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学校卫生》 > 2006年第11期
编号:11489710
大学生上网健康负效应干预的近期效果研究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1月1日 张金沙 周顺祥 马维平
第1页

    参见附件(291KB,2页)。

     【摘要】 目的 探讨控制大学生上网健康负效应的有效策略和方法,评价干预的近期效果。 方法 抽取某高校二年级14个班学生806名,按专业分层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干预组开展了8个月的干预活动,于干预前后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在研究的各项指标上,对照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在干预后明显改善(P<0.05);上网率及网络成瘾的检出率分别由95.3%和9.4%降至91.7%和2.7%,经常通宵上网的人数比例由6.0%降至2.9%,上网期间休息和愿意改变不良上网行为的人数比例分别由24.9%和81.0%增至32.4%和86.8%,每周上网费用、上网时间、上网频率均有下降,生理、心理、社会负效应分和负效应总分亦降低。 结论 采取干预措施可改变大学生的不良上网行为和态度,能在近期有效降低上网带来的健康负效应。

    【关键词】 因特网;行为,成瘾;干预性研究;结果评价(卫生保健);学生

    Short-term Impact of Intervention on Undergraduates'Negative Health Effect Caused by Online/

    ZHANG Jin-sha* ,ZHOU Shun-xiang,MA Wei-ping.

    * Medical Treatment Department,Hubei College of Chinese Medicine,Jingzhou(43402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 strategies and methods to control the negative health effect of internet use among college students,and to evaluate its short-term impact.Methods Fourteen sophomore classes were chosen and were divided randomly into two groups(control group and interven-tion group)according to their major.Eight-month-intervention was conducted among the intervention group.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arried out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Results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was found in the indices in intervention group(P>0.05),and it improved significantly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P<0.05).The prevalence of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decreased from9.4%to2.7%and the percentage for the students be online for a whole night decreased from6.0%to2.9%.More students had rests during surfing(24.9%vs32.4%)and would change incorrect surfing behaviors(81.0%vs86.8%).Expense and time spent on surfing and the frequency decreased.In addition,negative effect scores of the physiology,psychology and social as well as the total score decreased after the intervention.Conclusion Intervention can correct students'behaviors and attitudes to internet,and can decrease the negative health impact in short-term.

    【Key words】 Internet;Behavior,addictive;Intervention studies;Outcome assessment(health care);Students

    上网给大学生带来的网络成瘾和计算机综合征 [1] 等健康负面影响已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特别是对网络成瘾的研究成为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近期热点。有研究表明在大学生中网络成瘾的发生率为8%~13% [2] ,且有逐步加重的趋势 [3] 。为探讨控制大学生上网健康负效应的有效策略和方法,笔者于2004年11月至2005年6月对某高校二年级学生开展了上网健康负效应干预近期效果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从某高校二年级抽取14个班,按专业分层,随机整群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其中对照组399人,干预组407人。

    1.2 方法

    1.2.1 测评工具 参考有关文献 [3-6] 自制问卷。问卷内容包括一般项目、上网情况和上网对健康的影响3个部分。对健康影响部分有38项,其中对生理的影响13项,对心理的影响15项,对社会的影响10项。后二者包含了Young的网络成瘾综合征诊断问卷 [4] 。38个问题每问肯定回答计1分,否定回答计0分,累计每个学生的生理负效应得分、心理负效应得分和社会负效应得分作为其健康负效应总分。

    正式调查前,抽取93人进行小样本测试,分析问卷的内在信度。计算Cronbach'sα系数,生理、心理、社会及总负效应的系数分别为0.75,0.80,0.71和0.90,表明问卷有较高的内在一致性。

    1.2.2 干预方法 对照组不采取干预措施。干预组采取的主要干预措施有:(1)通报首次调查结果。(2)印发网络成瘾、计算机综合征及防制方法的宣传材料,结合授课内容进行宣讲。(3)对印发材料进行分组讨论,举行“上网的利与弊”班级辩论赛,并以“结合所见所闻谈谈网络成瘾的危害及防制办法”为题,要学生写1篇心得体会。(4)宣读健康上网倡议书,并征集响应学生签名。(5)按不同上网程度成立健康上网行动小组,制定健康上网计划,每月考评落实情况。(6)把有关内容列入考试范围。(7)对课程的每个单元,推荐相关网站,对上网学生布置一定量的网络作业。(8)每月收集反馈意见,及时调整干预活动。

    1.2.3 质量控制 问卷由同一名教师分别在课堂组织学生匿名填写,统一指导语并对相关概念进行解释,当场回收问卷。干预前、后所获有效问卷数分别为746份和721份,有效应答率分别为92.6%和89.6%。

    1.3 统计分析 对Excel表格设置数据有效性检查后录入资料,用SPSS10.0软件进行χ 2 检验、t检验。

     2 结果

    2.1 干预前对照组与干预组的比较 在上网行为、态度和健康损害等方面,干预前对照组与干预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表明2组的均衡性良好。见表1,2。

    2.2 干预前后2组上网率比较 干预前对照组上网率为97.3%,干预组上网率为95.3%;干预后对照组上网率为95.7%,干预组上网率为91.7%。对照组在干预前后上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 =2.164,P=0.141),干预组在干预前后上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 =4.410,P=0.036)。

    2.3 干预前后2组上网行为、态度及网络成瘾检出率比较 对照组在干预前后上网期间是否休息、是否经常通宵上网、如果上网对健康产生负面影响是否改变上网行为及网络成瘾检出率4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组在干预前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4 对照组与干预组在干预前后每周上网费用、频率及时间分配比较 由表2可知,对照组在干预前后每周上网费用、频率及时间分配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干预组在干预前后除用于学习、获取信息及其他时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之外,其他项目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2.5 对照组与干预组在干预前后健康负效应得分比较 经比较可知,对照组在干预前后生理负效应分、心理负效应分、社会负效应分和总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干预组在干预前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1 上网行为及成瘾情况报告率干预前后2组学生间比较(略)

    注: χ21 为对照组干预前后比较,χ22 为干预组干预前后比较。

    表2 每周上网状况及健康负效应得分干预前后2组学生间比较(略)

    注: t 1 为对照组干预前后比较,t 2 为干预组干预前后比较。

     3 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本次干预的近期效果良好。在研究的各项指标中,对照组变化不明显,干预组在干预后明显改善:(1)在上网行为上,上网率降低、上网期间休息的人数增多、经常通宵上网的人数减少、每周上网费用降低、频率减少,特别是在降低每周上网时间的同时,学习时间和获取信息的时间变化不显著,说明干预组的学生在向正确使用网络方向进步。虽然干预组干预后娱乐和交友时间下降显著,但仍然占主导地位,表明在学生上网内容的选择上需要进一步指导。(2)上网态度改变明显,有更多学生表示愿意改变不良的上网行为。(3)在健康损害等方面,网络成瘾的检出率降低,生理负效应分、心理负效应分、社会负效应分和总分均明显减少,提示干预能有效降低上网带来的健康负效应。

    为使干预效果得到巩固,建议学校进一步丰富大学生的业余生活,分散大学生对网络的注意力;拓宽大学生与教师、家长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渠道,以满足大学生的情感需要,使他们有宣泄压抑情绪的机会,而不在虚拟的网络空间寻找心灵的慰藉;学工部门和心理咨询机构对已矫正不良上网行为的学生进行追踪观察,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力措施,防止复发。为使更多的学生能从干预中获益,学校应根据所开设课程特点,选择适当的课程或专门开设《健康教育》课程进行广泛干预,例如在本研究中,为研究对象开设了含社会环境与健康、健康教育、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流行病学及卫生统计学等内容的《预防医学》,既有理论课又有病案讨论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使得干预活动能有机地安排在相关部分进行,学生依从性好,为成功开展干预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4 参考文献

    [1] 闵娟.计算机综合征的影响因素及健康教育.中国健康教育,2004,20(9):853-854.

    [2] 范萌,白培深.病理性网络使用的病因学研究进展.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4,35(1):83-85.

    [3] 谢静波,汪玲.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4,25(4):387-389.

    [4] YOUNG KS.Internet addiction: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Paper presented at the104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1996.

    [5] 叶志海,王声涛,陈丽,等.互联网对广州地区大学生健康的影响.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2,36(1):72.

    [6] 李升一,张凤珍,陈雪莲.计算机网络对大学生身心健康负效应调查与分析.中国健康教育,2003,19(9):714.

    【课题项目】 湖北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项目(编号:2004d372)。

    【作者单位】 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医疗系,荆州 434020;

    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科研处。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91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