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父母必读》 > 2018年第10期
编号:13453860
当孩子在幼儿园遭“冷落”
http://www.100md.com 2018年10月1日 《父母必读》 2018年第10期
     宝宝入园了,可是,爸妈的心却并没有放下来:老师喜欢我们家宝贝吗?会不会冷落孩子呀?有点不受老师喜欢,会不会闹腾呀?心里咯噔一下,昨天接孩子时,好像他就是满脸委屈。且慢!当孩子哭诉被老师“冷落”时,父母千万别急着“心碎”。

    陈敏莹

    中国心理学会少儿心理咨询师,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教育类报纸专栏作者,著有《0~6岁,五招教出好孩子》

    朋友妙妙妈说女儿在幼儿园里特别积极,一有新游戏就会第一个举手并大喊:“我来!我来!”但是老师已经多次说明,只有安静举手的孩子才能尽早尝试,所以妙妙总是排到后面才能玩,她很伤心,回家告诉妈妈老师偏袒其他同学,所以她很讨厌幼儿园。

    像这些遭“冷落”的误会,实际上在幼儿园的生活中一大堆,父母应该从一开始就注意,不要等到最后成了孩子不上幼儿园的理由时才插手。那么,要避免这些误会,我们应该怎么办?

    “冷落”是真是假?我们需要阴辨是非

    首先,我们要从孩子的角度来思考原因。有许多被家人围着团团转的小孩,幼儿园里老师一旦无法特別地顾及他们,他们就特别容易感到失落,我们要透彻地明白这并非是老师没把孩子“放在眼里”,而是孩子没能明白“集体”的概念,还处于以自我为中心的状态。

    其次,我们要从自身的角度来思考原因。作为父母的我们如果太过于紧张焦虑,自然就会对老师疑心生暗鬼。因为我发现有不少父母会对孩子的“胡编乱造”深信不疑,以至于臆想很多场景:例如听到孩子说总是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他们就会怀疑老师真的不喜欢自家孩子;听到孩子说“小老师”的职务总是轮不到自己,就会猜度老师完全忽视自家孩子了。我们要“心大”一点,试问:我们总纠结于无中生有的“委屈”,那孩子又何来对“冷落”的释然?

    “对簿公堂”有用吗?我们需要与老师“软”沟通

    对于“冷落”的问题,我们千万不要把内心的不满与愤怒都刻在脸上,然后找老师“算账”,而是应该跟老师充分而妥帖地“软”沟通,点到即止,老师是会明白父母的用意的。

    像上面妙妙的例子,我们可以跟老师这样说:“妙妙这段时间情绪不好,昨天还说不想去幼儿园了,她跟我说是举手却没有被邀请。我便跟她解释了,老师对每个小朋友都是一样的,当我们学会安静等待和遵守规则时,老师就会叫我们了。但对于我的解释,孩子还没有完全理解,希望老师能详细地跟她说明原因和后果,多开解她一下,相信她会逐渐明白老师的苦心,我也会尊重您的做法,配合引导妙妙。

    我们需要跟老师把事情摊开来说,道出问题的源头,重点是承认和肯定老师立下的规则,并向老师提出共同引导孩子的意愿,这样老师就更容易接受并给予额外的关注。

    对“冷落”要防微杜渐吗?我们需要“独辟蹊径”

    我一直坚信,比父母直接跟老师沟通更有效的方法就是推动孩子以自己的高情商、才能、优势来获得老师关注。

    拿我的儿子来说吧,他在这方面就表现得尤为“独树一帜”:在公园里捡到完整的树枝,他会把自己最心爱的一条送给老师;在家里练习钉纽扣,他会把最喜欢的线圈送给老师;会拿我的喷雾瓶子,洗干净装上水,带回幼儿园送给老师浇花……这些看似没价值的礼品却“无声胜有声”,把儿子内心单纯质朴的爱都说出来了,老师对此很“受用”。

    又例如,儿子还经常开启学霸模式或支持老师教学,幼儿园有一个学期的主题是“昆虫”,儿子带上制作昆虫标本的道具回园,在课堂上一边讲解,一边制作,最后把成品展示给小朋友;绘本周时,在家里跟我一起编故事,他把每个情节都画出来,制作成一本书,然后拿着自己心爱的“杰作”到幼儿园分享……以上这些举措都是孩子凭借自身的努力而获得了老师的关注与欣赏,远离遭“冷落”。

    送礼能避免“冷落”吗?我们需要警惕“捷径”

    现在有些父母会试图拥护、追捧某些“特权”来避免“冷落”。私交好的父母会问我有没有给老师送礼、送购物卡、购置办公用品,我认为只要我们做好了上述的工作,这种行为是不需要的。但凡正规的幼园,园方是严禁老师接受钱和礼物的。

    其实对于老师来说,她们最头痛的就是拒绝父母送礼:一来送礼说明了自己已经被父母定义为对待孩子不公正的老师;二来送礼确是对老师名声的亵渎,搞不好被别人知道,自己没有想过要收下却闹得名誉受损;三来拒绝工作很费心思,一旦“被强行”塞下,不知道如何退回,如果没有立即“斩断;关系”,父母日后认为自己对孩子照顾不周,很有可能以此作为威胁手段或者话柄,实则“被牵着鼻子走”。所以,父母最好不要走这条“捷径”。

    遭“冷落”实质上是个伪命题

    事实上,老师每天都在竭尽全力对班上的每个孩子悉心照顾,但他们毕竟是有血有肉、会.累会痛的人,有时候因为忽略了一些事情或者没有做到足够周全而对某些孩子“失衡”了,作为父母的我们要理解、包容、相信老师,这些只是一些无意的、暂时的、轻微的事件而已。同时,我们的孩子因为生理心理发展还不够成熟,会对事物的理解存在或多或少的偏差,加上具有幻想的思维特征,可能会说出些让我们担忧的话。作为父母的我们要对他们进行积极正向的引导,而不是跟着一块走进死胡同。

    看到这里,我相信父母都会明白一个道理:信任终究是关系的核心,我们越是信任老师,“冷落”就越不可能出现。,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