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大众医学》 > 2003年第5期
编号:11102267
营养药不等于营养品
http://www.100md.com 2003年3月1日 《大众医学》 2003年第5期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见到一些人把白蛋白、氨基酸、高浓度葡萄糖等营养药当成营养品,希望以此来滋补身体。实际上,营养药并不等于营养品,两者之间有很大的差别。顾名思义,营养品是补品,属于保健品的范畴,只求强身健体,药理价值要求较低,不强调治疗疾病的作用。而营养药作为药品,要求就很高了,除制作时有严格的标准外,使用时也有一定的适应证,并不是人人都可以随便使用的“补品”。

    白蛋白

    白蛋白的滥用现象最为普遍。有的人不想吃饭,没有力气,就要求医生开上几支白蛋白补补。这会带来两个问题。

    第一,造成浪费。临床上使用白蛋白有严格的适应证,大面积烧伤的患者,由于创面大量渗液,可以发生急性白蛋白丢失,此时及时输注白蛋白制剂,可以改善患者的循环状态,起到救命的作用。此外,白蛋白还可以用于出血性休克、外伤性休克、脑水肿及大脑损伤所致的颅内压增高、肝硬化腹水和水肿、恶性肿瘤及肾病患者。

    一些人以为白蛋白的营养价值高,可以用来补充营养,这是一种误解。从营养的角度来看,白蛋白的营养价值并不高,在它所含的氨基酸组成中,缺乏人体必需的色氨酸和异亮氨酸。白蛋白输入人体分解后,重新合成蛋白质的再利用率也相当低。白蛋白的生产需用血浆,血浆供应是十分紧张的,因此盲目使用白蛋白,既增加社会和家庭的经济负担,又浪费白蛋白制剂的有限来源,是很不应该的。

    第二,引发健康问题。一般来说,输注白蛋白是比较安全的,但也不能完全避免感染上传染性疾病的可能。再说,大剂量频繁输注白蛋白时,其中的一些生理活性物质,如微量内毒素、血管舒缓素等可能会发生作用,导致人体出现血压下降、休克等循环紊乱,还可能引起免疫功能下降。

    氨基酸

    临床上常用的氨基酸是一种药而非“补身精“。它只是在长期禁食、胃纳极差、严重蛋白质缺乏、营养极度不良、衰竭消瘦的情况下才有必要定期输注。氨基酸虽为人体所必需,但也容易从食品中获取,平时吃进的蛋类、鱼、肉、豆类等都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可经消化酶的作用而分解转化成可被吸收利用的多种氨基酸。而输注氨基酸同样也有隐患,有时可致过敏反应,因此应特别慎重。

    高浓度葡萄糖

    有的患者因为头晕乏力,就要求医生推注几支高浓度葡萄糖来补身体。其实,靠注射高浓度葡萄糖补充营养是极不科学的。高浓度葡萄糖进入人体后,迅速起到高渗利尿的作用,影响人体水、电解质代谢。如有隐性糖尿病存在,这种盲目补充的后果将不堪设想。目前,临床上高浓度葡萄糖补充多用于降低颅内压,治疗脑水肿。

    除了把上述几种营养药当成营养品使用外,还有人把人参、维生素等药品也当成营养品使用。有人因盲目服用人参而出现头晕、眼花、烦躁不安、鼻出血;有的人因吃多了鱼肝油丸,引起维生素A和维生素D中毒而出现恶心、呕吐;有的人在大量服用维生素C后中毒,引起腹泻、尿路结石……

    总之,营养药与营养品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却区别多多。因此,切不可把营养药当成营养品,乱补一气。, 百拇医药(杜长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