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药杂志》 > 2013年第18期
编号:13151853
中药上市后人群免疫毒理学评价检测方案及流程专家共识(征求意见稿)
http://www.100md.com 2013年9月15日 《中国中药杂志》 2013年第18期
     [摘要] 建立中药上市后人群免疫毒理学评价检测方案及流程,以评价上市中药的免疫毒性以及上市中药对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对血样本采集、储存、运输血清样本的方法及流程进行了规定。该文适用于已上市中药(包括中药注射剂及其他用药途径的制剂)的人群免疫毒理学评价的科学研究。

    [关键词] 上市后中药;人群免疫毒理学;检测方法及流程;专家共识

    中药因其组成成分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使其人群免疫毒理学的检测成为不同于单一化药人群免疫毒理学检测的难点和热点。由于影响人体免疫系统功能的外界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在目前开展的中药上市后临床安全性监测中缺少对人群免疫毒理学相关指标的检测方案,也缺少相应的检测流程,因此需要灵敏、科学的人群免疫毒理学监测评价检测方案和统一完善的流程,以更加准确地评价上市中药的免疫毒性,对于中药上市后的安全性评价意义重大。通过对上市中药应用后人群血清样本的免疫学分析,不仅有利于对中药ADR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还可以掌握健康人群免疫屏障的动态变化,有利于中药的合理应用。依据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规范国际协调会(ICH),欧洲医药评价局(EMEA)和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CDER)免疫毒性试验指南[1-3],以及目前的工作经验,参考国际相关做法,制定本专家共识。
, http://www.100md.com
    1 范围

    本文适用于已上市中药(包括中药注射剂及其他用药途径的制剂)的人群免疫毒性评价研究,主要包括2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上市中药人群免疫毒性评价检测方案,二是上市中药人群免疫毒性评价检测流程,供已上市中药(包括中药注射剂及其他用药途径的制剂)的人群免疫毒性评价研究使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GB/T 2261.1-2261.7-2003 个人基本信息分类与代码。WS 233-2002 《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GB15980-1995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卫生标准。ICD-10 WHO国际疾病分类编码。
, 百拇医药
    3 术语和定义

    3.1 血清[4](serum) 血清是指血液凝固后,在血浆中除去纤维蛋白分离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或指纤维蛋白已被除去的血浆。其主要作用是提供基本营养物质、提供激素和各种生长因子、提供结合蛋白、提供促接触和伸展因子使细胞贴壁免受机械损伤、对培养中的细胞起到某些保护作用。

    3.2 人体免疫毒理学[5](human immunotoxicity) 人群免疫毒理学系研究外界因素(化学性,物理性和生物性)对人体免疫系统的不良影响及其相互作用一门学科,是免疫毒理的分支学科,国外研究发现外界因素可以对人体免疫系统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导致人体产生毒理学改变。影响人体免疫系统功能的外界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与动物实验数据相比人体临床信息是评定外源化学物毒性最直接、可靠的数据,也是制定有毒化学品或污染物控制标准的主要依据。

    4 检测方案
, http://www.100md.com
    血清中免疫球蛋白含量(IgM,IgG,IgA,IgE) 。外周血中全血细胞计数及分类。血液中T淋巴细胞数、B淋巴细胞数。细胞表面抗原(CD3,CD4,CD8,CD20)。血清组胺浓度检测。补体C3,C4。

    5 检测流程

    检测流程见图1。

    本流程仅限于上市中药的免疫毒性检测。根据以上检测流程,首先根据药物说明书来确定药物组分中是否含有免疫毒性物质,以及临床用药是否按照说明书使用;其次,可将待评药物与已知评价药物进行对比,若无足够进行评价的数据,则对待测药物的人群免疫毒性进行检测。对检测后怀疑有自身免疫因素的病例,可选择自身免疫性检测。对于检测后提示有免疫毒性反应的病例,则按照各项指标的临床意义进行分析。如CD4/CD8的比值作为免疫调节的一项指标,正常值约1.4~2.0,若其比值>2.0或<1.4,表明细胞免疫功能紊乱。CD4/CD8<1.4常见于免疫抑制; CD4/CD8>2.0常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各型超敏反应的生物学特点见表1。
, 百拇医药
    6 采样前准备

    填写《中药上市后安全性医院集中监测表》。

    逐项填写,字迹清楚,调查表填写内容应保证真实、准确。

    受试者或受试者的合法代理人在清醒、正常的精神状态下,仔细阅读知情同意书,同意后签字;或在有证人的情况下,将知情同意书的内容念给受试者听,受试者同意后亲自签字或按手印。同时告知供体的隐私权将被严格保密,未经同意不会泄漏有关信息。

    7 血样采集

    7.1 采血用的医疗用品 采血用医疗用品必须是符合GB15980-1995标准的产品。

    7.2 血样采集量 每个受试者一次采集量10 mL。

    7.3 采血程序 采样人员必须核对监测表和受试者的门诊/住院号、姓名、性别是否一致并填写 “血样采集登记卡”:包括编号、姓名、年龄、性别、住址、联系方式、采样日期、样本量等信息。无菌操作法进行静脉采血。
, http://www.100md.com
    分离血清:血样在室温放置30 min,使血清析出;将采血管放入离心机中,离心3 000 r·min-1,5 min,以无菌吸管/移液器将血清平均装入5个EP管,每管存量1 mL,冻存(≤-20 ℃)。

    7.4 传染性血清标本采集 同时遵守相应传染性疾病标本采集规定。

    7.5 血样采集流程图 见图2。

    8 血清标本标识

    8.1 条形码技术在血清标本标识中的应用 为实现人体血清库的标准化建设和信息化管理,血清标本标识采用条形码技术; 条形码标识系统,确保每一份标本具有唯一性标识以及可追溯性; 条形码技术应能够对标本类别、疾病分类进行标识。标本类别编码依据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平台人类遗传资源共性描述规范字段赋值代码表样本类型编码标识;疾病分类编码依据世界卫生组织2007年修订《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即ICD-10; 每份标本标识标签中至少包含被采集者标识、标本类别标识、疾病类别标识和采集日期标识4部分; 被采集者编码程序应保证被采集者具有唯一的条形码标识。为保护标本提供者的个人隐私,该标识不得使用被采集者姓名。, http://www.100md.com(谢雁鸣 赵玉斌 姜俊杰 常艳鹏 张雯 申浩 卢鹏飞)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