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大众医学》 > 2017年第7期 > 正文
编号:13115985
新时期肝脏三大新负担
http://www.100md.com 2017年4月1日 《大众医学》2017年第7期
     作为人体最大的消化器官,肝脏担负着解毒、代谢、分泌胆汁、参与免疫防御等重要使命,可以说是人体内的“大型化工厂”。中国人肝脏的“负担”一直很重:在我们这个肝病大国中,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达9300万,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为2000万,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约为1000万。

    多年来,为肝脏“减负”这场“攻坚战”,打得不容易。尤其是2004年以来,我国在乙肝、丙肝的治疗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更新了治疗理念和策略、提出了“慢乙肝治疗路线图”、创立了抗病毒联合抗肝纤维化治疗模式,乙肝的控制率显著提高,丙肝的直接抗病毒药物(DAA)治愈率达95%以上。

    然而,当我们对病毒性肝炎的控制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同时,我国的肝病特点发生了新的变化。由于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肝脏又开始变得“不堪重负”。新增的“负担”都与吃喝有关——吃出来的药物性肝损伤、脂肪肝越来越多,喝出来的酒精性肝病越来越重。

    新时期 肝脏三大新负担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中西医结合肝病科教授 南月敏

    专家简介

    南月敏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中西医结合肝病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分会肝病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北省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主任委员,河北省免疫学会感染与免疫学分会主任委员,河北省急救医学会消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北医师协会肝病学医师分会主任委员、行为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擅长急慢性肝炎、脂肪肝、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药物性肝病,以及各种原因所致的肝硬化、肝腹水、肝性脑病、肝脏肿瘤、重症肝病等的诊断治疗。

    专家门诊:周一全天

    新负担1:药物性肝损伤

    在诸多肝病中,近年来增长最快的是药物性肝损伤。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药物性肝病学组专家牵头对药物引起的肝损伤做过一次回顾性研究,涵盖我国大陆地区303家医院的调查结果,仅2015年3月底至12月底,就纳入近3万例药物性肝损伤病例,其病因涉及药物、保健品及环境毒物,尤其是不合理用药。

    药物性肝损伤是指人体暴露于常规剂量或高剂量药物后,因药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对肝脏的直接毒性,或人体对药物或其代谢产物产生过敏等而导致的肝脏损伤。近年来,药物性肝损伤病例逐年增多,越来越受到重视,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中草药使用存在误区。据统计,在引起肝损伤的药物中,中草药占首位。多数人认为中草药纯天然、无毒、副作用比西药少,许多人患病后首先会想到应用中草药。“是药三分毒”,中药也不例外。事实上,中药材在种植、运输、储存过程中可能存在农药超标、重金属污染,甚至假药等问题,加之许多中药(如大黄、雷公藤、决明子、何首乌、木通等)本身具有肝脏毒性,这些都加重了肝脏这一人体最大解毒器官的负担,容易引起肝损伤。

    第二,慢性病患者长期用药。许多慢性病患者,尤其是老年人,肝脏解毒能力本就下降,长期用药很容易发生肝损伤。服药时间越长、药物剂量越大,发生肝损伤的风险就越大。部分患者合并多种疾病,需要同時服用多种药物,而药物之间可能发生相互作用,易导致其中一种药物代谢增加、血药浓度增高,更易引起药物性肝损伤。

    第三,不合理应用抗生素。据统计,我国医院(尤其是基层医院)抗生素不规范使用率达50%,由此而引起的药物性肝损伤和细菌耐药问题比较多见。

    第四,饮食、环境毒物是“隐形杀手”。一些不明原因肝损伤患者,在除外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和遗传代谢性肝病后,应警惕这种肝损伤很可能是由各种保健品、食品添加剂、生活或工作环境毒物等“隐形杀手”引起的药物性肝损伤。

    此外,由于个体差异,遗传、代谢因素或对药物成分过敏也可以引起药物性肝损伤,后果往往比较严重,不仅不可预测,还可能诱发自身免疫性肝病,使病情迁延,甚至发生急性肝功能衰竭,危及生命。

    专家观点:要预防或尽可能减少药物性肝损伤,在日常生活中应做到以下几点:没病不要乱吃药,有病应在医生指导下正规用药,用药前要充分了解药物说明书的内容,用药过程中发生不适要及时就诊。

    新负担2:脂肪肝

    脂肪肝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可以说,它是一种疾病,有时也是其他疾病的一种合并现象。引起脂肪肝的原因很多,常见的有肥胖、药物、妊娠等。

    肝脏脂肪堆积与体重呈正相关,肥胖是引起脂肪肝的最常见原因,30%~50%的肥胖者合并脂肪肝。这类患者多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高血糖、高尿酸等代谢异常,脂肪肝是代谢综合征的肝脏表现。改变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规律运动、减轻体重和腹围是治疗的根本。在此基础上,合理应用调节脂代谢和保护肝细胞膜的药物,有利于肝脏恢复正常。

    服用某些药物也会引起脂肪肝,常见药物有四环素、糖皮质激素、四氯化碳、调脂药等。

    妊娠期脂肪肝多发生在妊娠后期,发病急,进展快,有较高的母婴死亡率。治疗妊娠期脂肪肝,原则是及时终止妊娠和保肝治疗。

    此外,糖尿病、慢性丙型肝炎、肝豆状核变性早期、长期胃肠外营养等,都可能引起脂肪肝,有效治疗原发病可减轻肝脏脂肪变。

    专家观点:如果体检发现脂肪肝,首先要明确病因,进而针对病因消除致病因素。必要时,需进一步进行肝脏CT检查或肝活检病理学检查,明确肝脏病变程度,及时干预治疗。干预过程中,应根据病情每1~3个月进行一次肝功能、血脂、血糖、肝脏超声等检查。

    新负担3:酒精肝

    众所周知,饮酒伤肝。长期大量饮酒(折合酒精量,男性≥40克/天,女性≥20克/天,连续5年以上)可引起酒精性肝病。

    酒精性脂肪肝是酒精性肝病的早期阶段。如果患者能及时戒酒,肝脏可完全恢复正常;如果仍继续长期大量饮酒,可发展成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纤维化和酒精性肝硬化,甚至肝癌。由于个体差异,饮酒引起肝损伤的程度与饮酒量、饮酒年限、酒精饮料品种、饮酒方式、性别、种族、肥胖、肝炎病毒感染、遗传因素、营养状况等有关。

    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可无明显不适,也可有右上腹疼痛、乏力、食欲不振等。严格戒酒后,多数预后良好。轻度脂肪肝,若无临床症状且肝功能正常,在戒酒1个月后,肝内脂肪减少;中度脂肪肝或重度脂肪肝,有临床症状且肝功能异常者,需严格戒酒,并辅以保肝护肝药物治疗,需数月甚至一到两年,脂肪肝才可能消失。如果发展到酒精性肝纤维化、酒精性肝硬化阶段,病情往往难以逆转,需要进行相应治疗,以延缓病情进展。

    专家观点:酒精性肝病的预防,重在消除病因,即戒酒。如果实在不能避免饮酒,宜饮低度酒,饮酒速度宜慢;避免空腹饮酒、多种酒混饮,饮酒前应进食少量食物或牛奶等以减少酒精吸收;饮酒后可多饮水或果汁等,以促进酒精的代谢和排出。

    爱肝护肝小建议:控制体重,不饮酒,不乱用药物或保健品,减轻肝脏负担;合理膳食,调节情致,适度锻炼,不过度劳累、熬夜,促进肝脏修复;定期维护,监测肝功能、肝脏超声;一旦出现肝损,尽快合理检查、规范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