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资料下载2021
编号:6597
3678txskybd.pdf
http://www.100md.com 2020年12月18日
图形思考与表达的20堂课+mobi+epub
第1页
第5页
第19页
第27页
第48页
第158页

    参见附件(6465KB,0页)。

     图形思考与表达的20堂课作者利用图解课堂的形式,采用丰富全面的真实案例,形象展示了众多各有特色的图解方式,让你在与本书的互动中,轻松学会用图形进行深度思考与高效表达。

    本书特色

    1.极具潜力的思维方式:工作和生活中遇到不顺时,用图解进行深度思考,优化自我表达方式,能够更有效地提升问题解决力。

    2.极易上手的图解技巧:从打造基础到灵活应用,快速掌握图解技能,无论是在纸本上还是电脑前,仅用圆圈、箭头、关键词即可完成图解。

    3.干货满满的20堂图解课:在与真实多样的案例的互动中,激发大脑活力,让思考与讨论更深入。

    内容简介

    比起撰写长篇大论的工作报告、条目繁杂的工作纪要,你试过在职场中用图形传达信息、解决问题吗?生活中跟家人、朋友意见不合,讨论陷入僵局时,你试过用图解的方式分析问题症结吗?

    学会用图解表达自我观点,通过图解实现深度思考,你会发现原来工作和生活可以如此轻松。

    本书分三大部分,分别介绍了图解的基本方法,即用关键词、圆圈和箭头来表达图解的内容结构及相互关系;如何在不断修正图解的过程中促进思考的深入,获得解决问题的灵感;将图解应用到实际工作,通过架构充满个性的图解让自我表达更具特色,促进与他人的高效沟通。

    相信图解的力量

    我三十几岁任职于日本航空(JAL)时,第一次体验到图解的力量。那时我负责处理一件棘手的工作——劳动关系协调。在和工会协商之前,光是在取得公司内部的共识方面,就已经是要命的工作了。

    但是,在一次会议上,当我使用图解进行说明后,提案竟然很快就被通过了。我把到当时为止的所有事情经过和未来该做的事情,用图解的方式全部汇总在一张B4 纸上。大家看了以后都相当惊讶,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听说后来他们在私底下纷纷讨论:“过去我们制作的资料,到底算什么?”

    那时,我暗自惊讶,心想:“难道说,好好利用图解,就能让工作进行得更顺利?”甚至在心中浮现这样的想法:“虽然那些精英对待文章非常挑剔,但也许他们不善于图解。”事实上,在进行协商的过程中,那些原本老是挑三拣四的人,也几乎没提出异议。这是我在职场中,第一次因图解获得了成功。

    如果无法把劳动关系协调的提案、重点与过程讲清楚,根本无法在会议上通过。所以,我用一张B4规格的白纸,将劳资关系双方的提案、要求与主张全都画进图里。绘制那张图非常耗时,甚至常常拿回家熬夜工作。不过,也曾发生画图解画到天亮时,解决问题的修正案突然就浮现于脑中的情形。也就是说,为了思考如何绘制那张图,甚至连解决方案都一起涌现了。

    实际上台做汇报时,用图解进行说明也相对容易让大家理解与认同。即使有人提出比较刁钻的问题,因为所有的思考与答案已经在我脑中仔细整理过一遍,对大部分问题也能顺利回答。

    通过这次的经验,我发现图解不仅能激发我们构思问题的解决方案,也能在说服别人时发挥很大作用。

    当上宣传部课长后,我建议属下也学着善用图解,尽量以图解的形式提交资料,结果部门内的沟通变得活跃,属下的各种优点也逐一浮现。因为在他们提交给我的图解资料中,常常会有连我都没能想到的切入点,或是图解的某一部分做得非常好,给我许多新的启发。

    在看文字类资料时,我们很容易无意识地采取否定的态度,觉得“这里很奇怪”“这里改一下比较好”。但是,在以图为基础进行讨论时,沟通态度常会自然而然地变得积极,觉得“这里很不错”“那个也很好”。

    也就是说,将图解运用在管理层面也能发挥很大作用。基于这些经验,我开始对图解的力量抱持肯定的信念。

    在那之后,我出版了介绍图解方法的书,这让我的身份得以转变为大学教授,直到现在。

    原文

    再见了!条目式写法

    “不要写成一长串文章,以条目方式简洁写出即可。”在撰写商务文书时,相信有不少人曾被这样指导过。的确,站在阅读者的角度来看,与其花许多时间看好几页冗长的文章,不如让资料准备者直接列出重点,这样更容易迅速有效掌握内容。

    我想,应该有许多上班族打从进公司以后,就不断被灌输这个观念,从而不知不觉地在脑中形成了一股“条目式写法清楚易懂”的“条目式信仰”。无论是准备资料还是提交报告,很多时候都会自然而然采取条目式写法。

    不过,话说回来,条目式写法真的清楚易懂吗?

    其实,条目式写法存在很大的缺点。不仅列出来的各项目所占的比重会被视为相同,而且无法清楚表达各项目之间的关系。

    仔细检视以条目式写法汇总的资料,我们会发现常有各项目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或某个项目比其他项目更为重要的情形。

    比方说,造成问题的原因共有A、B、C 三点。在条目式写法的情况下,这三点原因呈并列的状态。以比重来说,实际上A 占了七成、B 占了两成、C 只占剩下的一成,其影响程度有很大差异。也许A 和B 是远因,正是因为A 和B 才导致C 这个近因。因此,条目式写法是一种完全忽视项目之间比重大小或彼此关系的表达方式。

    用条目式写法汇总数据时,无须思考结构和关联性等因素,只要把各个项目列出即可,不太需要用到头脑。如果习惯了条目式写法,甚至会有对各种事物失去自主深入思考能力的危险。

    能够自己动脑思考、找出问题解决方案的人,才能在这个时代胜出。充分运用自己的头脑,对各种事物进行深度、有逻辑的思考将变得更加重要。

    那么,如何更充分地运用自己的头脑、对事物进行逻辑思考、构思新想法呢?这是个难题。针对这一点,我推荐的方法是“图解”。

    要想图解某件事物,就不得不对它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思考。什么与什么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什么与什么之间有因果关系?什么与什么是对立关系?什么与什么是包含关系?哪个项目更为重要?需要检视的事情非常多。相较于条目式写法,这是相当棘手的作业。

    然而,经过如此的图解作业,常能使人对事物的架构看得更透彻,或是让自己的想法或立场变得更明确。

    图形思考与表达的20堂课+mobi+epub截图

    目录

    前言 “图解教室”开场白

    第1章 Back to Basics 基础篇 关键词、圆圈、箭头──从图解的基本

    技巧开始学起

    第1课 欢迎进入图解思考、图解沟通的世界! 以图解锻炼思考力与

    构思力

    再见了!条目式写法

    图解有利于表达,也能帮助思考

    没有所谓“完美的图解”

    讨论,让图解更上一层楼

    第2课 圆圈与箭头,让任何事物都能图解 表达结构和关系的图解流

    程与技巧

    如何以“图”解读“文章”?

    用6种圆圈表达关系、位置、结构

    用7种箭头表达移动、顺序、方向、关系

    尝试用圆圈和箭头描述日常熟悉的事物

    第3课 胆大心细是图解的基本原则 以鸟瞰的视角从整体架构着手鸟瞰,就能看清整体

    完成分组之后,加上关键词

    凸显核心主题

    别忘了留意细节

    第4课 图解必备的要素──标题和结论 磨炼萃取本质的能力

    善用字典找寻关键词

    用标题抽出本质

    取一个富有冲击力的标题

    结论30字左右最适合

    具有美感的图解,如同一篇中文诗词

    第5课 传达与展示图解的秘技 图解时别忘了,要站在读者的观点上

    图解,是为了传达给读者而画

    图解的表达方式随着传达对象而异

    善用圆圈和箭头的形状与颜色

    明确标出顺序

    数字和图表赋予图解生命

    在图解里使用插图的技巧第2章 Step by Step 实践篇 图解思考,就是深度思考──分解图解步

    骤,从修改过程学习图解思考

    第6课 图解,让你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动手图解之前,你该知道的

    事情

    用图解进行讨论,享受创造知识的乐趣

    图解是你沟通时的好帮手

    图解的终极目标是拥有自己的主张

    第7课 以脑力激荡完成图解 如何将图解应用在生活与工作中?

    图解与结论要一致

    抽出书中关键词

    插图容易导致概念混淆

    克服“好像还没有完成”的不安

    图解思考比图解表达更有趣

    图解能激发意想不到的观点

    从图解看出时代变迁

    第8课 图解就是“换句话说” 如何完成一张图解?

    换句话说──将素材翻译成自己的语言

    无法理解图解时,干脆从头再画一次试着改变大小和配置,有助于深度思考

    思考“这张图解是否能应用于工作”

    思考“如果改变位置和箭头方向会怎样”

    第9课 留白,是我故意的 如何以留白方式完成图解?

    把共同与相异之处分开思考

    分类方式能展现个性与思想

    填空的过程让思绪更宽广

    留白的图解有助于会议时的头脑风暴

    第10课 文字、图案与数字的力量 如何从图解进化到图解思考?

    将图解内容泛用化,扩大应用范围

    检视信息是否过于片面

    画成图解,脑中会浮现新想法

    思考是否有其他切入点

    第11课 图解有助于思考解决方案 如何将图解与工作联结?

    试着图解工作面临的问题点

    表达技巧和标题文案双管齐下

    不只分析现况,还要画出解决方案图解,让沟通更顺畅

    第12课 当图解化为思考零件的那一刻 如何画一张大家都点“赞”的

    好图解?

    避免重复出现相同要素

    以自己的经验为起点开始思考

    思考图解能否应用在其他领域

    将图解升华为思考零件,加速思考

    第13课 图解,持续进化中 如何掌握图解的框架?

    让图解的整体架构更明确

    经验的累积改变了图解架构

    图解架构随着思考的深入而变化

    拓宽视野就会有新想法

    第3章 Just Do It! 应用篇 图解,是展现个性的表达法──动手做图

    解,感受图解沟通的力量

    第14课 动手练习图解论文 如何图解内容扎实的文章?

    切入点不同,表达方式也会大为不同

    避免树形图过于扩散

    分成几个大区块在图中加入“我”

    尽量减少文字量

    图解完毕之后,重新下标题

    第15课 动手练习图解报纸专栏 如何强调图解的差异化?

    文字与图互为对称,让对比更鲜明

    仔细研究案例

    大公开!主管如何使用图解?

    第16课 动手练习图解报纸社论 如何图解充斥专业术语的文章?

    忠实追随原文,使其简单易懂

    聚焦,就能轻松锁定重点

    注意!千万别让竖式图解沦为表格

    有图有真相!图解比文字更能凸显个人风格

    第17课 动手练习图解电子报 如何用图解发现原文逻辑不通之处?

    绘制一张胜过原作的图解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对立还是包含?

    图解能浮现问题点

    到底什么是素养?图解能让人修得素养

    图解自己的文章,才会发现思考浅薄之处

    第18课 动手练习图解广告 如何兼顾图解的逻辑与趣味?

    插图,让大家都能轻松一下!

    明确列出结论

    不懂的地方,先留白也无妨

    重组素材的方式正是所谓的思想

    第19课 动手练习图解报纸专栏 如何以问答方式架构图解?

    有问就要有答

    不断聚焦主体,到只剩一个为止

    讨论,掀起图解的战争

    第20课 图解你的工作 如何以图解开启一场工作革命?

    只点“赞”是不够的,自己动手做图解才回本!

    你了解自己的“工作”吗?

    以图解完成工作交接本书由“ePUBw.COM”整理,ePUBw.COM 提供最新最全的优质电

    子书下载!!!

    前言 “图解教室”开场白

    相信图解的力量

    我三十几岁任职于日本航空(JAL)时,第一次体验到图解的力

    量。那时我负责处理一件棘手的工作——劳动关系协调。在和工会协商

    之前,光是在取得公司内部的共识方面,就已经是要命的工作了。

    但是,在一次会议上,当我使用图解进行说明后,提案竟然很快就

    被通过了。我把到当时为止的所有事情经过和未来该做的事情,用图解

    的方式全部汇总在一张B4纸上。大家看了以后都相当惊讶,一句话都说

    不出来。听说后来他们在私底下纷纷讨论:“过去我们制作的资料,到

    底算什么?”

    那时,我暗自惊讶,心想:“难道说,好好利用图解,就能让工作

    进行得更顺利?”甚至在心中浮现这样的想法:“虽然那些精英对待文章

    非常挑剔,但也许他们不善于图解。”事实上,在进行协商的过程中,那些原本老是挑三拣四的人,也几乎没提出异议。这是我在职场中,第

    一次因图解获得了成功。

    如果无法把劳动关系协调的提案、重点与过程讲清楚,根本无法在

    会议上通过。所以,我用一张B4规格的白纸,将劳资关系双方的提案、要求与主张全都画进图里。绘制那张图非常耗时,甚至常常拿回家熬夜

    工作。不过,也曾发生画图解画到天亮时,解决问题的修正案突然就浮

    现于脑中的情形。也就是说,为了思考如何绘制那张图,甚至连解决方案都一起涌现了。

    实际上台做汇报时,用图解进行说明也相对容易让大家理解与认

    同。即使有人提出比较刁钻的问题,因为所有的思考与答案已经在我脑

    中仔细整理过一遍,对大部分问题也能顺利回答。

    通过这次的经验,我发现图解不仅能激发我们构思问题的解决方

    案,也能在说服别人时发挥很大作用。

    当上宣传部课长后,我建议属下也学着善用图解,尽量以图解的形

    式提交资料,结果部门内的沟通变得活跃,属下的各种优点也逐一浮

    现。因为在他们提交给我的图解资料中,常常会有连我都没能想到的切

    入点,或是图解的某一部分做得非常好,给我许多新的启发。

    在看文字类资料时,我们很容易无意识地采取否定的态度,觉

    得“这里很奇怪”“这里改一下比较好”。但是,在以图为基础进行讨论

    时,沟通态度常会自然而然地变得积极,觉得“这里很不错”“那个也很

    好”。

    也就是说,将图解运用在管理层面也能发挥很大作用。基于这些经

    验,我开始对图解的力量抱持肯定的信念。

    在那之后,我出版了介绍图解方法的书,这让我的身份得以转变为

    大学教授,直到现在。

    自我训练图形思考与表达的实用书

    我的上一本著作《图形思考:依靠图形解决问题》在商务书中一时

    成为话题,甚至还跻身日本畅销书之列。在那本书中,我试着尽可能减

    少图的数量,透过文字充分传达“以图思考”的乐趣。也许正因为这样,才提升了读者的思考水平,并最终获得众多读者的支持。在那之后,以商业类杂志为主的媒体们多次将“思考法”这个主题做

    成特别企划,不约而同地介绍我那本书。看来,图解思考逐渐获得了大

    家的认同。而我也因为写作、采访、授课或演讲的邀请纷纷涌入,仿佛

    被卷入一阵洪流中,过着忙碌的生活。

    对一直以来主张“图解沟通能改变世界”的我来说,看到支持者不断

    增加,自然是非常高兴的一件事。

    另一方面,也有许多读者提出意见,认为“图解太少”“提倡图解的

    书却没什么图,真是不可思议”“已经了解了概念,但希望能教我们如何

    画图解”。

    为了满足这些读者,这次我执笔了这本以“练习以图思考”为主题的

    书,其中大量采用了我在大学课堂和在线图解教室里讲授的例子,试着

    针对图解思考的美妙与图解表达的乐趣等图解教室的有趣之处,为大家

    做一个“实况报道”。

    如果说上一部作品《图形思考:依靠图形解决问题》是图解的理论

    篇,那么本书则是图解的实践篇。

    本书的第1章基础篇,将为大家说明基本的图解技术,这是图解的

    基础课程。

    在第2章实践篇,我将以参加图解教室的学生们的图解为案例,解

    说图解变化与进化的过程。希望大家能从这一章了解到图解的内涵,明

    白图解可以作为辅助思考的工具,对思考的帮助很大。这一章的用意就

    是让大家了解图解思考的深度。

    在第3章应用篇,我将以图解教室的学生针对同一主题画出的不同

    图解为例,对每张图的特点及可改善之处进行说明。希望大家明白,即

    使在同样的主题下,也有许多种图解方式。换句话说,想让大家在第3章了解图解表达的广度。

    用图解掀起工作革命!

    我的第一本著作是1990年出版的《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のための図

    解の技術》(暂译为《图解沟通的技术》,日本实业出版社出版)。自

    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泡沫经济崩溃,日本的经济萧条长达十年以上。无

    论是过去的成功模式还是之前的案例,一切都变得毫无参考价值,让人

    无所适从。不过,我从十几年前就开始提倡图解思考,因此认同我的人

    也在逐渐变多。

    现今,我们常听到许多人说必须改变世界。但要如何改变?这才是

    个难题。以我自己来说,我以图解为武器,一路自我改造,深深感到它

    不仅改变了我的工作、人生,也改变了我身处的职场、公司、教育现场

    与地域。我因此自称是一位“图解工作者”,意思是我能运用图解让工作

    进行得更顺利。

    带着这一意识观察别人,我渐渐发现企业经营者或领导者等高层

    中,也有图解工作者存在。比方说,通用电气公司(General Electric)

    的前任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Jack Welch),安全公司西科姆

    (SECOM)的最高顾问饭田亮等人,都是善用图解规划事业的代表人

    物。也有一位前政府首长表示,“图解思考实在是行政首长不可或缺的

    能力”,由此可以看出,认为图解很重要的同好正在日渐增多。

    此外,我曾多次为行政人员、商务人士、一般市民或教育界人士进

    行演讲或担任研习会讲师,在这一过程中,认同“图解工作者”的人也日

    益增多。

    社会是问题的宝库,而所谓的工作,就是解决问题。掌握问题的本

    质,并想办法解决它,这就是工作。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和实际状况经常既模糊又复杂,从中抽出重要的信息,将其绘成图解的作业便是掌握

    问题;把绘制完成的图做部分修改,就是改善;重新绘制出一张全新的

    图,就是创造。依我的意见,工作这件事就等于绘制图解。所以,让我

    们用图解进行一场工作革命吧!

    职场的工作景象随着时代不断变化。过去,所有人坐在桌子前,表

    情严肃地在纸上写文章。现在,由于计算机的出现,变成人人面对计算

    机屏幕写出文章的时代。未来,大家对着纸或笔记本,笑嘻嘻地绘制图

    解的时代也许会来临。如果那一天真的来了,那么连制作资料的方式、讨论方式、决策方式、在职场或家庭沟通的方式都可能彻底改变。

    我希望继续努力下去,让这样的时代来临。这是我作为图解工作者

    的梦想。与我有同感的人,请务必参加这个“全民运动”吧!

    2002年11月

    久恒 启一

    ◎感谢石井晴夫、石村诚、小野一宏、神德哲郎、木村由利子、祐

    川奈津子、塚田幸广、中村茂昭、长谷川嘉宏、星野美幸协助完成本书

    中的图解。

    本书由“ePUBw.COM”整理,ePUBw.COM 提供最新最全的优质电

    子书下载!!!

    第1章 Back to Basics 基础篇 关键

    词、圆圈、箭头──从图解的基本

    技巧开始学起第1课 欢迎进入图解思考、图解沟通的世界! 以图

    解锻炼思考力与构思力

    再见了!条目式写法

    “不要写成一长串文章,以条目方式简洁写出即可。”在撰写商务文

    书时,相信有不少人曾被这样指导过。的确,站在阅读者的角度来看,与其花许多时间看好几页冗长的文章,不如让资料准备者直接列出重

    点,这样更容易迅速有效掌握内容。

    我想,应该有许多上班族打从进公司以后,就不断被灌输这个观

    念,从而不知不觉地在脑中形成了一股“条目式写法清楚易懂”的“条目

    式信仰”。无论是准备资料还是提交报告,很多时候都会自然而然采取

    条目式写法。

    不过,话说回来,条目式写法真的清楚易懂吗?

    其实,条目式写法存在很大的缺点。不仅列出来的各项目所占的比

    重会被视为相同,而且无法清楚表达各项目之间的关系。

    仔细检视以条目式写法汇总的资料,我们会发现常有各项目之间存

    在因果关系,或某个项目比其他项目更为重要的情形。

    比方说,造成问题的原因共有A、B、C三点。在条目式写法的情况

    下,这三点原因呈并列的状态。以比重来说,实际上A占了七成、B占

    了两成、C只占剩下的一成,其影响程度有很大差异。也许A和B是远

    因,正是因为A和B才导致C这个近因。因此,条目式写法是一种完全忽

    视项目之间比重大小或彼此关系的表达方式。

    用条目式写法汇总数据时,无须思考结构和关联性等因素,只要把各个项目列出即可,不太需要用到头脑。如果习惯了条目式写法,甚至

    会有对各种事物失去自主深入思考能力的危险。

    能够自己动脑思考、找出问题解决方案的人,才能在这个时代胜

    出。充分运用自己的头脑,对各种事物进行深度、有逻辑的思考将变得

    更加重要。

    那么,如何更充分地运用自己的头脑、对事物进行逻辑思考、构思

    新想法呢?这是个难题。针对这一点,我推荐的方法是“图解”。

    要想图解某件事物,就不得不对它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思考。什么与

    什么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什么与什么之间有因果关系?什么与什么是

    对立关系?什么与什么是包含关系?哪个项目更为重要?需要检视的事

    情非常多。相较于条目式写法,这是相当棘手的作业。

    然而,经过如此的图解作业,常能使人对事物的架构看得更透彻,或是让自己的想法或立场变得更明确。

    图解有利于表达,也能帮助思考

    举例来说,我上一本著作《图形思考:依靠图形解决问题》的责任

    编辑为我准备了一份资料。这本书在日本大卖8万册(截至2002年11

    月),《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日文版委托我,希望能以图解的

    方式,分析这本书为什么畅销。我请责任编辑将读者的意见转达给我,他汇总后送过来的是图1-1。图1-1 逐条分析《图形思考:依靠图形解决问题》成为畅销书的原因

    看着图1-1,我半开玩笑地对他说:“这根本是条目式写法嘛!”

    他笑着回答我:“我不会画图。”

    当然,并不是说条目式写法就一定不好。在有些情况下,条目式写

    法的确更清楚易懂。不过,作为让各位学习“图解”这种思考法的实例,我试着用我的方式,把图1-1绘成图1-2。图1-2 图解分析《图形思考:依靠图形解决问题》成为畅销书的原因

    为了让各位一并了解条目式写法和图解的过程有什么不同,接下来

    我将简单说明怎样把条目式信息做成图解。

    首先,为了看清楚整体架构,我把各条目进行分类,作为图解作业

    的开始。

    如果把相似的信息归在同一类,我发现基本可以分成三大类。

    第一类,是认同“绘成图解的效果”。也就是说,即使是同样的内容,相较于用文章表达,制成图解信息在会议或报告等场合使用,常常

    更能增加说服力。再加上目前幻灯片与办公绘图软件已非常进步,学习

    如何用图解表达,才能跟上时代。

    提出这一类意见的人,可以说是从“表达技术”上感受到图解优点的

    读者。

    第二类,是“以图协助思考的效果”。为了绘制图解,必须全面掌握

    事物架构,这自然而然会让人深入思考事物。在我收到的读者意见当

    中,有好几位都提到“原本觉得图解只不过是表达的工具,不过,试着

    实际绘制以后,却发现思绪在脑中得以整理清楚,之前没想到的点子不

    断地涌现出来”;或是“我本来不曾深入思考自己的工作,但是,当把自

    己的工作绘成图解之后,变得能进一步深入思考事情了”,等等。

    提出第二类意见的人,可以说是在“思考”这一点,感受到图解优点

    的读者。

    第三类,是认同图解对解决工作或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所帮助。有

    好几位通过网络把意见传给我的读者,都提及他们不只试着把图解应用

    在工作上,也尝试应用在家庭生活中。

    比方说,有一位读者提到,他对“图解沟通能否降低夫妻吵架频

    率”进行了实验,这真是个有趣的切入点。在决定小孩就读哪家幼儿园

    时,夫妻用图解进行讨论,结果渐渐看清了问题的症结。据他说,在比

    预期还要短的时间内,就让夫妻两人取得了共识,从而使问题得到解

    决。

    提出第三类意见的人,可以说是在现实的工作场合或家庭生活中,亲自体验到图解能帮助沟通或解决问题的读者。

    把信息分成这三大类后,接下来要找寻关键词,为每个分类定个名称。关键词的取法当然有很多种,在这里让我借用日文书名中的字眼,选用“图”“思考”“事半功倍”三个词为各个分类取名。

    把这三个关键词分别用圆圈圈起来,再把分类后的读者意见放进

    去,并加上箭头,就成了图1-2的架构。

    接下来,把关键词加上线框,再把几个切入点比较特殊的读者意

    见,如“让人茅塞顿开的构思法”或是“好像连我都办得到,觉得很有亲

    切感”等放在线框外面。最后,再用一个大框把所有东西框起来,拉一

    个箭头到“读者的支持”,完成整体的架构。

    不知道大家是否已经看出来,为了完成图解,需要进行一连串复杂

    的思考过程?和只要把要素列出即可的条目式写法比起来,制作过程有

    很大的不同吧?

    那么,接下来不要再看过程,让我们来看看条目式写法和图解呈现

    的“产品”有什么不同。请大家比较一下图1-1和图1-2。

    通过比较这两个图,相信各位马上就可以发现,用条目式写法汇总

    出的资料,在内容上都是非常重要的项目,但却无法让人看出整体架构

    以及各项目之间的关系。图1-2与图1-1的呈现方式大为不同,大家应该

    可以从中看出结构差异。

    文章或条目式写法在结构上是排列在一起的无数条直线,无法让人

    看清整体架构。但是,画成图解后,由于圆圈和箭头是分层排列的,能

    给人留下立体的印象。

    换句话说,这是一度空间与二、三度空间呈现方式的差异。图解,是一种比较具有空间感的表达方式。

    要把一度空间的概念转化为二度空间或三度空间,必须加上另一条轴线的角度。这个步骤是把隐藏在一度空间即直线中的要素,升华至二

    度空间或三度空间的作业。换句话说,这个步骤其实就是“深入思考事

    物的本质”。也就是说,图解的过程能帮助我们增加思考的深度。

    图解和条目式写法,不仅是两者呈现的结果有很大不同,其思考过

    程也有很大差异。

    因此,图解不只是表达的工具,也是思考的工具。

    没有所谓“完美的图解”

    如果问我图1-2是否称得上完美,答案是未必。再回头仔细想

    想,“让人茅塞顿开的构思法”这个意见,似乎也能包含在“思考”这一类

    别里。而若是“让人茅塞顿开的构思法”被分到“思考”这个类别,那

    么“思考”的比重就会变得相当大。如此一来,“图”“思考”“事半功倍”这

    三个圆圈中,“思考”的圆圈应该画得更大才对……因此,即使画完图的

    当下觉得画得很好,过几个月之后重新检视,又会发现许多想要动手调

    整修改的地方。

    不仅如此,之后有一次举办读者讲座,听众们都读过我的书,他们

    写下的读书心得让我又想修改图1-2。因为有一位读者在心得中写了“简

    单”“明确”“亲和”这三个关键词。

    图1-2里,“好像连我都办得到”这个意见,其实就是“简单”;而“很

    有亲切感”不就是“亲和”吗?所以,那张图其实也能以“简单”“明确”“亲

    和”分类。

    对我来说,这是刺激也是新发现,让我想试着用“简单”“明确”“亲

    和”三组关键词,再绘制一张新的图解。像这样能在接收到许多刺激

    后,让图解继续进化,也是图解的有趣之处。图解的变化无限,并不存在已成定案的图解。

    “什么?那张图解竟然称不上完美?”也许会有读者感到失望。但是

    很遗憾,图1-2的确不是一张完美的图。

    我们每个人受限于当时的理解程度,也受限于当时的知识水平,在

    每个时间点画出的图解都会有一个极限。对在某个当下觉得已经完美的

    图解,常常会在经过几个月,知识与思考更上一层楼后,又激发出更好

    的表达方式。更何况在绘图时,或会受到时间限制,或会被当时身心状

    况影响。所以,只要在每个当下画出自己认为最好的图解就可以了。如

    果有不懂的地方,先将其搁置也没有关系。放置一段时间,等自己的思

    考变得更成熟了,或是突然开悟了,再进行修正就好。有时候,在某个

    当下一直想不通的事情,可能在五年、十年后突然就茅塞顿开。

    其实,一开始就不存在完美的图解。这么说可能比较贴切——图

    解,是陪着自己一起成长、持续进步的思考与表达工具。

    那些自认为不大会画图的人,我发现绝大部分是因为过于追求最好

    的图解、完美的设计,反而导致什么都画不出来。然而,世上大部分事

    物原本就不是完美的存在。况且问题的正确答案并非只有一个,“这个

    是正确答案”“那个也是正确答案”。

    图解也是一样。也许多多少少会有画得好或不好的差别,但基本上

    无论哪张图,都不会是完美的正确答案。当然,也不会有哪张图是完全

    错误的,每张图都有正确的部分。

    我在教导画图解时,常对我的学生说:“我们有误会的权利、犯错

    的权利,也有深入思考的权利。”无论是图解知名学者的著作还是报纸

    社论,我们有误会作者原意或解读错误的权利,也有深入思考的权利,请抱着这种态度,轻松地试着画画看。我们完全没有必要绘出一张完美反映作者原意的图解,更别在意对错与否,尽管放心动手并勤加练习。

    如此一来,思考自然能更深入,图解技巧也能不断提升。

    抛掉“如果画出一张不怎么样的图,那多丢脸啊”的疑虑,毫无顾忌

    地自己动手做图解吧!

    讨论,让图解更上一层楼

    话说回来,大家看完我画的这张图之后,会不会觉得心里有几句话

    想说呢?比如“要是我,我会这么画”“这里好像不大对”“这里看不大

    懂”等,大部分人看了别人绘制的图解后,多少会有类似的感想。

    相对地,看完图1-1的条目式写法后,情况又是如何?脑中应该不

    太会涌出“要是我,我会这么写”或“这里不对”之类的感想吧?想动手修

    改它的意愿并不容易浮现,不是吗?

    在我的图解教室里,有一位这样的学生。他在家里试着图解报纸社

    论时,之前从来没跟他在政治、经济这种艰涩难懂的话题上有过什么对

    话的妻子,在旁边指出“这里有点怪怪的”。他说,从此之后,夫妻之间

    拥有了过去不曾有过的新话题。我猜想,如果面对的是整片字海的文章

    或条目式的内容,也许这位妻子就不会对先生做出前述指正。图解,有

    种不可思议、让人想对它表达些意见的魔力。

    这种魔力不仅对别人绘制的图解有效,对自己已经完成的图解也一

    样。比方说,已经写好的文章,就算几年后再拿出来读,也很难让人想

    对它进行修改,因为实在太麻烦。但是,如果是图解,即使几年之后不

    经意再看一次,也常会让人想再动手修改。

    因此,图解是一种存在“刺激进步”与“激发沟通”装置的思考工具。

    用图解在职场进行沟通非常有用,我称它为“图解沟通”。一般来说,相比使用文字资料的会议,运用图解的会议更能激发与会者之间的讨论。

    尤其是如果刻意不把整张图完成,故意在图解上留白,就会促使大多数

    与会者想在留白处填入什么或提供意见。

    图解沟通能让你有全新的发现,也能使你学习到未曾发现的切入

    点,进而让图解技巧愈加进步。

    当然,凭借图解沟通,包括自己和参与讨论者在内,都能跟图解一

    起成长。因此,当你完成一张图解之后,请试着以它为主题和其他人讨

    论。如此一来,你的图解技巧与思考力都能更上一层楼!

    第2课 圆圈与箭头,让任何事物都能图解 表达结构

    和关系的图解流程与技巧

    如何以“图”解读“文章”?

    在第1课中,我们已经说明图解的答案不会只有一个。用什么方法

    来表达它,完全是绘制图解者的自由,并没有任何绘制图解的特别规

    定。

    话虽如此,对第一次尝试图解的人来说,也许会对究竟该如何着手

    毫无头绪。所以,虽然图解方法会因目的是理解一件事情或思考解决方

    式,还是传达给别人而有所不同,我还是会在本课为各位大致解说图解

    的基本画法。

    首先,假设我们要图解的是一篇现成的文章。

    需要准备的工具包括一支好写的笔、做记号用的荧光笔,还有几张

    A4大小的白纸。如果会操作办公软件,也可以在计算机上直接画图。在图解的开始,先阅读整篇文章,挑出核心论点或重要之处、有趣

    的表达等,在这些地方画线。对自己无法理解的地方,用另一种颜色画

    线。总而言之,先把文章通读一遍,以掌握其整体内容。

    接下来,把画线部分重新再读一次,认为是关键词的词语,就以圆

    圈圈起来。

    这样就完成初步准备了。

    接着,我们要以这些素材为基础绘制图解。绘制时使用的表达符

    号,基本上只用圆圈和箭头就可以。对图解来说真正必要的,一是思考

    各要素间究竟是什么关系,二是思考各要素的权重有多大。要表达彼此

    间关系与权重,只要靠圆圈和箭头便足够了。请大家记住,图越简单,越能发挥传递信息的功能。

    接下来,请各位把刚才圈起来的关键词与画线的地方全部抄写到白

    纸上。这个步骤是把能够成为图解素材的部分写到同一张纸上。

    不过,如果只是这样,就与条目式写法几乎相同了。

    所以,我们要思考在这些要素中,哪些要素互有关系?哪个要素相

    对来说是比较大的概念?要用这样的思路检视从文章里选出的素材。

    首先,找找看写出来的这些要素是否有特质或相似内容。有的话就

    把它们分类,将每类放进不同的圆圈里。

    与其继续用原来那张已经写满了各要素的纸,不如用一张新纸。先

    在上面画几个大圆圈,再把各要素填进去。如此一来,就会出现将成为

    架构的几个类别。

    接下来思考各个类别的大小,对重要性较高的类别或较大的概念,就改画一个更大的圆圈。

    进行到这里,构成整体的素材基本上已经定好了。当然,之后可以

    随时修正。

    下面,我们要思考各类别之间的关系,在脑中一边思索“这个与那

    个是怎样的位置关系”,一边重新配置各个圆圈的位置。

    用6种圆圈表达关系、位置、结构

    表达结构关系的圆圈,有几种不同的配置类型。我把它们整理在图

    2-1里。

    1. 包含:大圆圈里包含小圆圈的结构。

    在图2-1中,我们可以看到“资产”这个大圆圈中包含“流动资产”;

    而“流动资产”里包含“现金存款”。如果改变圆圈的大小,就能表达彼此

    所占的比例。图2-1?6种圆圈的使用方法

    大部分事物都有所谓的上层概念存在,把它找出来,包含关系就能

    变得更清楚、更容易理解。

    2. 邻接:表达各要素彼此之间有接触点、彼此邻接的结构。

    如果用图来表示金融大爆炸前的金融行业的话,银行、证券、人寿

    保险、损害保险处于彼此不重叠但邻接的状态。

    如果把东京都、神奈川县、埼玉县、千叶县大致的位置关系用圆圈

    表示的话,也能用邻接的关系来表达。只不过在大部分情况下,各种要

    素之间多少会有一些重叠的部分,完全邻接的关系并不多见。

    3. 重叠:圆圈重叠在一起的结构。有两个、三个或四个圆圈相互重

    叠等各种不同类型。

    金融大爆炸以后,银行业界与证券业界重叠的部分便增加了。比如

    投资信托商品的销售,就是典型的跨售业务系统。

    4. 分离:圆圈彼此分开的结构,在表示各自独立的关系时使用。

    在图2-1中,我们以立法、行政、司法的三权分立状态为例。但

    是,本例中这些要素虽然彼此是分离的,但并非毫无关联。在后面我们

    会说明,必须另外用线和箭头把这些关系联系起来。

    5. 并列:把两个圆圈排列在一起,借以比较两件事物。

    为了比较美国的两大政党,我以并列的方式将民主党和共和党排列

    在一起。

    并列关系并非只是单纯表示两者地位对等,也可能表示两者处于对立关系。像民主党与共和党,在许多情况下是彼此对立的。

    不过,在政策方面,这两个政党之间也有许多共通之处,因此也可

    能会使用到重叠结构的图。而如果打算一并表示两者在参议院与众议院

    的议席多寡,可以通过调整圆圈大小来表现。换句话说,绘制图解者必

    须先自问“究竟想透过图解表达什么”,再依据目的改变图解架构。

    6. 群立:大圆圈和小圆圈成群聚在一起的结构。

    比方说,母公司、子公司与关系企业这种企业集团关系,就能

    用“群立的关系”来表达。若是再配合各公司营收规模来调整圆圈的大

    小,就能让人一眼就明白整个集团的状态。

    只要运用这6种圆圈,就能表达大部分的关系结构。

    我教学生如何用圆圈制作图解时,有人问过:“难道用方框就不行

    吗?”方框当然也可以。

    不过,用方框的话,传达给人的印象会变得比较僵硬。依据心理学

    的研究,似乎人在看到有棱有角的东西时比较容易紧张,而面对圆形的

    东西则不会有敌意。所以,无论是人类或动物,小时候都长得圆滚滚

    的。各位应该没看过长得方方正正的婴儿吧?据说,这也是人类在自然

    界中为了自我保护、不受攻击才如此进化的。

    圆形让人感觉有弹性,也给人较柔和的印象,容易让人认同。所

    以,我个人认为,图解时尽可能用圆圈比较好。

    各位读者之中,说不定有人既想使用圆圈,又想使用方框。如果圆

    圈与方框出现在同一张图解,请大家至少要有“物以类聚”的意识,同类

    型的信息要用同一形状的外框表达。如果不这样做,请试着想象刚才三权分立的例子。如果立法用圆圈

    圈起来,司法和行政用方框圈起来的话,可能会导致看图解的人误以为

    圆圈和方框分别代表特别的含意,如“立法特地用圆圈,是不是有什么

    特别的意义?”“行政之所以用方框,究竟是什么意思?”“是指政治家身

    段圆融、见缝插针,而行政官员看起来九品中正、不知变通吗?”等

    等。所以,在一张图解中表达同类型的概念时,请务必使用同一外框。

    用7种箭头表达移动、顺序、方向、关系

    大致决定了以圆圈组成的架构之后,接下来就轮到箭头登场了。箭

    头是用来表示各个圆圈之间的关系、顺序、移动或方向的符号。

    在逻辑构成上,最常出现的关系是“原因”→“结果”的因果关系。从

    原因拉一个箭头到结果,就能清楚表达其因果关系。另外,如果要表达

    时间的流动,也能用箭头来表示顺序。

    接下来,我把箭头的几种不同使用方式整理在图2-2里。图2-2 7种箭头的使用方法

    1. 连续:用箭头表达从A到B、从B到C的连续顺序。

    在图2-2中使用的例子,是业务人员取得订单的流程。我们使用箭

    头表达“拜访客户之后是报价,报价之后是签约”的连续关系。

    在绘制图解时,首先必须思考各要素之间是否存在时间上的连续关

    系,或是因果上的连续关系。

    不过,绘图时如果箭头忽左忽右或杂乱交叉,很容易让人眼花、错

    误解读连续关系。因此,要表达连续关系时,请记得尽可能让顺序朝一

    个固定方向发展。

    2. 展开:以箭头表达情况的展开。

    在图2-2中,以箭头表达情况展开的例子是“经营环境的改变,将引

    发企业做出什么样的应对措施”。经营环境一旦产生变化,会迫使企业

    进行企业改造,结果可能往两个方向发展:其一,企业经过改造之后,强化发展核心业务;其二,企业单纯裁撤亏损部门、进行人员削减,使

    得公司规模越来越小。

    各种情况的展开,都能在图解中以箭头表达。箭头由直线分出两个

    方向、三个方向,就能表达展开的概念。

    3. 顺序:表达思考的顺序时,也能使用箭头。

    在图2-2中,我们使用的例子是商务沟通的流程。大部分的商务流

    程,起始于正确掌握信息,也就是“理解”;然后将信息加工、重组以创

    造价值,也就是“企划”;最后再把信息传递出去,也就是“传达”,从而

    完成一个循环。信息传达出去后,思考的顺序又重新回到“理解”,开始

    一个新的循环。4. 对立:表达彼此对立的两个要素时,使用两端都带有箭头的双箭

    头。

    在图2-2中,我们用双箭头表达“年功序列”与“实力主义”是两种对立

    的概念。其他对立的概念,比方说高速发展与低速发展、自由主义与保

    护主义、战争与和平等,也都能用一个双箭头表达。

    5. 互动:表达双向关系时,使用两个方向相反的单箭头。

    在图2-2中,我们以“互动”表达企业与客户间的关系:企业与客户

    都希望双方能维持良好关系。

    大部分与沟通相关的概念,都能用两个箭头来表达双向关系。比如

    上司与下属间的沟通、家族间的沟通等,都能以互动来表达。

    除了基本模式之外,箭头还有以下两种用法。

    6. 扩散:表达向外扩展的意象。

    在图2-2中,我们把“公开发行股票”放在最中间,因公开发行股票

    而产生的好处则配置于周围,如同是往外扩散。

    看到这张图的人,很容易就能明白资金调度、提高知名度、招揽人

    才、提高士气等好处是从公开发行股票而来的。

    7. 因果:表达诸多因素造成某个情况。

    在图2-2中,表达因为客户偏好低价、法令松绑、全球化、经济形

    势恶化、竞争激化、通货紧缩等诸多因素导致价格破坏的情况。

    像这样巧妙运用箭头,就能表达各种各样的关联性。把作为基本素材的圆圈进行适当配置,再用箭头相互联结,草图就

    完成了。完成草图后,请各位重新仔细对整体架构进行一次检视,看看

    是否已经好好掌握了整体结构。

    尝试用圆圈和箭头描述日常熟悉的事物

    在第2课中,我们已经初步说明如何配置圆圈以表达架构,以及箭

    头的使用方法,也许会有读者觉得太简单。但是,得到知识并不等于已

    经习得了使用方法。所以,这里有个简单的练习,请大家试着思考看

    看。

    你在公司所属的部门,与隔壁部门有怎样的关系?

    如果用两个圆圈来表达的话,会是什么结构?是刚才提到的并列、邻接、分离、重叠、包含中的哪一种?

    接下来,如果在你的部门和隔壁部门这两个圆圈之间画上箭头,又

    会是什么箭头?是双向、对立,还是工作内容上的顺序关系?

    思考过这些之后,你的部门与隔壁部门之间的架构和关系,是不是

    稍微变得清楚了呢?大家有没有发现,这样的图解其实只用了简单的圆

    圈和箭头?

    如果只把图解技巧当成知识来了解,根本无法将其变成真正的技

    能。所以,建议大家想想看,除了本书介绍的案例之外,还能运用在哪

    些地方?想要将图解技巧内化为实务技术,就要把它应用在自己的工作

    与身处的环境中,随时随地思考。

    如果大家能养成随时对自己熟悉的事物进行图解的习惯,那么必定

    能提升实践图解的技能。第3课 胆大心细是图解的基本原则 以鸟瞰的视角从

    整体架构着手

    鸟瞰,就能看清整体

    绘制图解的基本要求,就是胆大心细。一开始,先在较大视野下掌

    握整个图解的结构;着眼于大架构,大胆利落地删除多余要素。如果不

    这么做,画出来的图可能会充斥旁枝末节,让人弄不清楚你到底想表达

    什么。

    有句话叫“见树不见林”。为了避免发生这样的状况,我们必须让自

    己拥有鸟类的视野。鸟类能翱翔天空,一眼望尽整座森林的全貌,我们

    也要像鸟类一样,用又高又广的视野鸟瞰事物的整体架构。如果只用小

    虫的视野观察事物,就只能看到眼前那棵树,甚至只能看到树枝和树

    叶。为了看清整座森林,我们需要以鸟眼俯瞰,而不是以虫眼微观。

    但是,是不是视野越高就越好呢?那可不一定。如果是喷气式客机

    的视野,由于比鸟类飞得更高,似乎又显得太高了一点。因为视野实在

    太高,使得森林看起来都不像森林,而是芝麻绿豆大小。基于喷气式客

    机的视野绘制的图解,可能会脱离现实。因此,我所说的从高处俯瞰,不是请大家从几万米高空往下看,而是指以鸟类飞行的视野看清楚整体

    架构。

    商务人士常常被要求具备比目前更高一级职位的视野,也就是说,组长处理手中的工作时,要有课长的视野;课长处理手中的工作时,要

    有经理的视野。不过,我认为具备比目前高两级职位的视野更为适合。

    身为组长,要有经理的视野;身为课长,则应有副总经理的视野。

    在绘制图解时也是一样,采用高两级的视野更为恰当。比方说,课长在思考人力资源分配的图解时,不应该只考虑自己这个课,而应该假

    设自己是副总经理,试着用副总经理的视野把目前所属部门与事业部放

    在一起考虑。或者,在绘制比较自己公司与竞争公司的图解时,应该从

    高一层的“同行业”,以及高两层的“日本经济”的角度对架构进行思考与

    分析。如果身为经营者,那么不仅要考虑“同行业”,还要从高一层

    的“日本经济”,以及高两层的“世界经济”进行思考。

    可是,课长在思考人力配置时,若是从“世界经济”的角度进行思

    考,视野未免就太高了些,显得不切实际。

    在绘制图解时,以高出两层职级的视野进行分析,差不多刚刚好。

    所以现在请各位想象自己变成一只鸟,用高两级的视野把自己之前画好

    的草图重新检视一遍。

    完成分组之后,加上关键词

    在第2课中,我们教各位的图解基础步骤,是在找出各要素之后进

    行分类,再整理到圆圈里。在此提醒各位,在进行这道作业时,别只是

    忙着分类,也要试着为每个类别加上关键词,这个步骤有助于思考更大

    的概念。

    我们很容易认为,既然已经把同类型的要素圈在一起了,那么看那

    些圆圈就能了解各分类是什么。但是,对于看图解的人来说,在没有任

    何标示的情况下,要看懂这些要素是以什么观点进行分类的,或每个圆

    圈分别代表什么含义,其实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比方说,把“图像”“声音”“文字”放在同一个圆圈里时,看图解的人

    很难理解究竟代表什么意思。如果我们为分类加上一个“信息”作为关键

    词,或是加上“多媒体”作为关键词,就很容易让人看懂了。以这样的方式探讨上层概念,不仅能拓宽视野,也能让思考变得宽

    广又深入。

    凸显核心主题

    要让整体架构清晰,就必须凸显图解的核心主题。首先,重新仔细

    定位,想一想最想透过自己正在绘制的图解传递什么信息。定位完毕之

    后,把重要的内容以及想要传达的信息尽可能安置在图解的中央或附近

    的位置。

    中间位置总是最醒目的,如果将想表达的事情胡乱塞在角落,可能

    会不够显眼。所以,请大家将重点要素安排在图解正中央附近。

    完成中心部分的图解后,接下来把它扩展为接近左右对称的图形,就能给读者一种安定感。另外,把重要语句放到中心部分,就能以较具

    冲击力的方式把想传达的事情传递给读者。

    正中间并不是只能拿来放重点要素或想传达的话。另一种情况是把

    该图解的“主题”放到正中央。比方说,要图解“我的工作”时,由于主体

    是“我”,便可以把“我”放在正中间。而绘制给客户做展示的图解时,把“客户”放在图的正中间也是一种技巧。

    别忘了留意细节

    完成整体架构后,接下来是针对细节进行绘制。把相似的要素分到

    一起,用圆圈圈起来,再用箭头相互联结——基本上和绘制整体架构时

    使用的技巧一模一样。无论要图解多细的细节,基本只需要圆圈和箭

    头。

    前面提到,图解时需要胆大心细。胆大这件事,其实出乎意外地简单。去除旁枝末节,勇于舍弃,这并不是太困难的事。

    但是,在心细的部分,做得好的人就不多了。所以,无论是多么小

    的要素,也务必仔细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圆圈分类、以箭头联结,借由圆圈和箭头表达重要程度和相互关系,这些基本态度要贯彻到图解

    的最小细节。

    有时候,我们会看到一些图解在整体架构的部分做得相当好,但写

    在各个圆圈中的信息,却是条目式写法。这样的图解也是在细节部分做

    得不够仔细。要注意,千万不要因为是细节就采取条目式写法,要认真

    绘制图解,让彼此间的关系与重要程度更为明确。如果因为纸张空间太

    小,无法继续图解,也不必强求把所有信息写在一张纸上,可以另外再

    画一张图。

    此外,为了让细节也能尽善尽美,词语的选择也很重要。尽可能用

    精简的词语,切中要点表达,千万别在圆圈里塞进两行甚至三行文字。

    如果文字太长,看图解的人没有仔细读完,就无法掌握作者想表达什

    么。短短一两个词语组成的词组,在看到的瞬间就能让人了解其内容,加深对图解的印象。所以,请各位记得在绘图时尽可能使用简明扼要的

    词语。

    使用简要的词语,对于和外国人沟通同样很有帮助。比方说,如果

    要将一篇很长的文章翻译成英文、法文或德文,实在是一件浩大的工

    程。但是,如果凭借一两个词语组成的关键词,那么即使要以一己之力

    把它译成外语也不太困难。我在企业任职时,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为

    了在一场由各国职员出席的会议中做报告,我画了一张只有关键词的简

    单图解,把它翻译成英文后,用这张图解在会议中进行说明。结果是每

    个国家的同事都能了解我在说什么。由于图解在跨文化沟通时也能发挥

    很大作用,所以希望大家在绘图时,要以绘制一张“即使翻译成外语之

    后也很实用”的高精度图解为目标。此外,处于并列关系的概念,或是在图解中处于同一层次的关键

    词,若是办得到,就使用相同字数的词语,或是在词性、押韵等方面相

    互配合。如此一来,图解不但会变得精简,而且具有美感。比方说,如

    果其中一个关键词是“理解”,其他关键词就同样用两个字组成,命名

    为“企划”跟“传达”。若是“进行理解”,其他的就配合命名为“进行企

    划”跟“进行传达”。如果一方的关键词是“理解力”,另外的关键词就取

    名为“企划力”与“传达力”(案例详见第15课)。

    像这样,如果能把关键词用精简的文字总结,那么细节部分也能被

    细腻地描绘出来。

    所谓图解,不但整体架构很重要,细节也同样重要。无论是大的架

    构还是细节,都应该做到尽善尽美。

    第4课 图解必备的要素──标题和结论 磨炼萃取本

    质的能力

    善用字典找寻关键词

    绘制图解时如何找出适合的关键词是个重点。可是,如果只是毫不

    用心地浏览书报杂志,根本无法从中找出关键词。

    如果希望轻松地找到关键词,就要在一定程度上按照自己的方针阅

    读文章。

    比方说,试着从“人才、商品、资金”的角度阅读文章,看看有没有

    属于这类概念的关键词。或者把视角分成“时间”与“空间”两个轴,分别

    从这两个轴解读文章,说不定也能找出关键词。

    过去的日本产业界,曾一度以“重、厚、长、大”为指导发展主体产业,其后转变为“轻、薄、短、小”,之后再变化成“美、感、游、创”。

    上述这些词语,现在已然成为大部分日本人很熟悉的关键词。若是能找

    出准确的关键词,则图解的说服力会更上一层楼。

    无论如何都找不出好的关键词时,还有一个方法——查字典。先选

    定几个可能成为关键词的词语,再用字典去查这些字。如此一来,就能

    找出近义词与反义词,再试着以这些词语为基础构思新的关键词。

    比方说,如果觉得“企划”作为关键词还不够恰当,第一步应该思考

    有没有什么字是它的近义词——马上浮现在脑中的,是“计划”这个词。

    接下来,为了确认是否还有其他类似的词语,我们用字典来查

    询“企划”和“计划”这两个词。查到的解释有“策划顺序和方法”“规划”“打

    算”等。找到这些词之后,再检视其中是否有符合图解内容,同时具备

    冲击力、适合作为关键词的词语。如果各位读者在以某个关键词进行图

    解时,总觉得“实在不够贴切”,就要思考是否应该更换关键词。

    如果能找到贴切的关键词,对之后下标题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用标题抽出本质

    标题,是一张图解中最醒目的部分。如果想知道一张图解画的是什

    么,大部分人第一眼看的就是标题。所以,下标题的方法非常重要。

    但是,想要一开始就下一个好标题,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在绘制

    过程中,图解会不断进化,最后完稿时的图解内容和刚开始的标题天差

    地别,是常有的事。一般情况下,随着不断修改图解,标题也会改变。

    所以,一开始只要先下一个暂定标题,就可以开始图解。接下来,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思考变得越来越深入后,再依照最后完成的图决定正式标题。

    相较于一开始取的暂定标题,最后的正式标题应该又上了好几层

    楼。

    “太常画图解的话,写文章的能力会变差。”也许有人会有这样的顾

    虑。请放心,这完全是庸人自扰。经常绘制图解的人,务求每个词语既

    简洁又精准,反而可以使用词变得十分精炼。

    我任职于日本航空时,也担任过写文案的工作。公司新任总经理上

    任,需要决定某些方针时,秘书曾为此来找我商量。当时我一边图解,一边思考关键词进行提案。

    比方说,我曾经提案:“前任社长提倡的是‘现场第一主义’,我建议

    修改为‘现场主义’,不晓得大家意下如何?”为什么呢?因为图解之后,我才赫然发觉,之所以会产生“现场第一主义”这一词语,正是因为没有

    把现场摆在第一位,仿佛这家公司是为了管理者而存在的一样。既然所

    有的问题和解答都出自现场,相较之下“现场主义”这个词比“现场第一

    主义”更恰当。

    写出一手好文案的关键能力究竟是什么?我认为是看透本质并提炼

    成词的能力。比方说,日本已故前首相福田赳夫曾经说过许多留在历史

    上的金玉良言。1964年,他曾以“昭和元禄”一词形容当时日本经济高度

    成长时期的繁荣景象。这个新词语结合了产业繁荣且奢侈安逸的元禄时

    代(1688年至1703年),以及因经济发展造成奢靡风气的昭和时代

    (1926年12月25日至1989年1月7日),非常贴近当时社会状况的本质。

    因此,“昭和元禄”成为大多数日本人都能接受的词语,由此可见,语言

    的力量真的非常强大。

    不过,世界上并没有多少人天生拥有这样的才能,即以简洁的词语贴切表达各种事物或现况。图解是一种能贴近问题本质进行思考的工

    具,对一般人来说,在图解的过程中可以提升看透本质并提炼成词的能

    力。

    一般而言,成为领导者的必备条件之一,是能以一句话表达事物本

    质的“文案力”。使用图解,训练设定关键词和下标题的文案力,是迈向

    领导者之路的重要过程。

    取一个富有冲击力的标题

    图4-1表示的是矿泉水的消费量。左图的标题是“矿泉水消费量的变

    化”,右图的标题是“人气暴增的矿泉水”。哪个标题更有冲击力,让人

    印象深刻呢?即使是同一个图表,也会因为标题的不同,而赋予人们大

    不相同的印象。

    图4-1?为图解下一个吸睛的标题前面说过,所谓“标题”就是看透本质之后撰写的主题。但是,也有

    另一种标题,下标题的方式有所不同。

    那就是能吸引人们目光,具有冲击力的标题。在某些时候,取个能

    让读者感到惊讶,或是眼前为之一亮,产生诸如“是这样吗”“接下来要

    怎么展开”等兴趣的标题,也是很重要的文案技巧。当然,也请各位注

    意,不要玩得太过火、写得太过头。只学会“抽出本质”的标题命名法是

    不够的,让我们练习一下能让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标题命名法吧(案例详

    见第11课)。

    比方说,以“21世纪的世界将会这样”代替“关于21世纪的世界”,会

    显得更有冲击力;以“因为IT而摇身一变的中小企业”取代“中小企业的

    IT活用”,显得更有动感;以“拯救地球的十点提示”代替“为了保护地球

    环境”,更能引起人们的兴趣。

    最平庸的图解标题,就是取为“关于○○○”或“○○○的概况”,这也是

    我们常在官方资料中看到的标题类型。这种标题也许确实能正确无误地

    传达内容,不过未免太平淡了,很难吸引人们继续阅读。所以请各位记

    得,无论是设定关键词还是下标题,让读者看了以后对图解产生兴趣,是非常重要的文案技巧。

    我常常为了寻找关键词,或是为了学习别人如何下标题,而跑去逛

    书店。我现在住在日本仙台市,所以每次前往东京出差时,就常去逛东

    京车站附近的八重洲Book Center(图书中心) 。在那里,我浏览着各

    式各样的书名,常常因此得到设定关键词或下标题的灵感,我发现有的

    书名会吸引人的目光,而有的书名实在很难让人对它产生兴趣,差异相

    当大。

    我建议各位也试试看,到书店去逛逛,从书名或杂志文章的标题

    中,找出引人注目、令人想要阅读的标题,借以学习下标题的诀窍。结论30字左右最适合

    我们偶尔会看到一些图解画得非常好,但是却没有下结论。“看了

    图不就懂了吗?”身为作者,由于已经一路尝试过错误,到最后终于完

    成了整张图解,所以很容易有这种想法。但其实一般很少有读者仅通过

    看图解就能自行导出结论。

    或者会有人认为,“只要上台展示时再口头说明就可以了”,这也是

    我不大建议的做法。一张好的图解,必须尽量做到让看的人只看图就能

    了解作者想表达的意思。

    做展示时补充的部分,仅限于图中写不下的细节。如果连最后的结

    论都得口头补充,那只能说这份图解是一份瑕疵品。的确,有时候我们

    会在策略上刻意把结论留在之后叙述,但至少应该在图解中写下结论的

    重点。

    而这个结论,我认为最适合的字数最多是30个字。日本的和歌文化

    中,用五、七、五、七、七共31个字,就可以刻画出事物的全貌或人们

    的心境。我认为,和歌是一种能够磨炼语感的优美文化。

    受到和歌文化的影响,我认为30字左右的文字,是最适合我们感受

    的表达形式。30字左右的结论,应该最能赋予人心情沉稳的感觉。

    如果能用更少的文字完成结论,那当然更好。但最多不要超过30

    字。

    具有美感的图解,如同一篇中文诗词

    在图上面加标题或结论,换个角度看,其实就像是在画一张俳画

    ——在这本书里应该说是“俳图”。讲到俳画,也许有些读者不大清楚那是什么。简单解释的话,俳画

    组合了俳句和用轻妙笔触绘成的画,用来表达俳句中的心情。

    绘出一张好图解,同时为图解下一个洞察本质的标题,再附上一个

    精简的结论,这张图解就如同俳画一样,有着极高的价值。

    我在指导图解时,为了让逻辑更清楚,通常会建议学生以逻辑思考

    的方式绘制图解。但是,图解时可以自由发挥,也可以用其他的方式绘

    图。像画画般绘制图解也可以,像写一首中文诗词般排列词语也没关

    系。

    在为图解设定关键词或下标题时,如果有和歌或中文诗词等方面的

    素养,应该会有很大帮助。从这个角度来看,拥有中文诗词修养的长辈

    们,应该能在绘制图解时享受很多乐趣。

    相较于一篇冗长的文章,短短的几个词语更容易让人留下印象。因

    此,好好运用文字的话,应该能画出一张非常具有美感的图解。如果还

    能让每个句子或每个关键词互相押韵,那更是妙不可言。

    所谓的图解,不仅能让人享受图画或图像之乐,也是享受逻辑思考

    过程的工具,以及享受词语本身乐趣的工具。不擅长画画的人也能绘制

    图解,逻辑和语言能力强的人更能绘出好图解。以我为例,我其实也不

    是很会画画的人。

    绘制图解时,擅长画画的人发挥美术能力、擅长逻辑思考的人应用

    逻辑能力、擅长运用语言的人发挥文案能力,每个人发挥自己的特色或

    擅长的事情就可以了。

    第5课 传达与展示图解的秘技 图解时别忘了,要站

    在读者的观点上图解,是为了传达给读者而画

    图解有助于提升理解力、企划力与传达力,无论哪一种能力,都是

    职场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关键能力。所以,我认为一旦学会使用图解,任

    何商业流程都能顺利进行。

    首先,图解为什么有助于理解?如果我们在读一本书或看报纸时,以内容为素材进行图解,借由结构化与立体化的方式理解内容,将有助

    于掌握内容本质。在制作商业文书时也是一样,不要写成文章,而是改

    以图解呈现。如此一来,问题的结构在图解的过程中就会浮现,从而使

    我们能以鸟瞰的方式理解整体。

    其次,图解为什么有助于企划?“这个和那个要用什么方式连在一

    起?”绘制图解时,我们会一边绘制一边如此思考。此时,如果试着进

    一步思考“那么,把这个和那个联结起来如何?”或“这个空间具有什么

    含义?”自然而然就能够涌出许多新思维。随着图解思考变得越来越深

    入,新想法或新方案不断诞生,思绪会变得越来越宽广,这也是在图解

    的过程中企划新事物。此外,也会有另一种情况——随着我们仔细思考

    整体架构,解决问题的方案也能自然浮现。

    图解可以为我们的思考加上辅助线,所以对企划也有很大帮助。

    最后,图解为什么有助于传达?将图解作为传达工具,让其他人了

    解或认同我们的看法,其效果出乎我们的意料。之前也跟各位提到了,图解也是促进沟通的工具。图解能引发讨论与沟通,使参与讨论者更容

    易达成共识。从这个角度来看,图解是非常重要的传达工具。

    不过,用于传达的图解与用于理解或企划的图解略有不同。在本课

    中,为了提高各位的传达力,我将介绍一些有用的图解技巧。图解的表达方式随着传达对象而异

    以传达为目的的图解,与以理解或企划为目的的图解,差异之处在

    于前者必须意识到“究竟谁是这张图的传达对象”,如果只是为了自己理

    解或企划之用,完全可以随自己的意愿进行图解。

    但是,当意识到谁是图解的传达对象,就必须在表达方式上下功

    夫。首先,重要的是思考这张图解是给谁看的。

    手边的图解准备呈给上司,还是给客户看?答案不同,图解的表达

    类型必定有所不同。

    准备给客户看的图解,需要下的功夫包括:将客户放在图解的正中

    央位置、使用的词语必须较为正式、选择较具冲击力的标题……而且,客户指的是大量采购的企业客户还是少量购买的个人消费者?传达对象

    不同,图解方式也会随之不同。如果是给一般消费者看的图解,有时候

    放一些插图进去,目标对象可能更容易理解。

    况且,即使同样是个人消费者,不同国家消费者的消费特性也会有

    所差异。发达国家的消费者与发展中国家的消费者,关心或认同的重点

    也会有所不同,要求的重点会随着对象而改变,因此图解的表达方式也

    会跟着改变。除此之外,还会随着性别、年龄等目标对象的属性不同而

    产生变化。

    比方说,即使对象跟自己是同一个国籍,对于曾经长期旅居英国的

    传达对象,如果能够用“在英国,……”的方式对他说明,应该比较容易

    让对方理解。曾经旅居英国的人,脑中已建立起一张“英国地图”(我们

    暂且用“地图”来形容),所以以合乎这份地图的方式进行说明,更容易

    传达信息。我们每个人脑中都有一张属于自己的“兴趣地图”,或是自己

    过去的“经验地图”。所以,配合每位读者的“地图”绘制图解,能够提升图解的传达力。

    当然,无论是理解力、企划力或是传达力,基本的图解都是共通

    的。开始时,可以不用太在意如何传达给目标对象。呈现基本架构,让

    图解有足够深度才更重要。当架构稳固之后,再思考信息的传达对象是

    谁,并进行一些促进传达的细节调整,这个顺序才是正确的。

    善用圆圈和箭头的形状与颜色

    在第2课中曾经提到,基本上图解有圆圈和箭头就已足够。但是,在这一节,针对“让图解更加浅显易懂”的表达方法,我将为各位介绍使

    用圆圈和箭头的技巧。

    首先,我们从圆圈开始(图5-1)。虽然我们简单地把“框”统称

    为“圆圈”,但其实其中有圆形,也有椭圆形。使用上并没有什么特别的

    判断基准,原则上依照放入圆圈中文字量的多寡,决定使用圆圈还是椭

    圆。图5-1?各种形态的圆圈

    想要强调圆圈时,可以将圆圈的框线加粗或加入底纹、底色、阴影

    等样式,让圆圈看起来较为立体。如果是假设,也可以将框线从实线改

    为虚线。

    依据内容的不同,不只是用圆圈,有些时候用方框会更好。相较于

    圆圈,方框更能给人一种安定感。另外,要表达组织的金字塔形结构

    时,用三角形会很容易让人理解。把要特别强调的信息放在锯齿状的星

    形框里也是一种图解技巧。另外,想要有效凸显结论时,可以试试使用

    对话框(案例详见第11课)。

    不过,要注意的是,表达对比概念时,要素的外框形状应该统一,否则很容易造成读者的混乱。如果其中一方用的是圆形,其他也要使用

    圆形;如果其中一方用的是方形,其他也要跟着使用方形。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箭头(图5-2)。要强调箭头时,我们常用的

    方式是加大箭头的线条宽度。在使用箭头时,各位可以依据不同的内

    容,把细箭头和粗箭头都试着用一下。另外,改变箭头的样式、为箭头

    加上底纹或颜色等方法也都可以使用。如果要表达假设,也可以把箭头

    的线条用虚线表示。图5-2?各种形态的箭头

    不过,箭头这种符号,很多时候是画的人自己知道它表达的意思,但是看图的人却弄不懂绘图者的用意。所以,视情况在箭头旁加上“所

    以”“但是”“由于”等说明词语避免读者误解,效果会相当不错。对初学

    者来说,为了更清楚地表达“关系”,可以在箭头里或箭头旁附上这类说

    明(案例详见图16-1)。

    明确标出顺序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那种不知从何看起或顺序不清不楚,让人实

    在看不下去的图解。

    其实,如果图解能做到让人无论从哪里都能开始看,不强求一定要

    从哪里读起,就是最好的情形,而且这也是增加读者参与感的技巧之

    一。但是,有的图解因为画得实在太乱或信息量太多,让人不知从何读

    起,甚至根本提不起劲读它。如此一来,图解就失去意义了。

    若是框架原本就很复杂,为了让阅读顺序明确,请记得加上辅助编号。只要加上①②③等编号,阅读就会变得容易(案例详见第11课)。

    此外,我们在阅读横向文字时,通常习惯由左往右、从上到下阅

    读。绘制图解时要意识到这一点,在表达由过去到未来的时序或因果关

    系时,尽可能按由左往右的顺序进行。

    由于人类的双眼属于横向排列,追踪左右移动的物体相对容易。如

    果要追踪上下移动的物体,就得连头部都跟着上下运动了。所以,为了

    减轻读者的负担,绘图时尽可能把纸张横向摆放,并让顺序以横向进

    行,较为符合人体工学。

    只有当横向图解在纸上实在写不下时,才能把纸张竖向摆放使用。

    本书中,也只有第16课的图16-3是采用竖式绘制的图解。最后再提醒大

    家,纵向图解的顺序应该是从上到下,千万别画成由下到上。

    如果绘制图解时能够遵守“由左往右、从上到下”的顺序,图解的整

    体架构就会变得非常清楚易懂。

    此外,有些读者对于图解里面的文字究竟应该竖写还是横写感到非

    常烦恼。虽然这个问题很琐碎,但我建议大家,由于图解也常用到数字

    或英文等半角字符,因此横写比较恰当。

    数字和图表赋予图解生命

    图或文章有个很大的优点,是能让看的人自由诠释、驰骋想象,但

    是因此也有个坏处,就是不够严谨。

    所以,为了增加说服力,在图解中放入数字是个不错的技巧。放进

    一些具体数字,便能让这张图解在读者眼中的可信度大为提高。尤其是

    用于商业领域的图解,很多时候放入数字可以得到很好的效果。不过,放进太精细的数字,有时候反而可能造成副作用,所以使用

    概数就可以了。比方说,与其详列到小数点后两位,写成“能增加营收

    3.17亿日元”,不如改为“能增加营收3亿多日元”,这样更容易在读者的

    脑海里留下印象。

    运用图表也是赋予图解生命的另一个方法。把数据用图表的形式表

    达,能让人一眼就掌握其内容。尤其是表达比例、比较、变化或趋势

    时,善用图表可获得极大的效果。图表的种类有很多,比如饼状图、柱

    形图、折线图、雷达图等,大家可以从中选择最适合的图表使用。

    不过,如果不想表达比例或变化,只是单纯传达数值的话,与其使

    用图表,直接列出数据的效果会更好。

    在图解里使用插图的技巧

    在绘制图解时,有些人一开始就用插图或剪贴画代替文字。然而,我希望各位尽可能避免这种方法。

    为什么呢?因为人很容易被插图中的意象牵着走,变得无法深入思

    考。如果一开始就使用插图,常常会导致整体的逻辑失焦。

    我建议各位在搭建框架、建构细节的阶段避免使用插图。等到整体

    架构都完成之后,再依图解的制作目的点缀一些插图。

    插图的优点是容易传达意象,但是换个角度来看,也很容易导致读

    者产生先入为主的观念。我们应该特别留意这一点。

    比方说,我们在图解中插入汽车的插图时,那幅插图里的汽车看起

    来如何,会让读者产生不同的印象。有可能出现我们是针对所有汽车做

    的说明,但读者想象的却是高级汽车的情况。插图代表的究竟是高级汽车的意象、普通汽车的意象还是进口汽车的意象,读者通常很难弄清

    楚。大家千万要小心,别让想表达的意象被插图喧宾夺主,使含义混

    淆。

    请各位记住,插图绝对不是图解的主角,只是在图解进入细节修

    正、发挥传达力的最后阶段,针对传达对象在表达方法上再多花些工夫

    修饰的配角(案例详见第7课)。

    第2章 Step by Step 实践篇 图解

    思考,就是深度思考──分解图解

    步骤,从修改过程学习图解思考

    第6课 图解,让你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动手图解之

    前,你该知道的事情

    用图解进行讨论,享受创造知识的乐趣

    我对研究生或本科生进行的一项训练,就是请他们在读书或看报

    后,将内容进行图解。从第7课开始,我将从学生提交的图解中挑出几

    篇能够让人清楚掌握整个图解发展过程的实例,为各位逐步解说。

    以往在我执笔的书里,使用的图解范例主要是已经绘制好的完成

    图。但是,为了让各位在本书看到图解的过程,我刻意选择了仍有调整

    空间、完成度不高的图解,让各位实际看看图解的变化过程,相信更有

    助于大家的理解。虽然案例中图解完成度并不高,但并不是说这些图解不正确。图解

    本来就是可以依据自己的理解自由发挥的领域。

    如果拿着完成度不高的图解和周围的人讨论,图解就能继续往下发

    展,思考会愈加深入,框架越整理越清晰,构思也会越来越广。我希望

    在这堂课中,让大家看到图解背后的过程。

    在我的图解教室中,通常以学生绘制的图解为主题,进行一对一的

    讨论,或是以小组进行集体讨论。我会列出一个题目,让20多个学生分

    别制作图解,然后大家一起讨论。大部分情况下,就算有20个人,画出

    的图解也没有一模一样的切入点,所有图解都有每个人的特色。对我来

    说,这是个很好的学习过程,因为其中会有许多我原本没想到的切入

    点,能在里面找到许多新鲜的发现。借由讨论的过程,接受能够说服自

    己的部分,就能发展出水平更高的新图解。

    换句话说,图解教室是一个大家共同享受创造知识的乐趣的地方。

    图解是你沟通时的好帮手

    在第2章实践篇的课堂里,绘制图解的素材均出自理查德·沃尔曼

    (Richard Saul Wurman)所写的《信息焦虑》(Information Anxiety)以

    及《信息焦虑2》(Information Anxiety 2)这两本信息设计领域的名

    著。

    为了准备图解沟通这门新课程,我搜寻过许多资料,但始终找不到

    深入思考图解进而建构相关理论的人,也找不到实践图解而有所成就的

    大师级人物。

    在学术界,认知心理学领域确实对图形进行了一些研究,但是并无

    专门钻研图解的学者。那时我刚好有机会拜读理查德·沃尔曼的《信息焦虑》,发现我和他的想法非常接近。沃尔曼是一位建筑师、制图师与

    平面设计师,不但构想出“信息解读业”如此崭新的商业模式,也针对解

    读信息和设计信息提供咨询服务。

    美国有许多非常专业的领域,而要让门外汉了解这些高度专业的内

    容,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究竟怎么做才能让外行人“不仅看热闹,也

    能懂门道”呢?沃尔曼思考的就是这件事。沃尔曼认为,为了让人理解

    信息,编辑信息是必要的一步。

    这与我做的事情非常类似,所以我把沃尔曼的著作当作思考图解沟

    通的参考。在研究生院开设的“商业沟通论”课程中,我以沃尔曼的著作

    为教材,出了一道题目给学生练习。我要求学生阅读沃尔曼的书,对其

    中印象较深刻的部分进行图解,希望一边和学生讨论,一边自行思考。

    图解的终极目标是拥有自己的主张

    事实上,我并没有要求学生绘制一张忠于原书作者想法的图解,反

    而要他们在图中加入自己的想法。

    在图解书籍内容或报纸新闻时,常会有让人觉得“这里好像有点怪

    怪的”或“这里没弄懂”的地方。这时,大多数人会认为“权威大师讲得一

    定不会错”或“看不懂大师的著作,应该是因为我自己能力不足”。也就

    是说,我们无形之中会被作者的想法牵着鼻子走。

    我把这种状态称为“滑翔机式读法”。简单地说,滑翔机之所以能飞

    上天,是因为有风,风一停,滑翔机就会掉下来。

    对我们来说,真正重要的是靠自己的能力飞上天空,也就是独立思

    考。作者的想法也会出错,或者作者的想法虽然正确,自己却无法赞同

    ——应该会有人提出比作者更好的想法。因此,阅读一本书时千万不要

    有作者说什么都对的想法,而要抱持与作者平等对话的心态,甚至站在

    比作者更高一层的视角,以作者的想法为素材,提出自己的主张。

    我认为,阅读的终极目标并非正确理解作者的想法,而是借由作者

    在书中提出的想法触发思考,进而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主张。

    话虽这么说,想要完全不受作者想法的影响,还需要一定程度的技

    巧。其中之一,就是以旁观者的角度客观分析作者的想法,进而画成一

    张图解。

    我希望各位能够学会图解的技巧,让自己不受作者想法的影响,以

    自己的头脑独立思考,进而拥有自我主张。

    第7课 以脑力激荡完成图解 如何将图解应用在生活

    与工作中?

    图解与结论要一致

    在第7课中,我们以《信息焦虑》第3章中描述人脑与计算机能力的

    内容作为图解的主题。

    沃尔曼指出:“计算机虽然能存储信息、计算和预测,却无法进行

    思考与想象。所以,到目前为止,计算机的能力还是无法与人类的脑力

    相提并论。”

    学生读完这个段落的短文,着手进行图解之后,提交给我的是Step

    1。看到这张图,各位会不会有什么疑问?

    在Step 1中,人脑与计算机的关系被描绘成对立的结构。然而在下

    方的结论处,写的却是“计算机的能力还是无法与人类的脑力相提并

    论”。结论想表达的是“人脑的优秀之处多于计算机”,但图解中的人脑

    与计算机却是同样大小,而且呈对立结构。也就是说,图解和结论互相

    矛盾。

    “计算机和人脑,你认为哪个比较优异?”我这样问学生。“我觉得

    人脑比计算机优秀。”学生这样回答。“既然如此,绘出来的图,人脑呈

    现的比重是不是应该比计算机大呢?”我建议道。要表达人脑胜过计算

    机,在图解上画出来的人脑应该比计算机大才对。

    但是,并不是单纯把人脑的圆圈画得比计算机的大就可以了。请各

    位回想一下我们在第2课中提到的“圆圈的结构”。圆圈可以用来表达6种

    关系:包含、邻接、重叠、分离、并列与群立。我们必须从中选出最适

    合的关系结构,用来表达人脑与计算机的差异。

    “人类把一部分的工作外包给计算机处理,所以包含结构应该最适

    合表达两者关系。”在和学生讨论后,我们达成了上述结论。

    此外,在讨论的过程中,构思了两个在原作中没有提到的新词语,用来作为这张图的关键词——“策划”与“作业”。也就是说,我们认为人

    脑进行的是“策划”的工作,并把其中一部分的“作业”外包给计算机处

    理。能够像这样想出新的关键词,也就证明自己的思考更深入了。Step 1抽出书中关键词

    在我们决定了整体架构应为包含关系后,接下来要检视一些细节。

    在Step 1中,分别以条目式写法列出了计算机与人脑的3项特征。计

    算机无法订正错误、是精密的记忆装置、擅长计算,人脑能够订正错

    误、常有记忆错误、擅长思考与推理。这些表述都选自原作。我们已经

    在第1课提醒过,图解的基本原则就是避免条目式写法。所以我建议学

    生重新思考这个部分。

    经过上述一连串的讨论之后,学生重新修正并绘制了Step 2,图的

    整体架构被修正为包含关系,相较于Step 1是一大进步。“人脑的能力较

    优异”“人脑的能力较为全面”等主张,也通过图解表达得非常好。

    然而,在细节部分仍可发现很多改善空间。比方说,写在圆圈中

    的“擅长思考与推理,有时会出错的有机体”“擅长计算的精密记忆装

    置”这两句话,放在图解中显得文字既多又长。Step 2

    为什么在修正以后,反而出现了两段冗长的文字呢?我想,恐怕是

    我在Step 1的讨论过程中,指导学生不要用条目式写法的缘故。学生老

    老实实地接受了我的建议,修正原来的图解,把条目式写法改成了连在

    一起的一整串文字。

    应该怪我自己没讲清楚,实际上我真正想强调的是:“厘清并且图

    解各个项目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使用条目式写法交差了事。”

    话虽这么说,要把条目式的文章画成图解,其实格外困难。尤其在

    本例中难度更高。因为学生列出的3个要点并非来自自己的思考,而是

    在思考还未深入的阶段,从书中抽出直接使用的。所以,我还是大概说

    明一下具体做法。

    将条目式文章做成图解的诀窍在于删除旁枝末节,提取关键词。大

    胆删除多余的部分,就能画出一张容易理解的简洁图解。以本例来说,在人脑方面,我们只需要抽出“思考”和“推理”两个关键词;在计算机方

    面,只要抽出“计算”和“记忆”就可以了。

    图解的初学者常犯的一个毛病,就是想在一张图里塞进所有要素,导致在框架设计上走进死胡同,又或是绘出一张错综复杂的图。所以,请各位在刚开始练习图解时,将绘制重点放在画出一张自己能够理解的

    简单图解,而不是做出一张正确又详细的图解。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请

    放心大胆地将旁枝末节全部删除吧!

    插图容易导致概念混淆

    接下来,我想针对Step 2的表达方式提出两点建议。首先,是使用插图(剪贴画)的方式。请问各位看了这张图解的插

    图之后,会立刻联想到它指的是人脑吗?这张美工图案画的是一位男

    性,所以代表的可能是人脑,也可能是男人的大脑。如果有人将这张图

    解读为男性是擅长思考与推理、有时也会出错的有机体,我们也不能说

    解读有错。

    也就是说,插图(剪贴画)往往带有一种混淆概念的危险。在此

    我必须强调,我们之所以绘制图解,是为了让逻辑更清晰,所以不该轻

    易使用插图。以这个练习来说,应该直接用“人脑”与“计算机”代替插

    图。

    无论如何都想放入插图的话,应该在逻辑已经非常明确、完成所有

    图解的架构之后,以提高传达力的方式,在最后点缀般地放进图解。

    说起来,做展示用的软件原本是以美国设计的程序包为主流,所以

    软件内附的剪贴画也以外国人或外国景物的图案居多。相信也有不少人

    觉得幻灯片中的剪贴画有点格格不入吧?如果把这些剪贴画用在图解

    中,可能会因为插图的意象不明导致读者对图解的逻辑产生误解。

    所以我认为在绘制有逻辑的图解时,尽可能不要使用剪贴画。

    第二点建议,则是关于“‘作业’的计算机、‘策划’的人脑”这句标

    题。既然这张图解的重点是“人脑才是主角”,那么标题最好是“人脑‘策

    划’、计算机‘作业’”“人脑是用来‘策划’的,并把‘作业’外包给计算机”,才能明确地传达这张图解的核心论点。原本的标题只不过是单纯的对

    比,看不出哪边比较重要。所以为图解下标题时,也需要下一番功夫才

    行。

    克服“好像还没有完成”的不安经过修正之后的图解是Step 3。在这张图中,我们只绘出了最重要

    的架构,所以看起来很简洁。学生也因为画了这张图,使得想法可以好

    好整理。Step 3

    当然,针对Step 3还有几个地方可以继续检讨。比方说,“策划”这

    句话位于圆圈的内侧,“作业”这句话却位于圆圈的外侧。把“作业”放在

    圆圈外侧,究竟是否适当?还有,“思考”与“推理”究竟有什么不同?或

    许“推理”其实应该包含在“思考”里面?

    不过,如果要像这样继续讨论细节的话,就会没完没了。所以,我

    们就当作图解已经在这个阶段正式完成。在第1课中也提到过,图解没

    有最终答案,而是有无穷无尽的发展可能。所以纵然有些许的不安,也

    得在适当时候让图解告一个段落。克服“好像还没有完成”的担忧,毅然

    决然收尾结束也是一件必要的事情。

    这张图修正到Step 3之后,已经达到及格标准。

    图解思考比图解表达更有趣

    图解已经完成,但如果思考停止于目前这个阶段,那么充其量只是

    增进了图解的表达技巧,并没有体会到图解真正有趣之处。

    说起来,当我们在职场上运用图解时,只把现况图解完毕就结束,是无法被人接受的。要能够以该图解分析现况,对“接下来究竟该怎么

    做”“哪种解决方案最合适”等问题提出方案,图解才真正开始具有意

    义。也就是说,图解的真正价值在于从图中可以解读出什么、构思什

    么。

    图解表达得好或不好,只不过是第一阶段的“热身赛”。真正的“擂

    台赛”是制作企划案或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我希望各位学会图解,并

    不是为了制图,而是透过图解的过程,进一步磨炼企划力与构思力,也

    就是所谓的“图解思考”。建议大家把图解的重点放在从这张图可以思考什么事情,进而让工作更成功,而不是竭尽全力想把图解表达得更

    完美。

    接下来,我将为各位具体说明应该如何进一步思考。

    请各位再看一下Step 3,想想看这张图能否运用在企业策略或人力

    资源策略上面。

    假设人脑与计算机的关系真如Step 3所示,那么什么是人类独具的

    能力?至少不是“计算”与“记忆”,因为这是计算机也有的功能。只有人

    脑才有的能力,可以说是“思考”与“推理”。

    如此一来,那些只擅长计算或记忆的人,未来可能会被计算机取

    代。而我们也可以推测,拥有思考力与推理力的人可能比较容易在职场

    上继续生存。

    身为上班族必须不断锻炼的能力,与其说是计算力或记忆力,不如

    说是思考力与推理力。换句话说,拥有常常思考的习惯的人,比较不容

    易被淘汰。

    那么,你属于哪种能力比较强的人呢?是像图7-1左边一般擅长“计

    算”或“记忆”的人,还是像右边一般擅长“思考”或“推理”的人?我建议大

    家暂时放下这本书仔细思考一下。图7-1?以图解提升能力

    像这样将图解与自己的现况对照并且进一步思考,就能看见许多事

    情。Step 3针对提升商务人士工作技巧的策略提供了相当重要的启发。

    图解能激发意想不到的观点

    那么,从企业的立场来思考又是如何?什么样的员工、职能应该被

    留在公司?以人力资源策略来看,应该把擅长只有人脑才做得到的事,也就是擅长“思考”与“推理”的员工留在公司。

    不是必须用人脑来处理的事,交由计算机处理会更有效率。或者是

    不大需要用到思考或推理的部门,即使把该部分业务委外也没有关系。

    请各位回头看看Step 3那张图。“作业”这个关键词安置在大圆之外

    的箭头上面,位于圆圈的外侧。这是不是让人觉得在表示“委外处

    理”呢?

    绘制这张图的学生似乎不是意识到“委外处理”而把图画成这样的。但我却从Step 3联想到委外处理(详见图7-2)。也就是说,不需要思考

    或推理的工作可以委外。

    图7-2?用图解思考企业的经营策略

    进行图解作业的过程中,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观点。仔细思考偶然

    画出的图解后,或许会发现其中隐含着重要意义,而这也是图解的乐趣

    之一。所以在绘制图解时,即使失败也别急着把它丢掉。据闻2002年获得

    诺贝尔化学奖的田中耕一,也是因为误将错误的溶液拿来做实验,反而

    发现了分析蛋白质的新方法。图解也是一样,说不定在画错的失败作品

    里蕴含着非常有意思的本质。

    从图解看出时代变迁

    Step 3中,位于“计算机”这一圆圈里的“计算”和“记忆”是以同样大小

    表示的。我们稍微思考一下,“计算”与“记忆”究竟是否应为同样的比

    重?

    在过去,计算机被称为“电子计算器”,由此我们可以推测“计算”功

    能的比重较大。在那个时代,计算机是用于学术或科学计算的设备。但

    是,在个人计算机与网络大幅进步后的现在又是如何?

    我认为,如今数据库功能即“记忆”功能的比重变大了。

    大多数人在使用计算机时,主要是用来连接互联网。而互联网的本

    质相当于一个全球规模的巨大数据库,在众多网站服务器里储存着数量

    庞大的信息。所以我们可以这么说——现代人之所以使用计算机,主要

    是因为其数据库功能,也就是记忆功能。

    当然,计算机在连接网络时,内部不免会进行一些计算。但是对我

    们来说,计算并不是目的。

    如果把这些思考的结果反映在图解中,过去计算机里面“计算”的圆

    圈大于“记忆”,而现在则是“记忆”的圆圈大于“计算”。我们只是把思考

    聚焦于原本那张图的其中一部分,就使得计算机运用方式的时代变化都

    浮现在图解中。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够从图解中看出时代的变迁。最后,再请大家思考一件事情。应该还有人记得这则新闻——1997

    年5月,IBM的超级计算机“深蓝”(Deep Blue)击败了国际象棋大师卡

    斯帕罗夫。

    我们要如何看待这件事呢?或许在国际象棋的世界里,已经变

    成“计算机包含人脑”的结构。此后,之前画的图解都得重新绘制。

    到1997年为止,我们还不需要思考那样的可能性。但现在就算有人

    画出那样的图解,我们也不能说那张图错了,因为图解会随着时代的变

    迁而改变。

    这样图解就对了!

    · 在比较两件事物时,不要只做对比,要仔细推敲两者间的关

    系。

    · 要图解条目式写法的资料时,删除全部的旁枝末节,抽出关

    键词即可。

    · 不要轻易在图解中使用插图。非用不可的话,也要在完成图

    解后再加上去。

    · 比起提高图解的完成度,不如好好思考完成后的图解。

    第8课 图解就是“换句话说” 如何完成一张图解?

    换句话说──将素材翻译成自己的语言

    第8课中的案例,以《信息焦虑》一书第7章的部分内容作为素材。

    这部分描述了智力测验与人的各种能力之间的关系,我们以其作为图解

    对象。简单总结一下沃尔曼在这段内容中的描述:我们向来都以智力测验

    衡量一个人的能力。但是,就算智力测验能够预测这个人的考试成绩,也无法预测这个人在工作或人生中的表现。(中略)本质上,能让自己

    的人生过得顺利这一才干,和学校的智力测验几乎没有关联。

    Step 1把出现在书中的文字原封不动地拿来作为图解的关键词使

    用,在整体框架方面没有什么错误。Step 1

    然而,“才干”以及智力测验中的“处理能力”未免都太过宽泛,让人

    抓不住具体意象。

    “换个更浅显易懂的词如何?”跟画出这张图的学生讨论时,我第一

    个指出来的问题就是这个。不要把原文中的词原封不动拿来使用,要

    把它转换成自己也容易理解的语言。如此一来,才能更清楚地看到问

    题的本质。

    所谓图解,就是把对方的世界转换成自己世界的一道手续。在别人

    的势力范围里打仗,肯定会吃败仗,所以要把对方从他的地盘拉到自己

    的地盘。不被对方的思考迷惑,用自己的头脑思考才是图解的基本。

    首先我们可以想想,左侧“学校成绩”里的内容能不能用简单一点的

    词语表达?和学生讨论后,我们认为学校成绩应该可以包含读、写、计

    算;另外,由于最近常说“思考”的教育是很重要的,所以我们纳入

    了“思考”。

    “智力测验”底下的“处理能力”这个词也让人看不大懂。沃尔曼的原

    文中对智力测验是这样描述的:智力测验能够测出一个人在词语、逻

    辑、推理与算术方面的处理能力。因此,我们把智力测验底下的内容换

    成词语、逻辑、推理、算术。虽然不见得多么简单易懂,但这样比较具

    体。

    另一方面,位于图右侧的“才干”也是不容易理解的词语。我们认为

    这个词指在学校没有教,但是能让人生更顺利的重要能力。具体列举即

    为沟通力、执行力、企划力与创造力。

    以这些讨论为基础进行修正后,得出了Step 2的图解。然而,Step 2虽然修改了所有的讨论内容,但概念还不够明朗。Step 2

    智力测验框里的词语与算术和位于其上的读、写、计算其实是重复

    的概念。另外,在智力测验测度的能力中,其实也包含“思考”的能力。

    总而言之,图解左侧的内容让人觉得难以表达出关联性。

    而右侧字段的“才干”其实可能也包括学校成绩在内的所有能力。

    再者,我们对右栏和左栏的关系,也就是“才干”与“学校成绩”的关

    系存有疑问。沃尔曼在书中说这两者彼此没有关系,但实际上也许存在

    对立关系或相互影响的双向关系。

    令人遗憾的是,越想让各个概念更为明确,就会让人越陷越深。从

    这个例子来看,无论是我还是学生,即使经过讨论,仍无法让概念变得

    更明朗。

    所以,最后我们只好放弃Step 1的图解,换一个方式继续讨论。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如果绘制出来的图解复杂到超出自己的理解能

    力,或用自己的知识能力无法解读时,直接修改图解反而容易走进死胡

    同。所以,万一遇到这种情况,建议各位还是干脆一点,重新再画一张

    图解。把所有文字转换成自己能充分理解的词语,图解到自己能充分理

    解的水平之后,再重新思考看看。

    无论再怎么苦思,对于不懂的事物还是不会懂的。绘出一张超出自

    己理解能力的图没有任何意义。

    无法理解图解时,干脆从头再画一次

    重新绘制这张图时,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找出自己一看就懂的简单词语。我想到以对比IQ和EQ进行图解。

    相信大家都已经知道,IQ(Intelligence Quotient)指的是智力商

    数,EQ(Emotional Intelligence)指的是情绪商数。EQ表示一个人理解

    他人情绪,与他人情绪产生共鸣、体贴、沟通的能力。这个词最早在丹

    尼尔·戈尔曼(Daniel Goleman)与他人合著的《情商4:决定你人生高

    度的领导情商》(Primal Leadership)一书中提出,并一时成为话题。

    如果把人的能力简化为IQ和EQ,似乎比较容易理解。所以我们用

    IQ和EQ做了一个简单的图(图8-1)。图8-1?用IQ与EQ思考人的能力

    我们还绘制了图8-2,将“学校教育”的内容简单化,用读、写、算

    与思考进行对比。为什么分成两个图?因为我们觉得,把原本的概念拆

    成这两个非常简化的图解之后,有助于理解原主题“人的各种能力”。分

    解一个概念,并将它简化到这个程度,就能将图解拉近到自己的理解范

    围之内。

    图8-2?用图解思考“学力论战”

    事实上,只要绘出这两张图,图解就已经合格了。我们并未完全忠

    实地反映沃尔曼的论点,因为其文章只是基本素材。与其绘出一张忠实

    反映沃尔曼原话的图,不如绘出一张能作为自己深入思考的基础的图,这更有价值。

    相信也有读者无法置信,想不到两张如此简单的图解竟然称得上及

    格。但是,看起来既复杂又庞大的图解不见得是一张好图解。简单易懂,包含许多重要意义的图才是好图解。

    这两张图充满众多含义,我在接下来的部分将为各位说明。

    试着改变大小和配置,有助于深度思考

    与第7课相同,接下来我们要用这两张图思考各种事情。

    在这里,我先和大家分享一个图解思考的诀窍。用图解进行思考

    时,最简单的方法是改变图解里各个要素的大小或配置,思考那代表

    什么意思。

    事实上,在第7课中我们看到的图7-1只不过是微调过圆圈大小的图

    解。这么简单的一个调整却让它具备了深刻含义。

    在这里,我们也用同样的方式进行思考。图8-1中,上部分是把IQ

    和EQ单纯并列对比的基本型,IQ与EQ的大小一致。下部分分别有两个

    变化型,左边加大了IQ比重,右边加大了EQ比重。

    请思考看看,这些图分别代表什么含义?

    站在教育的角度来看,左下方的图由于IQ比重较大,所以可以想象

    其代表的是“重视知识教育派”。右下方的图由于EQ的比重较大,所以

    可以说它代表的是“重视心灵教育派”。

    日本主管教育的文部科学省所说的“生存力”,以这张图来思考的

    话,是IQ加上EQ。日本过去的学校教育一直如左下方的图一样,以IQ

    教育为核心;但是文部科学省改变方针,认为今后也应该重视EQ教

    育,因此开设了像“综合学习时间”这样的科目。

    在学校推行社团活动或志愿者活动时,也能用这张图为学生进行说明。比方说:“课堂上教的内容,主要是提高各位以IQ为核心的能力

    (如图8-1左下);社团活动或志愿者活动,则主要是提高各位以EQ为

    核心的能力(如图8-1右下)。在大家进入职场工作之后,这两种都是

    必备能力。”用这样的方式解释,也许学生会比较容易了解。

    思考“这张图解是否能应用于工作”

    接下来,我们来思考看看图8-1是否适用于商务领域。

    在日本的企业里,当一个员工还是新人时,公司着重于IQ能力,广

    义来说包括智慧与执行能力。当员工随着经验累积获得晋升,公司要求

    的能力会转变为着重EQ的领导能力。有人形容日本的领导者大多是萨

    摩型领导人,也就是把执行工作都交付给足以信赖的部下,一旦发生事

    情时,自己扛下责任的领导者类型。换句话说,身为领导者,仰赖的是

    以EQ为主的能力。

    然而,随着时代变迁,重视EQ的领导能力开始渐渐施展不开。当

    我还是新人时,大家普遍认为商务人士要以成为通才为目标。但是,最

    近却变成“身为一个专业人士,要以成为专家为目标”。在工作上,属于

    高IQ的智慧与专业变得更受重视,即使身为管理阶层,也不是只要有高

    EQ的领导能力就能轻松胜任。因此,人们追求的领导能力也许已经从

    图8-1右下方的状态略往左下方移动。某种程度上,EQ跟IQ的平衡也越

    来越重要。

    当然,依工作内容和职位的不同,应该重视IQ跟EQ的哪一个,也

    会有所差异。

    针对公司的各个职位重新评估职员应具备的能力,分析是IQ型职位

    还是EQ型职位也许会很有意思。同样地,我们也可以针对每一位人

    才,逐一观察他是IQ较高还是EQ较高的人才。对经营者或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来说,甚至能以这张图解为基础,思考人力资源策略。“这个部门的课长需要高度的专业能力,所以应该

    选用IQ较高的人才”,或“这个部门的课长的主要工作是统领所有员工,应该选用EQ较高的人才”。如果以这张图解为基础思考,在人力资源策

    略的运用上,说不定能做得比现在更好。

    关于职场的人才配置,仅用图8-1下方两个图之间的差异,就能说

    明大致情况。

    各位读者是否已经体会到,如此简单的一张图却充满启发性,能将

    我们的思考拓展得更宽广呢?

    思考“如果改变位置和箭头方向会怎样”

    让我们来看一看图8-2,其内容分为“读、写、算”与“思考”。位于正

    中间的那一栏,“读、写、算”与“思考”的圆圈是同样的大小。接下来,我们要把这两个圆圈的大小与位置做一些改变,借此思考教育的意义。

    图8-2左图表示重视读、写、算的价值观,有许多人认为读、写、算是一切能力的基础,也是思考力的支柱。他们主张如果缺乏思考的素

    材,就无法深入思考。因此,通过读、写、算来训练基础的学力是先决

    条件——过去的日本教育就是这样的想法。并且,对近来文部科学省提

    倡的“快乐学习”理论持反对立场的反对派也抱持同样的看法。

    相对地,图8-2右图表示重视思考力的想法。“到目前为止,由于我

    们太过重视读、写、算的能力,造成了对思考教育的忽视。从今以后,应该把重点放在对思考的教育上,如此一来,读、写、算的能力自然也

    会更加灵活。”最近文部科学省的态度也开始偏向这个立场。

    正中间的图则是两者的折中,也就是“读、写、算与思考力双方都非常重要,应该进行均衡教育”。

    另外,还有一种理论,认为应该依照不同的学习阶段调整教育内

    容。“到中学为止,应该彻底实施基础的读、写、算教育,必要时要求

    学生背诵记忆。但是,在之后的高中和大学阶段,则应该采取重视思考

    的教育方式。”换句话说,这个意见主张小学及中学的教育应该采用左

    图的方式,而到了高中及大学应该采用右图的方式。

    这个图解充分表达了学力论战的激烈场面,无论主张哪一方的人,都认为两者很重要。但是,论战的焦点在于找到两者平衡点和先后顺序

    的差异。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一个架构,所谓的学力论战说穿

    了就是平衡点的论战。

    不过,话说回来,你对于教育的看法是三种中的哪一种呢?还是会

    画成另一个截然不同的图解?你自己从小到大所受的教育又属于其中的

    哪一种呢?

    仅仅思考这些事情,就能增强对图解的感受力。

    这3个图只不过是圆圈的大小和箭头方向有所不同,从图案的角度

    来说,实在没有太大差异。但是,就其意义来说,却蕴含着足以引发论

    战的巨大差别。所以,即使是单纯的图,只要改变圆圈的大小、位置和

    箭头方向,就能让思考产生丰富的变化。

    沃尔曼的文章描述的是IQ与人的各种能力。读完那篇文章,若是只

    在心中想着“原来如此”,根本无法把文章内容变成自己的一部分。

    但是,动手把它画成一张自己能够理解的图,甚至将图做一些变

    化,从中思考自己周遭的事物,例如职场或教育,才能将阅读的内容进

    一步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像这样的训练累积越多,思考就能越深入,应用范围会越广,从而越能成为一个想法丰富的商务人士。图解,是借用别人说的话构建自己想法的过程。所以,别人怎么

    说最终没有太大的意义。以别人的话作为催化剂,整理出自己的想法才

    是重要的事情。

    这样图解就对了!

    · 用在图解中的关键词,要转化成自己能理解的词语后再使

    用。

    · 即使是简单的图解,只要改变圆圈的大小、位置和箭头方

    向,就能让思考产生丰富的变化。

    · 图解是借用别人的观点构建自己想法的一套作业。练习绘制

    图解,进而锻炼自己的思考吧。

    第9课 留白,是我故意的 如何以留白方式完成图

    解?

    把共同与相异之处分开思考

    第9课是以《信息焦虑》一书第6章的内容作为图解素材。

    这一次,我请学生图解该章中提及“兴趣构成的网络,是通往学习

    的唯一途径”的内容。沃尔曼提到:只要对某件事情抱有兴趣,便可以

    此为起点,从兴趣自然而然延伸到其他领域。经由这样的过程,甚至能

    够习得高水平的知识。

    书中举的例子是,对保时捷感兴趣的人,他的兴趣可能延伸到德

    语、物理学、城市问题或燃料化学等领域。对法拉利感兴趣的人,可能

    从研究意大利汽车的设计开始,将兴趣延伸至道路、阿皮亚古道、罗马的城市规划或运输史等领域。

    对这两个案例进行的图解是Step 1。图解本身非常单纯,相信很容

    易就能让人理解。但是,要说这张图是否是一张逻辑正确的图,就很难

    说了。Step 1Step 2这张图表达的是单纯的并列关系。但是,喜欢法拉利的人也可能对

    物理学或燃料化学感兴趣;对保时捷感兴趣的人里面,应该也有想要研

    究运输史的人。基本上,无论是喜欢法拉利还是保时捷,他们都对汽车

    感兴趣。同样身为汽车迷,彼此理应会共同关心某些领域。这种关系不

    应该用并列的方式表达。

    因此,图解时的重点之一,就是把共通与相异之处分开思考。

    针对这几点对学生进行指导后,学生调整后的图解是Step 2。

    在Step 2中,喜欢保时捷和法拉利的人不约而同地对物理学、运输

    史、燃料化学与道路有共通的兴趣。在逻辑上,Step 2比Step 1进步了许

    多。

    但是,Step 2的逻辑依然有不足的一面。

    这些例子不过是沃尔曼举出的一些案例而已。无论对什么有兴趣,最终都可能扩展到各种领域——这才是他真正要强调的核心主旨。换句

    话说,也就是所谓的“一点突破,全面展开”。

    对法拉利有兴趣的人,并不是不能在后来喜欢上保时捷,并因此对

    德语产生兴趣。喜欢保时捷的人,也可能在一连串兴趣的延伸后,对阿

    皮亚古道产生兴趣。Step 2的图等于把这些可能发生的事情都排除在

    外,所以不能说是逻辑正确的图解。

    但是,以Step 2为基础再继续修改的话,会变成一张把两边要素完

    全重叠在一起、语焉不详的图。所以,我建议把起点设为一个,也就是

    说,既然无论从哪个起点开始,最后都可能殊途同归,那就没必要在一

    开始分为保时捷和法拉利。

    基于这个提议进行修改后的成果,就是Step 3。顺带一提,原本在Step 3中,应该像Step 1一样从保时捷画出许多箭

    头,连接到每个领域。并且为了表示兴趣的延伸,也应该从每个领域画

    出箭头连接到其他领域。不过,在所有的领域之间都画上箭头的话,会

    使图解看起来非常复杂,所以在这张图中我们省略了所有箭头。Step 3

    分类方式能展现个性与思想

    Step 3中,除了沃尔曼举出的例子之外,学生自己也加进一些例

    子,非常值得称赞。只是所有要素都单纯被框在一个大圆圈里,本质上

    跟条目式写法是一样的。

    在这个例子中,似乎隐约可以看出该学生对各要素的分类方式,比

    方说,德语被放在德国文化旁边,物理学被放在燃料化学旁边,关系相

    近的要素被集中在一起。既然已经辛苦分类了,干脆试着将每个分类加

    上圆圈,再附上标题,这样一来能让思考更加系统。

    一种粗略的做法是:把德语和德国文化圈在一起,取名为“德国精

    神”;把社会问题和城市问题圈在一起,取名为“德国社会”;把物理学

    和燃料化学圈在一起,取名为“技术”。

    如此一来我们就能看出,喜欢保时捷的人可能会对和汽车有直接关

    系的技术领域感兴趣,或是对德国精神、德国社会这类制造出保时捷的

    文化背景感兴趣。

    除了上述这些组合,也有其他的组合方式。比方说,将城市问题和

    道路、设计圈在一起,取名为“环境”。或者将设计与物理学圈在一起,取名为“工业设计”等,方式很多,而且每一种方式的逻辑都正确。

    这些不同的分类方式代表了分类者的个人特质,也代表其思想。只

    要改变分类方式,就能画出很多不一样的图解。不满足于单一的分类方

    式,就能让想法更灵活、更有弹性。

    填空的过程让思绪更宽广Step 3中存在许多空白,在这些空白处填入自己喜欢的要素的过

    程,能让思考变得更深入。

    比方说,我们在这里填入“德国统一”这个要素。如此一来,图的意

    象一下子就有了很大的改变,分类方式也会因此变化。试着用一些新的

    组合方式,可能会浮现出原本没想到的新点子。试着思考看看,能不能

    把德国统一与设计圈在一起?或是能不能把德国统一与道路圈在一起?

    把啤酒这个要素填进去的话,又会发生什么事呢?啤酒又应该跟哪

    些要素圈在一起呢?试着把啤酒和德国文化圈在一起,或将啤酒和设计

    圈在一起,又会构思出其他的点子。

    所谓的创造,就是把不同性质的要素结合在一起,说不定能产生新

    的想法。

    尽可能把啤酒和燃料化学等看似无关的要素组合在一起进行思考,说不定会有新的理论诞生。

    就像在水面上滴一滴水会产生不断扩大的波纹一样,加入新要素

    后,图的状况也会产生变化。有时候,新创意或新发现会由此而生。

    我们在看一张图时,通常注意的焦点是图本身,而不是图以外的地

    方。但是,在进行图解思考时,针对图以外的部分,也就是空白的部分

    进行思考,也是重要的技巧之一。

    换作是你,会在Step 3空白部分的什么地方放进什么要素?请试着

    动手做做看,实际感受一下在填空的过程中,究竟会产生什么样的“波

    纹”。

    留白的图解有助于会议时的头脑风暴“填空”这种手法,也能应用在会议资料的制作上。

    会议时,若是准备的资料太过详细,很容易让会议的讨论焦点拘泥

    在细节上面。所以不妨省略细节部分,做一张稍微留白的图解。

    如此一来,与会者较能集中针对整体架构进行讨论。另外,也可能

    会因为想要在空白处填上什么,由此使波纹(影响力)越扩越广,从而

    激发新的想法或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头脑风暴(brainstorming)也是一样,如果没有任何素材或草案辅

    助、大脑一片空白,即使邀请与会者就某一主题说出想法,大家也无法

    凭空产生想法。如果能在与会者面前,以图解方式呈现素材或草案,大

    家就比较容易构思新想法。不过,如果是用文字写成的草案,光是读完

    就够累人了,很难继续引发波纹效应。

    不过,如果我们做的是一张有许多空白的简图,应该能引发热烈的

    讨论,也更容易进行头脑风暴。也就是说,善用适度留白的会议资

    料,能够产生热烈的讨论。

    开会时的讨论如果变得热烈,大家的参与感也会更强,进入执行阶

    段肯定能带来更积极的影响。

    对于商务人士来说,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开会。会议的成败往往取决

    于事前准备的会议资料,我想这么说一点也不为过。

    建议各位准备会议资料时,也试着做一张有许多留白的简图。

    当初,我还在职场工作时,曾用这个方法有惊无险地渡过了好几次

    气氛紧张的会议。虽然说出自己过去的经验让人有点害羞,但是我必须

    说,利用在图解里留白的技巧,引发与会者讨论,效果真的非常好。这样图解就对了!

    · 图解,要先从区分共通与相异部分开始着手。

    · 会议资料要善用留白,如此一来较能引起热烈的讨论。

    第10课 文字、图案与数字的力量 如何从图解进化

    到图解思考?将图解内容泛用化,扩大应用范围

    第10课中我们要拿来作为图解主题的素材,是《信息焦虑2》一书

    中的部分内容。

    沃尔曼在该书第5章中,提出对于沟通时的有效传达方式的看

    法:“想要提高沟通时的传达力,必须让自己想传达的意象与对方接收

    到的意象尽可能一致。不过,事实上这并非易事。”因此,沃尔曼认为

    重要的是选择正确的说明手法。对于说明手法,他举出了文字、图案、数字3个要素,主张把这三者的其中一种当成主体,再好好搭配另外两

    种要素会比较有效。

    请各位看看Step 1的图,我认为这张图的基本框架做得非常不错。

    在最上方的第一段,直接点明说明手法包含文字、图案与数字3个要

    素;中间的第二段阐述“依据内容的不同,应该选择适合的说明方式”的

    结论;最下方的第三段则分别举出了具体的实例。

    我们在形容一家企业时,如果以表示营业额与利润的数字为中心,再辅以表达业务内容的文字,或办公室、商品照片等图案,就会有很好

    的传达效果。

    同样,进行有关车辆销售的展示时,应该以车辆外观与内装照片等

    图案为中心,再辅以描述车辆性能或售价等的文字与数字。的确,汽车

    的产品目录上都使用了大量的照片。

    另外,在形容一个人时,为了表达个性与性格,会以文字(说明)

    为中心,再辅以描述年龄的数字与本人照片的图案。Step 1

    Step 1把基本的理论内容,连同书中举的例子,都用图解表达得很

    好。不过,接下来我们要更进一步思考这个图解。

    在Step 1中,并没有清楚说明为什么在形容一位朋友时,以文字为

    主的效果较好;为什么形容一间公司时,以数字为主的效果较好;为什

    么形容一辆车时,以图案为主的效果较好。如果图中没有解释,只停留

    在一些案例上,就无法将这张图解的内容普遍化,结果会使得这张图解

    停留在单纯针对书本内容汇整的阶段,终究无法成为一张能广泛应用的

    图解。

    针对这一点看法,我和绘制Step 1这张图的学生进行讨论之后,画

    出了Step 2,分别以几个关键词清楚表达了各个效果。

    图案能让人只看一眼就掌握整体,所以具有整体把握的效果;数字

    具有和其他事物相比较的特性,因此有比较效果;文字能扩张人的想象

    空间,所以具备想象效果。

    如此一来,Step 2就显得比Step 1更为普遍化。想说明整体时,便以

    图案为中心;想强调比较结果时,便以数字为中心;想要请对方自行想

    象时,就以文字为中心。我们依据自己的想法设计出这个公式,也让这

    张图变得更具水平,能够广泛应用。

    另外,Step 1的图中,写在中间的“重要的是选定作为主体的要素,说明方式依内容而异”应该是图解的结论,也就是主要信息。结论放在

    图解的下方更加清楚易懂,因此Step 2中我们将它移到了图的最下方。

    检视信息是否过于片面接下来,我们要对图解本身进行探讨。首先,我们认真思考一下写

    在Step 1中间的“重要的是选定作为主体的要素,说明方式依内容而

    异”这句话。这句话在本质上只考虑了自己的立场,没有考虑对方立

    场。

    想要透过图解传达信息时,重点之一是依据内容与说明对象的特

    点,调整说明时使用的要素。

    比方说,我们在介绍自己所属的公司时,对方想听的究竟是营业额

    与利润等数据,还是想知道业务内容与企业文化?说明对象的特点与需

    求不同,说明方式也会跟着改变。

    如果对方是投资者,想要知道的也许是公司的经常性净利润与有息

    负债等详细的财务数据;如果对方是求职者,比起公司的营利数据,更

    想知道的也许是企业文化、工作环境和公司的未来发展等信息。也就是

    说,为了更有效地传达信息,必须依据说明对象调整说明时的要素。

    所以,考虑到对方立场,我们把这句话修改为“重要的是选定作为

    主体的要素,说明方式依说明内容与传达对象而异”。

    请各位记得,在绘制图解时,要经常检视自己的观点是否过于片

    面。前面我们也提过,商务人士在图解自己的工作时,经常只注意到自

    己和自己公司的角度,忘了考虑客户的立场。

    绘制商用图解时,请务必确认是否考虑到客户的立场。

    画成图解,脑中会浮现新想法

    下面我们要来看看图解最上方关于说明方式的部分。

    在Step 1中,学生把沃尔曼提出的文字、图案与数字3个要素用条目式写法列在上面。现在我们不用条目式写法,试着把它改成图解看看。

    附带一提,沃尔曼在书中提出的观点比较像使用纸媒时的说明手

    法,而通常我们在做展示时,会大量运用到声音这个要素。所以,我们

    把声音也加进图中。在这里,我们先删除“数字”,试着把焦点锁定在声

    音、图案与文字3个要素。虽然与最下方的案例内容略有矛盾,但我们

    先针对这几个要素深入思考看看。Step 2

    如Step 2所示,把3个要素写在圆圈里,并做成图解来看的话,会发

    现其中存在相互交叉的概念——同时使用声音与图案的是动画,同时使

    用声音与文字的是会话,同时使用文字与图案的是图表。而声音、图

    案、文字3个要素全都使用到的,就该称为多媒体了。

    像Step 1那样用条目式写法的话,很难让人联想到各个要素之间还

    有交叉的概念存在,思绪不会因此扩及“交集概念”。但是,像Step 2那

    样写在圆圈里做成图解的话,很容易就能发觉各要素间存在重叠的部

    分,同时也能启发我们思考重叠部分究竟有何意义。

    与条目式写法不同,图解有助于我们思考重叠的部分以及空白的部

    分,能够促进思考的深入,脑中浮现新想法的概率也会增加。这也是图

    解的好处之一。

    思考是否有其他切入点

    让我们再重新思考一次:声音、图案与文字3个要素,是否真的能

    好好传达信息?

    比方说,泡温泉时的舒畅感、食物的美味等,是否用这3个要素就

    能表达完好呢?

    温泉水的温度与触感、轻拂的微风、温泉的气味等,仅用声音、图

    案与文字根本无法彻底表达。要传达食物的美味,只用这3个要素也非

    常困难。似乎声音、图案与文字3个要素有一定的表达限制。

    既然如此,我们用别的切入点,试着站在信息接收者的立场思考这

    件事,就能浮现“五感”这个关键词。能用来传达信息的手法,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与味觉。

    用五感的概念思考原先的3个要素,声音属于听觉,图案与文字则

    都属于视觉。

    在家电卖场或超市等零售业现场,店家为了向客户展示商品,会让

    我们用手触摸或提供试吃。这分别是诉诸触觉、味觉与嗅觉的手法。

    这让我们了解到,想要让展示成功,就要好好思考诉诸五感中的哪

    一感能产生最好的效果。

    如果展示时直接面对客户,我们当然能够诉诸五感中的任何一感;

    但是,如果必须透过报纸、杂志、电视、收音机、网络等媒体时,想要

    诉诸触觉、嗅觉、味觉就显得很困难。虽然杂志广告偶尔会夹有“试香

    贴纸”,撕开就能闻到香味,但毕竟还是少数。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媒体原本就带有只能诉诸视觉与听

    觉的特征。因此我们可以推测,能够同时诉诸视觉与听觉的媒体,其影

    响力更强。事实上,能同时诉诸视觉与听觉的电视,的确是传达力很强

    的媒体。网络也能同时诉诸视觉与听觉,因此未来其影响力会继续增

    加。

    总而言之,依据自己的方式,利用图解深入思考信息和媒体的特

    征,如果有一天需要上台做展示,就能依照时间、地点与场合,选择最

    有效的说明方式。

    这样图解就对了!

    · 将内容普遍化,就能绘制一张可以广泛应用在其他场合的图

    解。? 图解的结论放置在下方才更清楚易懂。

    · 使用圆圈进行图解时,能够得到条目式写法难以得到的构

    思,例如发现重叠与交叉关系。

    第11课 图解有助于思考解决方案 如何将图解与工

    作联结?

    试着图解工作面临的问题点

    第11课中,我们要拿来作为图解主题的,也是《信息焦虑2》中的

    一节。

    沃尔曼在“禁锢于高层办公室”一节中举例道,在美国,管理阶层与

    一般员工之间存在沟通鸿沟,工作现场最前线的信息大多无法正确地传

    递到最高层。

    Step 1这张图其实是参考原作中的“坏消息过滤网”(The bad news

    filter)一图绘制的。但是,学生花心思把原作中圆柱形的组织结构改成

    了金字塔结构。没错,我们常以金字塔表现公司的层级组织,并且只要

    画上几条横线,就能表达层级数量和从属关系。

    只是这张图很大的问题是,不是完全由自己从头思考的。即使书中

    已经有图出现,我们也不应被它影响,而应用自己的方式重新思考一

    遍。

    Step 1非常简单明了,现场发生状况时,即使向直属上司报告“完

    了,死定了!”(Catastrophic!),当直属上司再往上呈报时,也会减弱

    到“很糟糕!”(Terrible!)。如果继续层层上报,就仿佛传话游戏般,信息会从“有麻烦”(bad)→“有点状况”(problematic)→“需要修正”(needs fixing)→“需要微调”(needs adjustment)→“改善

    中”(improving),使真相不断被掩盖。

    结果,即使现场发生重大的问题,等传到最高层时,信息可能已完

    全颠倒,变成“没有问题”或是“进行得很顺利”,这绝对不是正确的经营

    方式。

    导致“下情无法上达”的原因当然有很多。沃尔曼在书中举出其中一

    个原因——大部分的上司都不喜欢听下属报告坏消息。另外,他描述

    道,高层主管们为了维持自己的权威,多数人会认为主管应该与员工保

    持距离。结果出于组织结构或办公室政治的原因,导致从基层传来的信

    息都被拦截或隐匿不报。

    近来频频发生的企业丑闻当中,有的问题甚至出在高层究竟知不知

    道上。从这张图进行思考,我们可以推测出,即使信息传递到高层,说

    不定也已经是不正确的信息。Step 1

    表达技巧和标题文案双管齐下

    那么,要把Step 1修改得更好,应该怎么做呢?

    来自现场员工“死定了!”的报告,传递到高层时已经从负面消息变

    成“会比以前更好”的正面消息了。所以,“重要度高”“重要度低”等形容

    词并不适当,应该改变形容词,并使用表示相反状态的箭头。

    再者,出自人们口中的话,用对话框来表达会有更好的效果。所

    以,应该把职位名称放在金字塔里面,层层上报的内容放在对话框里,这才是较为妥当的方式。

    Step 2是改善之后的图解,“死定了”的对话框是有很多锯齿状突起

    的星形框;越往上对话框变得越为周正,最后甚至变成椭圆形。这个设

    计相当好,让我们能充分感受到报告内容越来越圆滑的样貌。使用不同

    形状的对话框,能让表达的信息展示得更明确。

    图左侧的“危机感”与“期待感”两个关键词也用得很好。

    但是,在细节方面还是有不够深思熟虑的地方。比方说,职位名称

    的部分,董事其实也是经营者之一,而经营者以外的经理、课长、组长

    与主任,说穿了其实都是员工。

    最上方和最下方的职位名称不要使用“经营者”和“员工”这种说法,直接用“社长”和“普通员工”会比较清楚易懂。假使我们要把各种职级分

    成经营者、管理层与普通员工三大类,那么背景的底纹也不要用整体渐

    层式,而是依各大类分别使用不同色度的底纹。在Step 2的图中出现了许多箭头,让人搞不清楚应该从哪里开始阅

    读。为此,按顺序加上数字编号便能清楚易懂。Step 3是根据上述建议

    修正后的结果。

    顺带一提,在Step 1、Step 2、Step 3的图里,图解标题也一直在修

    正。Step 1的标题“坏消息的层层过滤”是原作中所附图解的标题,而其

    究竟代表什么意思,却令人费解。到了Step 2改成“经营者永远不知道实

    情!?”后,就非常清楚易懂了。Step 3的标题改成“信息从头传到终点

    会反转”,想必是为了强化标题的冲击力,不过标题下得有点太过火

    了。“有些信息传到终点后意思会颠倒”或“信息传到终点后,意思可能

    会颠倒”等标题比较恰当。

    不过,无论如何,配合内容的修正,下功夫修改标题的态度很值得

    称许。Step 2

    不只分析现况,还要画出解决方案

    Step 1与Step 2已经把容易发生在组织中的问题点表达得很好。从学

    校的图解课的角度来看,已经达到合格标准。但是,如果要在职场中使

    用,这两张图还有进步的空间。

    为什么呢?因为Step 1和Step 2仅停留在对现象的分析上。工作现场

    最需要的不是分析现况,而是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思考要能达到这

    个境界,图解才算是在职场中发挥实际效果的有用图解。

    由于画这张图的学生尚未踏入职场,因此由我提供有关解决方案的

    建议,与他一起探讨。Step 3

    Step 3中列举的解决方案有经营者心态调整、组织扁平化与利用IT

    接近现场3项。

    最重要的是经营者要接受听到坏消息的可能性,如此一来,传达正

    确信息给经营者的下属就会增加。另外,如果经营者能意识到职场里经

    常发生“传话游戏”,也许多少可以在心态上做一些改变。

    话虽如此,要改变包括经营者在内的所有管理层的态度,并不是那

    么简单的事。所以,组织结构的改变也是有必要的。

    从Step 3我们可以发现,组织内的层级越多,真相越会如同“传话游

    戏”一般被扭曲。既然这样的话,只要减少组织内的层级,第一线的信

    息就能比较容易往上传达。

    原本那张图中的组织分成了7个层级。若是只有4层的话,信息的传

    达可以是“死定了→很糟糕→有麻烦”,不算被扭曲得太离谱(详见图

    11-1的“1. 减少层级”)。我们常说应该把金字塔型的组织改变为扁平化

    组织结构,其主要目的也是减少层级。

    另一个解决方法,是让社长跟一般员工之间拥有直接沟通的渠道。

    如果能善用IT让前线员工与高层直接对话,就能增加现场信息正确传到

    高层的可能性(详见图11-1的“3. 活用IT”)。IT有一种“越级”的特征,无论中间有多少层,只要略过中间直接跳到终点,信息就能如实无误地

    传到该传到的地方。另外,举一个不是活用IT的例子,比如各公司为了

    避免再度出现企业丑闻,研究是否导入内部揭弊制度,也是“跳过中间

    层级”之意。图11-1?图解有助于思考解决方案

    在Step 3里,这3个解决方案被画成彼此无关的独立架构,但其实三

    者并行的效果是最佳的,所以画成3个要素重叠在一起的架构比较好。

    图解,让沟通更顺畅

    在这个项目中,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如何改变组织中的沟通。

    所谓职场,我认为其实是一连串的沟通活动。

    如果能促进公司内部沟通,便能构思出新想法,制造出更好的产

    品,然后借由宣传活动与社会沟通,把好产品推广出去。所谓的营销业

    务,说穿了就是与客户沟通;客服部门的工作,则是有效利用来自客户

    的投诉或意见,与公司的相关部门沟通,以求改善产品;经营者的工

    作,则是思考如何才能让所有的沟通活动顺利运作。美国企业中有个职务叫首席信息官(CIO,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我认为企业真正最需要的角色其实是首席沟通官(CCO,Chief Communication Officer)。与其思考信息策略应该如何,不如思考

    沟通策略应该如何,这才是真正该做的事。企业不妨设置一个负责统筹

    全公司内外所有沟通的职务,以符合时代需要。

    要让沟通变得更顺畅,必然需要某些工具,我认为其中之一便是图

    解。图解可以在企划会议中、上司与下属沟通时、业务活动时使用,其

    应用范围非常广。各位请务必利用图解,试着改变沟通方式。

    这样图解就对了!

    · 对难以弄清楚该从何处开始阅读的图,依阅读顺序加上数

    字,就不会造成误解。

    · 使用不同形状的对话框,能让信息表达得更明确。

    · 完成图解并不是工作的结束,要思考从图解中浮现的解决方

    案。

    第12课 当图解化为思考零件的那一刻 如何画一张

    大家都点“赞”的好图解?

    避免重复出现相同要素

    第12课中作为图解主题的是《信息焦虑2》第4章中“数字时代的设

    计”和“信息传达的质量检测”这两小节的内容。

    沃尔曼在此处列出了网页设计的三要素,即容易浏览(ease of

    navigation)、信息质量佳(quality of information)与省时(timesavings),并且表示好的传达方式必须妥善组合文字、图案和声音等要

    素。

    世界上有许多网站,其中存在不少让人觉得“虽然网页设计得很漂

    亮,但是很难使用,总是找不到想找的那一页”,或是“网页很少更新,让人担心到底是不是最新信息”的情况。我认为这是个有趣的题目,所

    以请学生以此为主题进行图解。

    那么,让我们来看看Step 1。

    在Step 1中,学生把整张图用“媒体”这个关键词框起来,这让人有

    点不易理解。既然这张图的主题是众多媒体之一的“网页设计”,那么

    把“媒体”更改为“网页”应该比较好。

    Step 1的整体架构分为3个区块。但是,左下方的“信息质量如何”与

    右半部分的“信息质量佳”其实是一样的意思。同样的要素在多个地方重

    复出现,会使图解复杂难懂。所以,首先我们得好好整理要素的结构。

    “哪些要素讲的是同样的事情?”我问画出这张图的学生。

    “‘正确吗’与‘明确吗’以及‘信息质量佳’是一样的意思。”

    “‘清楚易懂吗’好像可以跟‘容易浏览’合并在一起。”

    “容易浏览也就可以省时。”学生这样回答我。

    接下来,以我们的讨论为基础,重新整理思绪后画出来的是Step

    2。

    在Step 2中,原本的3个区块被汇总为2个,这一点是很大的进步。

    但是,这样汇总还不够清楚。所以,让我们一起针对Step 2中左侧的部分,重新再思考一次。Step 1Step 2

    以自己的经验为起点开始思考

    有时候,当我们思考得越来越深入时,如果思绪一直受限于原本的

    文章或自己绘制的图解,就很容易陷入思考的迷宫,无法整理思绪。一

    旦发生这种情况,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重新从自身经验或自己熟悉的地

    方出发,再思考一次。

    以本例来说,那位学生因为一直盯着原本那张图思考,所以没办法

    将脉络与思绪整理清楚。与其如此,不妨跳出这张图,思考自己平时的

    上网经验,这会比较容易。

    平常上网时,我们会频繁浏览什么样的网站呢?一是信息经常更新

    的网站,毕竟没有新信息的网站,我们不会一直浏览。二是很容易找到

    正在搜寻的信息的网站。如果点来点去始终找不到想找的页面,很容易

    让人再也不想进入这个网站。

    网站信息经常更新,会使信息的质量较好;在网站上容易找到我们

    想要的信息,就能节省时间。

    像这样跟学生讨论后,似乎可以理出一些头绪。也就是说,我们了

    解到要制作一个具有吸引力的网站,就要能让人很快找到想要的信息,也就是提高索引力;要想吸引人们不断关注网站,就要持续更新信息。Step 3

    以上述讨论为基础修改而成的Step 3删去了旁枝末节,只聚焦在重

    要的要素上,是一张简洁易懂的图。像这样把类似的项目汇总,就能

    做出一张整理得很好的图解。达到这个水平,就图解来说已经是一张

    高质量的作品。

    我们可以从这张图中解读出,设计网页时需要在信息内容及传达方

    式上下功夫。而信息内容的重点,就在于高索引力及更新最新信息。

    你公司的网站或是你自己的网站,是否经常更新最新信息、把网页

    设计得具有高索引力呢?我也开设了一个自己的网站,叫“久恒启一图

    解网”(http:www.hisatune.net)。请各位务必来看一看这个网站,实际

    确认一下这个网站在上述两个要素方面表达得如何,也欢迎大家告诉

    我。

    绘制图解时,先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将思考系统化、泛用化,之

    后再重新将系统化的思考应用在自己熟悉的事物上。在这两道作业之

    后,图解才能真正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

    思考图解能否应用在其他领域

    在这个图解中出现的关键词是“高索引力”与“最新信息”。

    让我们也来思考看看,这两个关键词在网页之外的其他媒体上是否

    也能适用。

    对报纸来说,最重要的要素无疑是刊登最新信息。独家新闻之所以

    被认为具有高价值,正是因为它是世人未知的最新消息。

    报纸的索引力又是如何?《日经产业新闻》过去曾有一段时间在报纸上附加了企业名称索引,不过,基本上报纸是一种既没有索引,也没

    有目录的媒体。因此从这一点来看,报纸的索引力并不高。但是,报纸

    以它独特的排版方式,例如标题与文字大小的变化,来表达各则新闻的

    重要度。即使我们随意翻阅报纸,也能很快找到重要的新闻,所以报纸

    仍可以说是一种具有高索引力的媒体。

    也就是说,报纸这种媒体,是以我们在这一堂课中提到的“最新信

    息”与“高索引力”支撑其身为媒体的价值。

    杂志的情况又是如何?杂志同样也需要持续刊登最新信息,并在目

    录与排版上下功夫,让读者能很快找到想看的内容。所以,我们可以说

    杂志的“最新信息”与“高索引力”同样是其媒体价值的核心。

    只是杂志的种类很多,有周刊、旬刊、月刊、双月刊,等等,其更

    新频率各有差异。依不同的杂志思考其更新频率与信息质量的关系,也

    是件有意思的事情。

    那么,商务人士制作的报告又是如何?在做报告时,其实“最新信

    息”与“高索引力”也是提高报告价值必备的要素。

    这样一路思考下来,我们可以发现,“最新信息”与“高索引力”是许

    多不同媒体间共通的重要元素。

    以自己的方式思考各种不同的应用领域,就能让有关网页的理论有

    效地活用在许多不同的地方。

    将图解升华为思考零件,加速思考

    各位是否已经注意到,Step 3的下半部分跟第10课Step 2的上半部分

    竟然一模一样?动脑对图解深入思考后,每张图都会慢慢累积成为我们的思考零

    件。“这里好像可以直接代入当初思考另外那张图时想出来的图解?”如

    此一来,在绘制其他图解时,从图解中累积的思考零件也能派上用场。

    好的思考零件累积得越多,越能更快更好地绘制图解。

    比方说,上司命令:“做一篇关于这个的报告给我。”这时,已经累

    积了许多“图解零件”的人,只要把思考过的零件拿来重新组合,就能在

    短时间内绘出一张图。以该图解为基础做完一篇报告并提交给上司,可

    能会让上司大吃一惊:“什么?已经完成了吗?”在职场上,这足以让你

    脱颖而出。

    要把文章当成思考零件记在脑中,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不过,如

    果是单纯的图解,那么既容易记住,也能直接拿来当成思考零件使用。

    各位在这堂课的案例中就可以清楚看到,Step 3的图直接借用了第10课

    Step 2的图解零件,没有经过任何修改。

    最近,“逻辑思考”“理性思考”成为风潮,媒体也介绍了许多作为思

    考框架使用的工具。把事物直接嵌入现成框架中进行思考,也是一种在

    短时间内整理思考的有效方法。但是,这毕竟是从别人那边借用来的东

    西。与其如此,不如靠自己不断尝试错误,设法画出图解。在这样的情

    况下画出来的图解,才能在不测之时真正帮得上忙。让我们不断尝试各

    种图解,以累积大量能够广泛使用的图解零件吧。

    运用图解思考,不仅能提高我们思考的质量,也能提高我们思考的

    速度。尤其是在重视速度的现代社会,图解思考更能够发挥其作用。

    这样图解就对了!

    · 汇总类似的项目,就能做出一张整理得很好的图解。? 把经验系统化、普遍化后,重新将其应用在具体经验上。这

    道作业能让图解真正内化为自己的思考。

    · 累积大量使用广泛的图解零件。

    第13课 图解,持续进化中 如何掌握图解的框架?

    让图解的整体架构更明确

    接下来,作为图解主题的是《信息焦虑2》一书“赋权:新世纪的语

    言”中的内容。

    沃尔曼在这个部分提到,超出上司指示的范围,让下属拥有自己判

    断的自由,将达到提高下属能力的效果。当然,这并不是赋权给下属完

    全的自由,而是在上司设定的范围内拥有自主权。如果上司要为下属指

    示所有细节,那么下属将没有任何自由,只是纯粹依照上司命令执行。

    如此一来,下属对工作的热情自然不会太高,也会丧失自我判断能力。

    然而,如果设定容许范围之后再赋予下属自主权,下属因受到激励

    会发挥独创的想法,对团队的参与感也会更高。这样一来,无论是对下

    属、上司还是组织来说,都是有益的事情。

    所以,为了提高下属的能力,沃尔曼认为身为上司应该给予的

    是“启发型指示”。Step 1Step 2

    Step 1是对沃尔曼这段内容的图解。Step 1中,将指示的方式分成两

    类,并对两者间的差异进行了图解。图中“充分型指示”与“启发型指

    示”这两个关键词,直接引用自原文。读过《信息焦虑2》一书的人也许

    能从文章中知道“充分型指示”与“启发型指示”之间的差别,但是,对于

    只看过这张图的人来说,可能不了解这两个词的意思究竟是什么。

    所以,我和学生讨论,在Step 2中把这两个词修改成更易懂的“细节

    型指示”与“大局型指示”。另外,由于沃尔曼主张“赋权型指示”是重要

    的方式,所以我们必须在图中表达出细节型指示是“×”,而大局型指示

    是“○”这种关系。并且,我们在两者中间拉出一个箭头,将图解设计为

    由“细节型指示”变化成为“大局型指示”的架构。

    另外,虽然是小细节,但是我们一般不会说上司赋予下属“权力”。

    这里的“权力”应该改成“权限”。此外,为了凸显消极与积极的对立关

    系,我们把它改成“自卑”与“自信”两个关键词。

    反复推敲能够正确表达内容并强调对称关系的词语,是一件非常

    重要的事。

    除了对几个细节的修正之外,其实Step 1已经表达得非常好。图的

    左侧部分,“信赖、权力、责任”与“工作价值、自我满足、判断力、自

    我表达”的圆圈都被打上×号;右侧部分的“工作价值、自我满足、判断

    力、自我表达”则以星形框强调,表示“成果”的圆圈也被放大。也就是

    说,充分型指示只能得到指示范围内的成果;启发型指示能得到大于指

    示范围的成果——这个架构已经充分表达了原作的内容。

    经验的累积改变了图解架构那么,让我们以Step 1为基础,进一步深入思考“管理”这件事情。

    只可惜,做这张图的学生没有管理经验,所以我将以这张图解为基础,加入我的经验进行讨论。我也曾针对这个问题和有职场经验的人互相交

    流,所以在Step 2及Step 3的图里会纳入他人的观点。

    我曾担任企业内部的管理层,对于沃尔曼的想法其实无法百分之百

    认同。因为我心中涌出了一个疑问——是否真的如沃尔曼所述,只有大

    局型的指示才能提高下属的能力?

    所谓下属,其实包含许多不同的下属,比方说,有职场经验丰富的

    资深工作者,也有无法独当一面的职场新人。对于这些背景不同的下

    属,我并不认为一视同仁地给予大局型指示是个好方法。

    在下属能力不足,或者是新人的情况下,指示中包含细节才能让下

    属不出错。而且,经由这样的过程,也能让他更快熟悉工作内容。

    “在这个范围内,你可以自由处理!”即使给完全没有工作经验的新

    人这样的指示,他应该也很难了解要“如何”自由处理“什么事”。对此我

    曾与其他有管理经验的人讨论,发现我们的看法大致相同。

    所以,我在Step 2中加入了一个新的论点——管理方式应该因人而

    异,即根据下属的能力与经验进行调整。

    另外还有一个疑问:对于下属只赋予权限和责任就足够了吗?大多

    数企业在授权时,赋予下属的通常是预算与人力资源的权限。但是,我

    认为正因为没有把“信息”包含在内,所以无法顺利推展赋权这件事情。

    如果授权与信息提供没有同步,就无法真正产出成果。所以,我在

    Step 2中加进了论点。像这样把自己的经验与知识加进图中,能让图解

    更有真实感。图解架构随着思考的深入而变化

    在Step 2中,还有一个怪怪的地方,就是中间的箭头。在实际的管

    理现场,必须灵活运用这种指示方式。所以,箭头改成两个反方向的单

    箭头比较妥当。

    一般来说,管理学大多会把这两者的关系以从旧理论转换到新理论

    的“进化论”的方式论述,但在实务层面两者却各有必要。

    以赋权的案例来说,要达成目标不止一种方法。有弹性地巧妙运用

    各种方法,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如此一来,图的左侧部分也不需要缩小。在下属的能力还不足时,采用左侧部分的指示方式,更容易达成目标。

    当然,如果能快速培养下属的能力,尽快给予其大局型指示,管理

    自然就更轻松。

    在这里,还希望各位思考另一个轴——时间轴。比方说,必须在短

    时间内实现工作目标的话,给予细节型指示比较好。相对而言,如果是

    长期的工作,只给予大局型指示也可以。所以,除了下属的能力之外,任务的紧急度也是判断使用何种管理模式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把标

    题也改成“上司的指示方式应视情况而定”。

    身为一个管理者,应该拥有灵活丰富的管理方式,视情况运用最适

    合的模式。

    到这里相信大家已经发现,一路思考下来,甚至连图解的架构都已

    经发生变化。

    一开始,我们依照原作把图解画成“左侧是×,右侧是○”的对立结构(从Step 1到Step 2的阶段)。但是,经过“真的是这样吗?”的深入思考

    过程之后,图解变成“左右两边都是必要的”,呈现并列结构(Step

    3)。在图中加入时间轴,使结构由对立变化为并列,在想法上是一个

    非常大的转变。

    正是因为绘成了图解,才有办法完成深度思考。图解思考能使人闪

    现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因为图解思考有办法让事物的整体架构产生

    变化。

    拓宽视野就会有新想法

    到达Step 3的阶段,就已经完成了初步架构。但是,还不能说这张

    图已经完成,因为尚有无数个改进方法。如果打开眼界,还能让这张图

    的质量进一步提高。

    比方说,如果在图中加进“客户”的观点,图解会变得如何?我不断

    强调这一点,是因为如果在商场被问到成果来自何处,答案无疑是

    从“带给客户满足”而来。这张图中,成果是由下属提供给上司的。但

    是,原本的“成果”应该指企业对客户有所贡献,进而从客户身上得到好

    的回馈。而这一切的总和,才会变成“公司的成果”。

    在本篇中,我们的图解仅分析到上司与下属两个人之间的关系便结

    束了。如果加上客户的角度,便能出现更为不同的看法。再扩大范围去

    思考的话,图解的世界便会更加多样,而自己的思考也能随着图解越来

    越宽广。Step 3

    这样图解就对了!

    · 仔细推敲能够正确表达内容,并强调对称关系的词语。

    · 把自己的经验与知识加进图中,能让图解更有真实感。

    · 在图中加入时间轴,有时会让原以为对立的结构在更大范围

    里变成双方共存的并列关系。

    本书由“ePUBw.COM”整理,ePUBw.COM 提供最新最全的优质电

    子书下载!!!

    第3章 Just Do It! 应用篇 图解,是展现个性的表达法──动手做图

    解,感受图解沟通的力量

    第14课 动手练习图解论文 如何图解内容扎实的文

    章?

    切入点不同,表达方式也会大为不同

    本课的图解素材出自2000年1月11日《日本经济新闻》早报“经济教

    室”专栏中寺岛实郎撰写的论文《对于美国经济的提问——紧盯本质性

    结构问题》(原文刊载于本课最后)。寺岛实郎曾任日本三井物产策略研究所所长,以及财团法人日本综

    合研究所理事长,是国际关系与经济方面的知名学者。我跟他第一次见

    面,还是他在三井物产担任代理课长时的事情,至今我们已有二十多年

    的交情。但每次与他见面时,都会给我新的刺激。

    我常有机会听寺岛先生演讲,他的演讲总是能够反映时代变化,即

    使讲的是同一个主题,每次也都充满全新的真知灼见。想必他拥有非常

    扎实的思想架构,因此一有新信息,就能依循自己的思考架构消化思考

    吧。即使现在拜读这篇论文,仍会让我深感他的思考架构依然适用。

    本课将列举4位学生的图解实例。相信这能让读者明白,虽然图解

    的是同一篇文章,但是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切入点与表达方式,因此画出

    来的图也大为不同。

    这就是图解的乐趣。前面我们也提到过,图解并没有绝对的正确答

    案。即使面对同样的素材,切入点与表达方式也因人而异。换句话说,图解同一个素材,正确答案会有很多个。

    在第3章中,我们会针对每个图解解说其特点与可以改进的地方。

    但是,本章最主要的目的是希望读者能从中感受到“看事情的角度有很

    多种”“表达图解的方式可以如此不同”,进而了解图解有多么丰富的变

    化。如果说第2章是让各位读者了解图解“深度”的一章,那么第3章就是

    让大家了解图解“广度”的一章。

    本课中提到的《日本经济新闻》“经济教室”专栏中,专门刊登了专

    家学者们呕心沥血撰写的文稿。短短的文章充满许多智慧,内容极为丰

    富扎实。甚至对有些文章,如果缺乏相关基本知识,即使读过也难以理

    解。

    寺岛先生的这篇论文是知识密度非常高的一篇文章,想要用一张A4纸图解很不容易。底下的几个实例,是我明知这一点,还要求学生

    们勇于挑战而绘制的图解。有些论点会让人觉得只看图无法了解原文重

    点,所以如果有必要,请先阅读后面的原文。

    避免树形图过于扩散

    接下来,让我们仔细看看各张图解。

    图14-1是一张画得很用心的图解,用了很多种不同的圆圈和方框,包括方角的长方形、圆角的长方形、加底纹的方框、星形框与对话框,变化相当丰富,甚至还想到用美国国旗做背景,看得出来下了很多功

    夫。

    而且,整张图的阅读顺序自“美国经济的本质问题”开始,像卷轴一

    般由左向右展开,非常清楚易懂,完全不会混乱。

    图14-1是由一个要素为起点渐渐展开的图,我们称之为树形图。借

    由树状结构,能清楚表达问题的结构和衍生要素,我建议读者们记住这

    种结构。不过,在画树形图时,必须留意3个地方,在此我会详细说

    明。

    所谓的树形图,就如从树干开枝散叶一样,特征是由“树干→树枝

    →树叶”不断展开。这本身绝非坏事,不过,如果稍不注意,连内容也

    扩散开来,最后可能会搞不清楚什么才是关键,不了解结论究竟是什

    么。

    图14-1的情况就是这样。一眼看过去,根本看不出到底哪里是重

    点,焦点在哪里。如此一来,会减弱这张图的冲击力。如果是自己用于

    理解的图解也无所谓,但如果是用于传达给别人,那么这张图可能会欠

    缺想要传递的信息,而这正是图解最被重视的要素。请大家务必留意这一点。

    树形图的第二个问题,在于展开的要素彼此都为并列结构,难以使

    人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图14-1也是如此,一路往右边分解出去,每个

    要素都处于并列的状况。虽然文字写在圆圈或方框里面,但本质上和条

    目式写法一样。如此一来,对分解到最后的那些要素,很难让人看清它

    们之间的关系。

    比方说,最右边的“美国企业的业绩不振”与“股价下跌”这两个要素

    应该不是彼此无关吧?业绩出现隐忧,股价自然会受影响。反之,股价

    下跌会导致信用评价受损,从而对业绩造成不良影响。请各位注意,树

    形图的末端,也就是这张图最右侧的各个要素之间,常存在某些关系,因此有必要对这个部分多做一些缜密的思考。

    绘制树形图时,必须注意的第三个问题,是图解会失去立体感。这

    张图的阅读方向是由左往右,但是,既然我们绘制的图解是表达在二维

    空间的,那么可以充分利用纸的纵向部分,试试看能不能使用具有立体

    感的表达方式。如果图解的阅读方向单纯是由左往右的话,就与文章没

    有区别了。所以,为了让图解异于文章,不只是横轴,纵轴也应该充分

    活用。

    图14-1是一张简洁又好看的图,看得出来运用了许多技巧,花费了

    很多工夫才完成,但还是有好几个地方落入了树形图的陷阱。如果能留

    心这些细节,相信这张图会成为一张更好的图解。图14-1 学生A图解论文“对于美国经济的提问”

    除此之外,图14-1还有两点值得改进的地方。其一,是图中并没有

    详细说明各区块,即树形图的各个阶层分别代表什么意义。位于同一阶

    层的要素,使用同种类的框(圆圈或椭圆等)是基本原则,在此基础

    上标示出各阶层的意义,就能一目了然。比方说,在最右栏星形阶层的

    最上方加上“隐忧”这个关键词;在右数第二栏椭圆形阶层的最上方加

    上“具体事实”这个关键词,就能一清二楚。希望各位读者养成在各个阶

    层标出解释说明的关键词的习惯。

    如果无法找到足以代表整个阶层的关键词,就表示该阶层的各个要

    素如同一盘散沙,整体架构没有整理好。如果发生这种情况,有必要重

    新思考各个要素是否得当。

    第二个值得再改进的地方,是这张图里混杂了两种箭头,有表达“某个事项的原因是什么”的细箭头,也有表达“原因造成结果”的粗箭

    头,导致每个箭头分别代表什么意思,让人不容易理解。

    要避免造成阅读混乱,只要在箭头旁边加上简短的说明文字就可以

    了。只要加进“因为”“所以”等字眼,箭头表示的因果关系就会非常清

    楚。

    按上述各个要点重新调整一次细节的话,表达就更为精确。

    分成几个大区块

    图14-2试图将所有要素之间的关系拆解到最细。看得出做这张图非

    常辛苦,也肯定花费了许多时间。

    可惜这张图让人眼花缭乱,不知道究竟该从哪里读起。再加上箭头

    交错,反而让人难以看清要素之间的关系。图14-2?学生B图解论文“对于美国经济的提问”

    此时,一个不错的方法是先做几个大区块以掌握整体。

    这张图过于注重阐明细微要素之间的关系,欠缺从大框架掌握整体

    的鸟瞰视野,有点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状态。

    在绘制图解时,首先要从整体架构着手。先将各要素分到不同的

    大区块里,在确定了各区块间的关系后,再对每个区块的细节进行图

    解。

    比方说,在这张图里,我们可以把资料分成美国经济、欧洲经济、亚洲经济三大区块。仔细观察图14-2,我们会发现虽然美国经济的比重

    特别大,但大体分为三大区块并无错误。只不过,由于箭头太多、交叉太庞杂,让人实在看不出这张图解分成了三大区块。如果能更明确地划

    分三大区块,应该会更好。

    三大区块之间的关系,以粗箭头表达;各区块内部的关系,以细箭

    头表达。这样做的话,该箭头表达的是区块与区块之间的关系,还是区

    块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就能一目了然。

    寺岛先生的原文详细解说了美国经济,但是,可能因篇幅所限,关

    于欧洲经济与亚洲经济着墨不多。此时,要抱有“即使原文没写,也要

    自己研究并补足,以让图解内容更为丰富”的态度,尽可能找出提到“寺

    岛先生对欧洲抱持什么看法”“寺岛先生对亚洲抱持什么看法”的相关资

    料,这样一来就能扩大自己的学习范围。

    如果找不到相关资料或报道,那么用自己的思考加以补足也是方法

    之一。事实上,没必要完全照着原文作者寺岛先生的意见进行图解。自

    己研究、思考之后再着手图解也是可行的。“虽然寺岛先生的意见是这

    样,但是我并不认同。”如果有这样的情况,就将自己的思考加进图解

    里。试着图解看看你与作者究竟在哪些地方的看法不同,也是一种学

    习。

    “研究原文里没出现的部分,并且补充到图解里面。”如果能抱持这

    种态度,那么这张图解中欧洲与亚洲区块的内容一定能变得更充实,而

    美国、欧洲、亚洲这三大区块的比重也会显得更均衡。而且我相信,在

    研究的过程中,自己的思考也会变得更深入。

    附带一提,图14-2的优点是,它是4张图中唯一写着结论的图。其

    他的图不是没写结论,就是让人看不懂哪个是结论。图14-2在图的最下

    方明确地写出:别容许美国的独善其身!加速强化与欧洲国际机构之协

    调!这是值得称许的一点。在图中加入“我”

    图14-3清楚地划分成几大区块,版面安排得清楚易懂。然而,上方

    的两个区块和下方的两个区块的主题差异相当大。遇到这种情况时,在

    每个区块加上标题,就能让人更容易理解。

    上方的两个区块主要着眼于经济,左下方的区块主要着眼于政治。

    根据着眼点把信息分成政治面与经济面,是非常清楚易懂的切入方式。

    其次,只要在表达方式上多花点心思,就会是一张很好的图解。

    图14-3?学生C图解论文“对于美国经济的提问”

    如果一定要指出这张图中不易懂的地方,那就是“美国”这个关键词

    一共出现了4次。4个圆圈里都写着“美国”,但是切入点却各不相同,这

    很容易造成读者的混淆,一时之间弄不清楚究竟是怎么回事。如果能把

    这几个圆圈全部整合在一起,或是整理为“在描述美国的什么局面”,应该就能讲清楚。

    此外,区块与区块之间的相关程度也不清晰。尤其是上方的区块与

    下方的区块,如果能多仔细思考一下彼此之间的关系,会让图解更好。

    上方区块刚讲完“美国在金融·IT领域表现优异”这个结论,下方马上

    跳出“轻易相信金融·IT是危险行为”这个负面结论。这两者在图中并没有

    以箭头相连,但是,由于其论点正好是一正一反,所以把这两者用箭头

    联结起来,加上一句“然而”之类的说明文字,意思会更完整。大家绘制

    图解时,应该像这样仔细思考各区块之间的关系,善用箭头,让彼此之

    间的关系更明确。

    而且,我建议删除“美国在金融·IT领域表现优异”这句话,从其上方

    的“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脱钩”这个部分直接拉一个箭头到“轻易相信金

    融·IT是危险行为”,让论点一致,读者读起来也能清楚易懂,不至于混

    乱。

    另外,请各位特别留意一个细节,那就是像“金融·IT”这样用“·”符

    号连接的表达方式。一般来说,“·”表示并列,不过实际上“·”的使用方

    式相当暧昧,很多人常常没有想太多,就随意使用“·”将两个要素连接

    起来。然而,其实可能两者之间存在某种关系,比如“A and B”“A in

    B”“A with B”等各种关系。

    说到IT与金融的关系,现实的情况是IT已在金融工学与衍生型金融

    商品等领域成为金融的支柱。用文字表达其关系的话,应该是“金融

    with IT”。所以,请大家切勿轻易使用“·”连接两个要素,而应培养思考

    以“·”连接的要素之间有何关系的习惯。

    话说回来,图14-3是4张图中唯一明确出现“日本”这个要素的图。

    这个着眼点非常值得称赞。因为寺岛先生的文章虽然描述了美国经济的问题,但论述的总结却是“所以,日本应该选择什么方向?”因此,把“日本”这个切入点加进图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体现。

    绘制图解时,把“我”这个要素放进图解中,能让整体的焦点明确。

    这张图中放入的正是相当于“我”这个要素的“日本”。而且,这张图把日

    本配置在图解正中央附近,也很容易让人注意到“日本”。此外,如果能

    把“日本”画得再大些,让它更明确地成为图解的中心,那就更好了。

    我们可以看出,图14-3非常想要明确主角“日本”的方向性。

    “日本不应该只注重美国观点,也要纳入欧洲的价值观。”寺岛先生

    在文章中提出这样的观点。如果能在图解中以更浅显易懂的方式表达这

    一结论,那就更好了。

    即使是寺岛先生在原文中没有写到的观点,在自己动手图解时,也

    可将思考之后的观点加进图解里。比方说,如果你认为美国观点较倾向

    于“胜者为王”的精神,而欧洲由于社会民主主义的政党力量较强,比较

    重视“济弱扶贫”的精神,那就把从这些观点出发的问题意识画进图里。

    然后从中导出“日本应该在胜者为王与济弱扶贫的精神之间取得平衡”的

    结论,这也是可行的方式。

    读完一篇报道之后,不仅要图解报道的内容,也要以自己的方式研

    究相关事项,画出更深入的图解。如此一来,才能提升图解的技巧与思

    考力。

    尽量减少文字量

    图14-4和图14-2一样,让人弄不清楚该从哪边开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 详见以上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