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学校卫生》 > 2010年第9期 > 正文
编号:11966179
安庆市大学生体型自我评价和不良减肥行为的关系(2)
http://www.100md.com 2010年9月1日 潘和平,方长松,苏普玉,黄朝辉,庞 培,张家祥,张婉婉,郝加虎
第1页

    参见附件(1902KB,3页)。

     表1 不同年级和不同性别大学生体型状况比较

    年级与性别偏瘦正常超重或肥胖χ2值P值

    大一男29(16.0)135(74.6)17(9.4)18.2620.000

    女121(23.1)390(74.4)13(2.5)

    大二男13(15.7)65(78.3)5(6.0)3.4650.177

    女32(25.4)90(71.4)4(3.2)

    大三男15(21.4)45(64.3)10(14.3)13.8220.001

    女49(20.5)183(76.6)7(2.9)

    合计男57(17.1)245(73.4)32(10.0)28.8200.000

    女202(22.7)663(74.6)24(2.7)

    注:()内数字为检出率/%。剔除年级信息缺失者16人。

    2.2 学生肥胖实际情况与自我感觉状况评价 如表2所示,仅有63.7%的大学生能够正确评价自我体型,大学生对体型的自我评价与实际情况的一致性较差(Kappa=0.29)。按照性别进行分层分析发现,男生能比较客观地评价自我体型(Kappa=0.42),而女生自我评价体型与实际BMI分组体型的一致性较差(Kappa=0.25)。

    表2 不同性别大学生体型与自我评价的关系

    性别自我评价 偏瘦正常超重或肥胖一致率/%

    男 偏瘦 51(15.0)79(23.0)0 66.9

    正常 4(1.2)151(43.9)9(2.6)

    超重或肥胖2(0.6)18(5.2)25(7.3)

    女 偏瘦 91(10.0)29(3.2)1(0.1)62.5

    正常 110(12.1)450(49.6)3(0.3)

    超重或肥胖5(0.6)188(20.7)20(2.2)

    合计偏瘦 142(11.3)108(8.6)1(0.1)63.7

    正常 114(9.2)601(48.0)12(1.0)

    超重或肥胖7(0.6)206(16.5)45(3.6)

    注:()内数字为检出率/%。

    2.3 自我评价体型在BMI分组与饮食控制行为关系中的中介作用 分别以极不健康减肥行为(包括诱导呕吐、灌肠诱导排便、吃泻药、过度运动,0为无,1为有),通过控制食物摄入量和种类来减肥或抑制体重(0为无,1为有),因为一顿吃多了而感到深深自责(0为无,1为有)为应变量;以年级、自评家庭经济状况、居住地、母亲文化程度为协变量,而以自我评价体型和BMI分组为自变量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模型的确定结合了逐步法和强迫引入法的分析结果以及多种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最终模型结果显示,控制年级、自评家庭经济状况、居住地、母亲文化程度等协变量以后,女生实际超重或肥胖者发生极不健康减肥行为的危险性是中等体型者的3.27(1.22~8.73)倍。在此模型的基础上引入自我评价体型后,BMI与极不健康减肥行为的关联强度降至2.13(0.76~5.96)倍,且无统计学意义。该现象在男、女大学生通过控制饮食数量和种类减肥以及女大学生因为一顿吃多而感到深深自责的多因素模型中表现一致,见表3。

    表3 大学生BMI分组、自我评价体型与不良饮食行为的Logistic回归分析

    应变量自变量男生OR值(OR值95%CI)aOR值(OR值95%CI)b女生OR值(OR值95%CI)aOR值(OR值95%CI)b

    不健康减肥行为BMI分组偏瘦0.92(0.29~2.91)1.24(0.34~4.57)0.75(0.43~1.30)1.26(0.66~2.41)

    超重肥胖1.21(0.31~4.79)0.76(0.15~3.79)3.27(1.22~8.73)*2.13(0.76~5.96)

    自我评价偏瘦—0.65(0.24~1.79)—0.64(0.28~1.47)

    超重肥胖—1.76(0.47~6.59)—2.71(1.72~4.28)**

    控制饮食数量和种类减肥BMI分组偏瘦0.28(0.04~2.21)0.51(0.05~5.11)0.59(0.40~0.87)**1.04(0.66~1.63)

    超重肥胖3.26(1.08~9.84)*1.28(0.28~5.83)1.48(0.60~3.64)1.07(0.42~2.74)

    自我评价偏瘦—0.22(0.05~0.99)*—0.34(0.19~0.63)**

    超重肥胖—2.98(1.07~8.29)*—2.01(1.44~2.83)**

    一顿吃多而自责BMI分组偏瘦0.22(0.05~0.98)*0.28(0.07~1.23)0.65(0.45~0.93)*1.01(0.66~1.53)

    超重肥胖2.40(0.85~6.73)2.91(1.17~7.21)*1.56(0.65~3.75)1.15(0.17~2.86)

    自我评价偏瘦—0.46(0.17~1.25)—0.48(0.29~0.79)**

    超重肥胖—0.57(0.16~2.07)—1.87(1.34~2.61)**

    注:a控制年级、自评家庭经济状况、居住地、母亲文化程度,b控制年级、自评家庭经济状况、居住地、母亲文化程度和BMI分组。BMI分组和自我评价均以中等为参照。*P<0.05,**P<0.01。

    3 讨论

    3.1 大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增加趋势明显 近20 a来,快速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相对滞后的健康教育体制造成了我国大学生超重和肥胖的比例呈现快速增加趋势。调查表明,我国男、女大学生超重率分别从1995年的7.53%和4.89%上升到2005年的14.28%和8.75%,而肥胖检出率分别从1995年的2.92%和1.72%,上升到2005年的10.78%和5.76%。由此可见,预防超重和肥胖的流行已成为21世纪我国最重要的公共卫生课题之一[2-3]。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男大学生超重或肥胖检出率明显高于女大学生(P<0.01)。这与欧美国家的研究结果一致,这可能与本研究所选择的样本年龄范围较窄,均是刚刚步入成年阶段的大学生有关[4-7]。

    3.2 大学生对体型的自我评价和实际体型明显不一致 在自我体型评价方面,多数大学生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但大多数对自我体型的判断具有超重或肥胖倾向。近年来,将自我体型评价为具有超重或肥胖倾向的人数正在不断增多,其中多数人具有偏大评价自己体型的错误认识,并且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8-9]。本研究发现,自我评价体型与实际体型的Kappa值男、女之间存在不同,男性的一致性高于女性,而Wang等[10]的研究结果为女性的Kappa值为0.53,高于男性的0.44,文化差异可能是解释这种矛盾的主要原因。出现错误评价自我体型的主要原因应归结于以下2个方面:(1)缺乏对自身胖瘦程度进行科学判断的知识。绝大多数大学生不知晓标准体重和肥胖度评定标准,以致对自我体型做出错误的判断,这是大学生未能对自我体型做出正确判断的关键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902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