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学校卫生》 > 2008年第4期
编号:11754504
我国预防艾滋病高危人群行为干预的方法及现况
http://www.100md.com 2008年4月1日 《中国学校卫生》 2008年第4期
     【文献标识码】 B

    【中图分类号】 G 479 R 512.91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4-0381-04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高危性行为;预防和控制;干预性研究

    自1981年世界第1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发现至今,短短20多年间,艾滋病已经在全球肆虐流行。而我国自1985年出现首例艾滋病患者以来,截至2007年10月31日,现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约70万(55~85万)人,全人群感染率为0.05%(0.04%~0.07%),其中艾滋病病人8.5万(8~9万);2007年新发艾滋病病毒感染者5万(4~6万)人,因艾滋病死亡2万(1.5~2.5万)人[1]。我国目前法定报告传染病中,虽然艾滋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并不高,但其病死率紧随狂犬病而位列第二。

    目前普遍认为艾滋病感染的高危人群包括商业性行为工作者(CSW)、吸毒人群共用针具者(IDU)、男男性接触人群(MSM)等。既往资料[2]显示,注射吸毒传播一直是我国艾滋病传播的主要途径。但是,从中国2007年发布的《中国艾滋病防治联合评估报告》[1]中可知,在中国2007年报告的5万新发感染者中,异性性传播占44.7%,男男性传播占12.2%,注射吸毒传播占42.0%,母婴传播占1.1%。由此可见,我国艾滋病传播模式已经由最初的以注射吸毒传播为主过渡到了以经性行为传播与静脉吸毒并重的传播模式。鉴于艾滋病相对特殊的传播途径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65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