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老同志之友》 > 2014年第8期 > 正文
编号:12662495
陈道明:发呆是放松的事
http://www.100md.com 2014年4月15日 老同志之友2014年第8期
     记者:听说您画也画得不错,好多文艺大家都是半路出家,您是怎么想起来画画的?

    陈道明:我也是进入中年以后迷上画画的。我画画与别人不同,我先磨好墨汁,铺好宣纸,手握画笔,然后打开图,回想自己多年拍戏所到过的地方,我喜欢画山水画。画好后,我就把自己的随心之作贴在书房的墙上,一遍遍观赏,挑出缺陷,然后再重拾画笔,画一张更好的,取而代之。

    记者:您喜欢读哪方面的书呢?记得我看过一篇报道说您是演员里读书最多的一位,尤其是中国的古典文学,国学大师季羡林都曾称赞您的学识足以胜任北大的研究生导师。听说您最大的梦想就是写杂文?现当代作

    近年来,陈道明塑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经典的人物形象,年近六旬的他,精气神越来越好。陈道明是如何保养身体的?他越活越年轻的奥秘是什么?陈道明一向低调。他扶不主动接受记者的采访,也不太愿意过多曝光。偶然的一次群访。我却看到了陈道明知无不答,热情洋溢的一面。在接受采访时。他的语言机智幽默,又透着人生的智慧。

    记者:您的身体状态一直保养得这么好,能说说您拍戏之外的生活吗?比如兴趣爱好?保养秘诀?

    陈道明:弹琴、画画、读书、下棋。先一样一样说吧。我从小就弹得一手好钢琴。只要在家,每天都要弹上两三个小时,有时兴致很高,一弹就是四五个小时。在外拍戏期间,我无法携带钢琴,就用电子琴、手风琴或萨克斯取代。家里,您最喜欢谁的杂文?

    陈道明:古典文学我喜欢,但季先生的话过奖了。现当代作家里,我最喜欢鲁迅的杂文。他的《鲁迅全集》我全部读过。可能是受鲁迅的启发和感召,我也想写杂文。有一次,我接受央视记者的采访,就和他说:“在阴雨的日子里,我愿意一个人写东西,我想写杂文,但很难。杂文的味道真的是要有一个环境和心境,先要把心洗干净,无杂念,看着窗外飘着雪,身上披着棉袄,身后一盏纸糊灯罩的灯,一支烟燃着,但不吸,手里一支沉甸甸的笔,写一句,思三思,踱五步,方可出杂文。我正在努力。”

    记者:听您描述得还挺有意境的,而且有画面感。能够写出自己心灵的文字,心才是最畅快的。

    陈道明:是的,这也是一种人生意境。能够达到的也是一种幸福。

    记者:听说您还有个雅好,喜欢一个人下棋?

    陈道明:对。我特别喜欢跟自己下棋。而且我喜欢各种棋。围棋、象棋、国际象棋、军棋、跳棋、斗兽棋、飞行棋、五子棋、华容道棋,我全会。

    记者:听您说这么多棋跟听相声《报菜名》似的,下棋是不是能够修身养性?您是怎么能有这么多时间来放松,享受下棋的乐趣的?您从各种棋艺中还有什么新的领悟,跟读者朋友分享一下?

    陈道明:还是鲁迅的那句话: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挤总是有的。我这个人不沾烟、酒、牌,不喜欢应酬。很少参加饭局,即使参加,一般也不超过半小时。而且我从不光顾酒吧、歌舞厅等娱乐场所。我喜欢宅在家里做自己喜欢的事,包括做家务。爱人常看到我忙得满头大汗时让我停下休息,我就以“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生命在于运动”等古人都知道的道理对她说:男人在家不能变成大懒虫一个。即使什么也不做的时候,我也喜欢在家里发呆。所以有圈内的朋友就说我,是只有地震才能把我震下楼来。

    记者:发呆对现在的很多人来说,可谓是一种奢侈的享受了。是一种放松,可以让心灵驰骋,这是一种人生佳境。一个人独处有一个人独处的快乐,妙不可言。这是一种对生活的感悟和能力。

    陈道明:是的,我无所事事的时候,要么嗅一嗅自己收藏的烟斗,要么坐在窗前的老式木椅上,看着楼下的人,发一会儿呆。我认为发呆是最放松、最幸福的事。我喜欢把自己的脑袋放空,什么也不去想,如同真空状态。长时间发完呆后,我就反省自己的言行。

    记者:您不喜欢应酬,也很少参加饭局,您的朋友对您没意见吗?他们邀请您,您都怎么说呢?

    陈道明:有一次朋友聚会,一个三十岁的朋友告诉我,他活得很焦虑。为什么呢?社会走得太深,你就会焦虑。能对生活多控制一点,焦虑就会少一点。假如一天到晚在饭桌上跟人吃饭说话,说的话都跟自己毫无关系,说的都是张三李四、王二麻子、好消息、坏消息、真消息、假消息都得搁进去——你就是垃圾桶,你盛也得盛,不盛也得盛。搁这么多垃圾,怎么可能不焦虑?

    记者:所以您宁可在家发呆,也不愿意去听这些真消息、假消息、好消息、坏消息?其实这是一种人生智慧。

    陈道明:对,所以每当有朋友打电话问:你在家都干嘛?我说什么都没干,发呆呢。

    记者:人只有活到大彻大悟了才能进入这样一种境界,才能有这样的感悟。能不能把您的人生感悟与大家分享一下?

    陈道明:人生大部分是空白,人忍受不了空白就要往里边填东西,给自己加载。其实最好的事儿就是跟好朋友一起发呆。有一起发呆的瞬间,说明关系是多么放松。我们常常在与人接触时让自己撑着,都是怕话掉地上,话接话,赶快接起来,太累。

    我刚才说的那个时常感觉自己活得焦虑的朋友,他为什么总感觉焦虑呢?因为他活得不自由。很多人认为达到“自由”的状态是在“无能期”:退休了,社会不需要你了,年轻人不需要你了,孩子不需要你了,有人认为这是自由,其实那不叫自由。自由不是被抛弃,而是放弃。

    我曾经在西北一个庙门口看到一副对联:“在高处立,着平处坐,向阔处行;存上等心,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我一直在体会着它。“在高处立”是说可以站得很高看问题;“着平处坐”,踏踏实实,平等对人;“向阔处行”,就是说心胸要开阔,做事要变通,别走死胡同;存上等心,就是存善良的心,要自律;结中等缘,就是不拒人千里之外,也不零距离接触,中庸;“享下等福”,就是说要能吃苦。这是一个很难达到的境界。

    记者:作为大腕级明星,您一直衣着简单,您的生活标准就是简朴、简单?

    陈道明:可以这么讲。我最喜欢穿的是打折的棉质衣服,我认为这很低碳、环保、贴身、吸汗。棉质的衣服不仅穿着舒服,还能让我想起缀满白云的棉花地。我的生活非常简朴,我最喜欢吃的是麦片粥、蛋炒饭和番茄丝瓜芹菜汤。

    我这个人对钱也没什么概念。我曾对圈内的朋友说:我不想买飞机大炮,只要保证自己的基本生活水平就可以。钱是衡量我做事情的第二标准,第一标准是首先我认可或不认可这件事情。

    记者:在生活上的低标准,也让您练就了宠辱不惊的本领,排除了来自外界的方方面面的压力,从而保持着良好的心境。另外我听说您出生于中医世家,自有一套“慢生活”的养生经,在这里能不能和读者朋友分享一下?

    陈道明:我也是步人中年后,大幅度放慢工作节奏的——尽可能少拍戏。的确,我出生于中医世家,深知“适度为宜”的养生之道。所以我每拍完一部大戏,都要歇上一年到两年。为了不让外人打扰,我总是更换住处,摘掉座机,关掉手机,深居简出。

    记者:听说有神通广大的制片人和导演一手拿着高额的现金支票,一手拿着剧本和合同找您,您毫不为之所动?还以不喜欢戏中的男一号、男二号、男三号等角色为由,向制片人和导演下达逐客令?真有这事?

    陈道明:这些传闻恰巧给我提供了保护伞,许多原本打算找我拍戏的制片人和导演吓得不敢上门了,这不是挺好吗?

    我现在选择“慢生活”,享受“慢生活”挺好。打个比方吧,小车不倒慢慢推。耗尽全身气力快推车,想不倒下,是不可能的事。心稳,才是根本;心乱,一切皆乱。现在,我只想不被名与利所裹挟,留住自我、本我、真我,就像山里那些放羊的孩子一样,拥有简单、快乐、透明的梦想。

    记者:这才是人生真境界。谢谢您!

    陈道明简介:

    中国著名影视演员。1955年4月26日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绍兴,国家一级演员。第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广电总局颁发优秀电影表滨艺术家,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委员。1985年因电视剧《末代皇帝》成为著名演员。一举摘得第7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男演员和第9届中国电视飞天奖优秀男主角。1990年《围城》一剧奠定他在中国影视界表演的实力派地位。1999年的《我的1919》使其获得第2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主角。2000年出演电视剧《康熙王朝》,经典角色”康熙皇帝”夯实了他在中国电视剧界的领衔地位。 (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