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针灸》 > 2008年第10期
编号:11707638
针灸治疗脊髓损伤神经原性膀胱功能障碍概况(2)
http://www.100md.com 2008年10月1日 《中国针灸》 2008年第10期
     可见,目前在临床上治疗此病最常用的穴位是八髎、三阴交和中极。SCI神经原性膀胱属“癃闭”和“遗溺”范畴,八髎穴为膀胱经腧穴,主治此病;王长宏等[5]认为三阴交是足三阴经交会穴,三阴经循行少腹或阴器,能通调下焦之气机,使小便恢复正常;中极为膀胱之募穴,亦为治疗此病之要穴。从西医角度来看,排尿中枢位于骶丛神经,顾旭东等[14]认为刺激八髎穴,实际是直接刺激S2-S4神经根,刺激传出神经,被动引起逼尿肌和膀胱内括约肌节律性收缩舒张运动,增加两者之间的协调功能,有利于排尿反射的形成。而卜广平[17]认为,三阴交穴部位皮肤有隐神经分布,属腰4神经节段,深层长屈肌及趾长屈肌属腰5骶1神经节段支配。推测电刺激通过反射弧到脊髓后根激发腰骶部排尿中枢,引起反射性排尿。故以上用穴最为常用。

    3 针刺操作方法

    3.1 进针角度

    检索到的32篇文献中,有15篇文章对针刺进针的角度进行了说明,除常规的直刺外,还有斜刺、横刺和沿棘突方向刺3种角度。在斜刺的诸穴中有3篇文章对八髎穴的针刺进行了描述。黄志刚等

    [4]认为针刺次髎、下髎时针尖应呈45°角向内下方斜刺;刘小芳等[25]在八髎穴穴位注射治疗此病时亦认为应以45°角向内下方斜刺进针。日本学者及杨涛等[11,15]在针刺次髎、中髎时,采取了向斜下刺入骶后孔中的方法。其余大部分研究中,斜刺的角度都朝向膀胱或尿道的方向。横刺常运用于肌肉较浅薄的部位 ......
上一页1 2 3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52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