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药杂志》 > 2012年第21期
编号:13176205
论中药材栽培主产区的形成因素及栽培区划(3)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1月1日 《中国中药杂志》 2012年第21期
     对于全草类和种子果实类药材来说,药材质量与基原关系较为密切,主产区的形成主要由产量决定。

    3.2.2 效益主导型 首先是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农业结构的变化。中药材农业生产不同于园林植物,它更注重于产量和质量。园林植物在引种栽培上通常以植物能否正常生长发育、完成生活史为标志,但作为中药材生产,笔者认为引种成功的标志应该以经济效益为最终评判指标,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量低或者质量劣的药材生产区必定会被市场所淘汰。在栽培环节上经济效益的取得要通过提高产量、提高价格和降低生产成本等3种途径。生产过程中施肥、灌溉等措施可以进行人为干预加以实现高产和优质,而温度、光照等等影响质量的因素具有区域性,因此选择合适的区域生产潜力,例如,平贝母分布我国东北地区广大山区,为不耐高温的早春植物,一般在20 ℃以下条件下生存,地上部分生长时间仅为60 d,在东北地区的北部,春季日每天光照时间可达17~18 h,适宜平贝母的生长,从生物学角度分析,可获得较高产量,另外该地无霜期较短,很多情况种植的传统的农作物不能成熟,因此土地的价值也较低,所以,东北地区北部的小兴安岭林区更适合平贝母的种植。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经济条件也不平衡,在不发达的偏远地区 ......
上一页1 2 3 4 5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88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