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学校卫生》 > 2010年第11期 > 正文
编号:11991582
大学生颈肩臂综合征运动干预效果评价(2)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1月1日 谭玉霞
第1页

    参见附件(2195KB,3页)。

     1.2.4 对照组 不讲解相关知识和要求,也不实施任何运动干预措施,从事常规学习、锻炼与上课,不进行专门的指导。期末对2组进行第2次同样问卷测试。

    1.3 质量控制 采用多方信息反馈的方式进行监督和控制:(1)以自由结合锻炼小组为单位,体育骨干负责;(2)以宿舍为单位,教师指定小组长负责。要求每周进行1次信息反馈,教师对1个学习单元反馈的个人信息进行记录统计。

    1.4 统计分析 干预前后2次测试的数据输入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干预组与对照组间的各项指标均值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干预前2组“鼠标肩”症状测试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鼠标肩”干预效果各项指标均值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指尖、指肚感觉差,手掌麻,食指抽筋,肩膀酸痛,颈项部有刺烧感等淤滞症状各项指标平均值在中界值0.5以下,效果明显;特定动作颈项部、肩部疼痛剧烈等损伤症状指标平均值与中界值0.5相同;处于中等。握拳感觉差、手指无力、手臂疲惫等力量性指标的干预效果平均值高于中界值0.5。说明了积极的运动干预对康复“鼠标肩”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肌肉力量指标康复过程较长,需要经过锻炼提高肌肉的力量来彻底康复。研究结果从反面也提示,“鼠标肩”的形成也与肢体的肌肉力量差有关系。

    3 讨论

    大学生“鼠标肩”的成因:主要是由于学习紧张,操作计算机时间过长[9-10],特别是缺乏计算机操作专业保健知识和方法而形成的。学生使用的学校计算机,尤其是上网用计算机,没有专门为鼠标配备专用位置,而是把鼠标放在桌子上,计算机操作时,使鼠标、上臂与上体形成一定的夹角。从生理学角度分析[9],当手臂与上体夹角在45°以下时,手、臂、肩部的压力较小,肌肉感觉比较放松与舒适,而当鼠标放到桌子上时,手臂与上体的夹角大于舒适的角度,操作时手臂用力前伸,拉大了鼠标与身体的距离,增加了手臂、颈项、肩部的压力,使颈项部、肩部不堪负重而出现了肌肉紧张及病变症状,造成了肌肉劳损。

    “鼠标肩”的产生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在操作计算机时右手在与身体较远、角度较大的情况下,进行持续不间断地点击鼠标,手腕处于疲劳状态,从最初的手掌感觉不灵活、麻木、无力,发展到抽筋、疼痛,最后蔓延到手臂、肩膀、颈项部形成“鼠标肩”。肩部出现了明显的僵硬,右侧颈项部有针刺感和烧灼感,表现出整个手臂无力,尤其是在一个伸直的特定动作和特定的角度时颈项部、肩部疼痛剧烈[11]。

    该组运动干预措施,是在分析了操作计算机时手、臂、肩动作特点和运用鼠标的动作规律后,采用积极的康复手段,以由远至近,加速整个手臂血液循环,由小到大,注重小肌肉群的活动和锻炼,最后重点集中于颈项、肩部的疼痛点和病灶上。通过推摩、擦搓[6,7],调和气血,松肌解痉;通过揉、捏,温经散寒,活血化淤,消除肌肉酸胀和疲劳;通过按压,止痛消肿,达到按而散之的目的。在松肌解痉、温经散寒、活血化淤、消除疲劳干预手段干预局部肌肉的同时,再结合肩的摆、提、绕、运拉等活动形式促进血液循环,以达到活血化淤、去淤行滞,改善肌肉组织及其他软组织的营养代谢过程,松懈软组织的粘连及痉挛,提高肌肉弹性,使肌肉在营养充足的情况下正常工作,提高手、臂、肩的活动功能。

    4 建议

    通过积极运动干预,大学生“鼠标肩”是可以康复的。要达到良好的康复效果,彻底消除症状,必须做到坚持锻炼,持之以恒。建议:(1) 首先在思想上要重视不良计算机使用习惯对身体健康危害,在行动上要养成正确坐姿和良好的习惯。(2)劳逸结合:一次使用计算机不要时间过长,注意从身体的远端手指、指尖开始,由远至近,从小到大,保持血液循环畅通,坚持经常锻炼和有针对性的运动。(3)无论是在什么季节,操作计算机都要注意手、臂、肩部保暖,夏季不要直接吹空调,冬天注意着装保暖,不要受寒。(4)随时调节鼠标与身体的距离。操作时如果鼠标离身体太远,手臂伸得越直,对肩部肌肉的影响越大,如果太近,对手腕的影响越大,所以适当调节鼠标与身体的距离,也可以起到预防的目的。

    5 参考文献

    [1] 罗宇,主编.要电脑更要健康:电脑族健康手册.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8-24.

    [2] 岳寿伟,主编.颈椎病非手术治疗.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159-178.

    [3] 周华龙,沈志,主编.保健按摩100招:颈肩臂.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9-167.

    [4] 刘国东,主编.颈椎病.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142-146.

    [5] 严振国,主编.正常人体解剖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2-64.

    [6] 杨茂有,王德山,主编.解剖生理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49-55.

    [7] 徐锐,王慧杰,林晓明.北京8所高校学生计算机使用情况与视疲劳症状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10,30(10):919-920.

    [8] 汪琪,编著.穴位按摩实用技法.郑州:中原出版传媒集团,中原农业出版社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195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