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针灸》 > 2008年第10期
编号:11707619
《针灸大成》中针灸医案特点分析(2)
http://www.100md.com 2008年10月1日 《中国针灸》 2008年第10期
     2 重手法补泻

    杨氏在注重取穴的同时也注重针刺手法,用针之时务求得气。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中论述针法详而多,除其家传手法外,还广收前贤手法加以论述。杨氏在“三衢杨氏补泻”中论述了下手八法、十二字分次第手法,以及二十四种复式手法,这些针法是杨氏在历代各家针法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经验而形成的。《针灸大成》中有6则医案明确记载了针法,其中九阳六阴补泻占4则,生成补泻1则,盘针之法1则。

    杨继洲的针灸医案中,杨氏善根据病人寒热先后之殊,巧妙运用针刺深浅,施以“阳中隐阴”或“阴中隐阳”之法[4]。“先寒后热者,须施以阳中隐阴之法焉。于用针之时,先入一寸,使行六阴之数,如觉微凉,即退针,渐出五分,却行九阳之数,亦以得气为应。夫如是,则先热后寒之疾瘳矣。”如“壬申岁,行人虞绍东翁,患膈气之疾,形体羸瘦,药饵难愈。召予视之,六脉沉涩,须取膻中,以调和其膈,再取气海,以保养其源,而元气充实,脉息自盛矣。后择时针上穴,行六阴之数,下穴行九阳之数,各灸七壮,遂全愈。”此案膈气乃肝郁气滞所致 ......
上一页1 2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04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