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药杂志》 > 2014年第5期
编号:13137409
经典名方治疗高血压病临床实践(2)
http://www.100md.com 2014年3月1日 《中国中药杂志》 2014年第5期
     1周后患者复诊,诉诸症好转明显,头晕头痛明显缓解,耳鸣减轻,失眠心悸改善,胃纳改善,大便通畅。查体:血压146/70 mmHg,舌转淡,苔薄白,脉转柔和。再服上方7剂。

    2 饮证

    饮证在高血压病中的地位与意义逐渐受到关注[11]。水饮是指脏腑病理变化过程中的渗出液,常停聚于某些腔隙及胃肠。因水、湿、痰、饮四邪异名而同类,均为体内水液停聚所形成的病理性产物,故难以截然划分,且可相互转化、兼并,故临床多将四者合并论述,互相通称。根据饮邪停聚的部位,可以分为上焦、中焦和下焦。饮证多见头晕头痛头沉,困倦,乏力倦怠,四肢沉重,不思饮食,胃脘胀满,腹胀泄泻,下肢水肿等。饮证的形成多与血管内皮损伤,血管活性物质改变有关,另外与高血压病的危险因素,如胰岛素抵抗、糖脂代谢紊乱等,密切相关。治疗饮证的代表性方剂有半夏白术天麻汤、泽泻汤、五苓散等[28-29]。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上述方剂大多具有降压,改善水钠代谢,调节血管活性物质,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脂质代谢,减轻胰岛素抵抗等作用[6]。由于饮证介乎火证与虚证之间,不能单独为患,常与火证、虚证夹杂为病,因此多见于高血压病的中后期,以及高血压危象、顽固性高血压、老年性高血压、白大衣性高血压、妊娠期高血压等特殊类型的高血压病 ......
上一页1 2 3 4 5 6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87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