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大众医学》 > 2019年第11期
编号:13451592
“塑化剂”疑云见分晓,“塑从口入”需当心
http://www.100md.com 2019年6月1日 《大众医学》 2019年第11期
    

    今年7月中旬,一种法国知名品牌的核桃油产品卷入“塑化剂”风波,其代理商自曝核桃油产品存在塑化剂邻苯二甲酸酯类(DEHP)成分超限残留的情况。在这起事件背后,除商业纠纷外,消费者更关心的是:塑化剂源头在哪?到底有多大危害?

    疑问一:什么是塑化剂?它怎么会在食品中出现?

    塑化剂(又名增塑剂)是一类常用的塑料添加剂,能增加塑料的延展性、弹性及柔软度。塑化剂的种类多达上百种,常见的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有20多种,如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DINP)等。既然是塑料添加剂,它怎么会在食品中出现呢?

    食品中的塑化剂主要来源于塑料包装材料的迁移,也可能来源于环境中塑化剂对食品的污染。由于DEHP一类塑化剂与塑料之间的分子结合力较小,很容易从塑料产品中迁移出来。例如,常见白酒中的塑化剂含量较高,经溯源分析发现,酿酒过程中塑料输酒管道是白酒中塑化剂的主要来源。因此,欧盟2012年禁止含塑化剂的食品包装材料接触酒精含量20%以上的饮料。另一方面,塑化剂在环境中已经普遍存在,在塑料制品制造、燃烧过程中及夏季高温条件下,塑化剂都容易释放出来。它们会释放到空气、土壤中,也会溶于地下水或地表水,最终污染农作物。粮食在生产过程中也会富集环境中的塑化剂,2015年我国有研究检测了22类食物样品共6650份,发现其中大米、面粉、叶类蔬菜和海鱼中DEHP的检出率都超过44%。丹麦研究人员调查了29种成人食品和11种儿童食品,发现50%的食品中含有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这次法国核桃油事件中超限残留的塑化剂很可能来自包装材料和核桃原料本身的污染。不过,超量的塑化剂也可能是人为加入的。 2011年台湾一家食品添加剂公司在其生产的产品中违法掺入了塑化剂,受污染产品达数千种。这起严重的食品掺毒事件引起了全世界对食品中增塑剂的关注和研究。

    疑问二:塑化剂怎么进入人体?危害有多大?

    邻苯二甲酸酯类的塑化剂主要通过食物进入人体。国内有项对中国居民DEHP膳食摄入水平和风险评估的研究显示:我国居民每天DEHP平均膳食摄入量为2.07微克/千克体重。大米、瓜茄类蔬菜和面粉是我国居民从膳食中摄入DEHP的主要来源,其中大米的DEHP膳食摄入贡献率达28.4%。还有报道称在被认为是人类最安全的食物——母乳中也检出了塑化剂成分。

    从目前对常用塑化剂的毒性研究结果来看, DEHP等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对健康的影响取决于摄入量。欧洲食品安全局认为DEHP的成人每日允许摄入量(TDI) 为50微克/千克体重。国际相关研究表明,大部分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对人类致癌性证据不足;DEHP、DBP、邻苯二甲酸丁酯苄酯(BBP)具有2类生殖毒性(即对动物产生生殖毒性,具有类雌激素作用,有可能引起雄性内分泌紊乱,导致精子数量减少。暴露于一定剂量的DEHP可能导致动物的生殖器官缺陷或造成不育),但对于人体长期大剂量摄入DEHP和DBP对健康的影响,目前尚缺乏临床案例及直接证据。

    疑问三:我国有没有食品中塑化剂安全限量标准?

    目前我国还没有食品中塑化剂安全限量标准。许多国家允许DEHP等塑化剂用作食品包装材料,并通过对包装材料的管理(包括禁用于脂肪性食品、婴幼儿食品和制定最大迁移量等措施)控制塑化剂污染食品。我国GB9685-2016《食品安全标准-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用添加剂使用标准》也规定了食品接触塑料的添加剂品种、范围和特定迁移量或残留量,但未制定食品中塑化剂的限量标准。

    疑问四:怎样减少“塑从口入”?

    按照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要完全避免摄入塑化剂几乎是不可能的。不过,通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塑化剂对人体产生危害的风险不大,无须害怕。要减少“塑从口入”,应做到以下“三不”:

    1.不要用塑料容器长时间存放油、酒等有机物

    “相似者相溶”,作为有机物的塑化剂容易溶入有机物中,如食用油、白酒等食品中。合格的塑料包装材料迁移到食品中的塑化剂不应超出有关标准。包装材料中塑化剂的浓度、食品的油脂含量、与塑料包装的接触面积、贮存时间、温度等,都会对食品的塑化剂含量产生影响。有些食用油采用大容积的塑料油桶包装,普通家庭往往几个月甚至半年才能吃完。有关研究显示,用含有塑化剂的塑料容器盛放油脂或油脂含量高的食品,贮存时间越长,这些食品中的塑化剂含量越高。与塑料相比,玻璃、陶瓷、不锈钢的性质更加稳定,与食品直接接触更加安全。有流言说:“喝瓶裝矿泉水,也会喝进很多塑化剂。” 这是谣传,因为水不是有机溶剂,根据检测结果,合格的瓶装矿泉水中塑化剂含量极其微量,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2.不要在高温条件下使用塑料包装食品

    大多数塑料的耐热性很差,温度越高,塑化剂的迁移率越大。常见的低密度聚乙烯食品袋在50℃就会变形,100℃以上就会融熔;即使是耐热的聚丙烯塑料热变形温度也只有102℃。而刚出锅的油炸、油煎食品表面温度可超过130℃,熔融的塑料成分很容易黏附在食品上,直接污染食品。研究发现,刚炸好的油条用低密度聚乙烯塑料袋盛放,油条中的塑化剂含量会大大增加。用微波加热食品时,采用专用的玻璃、陶瓷容器较安全,尽量不要用塑料容器。

    3.不要使用不安全的食品塑料容器

    有些人很节俭,用过的一次性塑料瓶和塑料杯舍不得扔,常反复使用。其实,反复使用的一次性塑料制品不仅化学和微生物污染增加,还可能释放塑化剂等有害物质。一些农贸市场摊贩采用的塑料袋用回收塑料加工而成,价格低廉,但不符合食品包装材料的安全要求,有害物质含量较高,具有较大的安全隐患。所以,不要使用来路不明或没有写明材质的塑料制品包装食品。, http://www.100md.com(马志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