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大众医学》 > 2016年第8期 > 正文
编号:12966688
“网搜”好医生的七大招
http://www.100md.com 2016年4月15日 《大众医学》2016年第8期
     首先,尝试从论文找作者

    病人可以根据初诊意见,在网上检索有关该病的科普知识,最好能检索到相关科研论文。请注意,必须是发表于正规医学专业期刊的科研论文,如中华医学会下属的系列专业期刊。通常,能够在高质量专业杂志上发表相关疾病研究论文的医院、科室和个人,对该病有较丰富的临床诊治经验,但需要仔细甄别某些伪装成“论文”的虚假广告类信息。

    其次,找到医院官方网站

    在确定了就诊医院以后,大家可以登录就诊医院的官方网站(记住是“官方网站”,而不是“冒牌网站”),从医院的介绍和专科、专家的介绍中,选择合适的专家。目前,在百度、360等搜索页面,通常会在官方网站旁边注明 “官网”字样。

    第三,争取与专家直接沟通

    如果有可能,病人可以在就医前先通过电子邮件、电话等方式与专家取得联系。通常,从专家公开发表的专业论文中可以查到其电子邮箱地址,从医院、科室的官方网页上也可以查到医院和科室的电子邮箱地址。部分专家还开通了微博、博客,乃至个人公众微信号,病人可以利用这些新媒体工具,在就诊前与专家进行简单的交流。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泌尿外科朱同玉教授个人微博和个人微信公众号

    第四,阅读官方知识和资讯

    现在很多公立医院都开设了官方微信和官方微博,每天都会发布一些医院的新闻、科普文章,还会介绍医院的挂号、预约、就诊流程等实用信息。部分医院还推出了自己的手机客户端,如北京协和医院,上海的瑞金医院、中山医院、华山医院、第一人民医院,杭州的浙江大学第一医院,武汉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等,都推出了自己医院的手机APP,病人通过下载APP并注册后,就可以实现线上预约挂号、查询化验单,十分方便。

    上海瑞金医院移动助医系统

    北京协和医院手机APP

    第五,借助可靠的导医和科普平台

    从可信的导医网站和权威医学科普平台获取科学、有指导性的就医信息。诸如,为病人提供医生信息检索和诊前、诊后咨询的好大夫网站,由中国医师协会华医学科普分会开设的“中华医学科普”微信公众平台,以及一直活跃在医学科普领域、多年来编发了很多优秀医学科普文章,且一直免费为读者提供导医、咨询服务的《大众医学》杂志及其所属的官方微博、官方微信、网站等平台,都是值得信赖的“就医参谋”。

    第六,理性认识医学的局限性

    目前,许多疾病病因不明,许多疾病发病机制不清,许多疾病缺乏早期敏感、特异的诊断手段,许多疾病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许多慢性疾病病人的器官损害是不可逆的,许多疾病目前无法被治愈。以恶性肿瘤为例,如果病情较重、发现较晚,甚至已经发生全身转移,目前是无法治愈的。很多肿瘤病人及其家属因为求医心切,轻信那些随处可见的小广告,盲目尝试号称几个疗程能治愈癌症的所谓的高科技药品、高科技疗法、祖传秘方等,结果可想而知。

    第七,识别虚假医疗广告和骗子“医生“

    “医生”这个称谓很宽泛,有正规医生,有私人诊所的医生,还有打着“医生”旗号的江湖骗子。作为病人,一定要对疾病的转归有一个理性的认识,一定要去正规的医院,找专业医生就诊。千万不要道听途说,轻信电视、电台、报刊,甚至电线杆、公交车站台及信箱中的虚假广告,或被“医托”介绍去了骗子医院。虚假医药广告的危害极大。一些厂家未经许可,肆意虚构编造夸大各种药品作用和适应证;有的广告宣称瘫痪多年卧床不起,用药以后,很快就会下地行走;有的称多年的牛皮癣经过“祖传秘方”治疗马上痊愈,乙肝“大三阳”服药后马上转阴;有的药品广告更是标榜能包治百病,无效退款等。一般地说,这些虚假广告主要集中在一些慢性病,如高血压病、心脏病、糖尿病、脑血管病后遗症、皮肤病、风湿病、慢性肾炎等。慢性病病人由于求医心切,盼望早日康复,病急乱投医,很容易上当受骗。

    不少病人曾有这样的感慨:登录公立医院官方网站,可以看到不少医院大事、新闻之类,但这些不是病人急需了解或能看懂的。真正需要的就诊专家、挂号、就诊流程等信息,找起来却并不容易。这其实就给了骗子医院、虚假广告以可趁之机。如果我们公立医院的网站能更人性化一些,为病人提供更多实用的内容,能让在迷茫、焦虑中不知所措的病人一看就懂;如果我们的健康科普教育工作能够做得更深入些,让病人能具备识别真伪医疗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并对医学的局限性有更为深刻的领悟;如果我们的互联网企业能更加自律、我们的互联网信息监管工作能够更强而有力地落实,那么“逼走”坏医院、“网搜”好医生,将不再是难事。 (黄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