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大众医学》 > 2007年第4期
编号:11433240
“血”的代价(1)
http://www.100md.com 2007年2月15日 《大众医学》 2007年第4期
     2007年1月23日,国家卫生部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发布消息:广东佰易药业有限公司在生产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丙种球蛋白)的过程中,存在违规行为,部分产品使用后患者出现丙肝抗体阳性。

    一石激起千层浪,许多患者纷纷致电《大众医学》编辑部,询问关于丙种球蛋白的使用情况和安全问题。专家在回答这些问题时,指出人们对丙种球蛋白,以及其他血液制品存在许多错误认识,甚至将丙种球蛋白、白蛋白看作“万能药”“营养针”,把临床输血看作“大补”,这是非常危险的。临床上不乏因为输血感染丙肝、乙肝和艾滋病毒等付出“血”的代价的例子。

    解读血液制品“高危”因素

    缪晓辉

    目前的血液和血液制品(血液制品、白蛋白等)主要来源于人体,用的是人的血液或血浆,这一来源必然会存在风险。也就是说,人所患的很多感染性疾病都有可能通过输血或注射血液制品进入受血者体内。例如,艾滋病可能通过输血传播,乙肝、丙肝和梅毒也能通过输血传播。
, http://www.100md.com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血液制品的高风险性?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质量控制不严

    严格地讲,不管是献血还是接受输血,我国政府都有明确规定,要求对献血者进行严格的筛查,这既是对献血者负责,也是对输血者负责。但是,采集血液或加工血液的过程十分复杂,如果在这个过程中,病原体筛查不严格,或灭活病毒、细菌等不过关,就可能使血液不安全,致受血者感染艾滋病、乙肝、丙肝等。这次“广东佰易药业事件”,就是因为生产过程把关不严,致使用者感染了丙肝。

    “窗口期”易漏诊

    血液制品不安全的另一个原因是献血员感染了某种病原体而恰好处于“窗口期”,极易被漏筛。近年来,我国血液检测技术得到了极大发展,但无论是乙肝抗体检测还是艾滋病抗体的检测,甚至准确率达到99%的丙肝(三代)检测试剂盒的应用,理论上应该说安全性很高了,但是这些检测或筛选技术都仅仅是针对血液中的抗体。而一次抗体检测阴性,是不是表明该献血者不存在感染性疾病呢?事实并非如此。无论是丙肝病毒还是乙肝病毒,甚至是艾滋病病毒,在感染人体后尚未产生抗体前的一段时间会有一个“窗口期”(通常艾滋病为1-2年,丙肝为0.5-1月,乙肝很短)。在“窗口期”内,病人已感染了病毒,但针对病毒的抗体尚未产生,检测抗病毒抗体的结果会是阴性,容易造成漏诊。也就是说,一个献血者在感染病毒的“窗口期”内献血,这份血液的筛查试验将呈现出“未感染”的假阴性结果。如果受血者输入这种“窗口期”病人的血液,就可能感染艾滋病毒,丙肝、乙肝病毒等。
, 百拇医药
    病毒难以检测

    这些年来,医学家研究人员苦苦寻觅,希望能够直接检测病毒的核心成分,即病毒的基因——乙肝病毒DNA、丙肝病毒RNA和艾滋病毒 RNA。这种基因检测技术和抗体检测技术联合起来使用,有以下优点:敏感度明显增高,更容易筛选血液中的病毒;同时,可检测“窗口期”抗体阴性病人体内的病毒。虽然该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和比较成熟,但是成本太高,如果对血制品同时查前面谈到的三种病毒基因,其费用比血液本身还要高出许多,即使是发达国家目前也难做到。相信未来若干年,随着检测技术进一步改进、成本不断降低,有可能实现对血制品中的病毒抗体和基因联合检测,从而使输血和血液制品的风险性不断下降。

    可见,无论是输血还是注射血液制品都是高风险的“投资”,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因人而异、因病而异谨慎使用。如果仅仅为了增强免疫力、预防感冒,或增加营养,而盲目注射丙种球蛋白、白蛋白,或输血(包括血浆、红细胞、白细胞等),最后却感染乙肝、丙肝甚至艾滋病,那可是得不偿失,同时又是一件多么令人心痛的事情啊!
, 百拇医药
    当然,大家也不必人人“自畏”。如今,我国政府不断加大对血液制品的监督管理和深入开展血液病毒灭活技术的科学研究,从这个角度讲,我国的血液制品总体是安全的,也是很有前途的。在此提醒大家,不要盲目输入或注射血液制品,更不能将丙种球蛋白、白蛋白以及血浆、红(白)细胞等当作万能药、营养品、补品随意补充。

    丙肝:最多见的输血感染性疾病

    研究证实,输血或使用血液制品后发生感染性疾病最多见的是丙肝,其次是乙肝,第三是艾滋病。这样的排序并不是说因为输血而感染艾滋病的概率较低,而是采集到艾滋病病人血液的机会相对于采集到乙肝、丙肝病人血液的机会小的缘故。

    有输血史或频繁使用血制品的人应主动做丙肝抗体检查

    大多数患者在感染丙肝后缺乏明显症状,通常只是感到疲劳乏力,丙肝的潜伏期长,少数感染者直到肝脏出现了肝硬化,甚至肝癌时才被发现。所以,有输血史或频繁使用血液制品的人,应主动去医院做丙肝抗体检查,主要是为了自己的健康,客观上也保护了他人。由于“窗口期”的存在,意味着即使第一次丙肝抗体检查结果为阴性,仍然不能排除感染丙肝病毒的可能。必须在过了“窗口期”,大约6个月后,再做一次丙肝抗体检查才能确认。?
, 百拇医药
    丙肝和艾滋病毒抗体对人体没有保护力

    一旦丙肝或艾滋病病毒进入人体,悄悄地“躲藏”一段时间后,在患者血液中可查出丙肝或艾滋病毒的相关抗体。遗憾的是,这些抗体并不具有中和或者消除入侵病毒的作用,也就是说,这种抗体是没有保护作用的,这与乙肝表面抗体是不同的。因此说,丙肝和艾滋病毒抗体阳性,并不表示感染者无恙,而是代表病人已经感染病毒并且是患病者,需要治疗。

    走出血液制品的认识误区

    缪晓辉 杜文民

    认识误区:“丙球针”可增强抵抗力,预防感冒和传染病

    更新观念:丙种球蛋白是“卫士”,但不是万能药

    大众医学:丙种球蛋白在老百姓眼中是一种具有多种功能的万能药,能够防治各种传染病,是这样吗?
, 百拇医药
    缪晓辉:免疫球蛋白是人体受到细菌、病毒以及异物侵入或发生过敏反应时产生的抗体,一般情况下对人体具有保护作用,可以说是人体抵抗疾病的“战士”。临床上用的人血免疫球蛋白是采用健康人或者脐带血浆或血清分离、纯化,并经灭活、去除病毒加工制备而成。人免疫球蛋白中丙种球蛋白含量占90%以上,含有多种抗体,因此,人们又将人免疫球蛋白称为丙种球蛋白。

    有些患者把丙种球蛋白当作万能药,认为可以防治百病。2003年,有不少人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以预防SARS。其实,丙种球蛋白根本不能预防SARS,因为在SARS流行之前没有人得过SARS,所以根本谈不上体内有SARS病毒抗体。但是丙种球蛋白对于甲肝和流行性感冒等疾病有一定预防作用。对老人、小孩、免疫功能缺陷者以及糖尿病患者等有一定保护作用。目前,主要用于治疗以下疾病:①原发性免疫球蛋白缺乏病。②继发性免疫球蛋白缺陷病,如重症感染、新生儿败血症等。③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④其他疾病,如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

, 百拇医药     大众医学:既然丙种球蛋白有这么多功能?是否可以反复使用?

    杜文明:丙种球蛋白作为血液制品,尽管具有很好的疗效,但是也具有传播血源病毒性疾病的可能,如艾滋病、肝炎等。此外,在使用丙种球蛋白过程中,患者可能出现无菌性脑膜炎,或血粘度增加,少数病人还可出现头痛、寒战、肌痛、恶心、乏力、发热、关节痛和血压升高等不良反应。

    滥用丙种球蛋白,除了可能带来以上不良反应外,还可产生“抗体”:这时的丙种球蛋白就像其他抗原一样,可刺激机体产生一种对抗丙种球蛋白的抗体,即所谓“抗抗体”。以后,再注射丙种球蛋白就会被“抗体”中和而不能发挥作用,起不到抗病的作用。再说,人体自身是能够合成丙种球蛋白的,如果反复地从体外给予补充,就会抑制人体正常的合成能力,这样反而削弱了机体的抗病能力。一旦不再从体外源源不断地给予补充,疾病就会更多、更严重。

    [ 下 页 ], http://www.100md.com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