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老同志之友》 > 2011年第1期
编号:11987416
历史上的“人口普查”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月1日 《老同志之友》 2011年第1期
     中国古人很早就认识到“人口普查”对于富国强民的好处。春秋时期齐国宰相管仲说:“不明于计数而欲举大事,犹无舟楫而经于水,险也。”他除实施常态人口统计以外,还非常注意查明人口素质,如每个农民能够提供多少人的口粮,有专门技能的人有多少,不务正业寻欢作乐的有多少,甚至鳏夫、寡妇、病人等有多少,都要一一登记在册。与他相仿的是秦国宰相商鞅,他将全国总人口按壮男、壮女、官吏、商人、读书人、残疾人等十三类分别统计,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强国知十三数”。他们明国情知国力,从而使齐国和秦国都成为当时最强盛的国家。

    如何防止“人口普查”中的瞒报和伪报行为呢?隋初实行“输籍法”和“大索貌阅”,堂兄弟以下必须分立户籍,政府按户籍上登记的年龄、相貌与本人核对,如所报不实,责任人要受罚流放远方。那时还把户籍制和科举制结合起来,按照地域人口来分配考试名额。清朝实行“摊丁入亩”制度,康熙、雍正先后下诏把丁税并入田赋,以后增加人口永不加赋,长期因逃税而隐瞒的人口逐步报实,乾隆六年人口总数达14341万人。

    (生 智),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