生感。②人性化的心理干预:值班护士在为患者检查时,主动向患者讲解病情的相关知识,充分把握每次治疗机会,运用劝导、安慰、支持等多种心理学技巧,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的进行疏导,帮助患者宣泄消极情感。③人性化的分管患者:按照患者的病情情况和患者的个人意愿,对患者进行合理调配病房,让患者可以和同病房患者进行沟通交流,有共同话题、相互鼓励、相互安慰的方式进行治疗,排解患者心理的不安全

    因素。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日常生活能力比较护理前,两组患者ADL、I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ADL、IADL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护理前、后CES-D及自我效能评分比较护理前,两组患者CES-D及自我效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CES-D评分均降低,自我效能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

    2.3两组患者遵医嘱行为比较护理后,观察组患者规律用药、配合检查、控制饮食、体育锻炼、康复训练及规律复查等遵医嘱行为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属于常见疾病,临床特点包括病程较长、临床易复发、康复效果不佳等,极易给患者造成一定的身心影响。尤其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而言,身体各项功能明显减退,在患病之后,受到疾病的影响,极易出现一定的不良心理和负面情绪,精神面貌不佳。为此,临床针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开展护理工作的过程中,在对其实施病情观察和基础护理等之余,还需要充分认识到心理状态对患者治疗与疾病康复的重要联系,积极的做好对患者的心理护理,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使其正确的认识疾病,配合治疗。经两组患者对比研究发现,不同的护理前两组患者焦虑、抑郁状态基本一致,不同的护理后两组患者焦虑、抑郁状态均较本组护理前得到明显改善,平均SAS、SDS评分均显著下降。提示不同的护理方案均在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方面获得了一定的

    效果。

    参考文献

    [1] 付移妹,张贤明,冯春梅.心理认知干预辅助综合性康复训练对高血压脑出血后偏瘫患者心理状态和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8,26(6):859-862.

    [2] 徐英伟.心理认知护理干预在抑郁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10(11):184-185., 百拇医药(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