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资料下载2021
编号:4619
抗逆力:如何应对生活中的坏事件.pdf
http://www.100md.com 2020年4月14日
第1页
第4页
第18页
第25页
第31页
第236页

    参见附件(6407KB,247页)。

     抗逆力:如何应对生活中的坏事件,这是一本教你如何正确面对生活中坏事的书籍,书中从个人成长、人际情感、亲子教育、身心调适、心理救援六个方面说起,帮助你成功面对这些事情。

    抗逆力介绍

    现今社会,无论从事哪种职业,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人们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逆境,重压之下,有的人能在调整自己的状态后打破逆境,有的人却在受到创伤后一蹶不振,两者的区别就在于抗逆力的强弱,抗逆力是可以逐步培养的一种能力。本书阐述了抗逆力的内涵,从个人成长、人际情感、亲子教育、身心调适、心理救援等六个方面入手,制定出一套全方位的应对方案,帮助人们建立起强大的抗压能力,打破生活逆境,超越自我。

    作者信息

    邹建章,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具有15年的员工福利规划和组织激励经验,长期致力于心理行业的创新实践,创建家旗全国心理救援服务中心,擅长心理危机干预、人际关系改善、压力管理及情绪管理辅导等。

    书籍主目录预览

    第一章 神奇的抗逆力

    第二章 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在痛苦中不断成长的过程

    第三章 应对人际情感,离不开强大的耐受力和复原力

    第四章 用目标管理的方式应对危机

    第五章 做好亲子教育,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爱

    第六章 身心调适,把生活中的残缺当成动力源

    第七章 保持一个好心态,每一天的生活都会是晴天

    第八章 积极培养:抗逆力是怎样炼成的

    后记 抗逆力是一种有技巧有策略的能力

    抗逆力:如何应对生活中的坏事件截图

    图书在版编目( C I P ) 数据

    抗逆力 邹建章著. -- 长春 : 吉林文史出版社,2019.4

    ISBN 978-7-5472-6063-0

    Ⅰ. ①抗… Ⅱ. ①邹… Ⅲ. ①心理学-通俗读物Ⅳ. ①B84-49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9)第048991号

    著者邹建章责任编辑王新

    封面设计末末美书

    印装环球东方(北京)印务有限公司

    开本 880mm×1230mm 132

    字数160千字印张8版次 2019年5月第1版 2019年5月第1次印刷

    出版发行吉林文史出版社 (长春市福祉大路出版集团A座)

    联系电话13578885062 www.jlws.com.cn

    书号 ISBN 978-7-5472-6063-0

    定价42.00元总目录 CONTENTS

    序 PREFACE

    第一章 神奇的抗逆力

    随时可能出现的各种困境

    逆境的常见形态

    每个人身上所隐藏的巨大潜能

    抗逆力是如何形成的

    抗逆力是强者的标配

    强抗逆力的几种常见特征

    第二章 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在痛苦中不断成长的过程

    精神上的成长才是真的成长

    贫穷会成为人们追求财富的巨大动力

    学会接纳人生的污点,这是创造新生的第一步

    竞争失利,不过是成长的一堂经验课

    九死一生,创业者必须激活抗逆力

    既然选择了错误的道路,不妨重新走过

    第三章 应对人际情感,离不开强大的耐受力和复原力

    失恋只是因为还没有找到合适的人

    磕磕绊绊才是常态,没有挫折的爱情不叫真爱

    保持宽容,应对家庭人际关系危机妥善处理职场上的分歧和矛盾

    不要过度解读朋友之间的矛盾

    保持主动性,积极克服社交恐惧症

    第四章 用目标管理的方式应对危机

    用发展的思维看待问题,避免消极的经验主义

    不要一次性解决多个问题

    立即行动,避免拖延

    将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

    尝试着为自己解决困难设定时间限制

    第五章 做好亲子教育,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爱

    对熊孩子不能用简单粗暴的方法进行教育

    帮助孩子提升抗逆力,就要给予更多的精神关怀

    亲子教育不能设定过高的要求,更不要盲目攀比

    懂得给予孩子更多的赞美

    适当放手,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

    挖掘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

    第六章 身心调适,把生活中的残缺当成动力源

    残缺使人在其他方面更具天赋

    身体上的病痛会铸就强大的灵魂

    不要回避内心的痛苦,及时进行调节

    受到伤害后,合理控制和释放自己的情绪

    容貌上的差距是可以通过内在得到弥补的

    第七章 保持一个好心态,每一天的生活都会是晴天

    保持平和心态,不要过分夸大病情

    给失去寄托的情感寻找一个依托

    劫后余生,做好精神创伤的修复工作

    能否走出逆境,取决于个人的境界选择优势的视角看待问题

    提升抗逆力需要消除负面的思维定式

    第八章 积极培养:

    积极把握抗逆力的三大要素

    环境很重要,积极构建家庭抗逆力和学校抗逆力

    注重提升自己的社交能力

    主动融入和体验生活,远离舒适区

    注意从小培养意志力

    借助外力,寻求心理救援服务

    后记 抗逆力是一种有技巧有策略的能力序 PREFACE

    我曾盼望这世界上能有这样的一本书:一本可以教人忘记悲伤的

    书,一本可以为心止血的书,一本可以疗伤的书,一本可以传递力量

    的书,一本可以让人充满勇气的书,一本可以让人心想事成的书。作

    为一名职业心理咨询师,我觉得有必要把这本书创作出来,献给正身

    处逆境或未曾经历重大逆境的人。

    在从事心理工作和学习中我发现,“抗逆力”是一种神奇的力

    量,它是人人身上都潜藏着的一种力量,它的运作机制蕴含着诸多的

    心理学原理。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应对一般的心理问题,还可以解决

    我们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为了让不同经历的人都可以感同身受地去体验抗逆力的存在,书

    中列举了普通人一生中大概率可能遇到的20多种现实逆境,以期引领

    读者朋友发现并挖掘自己身上所隐藏的巨大潜能,并学会如何去激活

    和运用抗逆力。

    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社会越来越发达,衣食住行样

    样都比父辈们要更好,可就是觉得还是过去比较快乐和幸福!实际

    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面临的环境越来越复杂,变化越来越快,人也就越来越容易被各种困难所干扰,于是压力也就越来越大,这些

    体验无疑加剧了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的挫败感和无奈。

    日常生活中,诸如学业不顺、职场失意、事业失利、合作背叛、创业失败、恋爱受挫、婚姻危机、人际紧张等适应不良,会产生严重的挫折心理;而罹患重大疾病和意外伤害事故等健康因素带来的逆

    境,若应对不佳,更是可以使人身心遭受重创。

    无论是哪一种困难,都可能会带来不愉快的情感体验,都会诱发

    情绪上的一些消极表现,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这是一种逆境心理,逆境心理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心理机制。一般来说,逆境心理体现出来

    的是负面的情绪,类似于挫折感、自卑、挣扎、恐惧、焦虑、抑郁、愤怒、暴躁、绝望、沮丧等都是逆境中的常见情绪。

    按逆境心理性质有正向逆境和反向逆境之分,正向逆境是指主题

    的行为动机符合社会规范,迎合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但由于受到不

    正确因素的干扰,最终产生的逆境感。与之相反的就是反向逆境,它

    是指主体朝着反社会或者逆社会的错误方向展开行动,他们的目的和

    动机并不符合社会规范,主体的合理需要并不合理,且遭遇了重大挫

    折。

    抗逆力本身更倾向于一种策略,而不是一种蛮力,如果盲目地用

    强硬姿态来对抗压力,这同样是一种冲动的行为,不利于问题的解

    决,而且很容易导致相关问题产生更为强大的反弹力。所以我们在强

    调抗逆力重要性的同时,也不可单纯地认为抗逆力强大了就一定可以

    做出正确的逆境应对举措,当人处于反向逆境时,强大的抗逆力可能

    会将事态引入灾难!

    在遭受贫穷的时候,我们需要知道贫穷就是一种逆境,对于那些

    抗压能力强的人来说,当他们陷入贫穷的生活中时,内心的需求和渴

    望会得到进一步的激化,他们对于改变生活状态的渴望会加深,对于

    改变命运的想法会得到强化。这个时候,他们会表现出强大的主观能

    动性,努力摆脱现状,即便面临失败,他们也不会轻易放弃,直到达

    到改变的目的。

    心理学家从个人需求的角度来分析爱情之路的坎坷和多变,他们

    认为任何人的心理需求都很丰富,而这些心理需求就像照相机的广角

    和望远镜镜头一样,当人们试图用望远镜镜头瞄准某一个对象时,这

    个对象就会重点凸现出来,而其他对象则被模糊处理,换句话说,当

    人们迫切地追寻某种需求时,其他的需求就会被淡化,而等到人们满

    足了需求并试图寻求新的需求时,其他的需求再次变得无关紧要。父母的教育对于孩子的一生有着重要的影响,父母在教育子女方

    面应当适当放宽限制,适当减少人为的干涉,尽量给予孩子更多独立

    的空间,给孩子直接接触社会的机会,让孩子直接面对威胁和挫折,这是间接给孩子制造逆境的重要方法,同时应该鼓励孩子去面对属于

    自己的生活,其中也包括如何应对生活中的磨难和挫折,只有让孩子

    自己去承受生活的压力,接受生活的挑战,才能获得更为强大的抗逆

    力。

    心理学家还认为,顺境中人往往难以取得很大的成就,那些最出

    色的工作往往都是在逆境中完成的,因为当人们处于逆境中时,思想

    上的巨大压力、身体上的痛苦折磨会成为精神上的一种兴奋剂。

    本书是一本可读性强的励志心理学图书,它适合的读者范围非常

    广泛,从职业角度区分可包括:求学阶段的学生、在进取奋斗的职场

    人士、正全力以赴的创业者和居家照顾家庭的女士等;从阅读目的看

    可以包括:有希望利用心理学知识帮助人们提高抗逆力或改善现状的

    心理及教育工作者、希望培养孩子的逆境抵抗能力的家长、希望依靠

    自己的力量走出困境的人们,以及希望未来不管面对何种境遇都可以

    从容应对的读者们。

    本书的顺利完稿,首先要感谢分布于全国的“家旗全国心理救援

    服务中心”(官方微信公众号:家旗救援)特约心理学专家和心理工

    作者的倾囊相授,是他们的无私奉献和勤勉工作,让我有动力和可能

    来完成本书的撰写。其次还要感谢百万级畅销书策划人刘一寒先生的

    热心相助与协调运作,让本书可以在原定计划时间与读者见面。同时

    还要感谢爱恩心理创始人吴痕先生、心理咨询专家张亚婷女士和梁志

    坚博士的专业指导和持续鼓励。最后要感谢福建省心理咨询师协会及

    福建省应用心理学研究会各位专家、老师的鼎力相助。正是他们对心

    理行业的热爱与付出的努力,感动了我并促成我首创了“契约化心理

    救援服务”的心理服务模式,并完成本书的撰写。

    受客观因素制约,本书难免存在疏漏或谬误之处,恳请各位专

    家、同行及读者赐教指正或反馈意见。

    邹建章 2018年12月于厦门第一章

    神奇的抗逆力

    随时可能出现的各种困境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会遭遇各种难题和困境,比如有的人投

    资了多个项目,失败后直接导致自己倾家荡产,这是经商破产引发的

    逆境;有的人与合伙人一起攻克某个项目,可是到了关键时期,合伙

    人却选择撤资走人,这是个人发展出路被堵而造成的逆境;有的人不

    善于与人交往,常常被他人排挤,遭受他人的攻击,最终陷入孤立无

    援的处境中;有的人则在恋爱和婚姻中遭逢打击,情感生活非常痛

    苦,陷入情感困惑的困境中;有的人被病痛折磨,被一些意外的伤害

    所困扰,导致身心受到重创,这是健康因素带来的逆境。

    每一个人都会遭遇困境,都会有一些难以克服的困难,而所有的

    困难实际上可以归结为3种形态:

    ——周期性的变化

    很多事情都具备周期性的变化。一个行业从不被重视到被人接

    受,再到被人热捧,最后进入衰败期;一个人的生理状况也是如此,从婴儿时代,到青少年时代,到中年时代,再到老年时代。

    这种周期性的变化往往也决定了个人发展的规律,简单来说,人

    们会在发展中步入高峰期,也会进入低谷,人生的起起伏伏本身就具

    有规律性。一些人如果可以保持强大的精神力量,撑过这一段低谷,那么发展态势最终将会慢慢回升。但实际上可能很多人进入逆境之

    后,就被困在低谷中。孟先生是家族企业继承人,家族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拥有大片产

    业,在最初接手家族生意的十几年时间里,他一直都保持良好的工作

    状态,生意总体上也很平稳,可是随着市场格局发生变化,家族生意

    不断凋敝,他名下管理的几大资产相继出现问题,渐渐地,他从当地

    有名的富翁变成了欠债数千万的负资产企业家。面对家族衰落以及人

    生进入谷底,他变得非常沮丧,根本不愿意面对当前的处境。

    周期性变化的范围很广,企业的衰亡,个人事业的低谷,衰老、病痛和死亡的侵袭,竞争对手的压制,这些或多或少都具有一定的周

    期性规律,对于人们的影响非常大。

    ——环境变化

    在工作当中,许多人常常会在遭遇困难时抱怨自己运气不好,抱

    怨自己不巧被老板发现与朋友在网上闲聊,抱怨自己所在的公司突然

    裁员,抱怨自己辛辛苦苦完成的方案不巧弄丢了,这些所谓的运气

    差,实际上指的就是个人在环境变化时,在不可预知的一些变故面前

    失去了掌控力,这个时候就会对发生的一些事情感到沮丧或绝望。

    王先生在一家外企上班,收入还不错,但是他不仅要支付房贷、车贷,还有日常生活开销以及孩子教育费用,生活压力非常大,也正

    是因为如此,他对于目前的工作非常看重,并且希望自己可以获得更

    大的发展空间。可是当某次投资出现重大失败之后,这家公司遭遇了

    严重的打击,被迫宣布破产。突然发生的变故彻底打乱了王先生的生

    活计划,公司的破产无疑给他出了一个很大的难题,接下来他将失去

    这一份固定的收入,会被房贷、车贷、生活费、教育费用等各种压力

    弄得焦头烂额。

    环境变化是导致逆境的常见因素,客观环境发生变化并对个人行

    为、动机、需求和目的造成干扰之后,就容易产生逆境感。突然到来

    的金融危机、投资者突然撤资、燃烧的大火、自然灾害、意外事件,这些都会造成环境变化。

    ——人生积累

    不同的人拥有不同的积累,其能力、经验、资源、人际关系都是

    不一样的,积累不足的人容易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感到恐慌,会产生自

    我否定的心理。一般来说,人生积累是衡量压力大小的一个重要标准,或者说是一个晴雨表,对于很多人来说,他们的人生积累决定了

    他们在生活中的承受能力。

    很多创业者会在初次创业失败之后陷入痛苦之中,甚至有人不再

    涉足该领域的项目投资,原因非常简单,就是因为人生积累的经验不

    够多,缺乏勇气和应对危机的能力。

    很多人在生活中遭受挫折时,决定放弃自己的目标,也在于人生

    积累的缺乏,比如一些人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没有更好的社会资

    源,没有足够的能力,这就使得他们没有更多的底气来应对“困

    境”和“挫折”。

    诸如工作中的失误和错误、竞争对手的打压和排挤、社交上的失

    败之类的困难,都属于人生积累的范畴。通常来说,人们所遇到的困

    难和压力,大部分都和人生积累不足有关,比如企业进入低谷,可以

    理解为缺乏危机意识和预防能力;工作中备受打击,可以当作能力积

    累不够;面对自然灾害和意外的威胁,可以理解为个人缺乏应对突发

    事件的经验。

    事实上,无论是哪一种形态,都会对个人的生活和工作产生消极

    影响。尤其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也越来越

    容易被各种困难所干扰,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会觉得自己的生

    活条件比父辈们要更好,但是压力却越来越大,这些体验无疑加剧了

    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的挫败感和无奈。

    逆境的常见形态

    人人都会在生活中遭遇一些难以克服和应对的问题,它们可能来

    自于外界刺激,也可能来源于自身的体验,而无论是哪一种困难,都

    可能会带来不愉快的情感体验,都会诱发情绪上的一些消极表现,一

    些人甚至会就此陷入恐惧、自卑、沮丧、绝望的情绪当中,这些就是

    逆境感,或者说是一种逆境心理。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逆境心理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心理机制,是

    指主体从事某个目的的活动受到客观因素的阻碍,以至于预期目标不

    能实现而产生的情绪状态。一般来说,逆境心理体现出来的是负面的

    情绪,类似于挫折感、自卑、挣扎、恐惧、焦虑、抑郁、愤怒、暴

    躁、绝望、沮丧都是逆境中的常见情绪。正因为如此,逆境实际上更像是一种感觉,即人们对于客观环境

    做出的体验,而这种体验因人而异。同样一件事情,在某人看来是逆

    境,而另外一个人则未必会有这种感受。只有人们感受到追求目标的

    某种障碍不可克服且对自己的利益构成严重威胁时,才会产生逆境

    感。

    不仅如此,人们面对不同逆境往往会表现出不同的心理性质,并

    且产生不同的行为和态度。这些行为和态度可能是符合社会规范的,也可能是反社会的,或者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价值倾向。而所有的逆

    境心理性质,归根结底都代表了人们在所处环境中的心理变化,以及

    面对逆境时的基本反应。

    在谈到逆境心理性质时,人们应该分清楚几个重要概念,首先就

    是正向逆境和反向逆境。

    正向逆境,是指主体的行为动机符合社会规范,迎合了社会的主

    流价值观,但由于受到不正确因素的干扰,最终产生的逆境感。

    某人在生活中给朋友提了一些建议和意见,结果对方根本没有接

    受,反而恶语相向,这让他产生了挫折感和逆境感,但是在面对朋友

    的指责和批评时,他没有违背自己身为朋友的义务,没有违背社会道

    德和律法的规定进行回击,而是采取正当手段进行自我调节,或者通

    过第三方来说服朋友。

    可以说,正向逆境是指在逆境中做出一些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主体的活动目的和动机都是合理的、正确的,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很

    强,会产生积极的逆反心理——越是受到阻挠,就越是要去做。

    反向逆境,是指主体朝着反社会或者逆社会的错误方向展开行

    动,他们的目的和动机并不符合社会规范,主体的需要并不合理,且

    遭遇了重大挫折。

    比如某人违背上司指示,没有完成上司交代的工作任务,面临着

    被开除的困境;囚犯因为盗窃和抢劫而入狱十年,这时候他们大都会

    产生反向心理。这一类行为都是反社会、反规则的,会受到道德、律

    法和规章制度的处罚。反向逆境的人自我调节能力比较差,容易产生消极的逆反心理,认为那些束缚自己的道德和规则并不合理。

    正向逆境和反向逆境有时候是独立存在的,有时则是交替混合出

    现。比如,有些人会出现先正向逆境后反向逆境的情况,即主体一开

    始的目的和动机是正确的,符合社会规范,而那些阻碍性的因素则是

    不合理的。随着不合理因素的诸多阻挠,主体在进入正向逆境之中

    时,由于情绪受到影响,就会采取错误的、反社会的态度和行为,并

    且遭受到道德和律法等阻碍不合理行为的和理性因素的约束,这时候

    开始进入反向逆境。

    有个职员工作非常努力,而且业绩也很不错,于是他主动向老板

    提出了加薪的要求,这本身是一个非常合理的需求,可是却被老板

    以“工作年限不长”为由拒绝了,这种不正确的阻碍性因素无疑让他

    进入了正向逆境的状态。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他觉得老板这是有意

    刁难和剥削自己,于是放弃了正当的沟通渠道,而是直接威胁老板要

    将公司内的一些重要文件泄露给竞争对手,这让老板非常惊恐,于是

    只好选择报警,此时职员进入了反向逆境。

    这一类逆境往往具有明显的报复性,是个人正常诉求受到阻碍后

    所产生的一种偏激心理,在社会上,有些人本性善良,一开始都有着

    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但是当自己的正常需求一而再再而三地受到

    破坏时,他们开始转变思路去报复别人,这些恰恰是先正向逆境后反

    向逆境的典型特征。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人会出现先反向逆境后正向逆境的情况,即

    主体最初的动机、目的和需要都是不合理的,在受到一些正确的因素

    干扰和阻碍之后,形成了反向逆境。此时,主体开始对自己的错误行

    为进行纠正,并且约束自己朝着正确方向前进,但是一些错误的因素

    产生了阻碍,最终进入正向逆境。

    某个工人半夜潜入厂房偷东西,被管理人员抓个正着,并且遭到

    了严厉的处罚,此时这个工人产生了很深的逆境感,意识到自身的错

    误行为之后,工人开始改邪归正,努力工作,拿出最好的业绩来证明

    自己,可即便如此,可能也无法百分之百地改变同事对自己的看法,因此一次次遭受冷落和打压,他再一次陷入困境。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从错误的生活模式和价值观念中得到了纠

    正,但是社会对他们的包容性明显不够高,因此当他们试图以正确的

    姿态迎合社会时,反而会因为过去的劣迹而遭受歧视,这种阴影会让

    他们感受到生存空间遭受严重的压缩。

    除了正向逆境和反向逆境之外,还存在中性逆境。中性逆境是一

    种自然条件下各种阻碍因素引起的逆境感,其中某些自然现象和意外

    因素会给人们制造不小的麻烦,并且导致人们陷入困境之中。主体面

    对自然逆境的目的、动机也没有明显的社会意义上的对错之分,没有

    所谓的道德和法律划分,因此属于中性逆境。一般来说,意外伤害、病痛、灾难突发等情况造成的逆境都属于中性逆境。

    比如某人旅游时进入大山之后,不幸遭遇了泥石流,出去的道路

    被阻断,自己则被困在一个山洞里,这个时候,他的生命面临着严重

    的威胁。很显然,个人在旅游中遭遇泥石流的情况是始料未及的,没

    有谁可以提前做出预测,而且这种事情也不是因为个人道德上、法律

    上的不良表现引发的。

    中性逆境不受社会性因素的影响,不会因为个人的道德问题而引

    发自然灾害,不会因为个人违背了社会规则而导致意外事故的发生,个人的目的和动机不会产生明显的情绪偏向和价值偏向。

    不同的逆境心理性质,往往决定了人们在逆境中的承受力和抵抗

    力,不同的人会存在不同的差距,不同时期的人同样会体现出不同的

    层次和差距。

    每个人身上所隐藏的巨大潜能

    有个记者听说有些职业技术学校中存在一些问题少年,这些问题

    少年身上出现了一些严重的行为问题,如旷课、拉帮结伙、暴力侵

    犯,他于是随机采访了某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可是随着采访的进

    行,他发现多数学生并不像外界所想的那样——正在变成一个坏孩

    子。同其他正常的高中学校一样,只有一部分人出现不服从管教的问

    题,很多人还是能够有效抵制外来不良风气的影响。

    比如李某出生在一个单亲家庭,从小缺少母爱,加上父亲平时忙

    于工作,使得他变得非常内向,不爱说话。由于成绩一般,父亲只好

    将他送到职业技术学校学习。有人对他父亲说,职业学校是一个大染缸,孩子进去了往往会学坏。可是三年时间下来,李某并没有学坏,而且掌握了出色的机器维修技术。

    小韩也是这家学校的学生,他的父母都是工薪族,常年在东部沿

    海城市务工,小韩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职业技术学校里,放暑假的时

    候,其他同学都回家了,他却选择留校帮看守学校的大爷管理学校的

    资产,以便挣取一些生活费。小韩的学习成绩并不算突出,但是很懂

    礼貌,而且独立生活能力非常强,完全不像什么问题少年。

    小娜是整个学校里为数不多的女生之一,她是一个孤儿,从小被

    寄养在伯父家,由于伯父家条件不太好,她没有选择上高中,而是进

    入职业技术学校上学。按照她的理解,自己在职业学校里可以尽快学

    到一些生活技能,诸如机电、机床、缝纫之类的技能,这样就可以快

    点儿挣钱,减轻伯父一家的生活负担。很多人担心小娜会在学校里学

    坏,甚至成为问题少女,可是直到快毕业,小娜始终表现出超出同龄

    人的自律和成熟,她的成绩一直都非常优秀,而且还掌握了缝纫技

    术、纺织技术和机床操控技术,学校于是推荐她去广州一家大型服装

    公司上班,工资待遇非常不错。

    记者发现在同期的学生当中,很多人都不像外界误解的那样,他

    们也许知识基础比较薄弱,学习能力相对来说比较差,可是在个人的

    道德行为方面并没有表现得低劣不堪,相反,很多学生表现得更加自

    立,更加善于自我保护。

    实际上,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心理学家诺曼·加梅齐

    (Norman Garmezy)就曾深入一些问题家庭进行调查,特意对那些生

    活在充满罪犯、毒品、精神疾病、家庭暴力的拥挤生活空间的环境中

    的青少年进行调查和分析,发现孩子抵抗不良环境侵蚀的能力明显被

    低估了。比如,他发现许多父母患有严重的精神分裂,但是孩子与患

    精神分裂的父母一起生活时并没有患上精神疾病,他意识到这些孩子

    身上具备某些抵挡不良因素伤害的能力,这种能力在心理健康方面所

    起的作用比人们以前想象的要大,而这种能力就是抗逆力。抗逆力是

    个人在逆境中所表现出来的做出正面的、建设性的选择和应对策略的

    能力,或者说是潜能以及特质。

    之后的很多心理学家也对此进行研究,发现很多孩子生活在高危

    环境中,可是却具有某种抗压能力,这些抗压能力可以保证孩子与不利环境进行互动,并且能够在危机和挫折面前保持强大的自我调节能

    力,避免遭受身心障碍的危机。

    诺曼·加梅齐当时将这些抗压特质简单地归纳为三项保护因子:

    积极人格特质的建构、家庭支持系统的建立、社会支持和外在资源的

    建构。他的观点为抗逆力相关理论的研究做了充足的铺垫,到了20世

    纪80年代后期,有关抗逆力的观点与阐述逐渐丰富,最典型的包括两

    种。

    第一种是抗逆力的三种形态:

    克服艰难的能力,这里是指个人凭借内在的信念和身体免疫机能

    等自我系统来化解危机;

    克服压力的因应能力(适应与应变能力),即个人在面对压力时

    避免受到伤害的适应性行为;

    创伤复原的能力,这种人具有克服挫折的成功经验,或者具有心

    理康复的能力以及建构成功的因应能力,能够恢复心理健康。

    第二种是抗逆力的三种运作模式(针对个人危机情境的保护机

    制):

    免疫模式,过去的成功经验能够化解危机;

    补偿模式,个人的人格特质或环境资源能协助个人防御危机的影

    响;

    挑战模式,危机并不完全具备负面影响,有时候也会成为强化个

    人解决问题能力的资产。

    无论是哪一种观点,抗逆力是一种个体潜力或者说能够被激发的

    个体潜能和特质已经成为一种主流想法。事实上,早在二十世纪四五

    十年代,消极心理学占主流,人们关注的是心理出现消极状态的个

    体,研究人遇到挫折后会出现什么问题。

    那个时候的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疾患、行为问题看成是危机的结

    果,因此就导致了一个现象:人们为了减少心理疾患或行为问题,会

    将注意力放在问题本身。当抗逆力理论出现之后,人们的视野就得到了扩展,不再单纯地将逆境或者危机当作人生的负面因素,而是作为

    一个能够唤醒抗逆力,从而激发和推动个体调动内在潜能,挖掘外在

    资源的刺激性因素。

    抗逆力的提出丰富了人生和生命的意义,人们对于困难和挫折有

    了更为积极的认识,对生命有了更为积极的视野,如何激发个体优势

    和潜能成了一个绕不开的生活课题。

    一些心理学家认为,人在遇到逆境的时候,身体会产生一些紧

    张、焦虑、恐惧、封闭之类的应激反应完全正常,这并不意味着个体

    存在什么问题,“事实上,绝大多数人会在逆境中自我调整,并逐步

    恢复到健康状态,就像人的皮肤被划破,一开始会出血甚至发炎,但

    慢慢会愈合。人的身体有这个能力,心理也有这个能力”。按照他们

    的说法,人们的内心与精神本身就具备一定的自愈能力和复原能力,而且个体的总体趋势是复原的,只不过每一个人的复原能力不同。而

    且每个人都具有向上的诉求,都希望自己变得越来越好,这是一个最

    基本的动机。

    需要注意的是,许多人会将抗逆力当成天才特有的气质,但实际

    上抗逆力不是一种天生的能力,它是实践积累下的各种技能、才干、资源、知识、优势和适应力的一种有机组合。这些特质包含了乐观、上进、忍受力、独立、适应力、应变力、自我认同等优秀品质,是个

    人克服人生各种困难的重要能力。

    心理学家认为抗逆力首先是一种关系,是一种个人与家庭、与社

    会保持良好的支持性关系,这种关系维系了爱、平等和信任,规范每

    个人所扮演的家庭角色、社会角色,给予人们更多的孤立和关心,从

    而确保个体在逆境中的承受力。其次,抗逆力是一种生活能力,人们

    可以制订切合实际的计划并进一步实现这些目的,确保自己不会半途

    而废。再次,抗逆力是一种态度,人们可以更为积极地看待自己,可

    以从乐观的角度来分析自己的生活,同时对自身的能力抱有很大的信

    心。此外,抗逆力是一种出色的技能,主要在于处理沟通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最后,抗逆力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

    地控制冲动,可以让强烈的情绪归于平静,而保证自己不会受到情绪

    的干扰。

    每个人都具备这种潜能,它并不像其他心理体验那样让人觉得可

    望而不可即,不会让人觉得这是一个非常优秀的、难得的品质。人们之所以无法感知它的存在,不过是因为在多数时候,人们都处于顺

    境,根本不会面对什么风险,抗逆力根本得不到释放和被激发的机

    会,因此始终潜伏在身体内。只有当相应的危险因素刺激到人们的状

    态时,或者当挫折出现的时候,体内的抗逆力才有可能被激发出来,这个时候身体的自我调节能力就会释放巨大的能量,并且帮助人们顺

    利渡过难关。

    抗逆力是如何形成的

    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的心理机制,而每一种心理机制其实都是个人

    行为的一种展示,也彰显了个人行为的某种动机,更确切地说,这些

    心理机制的出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其功能主要是为了解决适应性问

    题。这是进化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简单来说,就是随着人类的进

    化和发展,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心理机制,而这些心理机制无疑会解决

    各种生存问题。

    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抗逆力的形成实际上也和人类的生存

    息息相关,可以说这是一种为了解决生存的适应性问题进化而成的心

    理机制,是面临生存困境时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生存困境是伴随

    着人类意识发展的一种必然现象,当人类对于生存困境的知觉越来越

    明显,越来越强烈的时候,人们的抗逆力也会不断增强。

    在人类发展早期,人类的抗逆心理是被动的,也是不稳定的,只

    能对生存困境进行盲目的、消极的修复和应激,这时候,人类的生存

    质量和生活质量都偏低。随着外界的反复刺激,经过反复的错误尝

    试,经过长时间的学习,人类的高级心理机制开始出现,在反复解决

    问题的过程中,人们掌握了一定的生存规律,认清了摆脱困境的需

    要、目的和方法,这个时候抗逆心理从被动承受变成了主动改变的形

    态。

    比如早在远古时代,人类生活在一个猛兽横行的自然环境中,根

    本不具备太大的先天生存优势,猛兽的出现威胁着人类,并让人类的

    生存范围与空间受到严重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味退缩和害怕肯定

    是不行的,为了确保自己不会在困境中丧失生存的勇气,人类不得不

    进化出更为强大的心理,不得不尝试着在逆境中提升自己的承受力与

    抗压力,这是确保种群延续并提升生存概率的方法。而在进化的过程中,人们的抗逆力一开始是盲目、消极且混乱

    的,有时候他们会选择和猛兽硬碰硬,或者在挣扎几下之后干脆坐以

    待毙,面对猛兽的尖牙利齿,面对强壮而野蛮的身体,人类基本上处

    于被动姿态。可是在与猛兽斗争的过程中,人们慢慢积累了丰富的经

    验,人类的思维方式也不断进化,这个时候,他们开始总结规律,开

    始思考更为有效的方法,比如设置陷阱,比如联合众人的力量,比如

    利用木棍制作长矛,或者击打石头来制作锋利的攻击性武器,他们还

    掌握了一些动物的生存规律和行为模式,然后成功地制定出了更加高

    效的围捕策略。这个时候,人们在面对猛兽的威胁时,开始变得主

    动,并且能够有效做出各种成功的抗争。

    一个主动的、正确的、理性的,对整体情况有所把握且制定了合

    理解决方案的抗逆方式,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抗逆力,因为这才是积极

    的、正面的,具有向上、向前的力量,它具有一个完整的模式和正确

    的方向。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人类文明的不断进化,这种自我保护的

    模式也逐渐流传下来,但是总体的模式还是大致相同的——人们会逐

    渐从盲目的状态中解脱出来,主动思考和制定各种应对策略,会思考

    各种科学的、合理的方法。这也是个人抗逆力成长的一个基本流程,或者说是个人抗逆力得以形成的一个方法。

    最显著的例子就是生病,很多人生了一场大病,就会变得恐惧不

    安,认为自己即将面临严重的健康威胁,认为自己时日无多,这个时

    候病人的情绪上是消极的、焦虑的、恐惧的,很多人会对治愈疾病失

    去信心,日渐颓废。有的人会盲目且激进地寻求治疗方法,胡乱吃

    药,胡乱相信各种偏方,胡乱地尝试各种非科学的治疗方式。随着治

    疗经验的积累和生活经验的积累,病人在面对病情时有了更为合理的

    认知模式,他们会观察和分析病症,思考一些更为科学的方法,会针

    对病症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选择一些相对温和的治疗方式。通过对

    疾病规律的摸索,通过对疾病症状认知的加深,通过对相关治疗模式

    的了解,可以明确自己应该怎么应对它。

    对于人们来说,抗逆力的形成源于一种积累,从纵向角度分析,这既是生物进化的一种形态,也是个人经验积累和能力积累的一种表

    现方式。个人成长的一个标志就是抗逆力的不断增强,就是个人应对

    危机能力的不断强化和提升。也可以说,正是由于成长过程中的历练和积累,才使得人们拥有了更多的资本和信心去对抗形形色色的危

    机。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抗逆力也不断得到强

    化,人们会想出更多的方法来调节自己的情绪和心态,也有了更多主

    动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探索,对于各种事物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可以

    说,人们的心理素质也会相应地得到提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到了

    现代社会,这种抗逆力的表现更为完善,更加突出,毕竟人们将要面

    临的压力越来越多,各种困扰和逆境对于个人生活的质量造成了很大

    的影响,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如何在逆境中保持良好的心态,成了提

    升个人生活质量的关键。

    如果说得更加现代化一些,这些生存问题可以转化成需求问题,心理学家认为,需要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原动力,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

    由需要来支配的,如果没有了需要,个人就会变得消极而颓废,整个

    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但个人的需要往往并不是心想事成的,总会遇

    到各种各样的阻碍和制约,总会受到各种干扰,因此人们通常会提出

    一些合理的需求,这些需求符合社会物质条件、文化因素、道德和律

    法的制约,而且获得的手段也是合理的正确的。但即便如此,逆境也

    会阻碍人们合理需要的满足,而为了满足自身需要,一部分强者会奋

    力与逆境抗争,并争取安然地度过这些逆境。相比之下,弱者会在逆

    境中做出妥协,他们会丧失奋斗的勇气。

    抗逆力是强者的标配

    心理学家亨特曾在1999年做过一个关于抗逆力的访谈研究,他的

    研究对象不是那些成功人士,而是经常出现拉帮结伙、暴力侵犯等行

    为问题的学生。这些学生在谈到个人的经历以及情感体验时,大都谈

    到了自己对生活环境的反抗,对于来自周围的压力的抗争,但不同学

    生的抗逆能力不同,多数问题学生的抗逆行为并不正确,比如很多人

    喜欢通过暴力来解决问题,有的人喜欢以远离人群的方式来保全自

    己。

    亨特认为人们一般处于“身心平衡状态”,当压力来临时,身体

    就会调动起诸多的保护性因素与危险性因素相抵抗。这个时候如果保

    护性因素占据了上风,那么抵抗就产生了效果;如果危险性因素占据

    优势,身体面临的压力过大且抵抗无效时,身心平衡就会被打破,甚

    至被瓦解。这个时候,个体原有的认知模式改变,个人的信念、信仰、价值观可能都会被迫发生变化,个体也会产生恐惧、内疚、迷惑

    等情绪体验,并且个体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开始重新进行整合,导致

    各种不同的结果。

    比如机能的不良重组会引发功能紊乱,人们可能会寻求药物帮助

    (毒品)、物质消费(大肆购物)、破坏行为(四处破坏)、不健康

    的生活方式(通宵熬夜)来应对生活压力,这是一种最低层次的反

    抗,其目的仅仅是满足生存需求和一些低层次的欲望。最低层次的反

    抗主要体现为通过暴力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利益,通过情感压抑来保护

    自己免受伤害。

    或者人们会进行非适应性状态的重组,并重新建立低水平的平

    衡,这种平衡下的人基本上放弃了希望、动力、存在感丧失、自卑、自我否定,个人会变得更加消极。有时候个体为了维持暂时的心理安

    逸而不肯改变,因此所谓的重组其实只是导致个体恢复到初始平衡状

    态,而这往往会导致个体失去成长的机会。一般情况下,这种人会出

    现离群索居的现象,此时,他们可能出现没有社会支持或者社会支持

    系统不健全的现象,个体拒绝与别人交往,以便抵制外界生活的不良

    刺激。显而易见的是,这一层的反抗具有更强的防御性。

    一些人也有可能达到更高水平的平衡状态,个体的抗逆力得到增

    强,潜能得到激活,因此个人能够有效应对和战胜困难,并在困境中

    积极成长。这是最高层次的抗逆力,具有健康以及成长的含义,这样

    的人具备很强大的心理素质和调节能力,能够积极地调动个人资源,想方设法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并且灵活地处理生活压力。

    虽然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出发理解抗逆力,但是绝大多数都认同抗

    逆力是指个体对困境表现出积极反应,从困境中走出来并且感到更有

    力量、更有资源、更具自信,获得了成长和进步,即个人的抗逆力最

    终使个体产生出良好的适应结果。可以说,抗逆力是强者的专属能

    力,强者无论是面对什么情况,都可以保持强大的精神动力,他们具

    有强大的毅力和意志力,这种意志力包含了三个内容,即思维的独立

    性、意识的自觉性以及态度上的坚韧性。

    所谓独立性,就是指自己的思维和想法不会受到外在的干扰,不

    会被外在的环境所影响,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会坚持自己的想法。

    这种人一旦认准了某个目标,就会坚定不移地去践行和追逐这个目标,直到完成自己的心愿。思维的独立性确保了他们在行动上的独立

    性与坚持性。

    比如,有个人准备挑战一个难度比较大的项目,结果接二连三地

    遭遇失败的打击,这个时候,身边的朋友就会进行劝说,“算了吧,你不适合干这个”“你注定无法完成这个任务”“这件事超出了你的

    能力范围”,诸如此类的劝说往往会产生强大的思想压力,导致执行

    者丧失信心,在失败和挫折中放弃挑战。

    所谓自觉性,是指个人在做某件事情的时候,会自觉去实践和完

    成,会自觉承担相应的责任,而不是过于被动地承受。自觉性高的人

    往往能更好地应对逆境,能够在困难时期提升自己的行动力。自觉的

    人往往具有很强的自制力,能够对一些阻碍自己实现特定目标的不良

    心理进行克制。

    自觉性强的人在做事的时候具有强烈的目标感和方向感,具有追

    求目标的责任感,有时候即便他们觉得自己会承受巨大的压力,也会

    想办法克制自己的行为和不良心理,也会确保自己在挫败感中迅速收

    拾心情,拿出良好的工作状态。当挫折感袭来的时候,他们会给自己

    不断释放各种信号:“我必须完成这项任务”“我必须克制这些不良

    心态”“我必须想办法振作起来”。

    所谓坚韧性,是指人们在实现个人目标的时候自始至终都会坚持

    下去,无论自己遭受多大的困难,无论面临多少压力,无论经历多少

    次失败,始终坚持向目标靠近,始终坚守自己的初心。

    坚韧性是毅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重要的一种体现形

    态,因为逆境存在的最大目的就是打断、阻止人们对目标的探索和追

    求,就是让人们主动放弃继续前进的道路。而保持坚韧性就是为了突

    破逆境设置的障碍,坚定地朝着目标移动,直到实现目标。

    比如哥伦布在横跨大西洋寻找印度的时候,一路上的困难远超大

    家的想象,晕船、风暴、疾病、饥饿、航海事故、相互猜忌、船员叛

    乱,每一个问题都可能让整个船队前功尽弃,但是哥伦布始终坚定自

    己的目标,那就是到达印度,最后他花费了七十天的时间终于到达了

    陆地(这里的陆地其实并不是印度,而是美洲大陆)。哥伦布依靠着

    强大的坚韧性完成了航海大行动,并为近现代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独立性、自觉性、坚韧性,这三个要素成为强者抗逆力的关键要

    素,而对于任何人来说,这些都是自我心理强化的必备因素。

    强抗逆力的几种常见特征

    有的人拥有比较强的抗逆力,他们可以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危

    机,可以在挫折中保持更好的状态,而一些人则属于弱抗逆力或者抗

    逆力缺乏的状态,他们对于生活变故的承受能力很有限,在面对外界

    环境的一些负面影响和打击时,常常显得非常被动,不知道自己应该

    如何处理相关的情况。抗逆力强的人与抗逆力弱的人,在日常思维模

    式和行为模式上有明显的不同。

    心理学家认为一个具有强大抗逆力的人往往具有以下几种特征:

    健康的自我形象:他们的形象一般都是正面的、积极的,不会出

    现自暴自弃或者自我否定的情况,在言谈举止上会展示出很高的素

    养,会注意自身的穿着和打扮,确保自己在他人心中留下一个好的印

    象。

    海伦·凯勒、爱迪生、乔布斯、贝索斯、埃隆·马斯克等人都具

    有一个乐观健康的形象,他们对于自我的掌控力比一般人更强。

    强大的独立能力:这些主要包含了独立的思想和独立的行动,面

    对各种事情时,拥有自己的主观判断和主动执行能力,同时又具备团

    队合作意识,懂得借助外在的力量完成任务,以及应对挑战。

    如果对那些成功人士进行分析,就会发现这些人身上有一个共同

    的特质,那就是独立性很强,正因为独立自主,他们更容易做到“屡

    战屡败,屡败屡战”。

    高度自律以及责任感:高度自律和责任感是抗逆力的基本表现形

    式,自律能力强的人在生活和工作中会严格按照流程办事,会注重自

    己的行为,这种自我克制的能力本身就是抗逆力不可或缺的一个前

    提。而责任感强的人不会轻易退缩,在面对自己要应对的困难以及要

    完成的任务时,必定会全力以赴。

    在生活和工作中,那些高度自律的人,那些对生活和工作充满责

    任感的人,往往能够更好地坚信自己的义务,能够坚持自己的目标和原则,他们天生就具备强大的忍耐力。

    良好的支持系统:他们遇事的时候会赢得更多的帮助和支持,具

    有良好的社会关系和丰富的社会资源,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他们

    可以迅速获得外部支持,减轻自己承受的压力,并找到更多解决问题

    的方式。

    一般来说,良好的支持系统中还包括一些比较合格的倾诉对象,这些倾诉对象可以扮演情绪疏导者的角色,当人们感觉自己抑郁和焦

    虑的时候,可以及时倾诉内心的压力。在生活中,一个人的好朋友越

    多,人际关系越和谐,那么他在困难面前的抗压能力和抗逆能力也就

    会更强一些,因为外界会给予他更多的支持和认可,会给予他更多力

    量和帮助。

    自我认知:这是提升抗逆力的一个基本前提,许多人之所以缺乏

    承受能力,缺乏应对和抵抗逆境的能力,就是因为对自己的才华和才

    干认识不足,就是因为对自己缺乏自信,以至于不懂得如何对困难做

    出正确合理的应对。

    抗逆力强的人往往拥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能做什么,适合做什

    么,具备什么样的能力,他们不会轻易对自己丧失信心。

    开放的理念:抗逆力强的人通常都能够保持开放的、豁达的心

    态,他们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更强,对于不同的观点也能保持包容

    性,而且非常懂得兼收并蓄。

    出色的梦想家:抗逆力强的人对于未来充满了希望,他们总是乐

    观地看待自己的生活,总是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并且坚信自己可

    以实现这一切。正因为保持乐观且敢于追求自己的梦想,他们能够很

    好地保持强大的心态。

    多样化的兴趣:一般来说,那些承受能力很差的人思维方式、行

    为模式都比较狭隘,生活也比较单一,这使得他们很容易陷入深深的

    挫折感当中,而抗逆力强的人往往拥有多样化的兴趣,这就使得他们

    能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来及时转移压力。

    幽默感:抗逆力强的人通常更加乐观和豁达,他们会在言语中表

    现出幽默的特质,在面对一些社会压力和外在的不良刺激时,能够以幽默的方式来缓解自己焦躁的、紧张的情绪。

    对生活保持热忱:抗逆力建立在一套合理的生活观和价值观基础

    上,对生活保持热忱,愿意乐观看待生活,并且投入更多的热爱,这

    样就会有效避免一些负面情绪的产生。

    了解他人的情绪:许多人只关注自己的情绪表达,而忽略对他人

    情绪的观察,这样就容易在面对困境时陷入自怨自艾的情绪之中,同

    时也容易导致自己说话时忽略他人感受而伤害对方。而抗逆力强的人

    懂得观察和分析他人的感受,并且针对性地做出合理表达,从而减少

    他人对自己的误会,降低彼此之间的矛盾冲突。

    忍耐精神:抗逆力的直接表现就是忍耐力,一个人如果善于忍

    耐,能够在困境中保持平和的心态,能够在感到压抑和不快的时候维

    持情绪的平衡,就意味着他具备强大的抗逆力。如果一个人遇事不够

    冷静,没有忍耐不快的能力,就容易出现恐慌心理。

    以上几种就是强抗逆力的人身上具备的基本特征,有的人具备好

    几种特征,有的人具备所有的特征,可以说每个人身上表现出来的气

    质、素养都是不一样的。但对于人们而言,抗逆力所展示出来的征兆

    和特征,无疑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更多积极的指引。第二章

    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在痛苦中不断成长的过程

    精神上的成长才是真的成长

    音乐大师贝多芬小时候就展现出了音乐天赋,父亲为了让他成为

    天才,每天都逼着他练习钢琴,只要弹错了就会遭到父亲的打骂,在

    这样的高压教育环境下,贝多芬的进步非常快,但是也非常压抑。

    在17岁的时候,贝多芬在某次社交活动中见到了大音乐家莫扎

    特,当时莫扎特认真听完贝多芬弹奏的曲子,对他的出色能力大为惊

    叹,他对众人说:“各位,请注意这位年轻人,不久的将来他就会博

    得世人的称赞。”莫扎特的话极大地激励了贝多芬,他当时下定决心

    留在莫扎特的身边学习音乐。可是母亲去世后,父亲让他回家了。

    贝多芬仍旧想办法提升自己的技能,并且迅速成长为欧洲最出色

    的音乐家之一,但正当他准备大显身手的时候,疾病盯上了他。在26

    岁的时候,他开始出现耳聋的先兆,到了中年时期,他的听力彻底丧

    失,但是病痛的折磨反而激发了他更为强烈的反抗意识,大声疾

    呼“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并创作了著名的《英雄交响乐》。

    对于贝多芬来说,每一次的挫折、磨难和伤痛,都会摧残他原本

    羸弱不堪的身体,但是每一次摧残又给予了他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他的精神和意志就是在不断的挫折中成长起来的,这种成长使得他成

    为真正意义上的巨人。

    心理学家很早以前就发现,人们在和困境斗争的过程中往往能进

    一步加强自我认知并获得更多更好的成长机会,比如很多经历过危机

    和灾难的人都说自己的胆量和勇气更大了,都觉得自己有了更高的价值,有了更大的力量,有了更高的精神境界,有了更多对生命的感

    悟,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的其他压力。

    苹果创始人乔布斯说过:“有些时候,生活会给你迎头一棒。不

    要丧失信心,我确信唯一让我一路走下来的是我对自己所做事情的热

    爱。你必须去找你热爱的东西,对工作如此,对你的爱人也是这样

    的。工作会占据你生命中很大的一部分,你只有相信自己做的是伟大

    的工作,你才能怡然自得。如果你还没有找到,那么就继续找,不要

    停。全心全意地找,当你找到时,你会知道的。就像任何真诚的关

    系,随着时间的流逝,只会越来越紧密。所以继续找,不要停。”

    作家周国平也说过:“苦难之所以成为苦难,正在于它撼动了生

    命的根基,打击了人对于生命意义的信心,因而使灵魂陷入了巨大的

    痛苦。一种东西能够把灵魂震醒,使之处于虽然痛苦却富有生机的紧

    张状态,应当说必然有某种精神价值。”

    能够认识到逆境和困难的价值,能够将挫折当作成长的一个重要

    组成部分甚至是当成成长的养料来看待,这就是一种比较高的精神境

    界,即意味着个人的精神获得了真正的成长,而这种成长也是个人成

    长的真正含义,它包含了几个方面的重要内容。

    首先,精神上的成长包含了对逆境的承受力。相比于逆境带来的

    实质性伤害,个人的精神体验往往至关重要,事实上,有关逆境的伤

    害主要来源于个人的感知和体验,一个人的心理承受力越强大,那么

    逆境的威胁程度越小,抗逆力肯定越强。因此,人们在提升精神境界

    的时候,需要重点注意对个人承受力的培养。

    比如当危机发生时,人们可以提醒自己“我要再坚持一会儿”;

    当自己遭遇无法解决的困难时,需要安慰自己“这件事很难办,但我

    可以克服它”,当面对一些自己从未遇到过的特殊障碍时,可以鼓励

    自己“我知道这很难,但我曾解决过各种压力”。当人们愿意给自己

    一些积极的暗示和一些积极的尝试时,逆境承受力会增强,精神强度

    就会得到提升。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曾经说过:“钢是

    在烈火和急剧冷却里锻炼出来的,所以才能坚硬和什么也不怕。我们

    的一代也是这样地在斗争和可怕的考验中锻炼出来的,学习了不在生

    活面前屈服。”这就是承受力的表现。其次,精神上的成长包含了对逆境的免疫力。这种免疫力并不是

    说人们对逆境视若无睹,或者在逆境中表现出钝感。作家渡边淳一写

    过一本名为《钝感力》的书,他在书中提到了“钝感力”这样一个特

    殊的概念:“所谓‘钝感力’,即‘迟钝之力’,亦即从容面对生活

    中的挫折伤痛,而不要过分敏感。当今社会是一个压力社会,磕磕绊

    绊的爱情、如坐针毡的职场、暗流涌动的人际关系,种种压力像有病

    毒的血液一样逐渐侵蚀人的健康。钝感力就是人生的润滑剂、沉重现

    实的千斤顶:具备不为小事动摇的钝感力,灵活和敏锐才会成为真正

    的才能,让人大展拳脚,变成真正的赢家。”

    钝感和日常所谓的迟钝并不一样,心理学家使用ABC理论类比来进

    行解释:A是指客观发生的激发事件,即个人直接感知到的事物;B是

    大脑对感官器官传来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处理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理

    性分析的思维;C代表了结果,包括个人行动、个人情绪表现等输出内

    容。迟钝的人一般只能够感知到激发事件,或者连发生了什么也不知

    道,而钝感力则可以对激发事件进行理性分析,并在行为和情绪上做

    出相应的反应。

    相比于迟钝,钝感力是对逆境的一种耐力,主要方式就是通过降

    低个体敏感性的方法来免疫逆境对个人精神、心态造成的冲击,从而

    提升个人对逆境的承受能力,提升个人在困境中的主观能动性。

    最后,精神上的成长包含了对逆境的认知能力。对逆境的认知模

    式往往决定了个人在逆境中的表现,因此在确保精神成长时,认知能

    力的提升和成长会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比如有的人在第一次工作

    的时候遭遇了严重的挫折和失败,这个时候他产生了自我否定和自我

    放弃的想法,可是在第二次、第三次经历失败的时候,一些人会做出

    改变:“这件事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恐怖”“这是一件好事,我每一

    次都在积累经验,都在促使自己形成新的思考”“换一个角度看,我

    的担心和惶恐或许是多余的”。

    人们需要意识到自己正在经历的事情,它们或许正是自己成长的

    见证,因此没有必要去过分看低自己,没有必要自暴自弃。《哈利·

    波特》的作者J·K·罗琳在功成名就之前,曾经非常落魄,她认为自

    己的处境仅仅要比流浪汉好上那么一点儿,但她度过了那段最黑暗的

    时期,后来她曾回忆这段生活,并认为正是失败和挫折让她获得了成

    长,并带来了足够的安全感,“我为什么要谈论失败的好处?仅仅是

    因为失败意味着脱离那些无关紧要的东西。我不再欺骗自己成为另一个人,我开始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唯一关心的事情中。如果不是因为从

    没成功过,我可能就不会坚定地要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取得成功。我完

    全自由了,因为最糟糕的已经经历过了,而我还活着。我还有女儿,还有一台打字机,和一个巨大的想法。人生的最低点,成了我重建生

    活的坚实基础。”

    对于人们来说,只有确保自己在以上几个方面都获得了成长,确

    保自己能够更为自信地应对逆境,才能够有效挖掘逆境中的价值,才

    能从逆境中获得成长的动力。

    贫穷会成为人们追求财富的巨大动力

    成功学大师安东尼·罗宾虽然是扬名世界的亿万富豪,可事实上

    在20岁的时候,他依旧不过是一个睡在10平方米的单身公寓,连洗碗

    都只能在浴缸里进行的穷小子,这样的穷苦日子让他备受煎熬,但是

    他并没有因此而沮丧。附近的很多人都认识他,也常常会和他一起交

    谈。可是渐渐地,大家发现这个几乎一无是处,连一份稍微体面的工

    作也找不到的穷人,竟然想要成为亿万富翁,而且他的“野心”还不

    小。当他摆动着那些破烂的衣服,从那张不切合实际的大嘴里说

    出“我是一个最终要成为亿万富翁的人”这句话时,大家都被这种美

    国式的幽默逗乐了。

    按照他的说法,自己将会想办法让那些大资本家、大银行家掏点

    儿钱出来支持他的事业,其实,当时穷困潦倒的他准备报名参加潜能

    大师吉米·罗恩的课程,以此来改变自己目前的困境,他觉得自己以

    后也能通过激发潜能获得成功,并且帮助别人开发潜能。不过当时需

    要一千二百美元的学费,这对于安东尼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天文数

    字,所以他准备让银行家贷款给他。

    可大家都知道,这个穷小子除了有一点儿野心,有一个空荡荡的

    肚子之外,只剩下一张爱吹牛的大嘴。让有钱的银行家来给他贷款?

    这件事在大家看来,也许比“火星要撞上地球了”稍微靠谱那么一点

    儿。有人当时就讥讽安东尼该去当个演员,演一个精神病院的患者。

    尽管遭受了很多嘲笑和鄙夷,可是安东尼始终没有放弃这个想

    法,他真的打算去说服那些大资本家和大银行家,就靠着一张嘴,一

    个点子。结果当然可以预料,银行家们并不觉得安东尼的点子有什么特色,他们根本不会听一个连洗碗的地方也腾不出来的穷鬼的胡说八

    道。

    自然而然,安东尼几乎到处碰壁,据说他被44家银行拒绝,银行

    家们要么就是坐在那儿发呆,要么就是一直笑,多数人甚至根本都没

    打算听他将这些好故事说完。事情正像大家所预料的那样,没有人会

    愿意和他一起犯傻。

    但安东尼并没有放弃,他迫切地想要改变目前的窘迫境况,同时

    一直都保持强大的动力和信心。直到某一天早上有个银行家主动上门

    来找他时,他还窝在那个破房间里整理他的富人名单。银行家似乎被

    那样的场景打动了,所以一见面就答应帮忙出资,以便解决安东尼的

    燃眉之急。就这样,安东尼有了学习潜能学的机会,并且在这一领域

    迅速展示出过人的天赋和能力,最终成了世界上最出色的激励大师和

    潜能大师,而他也最终如愿,成为人人羡慕的亿万富翁。

    相比于其他人,安东尼是一个典型的穷小子发家致富的例子,而

    在这个案例中,支撑安东尼一直走下去的最重要因素恰恰是贫穷。

    事实上,很多时候人们都在抱怨自己很穷,抱怨父母没有给自己

    创造一个好的家庭条件,抱怨自己的起点比其他人更低。由于贫穷,很多人会丧失自信,会自暴自弃,会觉得自己天生低人一等,尤其是

    当他们因为经济能力不足而错失一些发展机会,或者遭受他人的打压

    时,更是容易迷失自己。

    贫穷成了限制心理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成了引起人们产生逆

    境感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贫穷,很多人都会对生活产生恐惧感,害

    怕参加社交活动,以免被人看不起;害怕生病,一生病就可能会面临

    无钱医治的窘境;害怕面对自己的理想,对生活失去兴趣和信心,因

    为无法实现个人的需求和梦想;害怕面对失败,失败意味着自己将会

    彻彻底底地成为一个失败者。

    在很多人眼中,贫穷就像是一种病毒,而人们对此常常缺乏免疫

    力,贫穷会让人丧失信心和动力,会让人失去追逐目标的勇气。在很

    多街头采访中,都可以发现,人们对于贫穷的恐惧要远远超过智力上

    的不足、能力上的不足以及容貌问题。这一类贫穷恐惧症并不会让人

    在经济遭遇危机的时候迅速陷入一种沮丧的状态。在心理学家看来,“穷”并不是一个多么显著的定义。如果一个

    人觉得自己穷而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觉得穷会让自己低人一等,让

    自己陷入低层次的生活,那么只能说明这个人缺乏明确的自我认知,而且缺乏独特的优势和技能,他没有一个能够凸显自身能力,证明自

    身价值,定义个人位置的特点,他的个人形象是模糊且消极的。

    而越是缺乏这种显著定义的人,越容易寻求物质上的满足,越容

    易通过一些奇异的行为、奢侈的装扮来赢得关注;越是缺乏这种显著

    定义的人,越容易在物质生活的表现上向身边人靠拢,一旦他们没有

    这样的能力,需求就无法得到满足,最终陷入沮丧和困惑之中。对于

    这些人来说,贫穷只会成为一种自我堕落的习惯,会成为他们难以克

    服的心理障碍。之所以很多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可是却不愿意努力

    改善自己的生活,反而越过越穷,原因就在于他们在生活中已经丧失

    了信心,对于改变命运的期望值不断下降。

    相比于其他人,很多人对于贫穷的认知更为真实,更为透彻。正

    如《哈利·波特》的作者J·K·罗琳所说:“我曾经很穷,那并不是

    很高贵的经历。贫穷勾起了恐惧、压力,有时还有绝望。那意味着无

    数羞辱和艰难。而靠自己努力摆脱贫穷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但是只

    有傻子才觉得贫穷很浪漫。”

    贫穷就是一种逆境,对于那些抗压能力强的人来说,当他们陷入

    贫穷的生活中时,内心的需求和渴望会得到进一步的激化,他们对于

    改变生活状态的渴望会加深,对于改变命运的想法会得到强化。这个

    时候,他们会表现出强大的主观能动性,努力摆脱现状,即便面临失

    败,他们也不会轻易放弃,直到达到改变的目的。

    学会接纳人生的污点,这是创造新生的第一步

    西方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某个村子里的两个偷羊贼在偷羊时被

    村民抓住了,为了泄愤和警告,村民在两个人的脑袋上刻上了“S

    T”(sheep thief 偷羊贼)字样。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脑袋上被人

    这样刻字,意味着自己将永远都带着这份屈辱生活,正因为如此,其

    中一个贼不堪受辱而远走他乡,他实在觉得自己没脸留在村子里,而

    且也无法面对自己脑袋上的字。

    另外一个人没有离开,尽管他也觉得自己可能一辈子都会被这两

    个字母拖累,但还是决定留下来改过自新。从那之后,他没有做任何坏事,而且每天都主动帮助别人。一开始,村民对他怀有防备心,仍

    旧称呼他为偷羊贼。就这样过去了很多年,有很多外地人来到村子里

    旅游,发现有个人脑袋上刻着“S T”,于是就好奇地问村民这是什么

    意思,结果村民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说:“他是一个好人,因此应该

    是‘Saint’(圣人)的意思吧!”

    面对并接纳自己人生的污点,这是自我认识、自我升华的关键一

    步,很多时候,人们为了维持一个更加完善的个人形象,为了赢得更

    多人的认同,一方面会想方设法夸大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则刻意掩

    盖自己的污点和缺陷,会刻意隐藏过去一些不堪的经历,确保自己能

    够以一个更为完美的形象出现在别人面前。

    人生本就不完美,人本身也不完美,没有人可以做到至善至美,也没有必要去追求完美,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些缺点,都存在过一些不

    当的行为,人们没有必要回避这一切,应该用理性的、自信的、自省

    的目光来看待自己。

    没有谁的人生会是完美无瑕的,任何一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

    些瑕疵,会存在一些缺点,正视并接纳这些缺点的存在,无疑会帮助

    人们更轻松地摆脱和应对逆境。比尔·盖茨是世界级别的大富翁,而

    且也为世界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他曾陷入出轨的传闻,差

    点儿导致婚姻失败,也曾在事业上做出一些错误决策而错失机会。但

    就是这样一个人,却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拥有极高的知名度,而且他的

    家庭生活一直都过得幸福美满。

    有关人生污点往往被人忽视,因为这在生活中实在太过于平常

    了,无论谁都做过一些让自己感到羞愧的事情,无论是谁都有过一些

    不光彩的“黑历史”,无论是谁都曾做过一些伤害他人的事情,而在

    多数时候,人们选择遗忘和逃避。但是一些逃避行为可能会让逃避者

    承受一辈子的压力,会让他们始终活在过去污点带来的阴影和逆境之

    中。

    对于这些人来说,摆脱困境的方法就是直面危机,就是认真地看

    待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认真面对自己的污点和不足,不要逃避内心

    的阴暗面,不要回避自己过去不堪的经历,只有正视和接纳那些污

    点,才能真正选择遗忘,才能逃脱心理的困扰。有个人在少年时代潜入老师家中并顺手拿走了1200元钱,这是老

    师当时刚发下的被积压了6个月的工资,他需要依靠这些钱给妻子治

    病,还要给孩子上学,可以说,这是他维持整个家庭开支的经济保

    障。而这笔钱丢失之后,老师在山路上来来回回地找了很久,却不小

    心摔断了腿。第二天当少年得知老师的腿摔断之后,非常后悔,他想

    要把钱还回去,但又担心自己会遭到批评,会受到众人的指责。而这

    件事彻底影响了他的性格和生活,多年来,他一直都心怀内疚,始终

    不敢面对老师,而且心中充满了罪恶感,这让他觉得自己是一个坏

    人,并且抬不起头做人,生活、社交和工作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十几年后,他意识到自己是时候直面这些问题并做出了结了,否

    则一辈子都将被这个污点左右,一辈子都将活在愧疚和自责之中。所

    以后来他鼓足勇气来到老师的家中,道出了当年的偷窃事件,而由于

    时隔多年,老师早就对此事释怀了,这个偷钱的人最终放下心结,获

    得了自我救赎。

    在心理学上,接纳自我往往有一个比较复杂的逻辑,即人们怀疑

    自己有问题,然后通过观察、自省或者咨询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确有

    问题,等到问题加重之后选择放弃压制和治疗,而这种放弃会逐渐改

    变人们对自己、对个人污点的态度,当态度发生改变之后,人们开始

    不再纠结于自身的问题,此时身上的问题反而得到好转,人们顺利脱

    离逆境。

    哲学家认为人生是一场救赎,人们需要对自己过去的错误进行反

    思和补救,而这种补救的前提就是正视它们的存在,就是接纳它们的

    存在以及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在面对自己的污点时,一方面要用批判

    和反省的目光看待自己,给自己一个警示,让自己吸取经验教训,避

    免再犯同样的错误。另一方面,要懂得接纳这些污点,而不是一味地

    选择逃避,逃避并不能真正摆脱内心的阴影和折磨,只会在时间的堆

    积下越来越强烈,让自己深陷困境。那些因为自己过去的失误和错误

    就留下心结、对自己怀有成见的人,往往沉溺在过去的错误当中,只

    会让自己不断自责和痛苦。

    竞争失利,不过是成长的一堂经验课

    美国射击选手马修·埃蒙斯是一个非常有天赋的运动员,早在他

    登上奥运舞台之前就是夺冠的热门人选,可是他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

    上的表现,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在那一届比赛的决赛场上,马修·埃蒙斯一连几枪都发挥出色,到最后一枪时,他的分数已经远远超过

    第二名,以至于美国的评论员甚至认为这一枪只要打上靶子,那么金

    牌就是埃蒙斯的囊中之物了。但是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埃蒙斯的枪和

    所有人开了一个大玩笑,最后一枪竟然打在了别人的靶子上,结果只

    能将金牌拱手让人。

    这样低级的失误让他备受煎熬,错失金牌的遗憾,以及来自国内

    媒体的嘲笑和批评,让他不堪重负,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因此他

    只能勤奋练习,将希望寄托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命运再一次捉

    弄了他,在决赛最后一枪时,他只要打出一个中等分数就可以获得金

    牌,但是这一次顶着重重压力的他再次失准,只打出4.4环的成绩。

    再次与金牌失之交臂的埃蒙斯几乎心都碎了,比上一次更加难堪

    的是,这一次全世界的媒体都在为这样的失误而叹息,同时有关埃蒙

    斯心态不好的报道层出不穷。在面对这些压力的时候,他唯一能做的

    就是将目光瞄准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没想到末枪惊魂再次上演,在

    领先对手的情况下,他的最后一枪再次失准,而这一次,他不仅失去

    了金牌,而且连银牌也没捞到。

    接二连三地在同样的地方摔倒,在同样的问题上犯错,在同样的

    压力面前失去理智,埃蒙斯彻底崩溃了,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他的心态

    问题,由于缺乏在逆境中崛起的勇气和能力,他最终被第一次失败拖

    垮,他已经害怕面对竞争了。

    一般来说,一个人在竞争中失利,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首先

    是能力不行,即个人自身的竞争力不具备优势,自然难以在竞争场合

    赢得更多的机会和生存空间;其次是心态不好,心态往往影响个人的

    状态,当一个人不够自信,对竞争对手产生恐惧,或者对竞争产生逃

    避心理时,往往会表现出懦弱的一面;再者就是外在因素对自己不

    利,由于外在因素的干扰,很多人在竞争时会落入下风,从而遭遇挫

    折和失败。而无论是哪一种因素,最后可能都会演变成为心态问题,即人们对于自身的失利耿耿于怀,并且会进一步压制自己的空间。

    最重要的是在失利中吸取经验教训,要懂得避免在下一次犯同样

    的错误。此外,还要保持对失败的承受力,这种承受力包含了对失败

    的宽容,既不要过度解读失败,更不要将其当成自己的人生定义。很

    多人都有“Loser(失败者)”思维,只要自己在竞争中面临失败和挫

    折,就会认为自己能力不行,认为自己比不过别人,认为自己永远无法战胜别人。他们的信心被彻底击垮了,面对对手的进攻,他们已经

    没有任何勇气和信心做出回应。拥有“Loser”思维的人往往经历过失

    败的打击,他们会以一时的成败来定义自己的能力,会以一时的挫折

    来评估自己的人生,“我注定是一个失败者”“我无法获得胜

    利”“我不会击败对手”,他们会将自己的冲刺失败定义为整个人生

    的失败,而这显然过于片面和消极,而且对自己也是非常不公平的,人们应当尽量避免在竞争中彻底被摧毁。

    如果对个人的竞争进行分析,就会发现所谓的失败不过是人生的

    一场历练,不过是个人对生活的一种更高期待。世界上最伟大的篮球

    运动员乔丹早年曾多次被活塞队(美国男子职业篮球联赛的参赛队)

    压制,他也曾感到彷徨和迷惑,但他并没有选择逃避,而是积极做出

    应对,同时不断提升自己,最终跨过了眼前的巨大障碍,为自己的成

    功之路扫清了障碍。

    大多数人都是被自己打败的,自己才是最大的敌人,但人们通常

    都无法理解和领悟到这一点,他们更加倾向于将目光聚焦在对手身

    上,而一旦自己错失机会,被对手压制,可能就会把所有的问题归咎

    到自己身上。如果人们可以更多地了解和宽容自己,能够想方设法给

    予自己一些更为积极的暗示,那么情况会截然不同。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竞争是每一个人的天性,毕竟人们需要从

    外界获得生存所需资源,这是无法避免的,而人们需要做出调节,那

    就是人生并不是一场胜负定输赢,一时的输赢成败并不能代表什么,在这一次输给了对手,那么争取在下一次赢回来;在这一次与成功失

    之交臂,那么在下一次则要全力挽回。人们需要对自己的失败保持宽

    容,需要让自己处于一种更加稳定的状态。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最

    重要的是保持好的心态,将过去的失败放下,每一次竞争都当成第一

    次竞争,这样才能做到无畏,才能激发出最强大的战斗力和竞争水

    平。

    所以,最终的问题是,当人们意识到自己无法击败竞争对手,或

    者不幸被对手所击败,最简单的调节方法就是吸取经验然后忘掉这次

    失败,最后坚定地告诉自己:“下一次,他想要再次击倒我将会变得

    非常困难。”

    九死一生,创业者必须激活抗逆力2008年金融风暴,埃隆·马斯克创立的特斯拉和SpaceX(美国太

    空探索技术公司)遭遇很大的挑战。不巧的是,2008年8月2日,SpaceX 火箭发射再次遭到失败,接二连三的挫折让马斯克感到压力重

    重,在新闻发布会上他坦诚地接受现实,那个时候所有人都觉得这个

    天才可能会被现实击垮,毕竟在这样高难度的创业面前,人们很难获

    得成功。可是在本还充满消极气氛的发布会上,马斯克的最后一句话

    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乐观也好,悲观也罢,管它呢!在上帝面前做

    血证,我就是拼了命也要把事做成。”这样的表态让人见识了马斯克

    血性和刚强的一面,在那之后SpaceX的工程师立即投入紧张的工作

    中,在7周后的9月28日 ,SpaceX火箭成功发射,引爆了全球舆论。

    成功的企业家和创业者往往都要经历各种波折,都要面临各种各

    样的困难,他们的成功就是一部失败成长史,可以说正是因为经历了

    九死一生,他们才能够获得更高的成就,才能将自己的事业做得蒸蒸

    日上。无论如何,经历各种坎坷和挫折,几乎是创业成功的一个先决

    条件,人们只有在各种挫折中掌握更多的经验,把握正确的方向,获

    得更大的勇气,才能有效应对更多的问题,才能让自己和企业一同成

    长,或者说,企业的成长本身就是建立在创业者本人的成长基础上

    的。

    乔布斯曾被自己创立的苹果公司开除出去,他还曾面临严重的财

    务危机,甚至在面对癌症时也乐观地抗争了8年。在整个创业生涯中,他经历了多重坎坷,但多次的逆境让他的内心变得更加强大,让他的

    思想变得更加成熟,让他的人生变得更有弹性。正是因为经历了各种

    磨难,乔布斯最终将苹果公司打造成世界上最出色的科技公司之一。

    马云在创办阿里巴巴的时候,曾经一度缺乏资金,整个公司根本

    无法维持下去,但是马云仍旧咬牙坚持,所有的工作压力最后都变成

    了融资的动力。在2001-2002年的互联网寒冬中,很多互联网企业在不

    景气的市场中被迫退出市场,但是马云始终坚守自己的梦想,在艰难

    的形势下顽强地维持阿里巴巴的正常运营。而正是这些挫折和困境,使得马云拥有了更为强大的思想和勇气。

    他们都是非常优秀的企业家,都拥有广阔的思维和强大的抗逆

    力,他们的成功不在于运气比别人好,不在于顺境中的发展多么迅

    速,而恰恰在于他们接受了比别人更多的逆境的洗礼。可以说,正是

    接二连三的失败和打压,让他们得以绝处逢生,得以获得更好的出

    路。心理学家认为,顺境中人往往难以取得很大的成就,那些最出色

    的工作往往都是在逆境中完成的,因为当人们处于逆境中时,思想上

    的巨大压力,身体上的痛苦折磨会成为精神上的一种兴奋剂。

    作家塔勒布曾经提出了反脆弱性的概念,他认为有些东西可能会

    从冲击中受益,当暴露在波动性、随机性、混乱和压力、风险和不确

    定性等情况下时,它们并不会受到消极的影响,反而能够获得正面的

    刺激,促使它们能够茁壮成长和壮大。可以说,反脆弱性是那些从混

    乱和波动中受益,且需要这种混乱和波动才能维持生存和实现繁荣的

    事物的特性。在生活中,人们经常谈到复原力,这是一种让事物抵抗

    冲击,保持原状的能力,而反脆弱性则让事物变得更好。这种反脆弱

    性就是一种抗逆力,就是个人对于各种困难的应对和处理能力。

    对于任何一个创业者来说,想要让自己获得成功,想要将自己的

    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度,那么就要掌握抗逆力,就要懂得比其他人更

    加善于坚持,比其他人更加懂得如何在逆境中生存。一般来说,提升

    这种抗逆力需要人们保持对困难的承受力,还需要保持最基本的认知

    能力。比如,人们需要意识到创业本身就是一个过程,一个从0到1,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并不能确保所有的成长因素都

    是合理的、到位的,并不能确保自己不会出现什么差错,而创业本身

    是允许人们试错的。人们还需要意识到创业是一个周期性的活动,有

    起步,有发展,有高潮,也有低谷,整个创业过程就是循环往复这些

    环节。了解了这一点,人们就不会总是以怀疑自己的眼光来看待创业

    中遭遇的挫折和失败。

    此外,创业者需要建立正确的成功思维,那就是任何1次成功可能

    都是建立在前面100次失败的基础上的,如果没有前面的失败做铺垫,那么人们几乎不太可能在成功的道路上一蹴而就。华为公司如今成了

    世界上最强大的通讯设备制造公司,但是在创业初期,它经历了很多

    挫折,数次濒临破产,还有好几次陷入发展停滞的危机,但是依靠着

    强大的韧劲,任正非和华为全体成员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

    总而言之,失败更像是一种常态,一个必然经历的过程,考虑到

    创业本身就是充满风险的活动,人们需要对这个过程保持宽容的态

    度,需要对自己的成功保持最基本的耐心。要知道任何人都有可能在

    创业中遭遇失败,但是谁能够坚持得更久一些,谁能够正确地看待自

    己的处境,谁就可以更快地适应逆境,可以更好地保持工作状态。既然选择了错误的道路,不妨重新走过

    被称为“扣扣熊”的斯蒂芬·科拜尔是美国知名的脱口秀主持

    人,为人幽默、洒脱,喜剧风格独树一帜,因此深受观众的喜爱。不

    过在早期,斯蒂芬·科拜尔一直渴望成为一名戏剧家,而他最希望表

    现莎士比亚的戏剧,尤其是扮演哈姆雷特的角色,他甚至想要成为哈

    姆雷特那样的人。

    那个时候,他一直都在寻找表演的机会,但是效果并不好,用别

    人的话来说,“斯蒂芬·拜尔并不是那块料”,他的那些幽默表现和

    喜剧色彩非常突出,根本演不了相对严肃的戏剧,即便是一些喜剧形

    式的节目,他也无法轻松驾驭。重要的是,没有导演愿意找他演出,没有人会花费时间看看他在演些什么。因此最初的梦想一直处于煎熬

    之中,这让他感到有些困扰,他不清楚自己是否有必要重新做出选

    择,不知道自己是否有必要重新追求一个新的目标。

    后来,他认识了一位喜剧演员,两个人一起演出,而这让他的喜

    剧天赋慢慢释放出来,此时的他开始成为美国喜剧中心频道的记者,并在之后慢慢有了自己的脱口秀节目,这个经历就是一个自我调整的

    过程。

    2011年,他回到母校西北大学做毕业演说,谈到了这样一段

    话:“人们告诉你,要跟随自己的梦想。但是,要是那个梦想很蠢怎

    么办?比如25年前(也就是22岁时)的斯蒂芬·科拜尔,他梦想着独

    自生活,要留大胡子,住在宽敞的LOFT里,穿着和服,地上有榻榻

    米,还有一个不断沸腾的茶壶。他会为街上无家可归的人表演莎翁的

    剧目。

    “而今天,我没有胡子,是一个住在郊区房子里的父亲,穿着没

    熨过的卡其色裤子,以讲安东尼·温纳的笑话谋生。我爱这种生活,谢天谢地,梦想是会变的。如果我们都死守着第一个梦想,这个世界

    恐怕到处都是牛仔和公主了。”

    和人们日常接触到的心灵鸡汤不同的是,斯蒂芬·科拜尔没有坚

    持自己最初的梦想,没有继续保持强大的耐心去追求最初的目标,而

    是半途做了调整,这种调整可能会被认为是缺乏毅力的表现,但是从

    实际情况出发,也许主动变化比一成不变更为重要,也许适当的放弃

    和调整比死守原目标更加合理、明智。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缺乏做出改变的勇气,比如最常见的一

    个社会现象就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许多大学生在毕业后选择了

    某一个行业,可是无论他们怎么努力,工作始终没有多大起色,这个

    时候,是选择换工作还是选择继续留守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而多

    数人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可能会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因为继续留守可

    能意味着接下来的工作都不怎么如意,而选择做出改变则不可避免地

    会承受一些风险,毕竟这意味着重新开始,而随着年龄的增加,重新

    开始的成本和风险无疑也在增加,要是下一份工作更差怎么办,要是

    找不到更好的工作怎么办,那样还不如不换。正是始终纠结着要不要

    换工作的问题,导致很多大学生长时间被压抑在原有的工作中,并且

    不断错失机会。

    当人们意识到自己做了错误的选择,或者意识到自己正处于一种

    不利的状态时,往往不愿意回头去反思自己的选择是否合理,不愿意

    去质疑和否定自己当初的目标。选择对现状进行妥协也许是最好的逃

    避方式,也是应对逆境的一种消极方法,但是这种消极的表现无疑会

    让事情变得更加糟糕,错误会延续下去,个人的挣扎感、压抑感会变

    得越来越强烈。

    贝佐斯在30岁的时候才想到要创办亚马逊,当时他有一份高薪水

    的工作,职位也很高,可是他干得不怎么舒服,因为这种朝九晚五、反反复复的工作模式并不是他所期待的,所以某一天他就直接告诉老

    板,他准备在网络上卖书,当然他并不确定自己是否会成功,毕竟很

    多创业公司都以失败告终。接下来,老板给了他一点忠告:“那听起

    来是一个很棒的想法,但是,对那些没有一份好工作的人来说,这个

    想法更棒。”

    老板的话并没有打消贝佐斯的想法,他花了两天时间做出决定,然后果断离开了公司,开始进入一个从未有人涉足的领域,这也意味

    着他遇到了新的困难,没有作者愿意和网站签约,没有人愿意注资,毕竟大家都觉得这种新的模式过于冒险,很长一段时间内,他都承受

    着巨大的压力。尽管网络卖书很艰难,但是贝佐斯还是坚持过来。

    彼得·蒂尔曾经是一名律师,他还试图进入法院工作,可是接连

    失败了,这让他备受打击,这时候他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于是决定

    创立PayPal(国际贸易支付工具)。在当时,这个想法遭到大家一致

    的反对,就连那些最资深的银行家也认为PayPal不可能获得成功,而

    他们觉得尝试这样一种新事物无疑是非常不明智的,这让彼得·蒂尔陷入困境,可是经过一番思考,他还是下定决心创业,因为他不想在

    错误的选择中继续下去。

    人生应该给自己更多的机会去尝试新事物,去追求新的目标,而

    不是长久地捆绑在一份并不适合自己的选择上,仅仅因为这是自己一

    直以来的模式?仅仅因为这是自己最初的梦想?或者仅仅因为自己觉

    得做出改变会带来巨大的风险?这些不过是个人逃避挫折的借口而

    已。第三章

    应对人际情感,离不开强大的耐受力和复原力

    失恋只是因为还没有找到合适的人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认为人们天生就具有一种特

    殊的心理倾向,他们始终都希望自己所向往和追求的东西能够顺利得

    到满足,觉得自己期待的东西一定会实现。这些期待中的事情和欲望

    得到实现之后,人们的积极性就会得到强化,甚至产生一种“我比任

    何人都要强”的自我感觉。可是如果自己的期待没有实现,那么往往

    会产生巨大的失落感,其中期待越大,失落感也就越强,一旦人们遭

    遇的失败和打击超出了个人的承受能力,就会引发一些消极的情绪,并且对个人的思维和行为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这个时候,人们会在

    巨大的心理落差下,对自己的处境感到失望,甚至是绝望。

    在恋爱中往往就是如此,当人们爱一个人而不可得的时候,当一

    个人失恋的时候,就容易产生失落感和逆境感。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

    在失恋之后会迅速遭受重大的打击,会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并且会产

    生一种“我的世界突然崩塌”的感觉,而这种感觉无疑会让个人进入

    一种情绪失控的状态,理性思维会慢慢失控。

    不仅如此,当个人遭遇失败的第一波冲击之后,往往会受到“力

    比多定向机能”的影响,力比多定向机能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机制,主

    要是指个人的大脑一旦被某一个想法占据,就会不断对这个想法进行

    合理化,而且会立即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施。与此同时,力比多定向

    机能会想办法排除另外一些或许更合理的想法对这一想法的制约以及

    平衡的能力。这种奇怪的心理机制形成于远古时代,那个时候原始人由于缺乏

    更先进的生产资料和工具,无法应对大型猛兽的威胁。为了帮助自己

    更好地适应恶劣的生存环境,人类的大脑选择了一种非常奇特的逃避

    方式,那就是故意摒除掉那些与解决危机无关的心理机能,比如仁

    慈、恐惧、拖延等特质,而强化自己的勇气和行动力,把自己当成无

    所不能的超人。

    随着人类的进化和社会的发展,力比多定向机能仍旧会影响大脑

    的思维模式,当人们产生某种情绪或者想法时,就会不断强化它们,并且屏蔽其他的思维选项。显而易见的是,当一个人产生某种负面情

    绪或者负面的想法时,就会强化它们的负面影响,并且不会认为自己

    的相关思维是错误的。而在这个过程中,心理压力会不断累积,从而

    逐步将自己推向逆境状态之中。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失恋者会沉溺在痛苦中不可自拔,甚至会出现

    抑郁症,并引起自残、自杀等行为,当人们认定自己非某人不娶或者

    非某人不嫁的时候,整个心思和想法都在为这份执着做掩护,任何有

    关迟疑、质疑和否定的想法都会被屏蔽掉,这个时候他们就可能会为

    自己的错误选择埋单。

    想要打破“力比多定向机能”,就需要对自己的思维和心理进行

    调节,以便个人能够从固执的思维模式中跳出来,提醒自己应该给自

    己更多更为合理的选择,应该想办法去寻找更合理理念。比如告诉自

    己“这段感情不适合自己,也不会有任何好的结果,现在的结局反而

    是最好的”“失恋意味着自己还没有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另一半”。

    有个女孩因为失恋了决定离家出走,远离这个伤心的城市,可是

    在一年多的旅游生活中,她并没有放下这段感情,内心的思念、怨念

    和不甘反而越来越深,最终在某一个夜晚,她打算给对方打一个电

    话,可是不巧打错了号码,接电话的是另外一个男人,对方非常耐心

    地听完了她的倾诉,然后用富有磁性的声音鼓励她重新振作起来。

    也许是出于好奇,男人主动邀请这个女孩去咖啡厅喝一杯,就这

    样两个人在咖啡厅里第一次见面,而男人帅气的外表、体贴的态度以

    及温柔的微笑,让女孩感觉心里很舒服,回家之后,女孩突然发现自

    己不像之前那么痛苦了。在那之后的一段时间,两个人频繁往来,并

    很快陷入热恋之中,因为错误的电话,两个人最终走到了一起,而女

    孩这个时候才意识到自己的真命天子刚刚出现。很多时候,人们容易陷入主观分析的思维之中,认为自己非常喜

    欢对方,对方没有理由抛弃自己,但爱情本身就是一种双向的情感联

    系,而失恋往往是因为情感已经变成了单向的情感输出,而一方单纯

    地喜欢另一方,这并不是真正的爱情,这样的爱情也不稳固。人们应

    当理性地进行分析,看看对方是否也像自己一样付出真心,看看对方

    是否也像自己一样时刻牵挂着另一方,看看对方是否也像自己一样专

    情,是否也像自己一样用心经营这份感情。如果人们意识到一份感情

    正在失衡,或者沦为独角戏,那么这段感情无疑正在向畸形的方向发

    展。

    因此人们在失恋的时候应该意识到这些情况,确保自己不会被单

    方面的情感输出所困扰,不会被自己的固执击垮。当个人遭遇失恋的

    时候,不妨解开心结,主动选择退出和放弃,这才是解决个人情感困

    境的关键。

    磕磕绊绊才是常态,没有挫折的爱情不叫真爱

    有一位叫艾伦的少女跟随父母搬到了名为波特的小镇上,由于家

    中一株高大的玉兰花吸引了镇上很多少年的注意,她因此结识了少年

    格拉罕·伍尔夫,这个英俊、善良且温和的少年很快吸引了艾伦的注

    意,两个人至此成为好朋友,并且在成长中慢慢相恋,两人相约在大

    学毕业后结婚,可是“二战”爆发后,艾伦因为专业问题而前往战

    场。

    离别那天,格拉罕拿出亲手制作的定情信物,那是两条玉兰花吊

    坠,他将一条挂在了艾伦的脖子上,一条自己留着。可是在战场上,艾伦不幸弄丢了吊坠,于是前去寻找这个定情信物,却不幸被炸弹炸

    伤了左耳,由于有了身孕,她不能使用任何药物,结果导致伤口感染

    和发炎,左脸几乎毁容。

    受伤的艾伦回到了家乡,不知道自己该怎么面对格拉罕,只能用

    一块黑纱巾遮住自己的脸。为了治好自己的脸,为了能够和爱人尽快

    相见,她开了一家诊所,尝试着用玉兰花泉水洗脸。但是她始终不敢

    面对自己的爱人,好几次见到格拉罕,她都想要相认,可是看看自己

    的脸,她又打消了这个念想。在伤后7个月,她产下了女儿安娜,并且

    发现母乳对于伤疤的治疗有帮助,于是将牛奶和玉兰花泉水混合起来

    使用。有一天,艾伦意外收到了红十字会寄来的敷面霜,上面写着:一

    日三次,可修复外力造成的皮肤挫伤。使用一段时间之后,艾伦发现

    效果很好,于是结合自己研发的牛奶玉兰花泉一起使用,结果不久之

    后就成功袪除了伤疤。

    这时候,艾伦鼓起勇气撕掉了面纱,跑到格拉罕家的楼下高声呼

    唤爱人的名字。两个人相见之后,艾伦发现原来格拉罕早就认出了自

    己,并且一直都在努力想办法帮助自己恢复容貌,他结合自己的医学

    知识研究出了一款非常有效的护肤品,并通过红十字会赠予艾伦。

    这对年轻人经过重重挫折、重重考验,始终坚守彼此之间的这份

    爱情,两人最终走到一起。1951年,格拉罕推出了一款旨在修复皮肤

    受损的产品,为了表达自己对艾伦的爱,他以艾伦的谐音OLAY来为这

    款产品命名。

    从情感交流和人际交流的角度来分析,两个人想要建立紧密的联

    系,尤其是恋人级别的情感联系,往往需要一个相互磨合的过程,这

    种磨合不仅仅是两个人之间的,往往还牵涉两个家庭,毕竟每个人的

    生活习惯、性格特征、社会背景、家庭环境、人生阅历、思维模式、知识结构、兴趣爱好、目标追求都不同,这就导致不同的人在沟通和

    相处时容易产生分歧和矛盾。一般来说,两个人走得越近,这些矛盾

    和冲突往往也会越明显。正因为如此,当两个人恋爱时,首先就要面

    对各自的差异,这些差异在很多时候都会制造一些不小的麻烦,它们

    可不仅仅是“相爱”就能轻易解决的。

    类似于家庭的干扰、疾病的威胁、性格上的冲突,这些都是比较

    常见的干扰因素和障碍,一些意外因素也会破坏感情的发展,而人们

    需要克服这些困难,然后寻求双方关系的一种平衡,这种平衡并不是

    要求双方一定要完全实现情感输出的对等,也不是要求双方完全实现

    门当户对,而是保证双方在各个方面的条件不会产生太大的冲突,彼

    此之间的相处不会显得太过于突兀。同时确保内在的情感维系和外在

    压力的平衡,确保双方不会受到外力的影响和干扰,确保彼此之间的

    感情能够以一种更加轻松愉悦的方式被双方接受。

    心理学家还从个人需求的角度来分析爱情之路的坎坷和多变,他

    们认为任何人的心理需求都很丰富,而这些心理需求就像照相机的广

    角和望远镜头一样,当人们试图用望远镜头瞄准某一个对象时,这个

    对象就会重点凸现出来,而其他对象则被模糊处理,换句话说,当人们迫切地追寻某种需求时,其他的需求就会被淡化,而等到人们满足

    了需求并试图寻求新的需求时,其他的需求再次变得无关紧要。

    可以说,当两个人相处并相爱后,可能会彼此获得某种满足,但

    是当各自的需求得到保障之后,新的需求再次出现,个人也会成长,这个时候原有的相处模式就被打破了。可以说,正是因为每个人都会

    成长,都会改变自己的需求,才使得爱情变得冲突不断,即便是结婚

    之后,也经常需要相互适应,相互调整,相互迁就。比如在热恋之

    时,女方会觉得胡子邋遢的男友非常性感,随性自然,很有艺术气

    质,可是当两个人生活的时间久了,女方就会嫌弃男方不注重个人形

    象,甚至不注重个人卫生。磨合中往往冲突不断,挫折不断。可以

    说,在磨合的过程中,难免会被彼此的棱角所伤害,难免会被外力干

    扰,这就是建立感情的过程,也是一种常见的恋爱形态,可以说感情

    增进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磨合的过程,是一个相互调整的过程,因

    此免不了会磕磕绊绊。

    当人们意识到这一点之后,就应该对彼此之间的爱情保留信心,要相信困难和分歧是暂时的,只要双方能够同心协力、共同面对感情

    中出现的问题,只要双方都表现出良好的态度来解决这些问题,那么

    感情就会越来越深厚,彼此之间的距离也会越拉越近。

    保持宽容,应对家庭人际关系危机

    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在十一二岁的时候,突然对独自完成

    一些事情表现出了很强烈的兴趣,但是母亲玛丽认为盖茨只是一个小

    孩子,她并不希望孩子脱离自己的掌控,那个时候,玛丽经常教育盖

    茨应该这么做或者应该那么做,尤其是在与人交往的时候,一定要注

    意各种细节和方式。可是盖茨却并不配合,他经常和母亲顶嘴,认为

    母亲的话太过于可笑,他甚至讽刺母亲的教育方式。盖茨过于自我的

    表现让他和所有家庭成员都处于尴尬状态,两个姐姐也直言盖茨是整

    个家庭中最让人讨厌的家伙,根本不知道如何与人打交道。

    有一次,母亲在告诫盖茨应该怎么做时,盖茨突然就在餐桌上对

    她进行冷嘲热讽,而且还说了一大堆粗话,这让玛丽感到惊讶,她警

    告盖茨应该注意分寸,结果遭到了更为激烈的反对。这时候,父亲直

    接站起来将杯子里的水泼到盖茨脸上,没想到盖茨不以为然地说

    道:“谢谢淋浴。”从那一天开始,夫妇俩突然意识到儿子可能出现了一些问题,他

    们没有办法想象为什么自己的孩子会变成这样,于是去心理医生那儿

    寻求帮助。心理医生分析之后,给出了一个建议:盖茨如今已经长大

    了,渐渐有了自己的想法,因此,父亲和母亲应该减少对孩子的控

    制,给予对方更多的私人空间,让他自己去面对生活,而不要像过去

    一样对他提出各种要求和规范。同时对孩子保持必要的宽容,让他自

    己去应对各种人际关系的危机。

    经过心理医生的提点,比尔·盖茨的父亲和母亲开始放弃过去那

    种严格的管理模式,给予儿子更多的空间和包容,结果家庭关系迅速

    得到缓和,盖茨不再像过去一样偏激和无礼,而母子之间的感情越来

    越深厚。

    家庭关系是所有社会关系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人从来

    到世界的这一刻起,就已经和所有家庭成员建立起了紧密的联系,但

    任何一种关系都可能出现矛盾和纠纷,也都可能会因为这些矛盾而陷

    入困境,家庭关系也不例外。夫妻之间的感情问题、婆婆与儿媳之间

    的矛盾、父子之间的交流问题、兄弟姐妹之间的纷争,各种各样的家

    庭矛盾都可能会让彼此之间的关系陷入困境。

    相比于其他社会关系而言,家庭关系一般更为稳固,也更加紧

    密,但是一旦出现了裂痕,往往也最容易造成伤害,最容易引发激烈

    的矛盾斗争,这样的特征使得家庭关系的处理常常会成为人们的一个

    重要烦恼。

    事实上,家庭关系中的矛盾纠纷之所以难以解决,主要在于两

    点,一方面是因为很多人对家庭关系并不重视,觉得这是血缘关系下

    自然而然形成的关系,根本没有必要刻意经营,就像母亲本能地爱着

    孩子,而兄弟之间互敬互爱一样,这样的想法使得人们经常忽略和淡

    化家庭关系的培养和强化。另一方面,家庭关系出现裂痕时,人们会

    认为这并没有什么,一切都会复原,因为血脉亲情会维持这种关系继

    续保持健康良性的状态,所以多数人对于家庭内部的矛盾持无所谓的

    态度,认为家庭本身就会慢慢分解和消化这些矛盾。

    正是因为人们经常忽略这些问题,导致家庭关系陷入僵局,使得

    整个家庭生活经常会被一些干扰因素困扰,并且随时面临危机,这对

    所有家庭成员都会造成巨大的伤害。而在面对家庭危机的时候,许多

    人都会保持恐慌的心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问题会突然变得这么严重,甚至可能会采取一些极端的对抗方式来解决问题。这就是为什

    么,当家庭关系陷入困境之后,很少有人能理性地解决问题,处理彼

    此之间可能存在的问题,而是盲目、激动地进行对抗,导致关系越来

    越僵。

    家庭危机是很多人都会遇到的问题,由于长时间接触和交往,人

    们或多或少都会和身边的家人爆发冲突,这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最关

    键的问题是当彼此都意识到家庭关系陷入困境时,应该想办法找到解

    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任由这种危机继续下去。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沟

    通和宽容,其中,沟通的目的是弄清楚他人在想些什么,弄清楚他人

    言行举止的目的是什么,了解他人的内心需求,这种了解有助于彼此

    之间相互了解,有助于彼此之间增强互信。

    另外一种就是保持宽容心态,任何人都必须意识到一点,那就是

    尽管所有家庭成员都曾有过共同生活的经历,而且大家平时也都经常

    待在一起,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是一样的,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

    必须保持一致。首先,所有家庭成员的性格是不同的, 接受教育的水

    平也不一样,平时接触的社会环境也有所不同,认识的朋友更是不一

    样,加上他们的现实需求、精神状况、交际方式都是不一样的,这就

    导致人与人之间可能会存在分歧。这些分歧无疑会导致矛盾的出现,但人们应该以豁达的心态来看待彼此之间的不同,并且以宽容的心态

    来应对一切,避免被分歧所捆绑,甚至小题大做。

    宽容的人会注意包容他人的想法和思维,会接纳他人所表现出来

    的不同行为,对他们来说,这本身就是家庭得以存在的一个基础:思

    维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因此,人们有必要保持宽容的态度,要善于理

    解和接纳其他家庭成员的想法,即便这些想法和自己的思维有冲突,也要以包容的心态去面对,认真倾听他人的想法,主动了解他人的需

    求,适当进行换位思考,而不是一味对他人进行指责,要求对方按照

    自己的意愿行事,将原本僵化的关系引入更糟糕的处境之中。

    妥善处理职场上的分歧和矛盾

    戴尔·卡耐基曾经安排侄女约瑟芬给自己做秘书,那时约瑟芬刚

    刚高中毕业3年,而且只有19岁,没有任何工作经验,因此一开始,约

    瑟芬经常犯错,而且在工作中表现出了很多他并不认同的想法,这让

    卡耐基感到恼火,他不止一次想过批评对方,想要解雇这个不称职的

    秘书。事实上,卡耐基甚至认为侄女仗着和自己是亲戚关系,故意没有

    用心工作,这让他陷入尴尬的境地,当然亲情关系也在某种程度上影

    响了卡耐基,他一直没有勇气告诉约瑟芬:“你做得可真烂,我要解

    雇你。”这样的纠结情绪让他感到挣扎,约瑟芬大概也感受到了这一

    点,她并不觉得自己做得有多么糟糕,两个人的关系也一度变得很紧

    张。

    某一天,约瑟芬又犯了一点儿错误,这个时候卡耐基正想着发

    作,突然他调整了情绪,然后立即告诉自己:“等一下,卡耐基,你

    的年龄是约瑟芬的一倍,经验更比她多万倍。你怎么可以奢望她现在

    就有你的观点、你的准确和你的精力呢?戴尔,想想19岁的你在做些

    什么?忘记了你愚蠢的举动和错误了吗?”

    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卡耐基改变了自己的想法,他开始以更为积

    极的眼光看待约瑟芬的工作,他认为现在的约瑟芬可比19岁时的卡耐

    基更加出色。不仅如此,他也将自己原本的批评性话语做了调

    整:“约瑟芬,因为你不能万事精通,所以你在工作中就会出现错

    误。但是上帝知道,我所犯过的错误比你还要糟糕。不要紧,毕竟成

    功来自丰富的经验,而且你比我年轻时强多了。我也曾做过很多愚蠢

    的事,所以我并不想批评你或者任何人。但是难道你不觉得,如果你

    这样做的话,会更好吗?”

    在职场上,人们会因为利益冲突、思维分歧等原因与他人产生激

    烈的冲突,这是一个比较常见的现象,虽然人们往往坚持共同的团队

    目标,往往有着一致的奋斗方向,即便每一个人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团

    队利益的最大化,彼此之间仍旧会产生分歧和冲突。这些冲突一旦处

    理不当就容易为自己招来更大的压力,就容易导致个人陷入困境。

    而在日常的分歧中,可能人们都会专注于强调自己才是正确的一

    方,他们会千方百计证明这一点,并且想方设法说服对方。心理学教

    授詹姆士·哈维·罗宾森曾经写过一本书《下决心的过程》,书中有

    这样一段话:“我们有时会在毫无抗拒或被热情淹没的情形下改变自

    己的想法,但是如果有人说我们错了,反而会使我们迁怒对方,更固

    执己见。我们会毫无根据地形成自己的想法,但如果有人不同意我们

    的想法时,反而会全心全意维护我们的想法。显然不是那些想法对我

    们珍贵,而是我们的自尊心受到了威胁……‘我的’这个简单的词,是做人处世关系中最重要的,妥善运用这两个字才是智慧之源。不论说‘我的’晚餐,‘我的’狗,‘我的’房子,‘我的’父亲,‘我

    的’国家或‘我的’上帝,都具备相同的力量。

    “我们不但不喜欢说我的表不准,或我的车太破旧,也讨厌别人

    纠正我们对火车的知识、水扬素的药效或亚述王沙冈一世生卒年月的

    错误……

    “我们愿意继续相信以往惯于相信的事,而如果我们所相信的事

    遭到了怀疑,我们就会找尽借口为自己的信念辩护。结果呢,多数我

    们所谓的推理,变成找借口来继续相信我们早已相信的事物。”

    《影响人类的行为》一书中也有类似的观点:“当一个人

    说‘不’时,他所有的人格尊严都会要求他坚持到底。也许事后他觉

    得自己的‘不’说错了;然而他必须考虑到宝贵的自尊!既然说出了

    口,他就得坚持下去。”当人们过于主观时,他们不允许自己出错,此时也就意味着难以调和自己与他人的矛盾,意味着自己将会陷入一

    种想要退出而不可得的尴尬处境,而这一切都是个人自己一步步向前

    推动的。

    在职场上,无论是上下级之间,还是同事之间,都有可能因为这

    些分歧难以解决而产生更大的矛盾纠纷,过于主观的看法会对他人产

    生压迫感,而最终的结果就是导致个人的想法不被人理解,而自己也

    没有兴趣去包容他人的想法,从而导致双方的关系陷入僵局,这对于

    内部的团队合作和工作状态会产生负面影响。

    在面对这些分歧和矛盾时,应当保持理性的态度,要确保自己始

    终保持宽容的沟通态度,避免将彼此之间的关系推入死局。

    在Facebook(脸书)公司内部,雪莉·桑德伯格是一个特殊的存

    在,作为谷歌公司的前任高管,雪莉·桑德伯格的人生履历非常丰

    富,因此她也有足够的底气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很多时候,她会积

    极地给扎克伯格提意见,会毫不留情地指出他身上的错误,她不是那

    种会轻易妥协且畏首畏尾的人,哪怕面对的是自己的老板,她也会大

    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她曾多次在工作时朝着扎克伯格大呼小叫,这样的行为在其他人

    看来非常不可思议,也许雪莉·桑德伯格也曾以这样的方式冲着谷歌

    的两位老总怒吼,但是扎克伯格无疑更加谨慎,更加自我,也更加像一个“独裁者”。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面对这种带有攻击性的批

    评和指责时,扎克伯格显得非常包容,他从来不曾当着雪莉·桑德伯

    格的面予以激烈的回应,而是小心翼翼地对她说:“你还好吧?要我

    抱你一下吗?”这样的表现轻易就化解了两个人之间的矛盾。

    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如此,当别人给自己带来不便和伤害时,不

    要盲目做出反击,有时候以包容的心态来看待这些伤害,彼此之间的

    问题就会变得无足轻重了。此外,人们需要进行有益的自我调整,需

    要改变自己看待他人的想法,这是执行包容法则的前提。

    不要过度解读朋友之间的矛盾

    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曾经共同创立了微软公司,两个人早年

    配合非常默契,不过保罗·艾伦更像是一个出谋划策的谋士,而比尔

    ·盖茨则擅长编程,两个人形成了完美的配合,保罗会提出各种非常

    好的想法,而盖茨会质疑这些想法,并制定和编写核心的程序,两个

    人共同将微软推向巅峰。

    可是在利益分配方面,两个人出现了分歧,按照盖茨的说法,自

    己对于微软公司的投入更大,做出的贡献也更大,毕竟核心程序的编

    写直接决定了微软的发展和进步,因此他要求获得更多的股份。保罗

    认为自己的作用也很大,因此并不太同意盖茨的说法,但是为了确保

    内部的团结,他做出了妥协。

    后来,盖茨的校友鲍尔默加入了微软,盖茨认为公司应该给鲍尔

    默一些股份,而且盖茨一而再再而三地增加股份分配。保罗·艾伦认

    为让鲍尔默加入公司,他并不会反对,但是要出让更多股份给鲍尔默

    则不合理。两个人的矛盾进一步被放大,但双方仍旧能够克制自己的

    情绪。

    1983年,29岁的保罗·艾伦不幸患上了淋巴癌,为此他暂时离开

    公司去治疗和休养,可是等到他战胜疾病回到公司并准备给老朋友盖

    茨一个惊喜时,不巧在办公室门口听到了盖茨和鲍尔默的对话,大意

    是保罗·艾伦生病住院,可能不具备领导公司的能力了,因此不适合

    继续在公司里担任职务,为此有必要削减他的股份。这些谈话让保罗

    ·艾伦非常伤心和愤怒,他感觉自己遭受了世界上最严重的背叛,最

    终他离开了微软公司,这一对伟大的组合至此分崩离析。后来,盖茨

    和鲍尔默亲自登门道歉,两个人的关系也有了一定程度的缓和,这个时候大家也都意识到可能问题并没有那么复杂,只不过由于处理不

    当,大家都将事情搞得有些失控了。而经历过这场风波之后,保罗·

    艾伦虽然离开了微软公司,但是仍旧保留了大量的股份,而这也使得

    他成功拥有200多亿美元的身家。

    相比于其他那些由于矛盾而形同陌路的朋友来说,盖茨、鲍尔默

    和保罗·艾伦之间的处理方式还是比较温和的,在彼此之间的关系彻

    底破裂之前,他们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对裂痕做了一定程度的

    修补,尽管这种修补并不一定会达到100%的效果,但是却为双方摆脱

    友情破裂的逆境提供了帮助。

    在很多时候,朋友之间也会因为利益纠纷、思维模式差异、性格

    方式不同等问题而产生分歧和矛盾,这些分歧和矛盾有时候在可承受

    的范围之内,可以被彼此之间的感情掩盖和消除,但是一旦分歧扩

    大,超出了彼此之间的底线,就容易引发友情危机,大家都会针对彼

    此之间的问题进行攻击,并导致关系陷入僵局和死局。

    有关朋友之间关系破裂的事情在生活中比较常见,一些最好的朋

    友也可能在利益诱惑或者理念分歧上产生巨大的矛盾和冲突。社会行

    为学家认为,多数人都有过被朋友伤害的经历,这种经历和“刺猬法

    则”息息相关,当两个人靠得太近时,彼此之间的个性就会伤害对

    方,而这种伤害往往来源于对彼此之间矛盾的过度解读。

    心理学家们发现,朋友之间的冲突往往在于人们觉得自己可以无

    话不谈,觉得自己可以无所顾忌地向朋友说出自己的想法,而对方必

    定能够理解自己,或者说对方必定会适当做出妥协。当矛盾双方都理

    所当然地认为对方会理解自己时,整个对话就陷入了困境,而此时双

    方情绪会发生严重的对立,大家都容易失去理性,认为对方背叛了自

    己。这种主观上的“信任”并不是一种真正的信任,而是一种道德绑

    架,即“既然身为朋友,他(她)就应该为我考虑”。朋友之间最重

    要的就是互相信任,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性因素,也是避免双方关系

    进一步恶化的重要保障,不过一旦人们发现情况并非如此时,就容易

    对他人的行动产生怀疑,并夸大自己受到的伤害。

    就像某个人与人发生争执的时候,他希望身为第三者的好朋友能

    够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说话,这个时候,一旦朋友帮助他人说了一句公

    道话,可能就会引起这个人的不满,他一定会觉得这个好朋友已经背

    叛了自己,觉得好朋友已经打定主意要和自己决裂,或者说对方一定和他人相互勾结,共同对付自己。这些主观上的臆测无疑会深化彼此

    的矛盾,将原来一件简单的小事变成复杂的大事,将一个小矛盾激化

    成为不可调和的大矛盾。

    朋友之间的矛盾不一定都是误会引起的,但往往有过度解读的嫌

    疑,一旦人们意识到朋友在某个方面没有顺从自己的意愿,那么双方

    就可能撕破脸皮,并且因为处理不当而陷入更大的人际关系困境当中

    去,比如遭受背叛和报复,或者直接绝交。这种过度解读的行为会让

    友情变得非常脆弱,人们应当极力避免被类似的思维和情绪困扰,当

    友情出现问题,甚至产生沟通困难时,一定要保持冷静,要客观而理

    性地分析事情的来龙去脉,要尽量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问题,这样

    才能有效摆脱人际关系的困境。

    保持主动性,积极克服社交恐惧症

    心理学导师卡耐基曾经举办了“戴尔·卡耐基课程”,在开课之

    前,他特意做过一个调查,了解人们来上课的原因,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人的中心愿望与基本需要基本是一样的,学员们的回答非常纯

    粹:“当人们要我站起来讲话时,我觉得很不自在,很害怕,使我不

    能清晰地思考,不能集中精力,不知道自己要说的是什么。所以,我

    想获得自信,能泰然自若,当众站起并能随心所欲地思考,能依逻辑

    次序归纳自己的思想,在公共场所或社交人士的面前侃侃而谈,富有

    哲理且又让人信服。”

    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不怎么会说话,他们患有不同程

    度的社交恐惧症,在一些社交场合上会陷入困境,这种社交上的逆境

    让人感到迷茫和沮丧,而卡耐基对此也非常关注。1912年,戴尔·卡

    耐基在纽约市青年基督协会负责教授一批患有社交恐惧症的商人学

    生,当时他想了很多办法,可是学生们对于相关知识并没有听进去,商人们仍旧觉得自己缺乏社交的勇气,无法在客户面前从容不迫地发

    表演说,也没有勇气站在会议室里向所有成员做汇报。

    卡耐基意识到单纯地传授方法和经验无法帮助他们摆脱社交困

    境,因此他主动抛下了课堂上的那些理论知识,对课程内容大胆进行

    调整,他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互动交流,每次上课后,大家可以不

    必理会老师说了什么,也不用去理会自己应该说些什么,完全可以畅

    所欲言地和其他学生进行交流。而这样的改变很快起到了效果,商人们在课堂上变得越来越积极,交流的氛围也越来越浓。不仅如此,他

    们一再返回学校上课,沟通能力越来越好。

    在这之后,卡耐基总结出了一套新的教学方法,其核心内容就是

    安排人们主动与人进行交流。相比于经验传授和理论知识的讲解,他

    认为这是提升人们表达的最好方式,也是最实用的方法,因为一个人

    的勇气是很难调教出来的,如果人们不想说话或者害怕说话,最好的

    方式就是让他保持说话的主动性,让他更多地与他人沟通交流。

    有关社交和抗逆力的关系一直被人忽略,社交恐惧也是一种逆境

    感,如果将那些不善言辞的人暴露在公众面前说话,可能会引发一系

    列身体和心理上的不适反应。美国演说家格鲁内曾经提出了一个“自

    我形象受威胁论”的观点,他认为每一个人都有理性的、社会的、性

    别的、职业的自我形象,而这些形象往往会被很好地保护起来,但是

    它们有时候会被迫暴露在陌生环境中,其中一些人就会感受到严重的

    威胁,他们担心自己的形象会被误解、扭曲和嘲讽,会遭到批评和指

    责,于是陷入不知所措的处境中。

    在应对社交恐惧症方面,需要强大的抗逆力来支撑。如果进一步

    进行分析,就会发现在抗逆力培养中,社会胜任力是一个重要的参考

    因素,它是指有效与人交流的能力,具体来说,是个人在与人交往过

    程中对他人表示关心、回应和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胜任力一般

    包含三个子维度,即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同感的能力(理解他人的能

    力)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很多人在人际关系处理上容易遭遇障碍,害怕面对陌生环境,害

    怕和陌生人进行交流,这是典型的社会胜任力不足的表现,而社会胜

    任力不足无疑会导致个人在社交场合中时时陷入困境,并且难以摆脱

    这些恐惧感。为此,心理学家建议人们保持主动性和积极性,就像卡

    耐基所倡导的那样,积极主动地与人进行沟通,想方设法让自己与外

    在的环境发生更为紧密的联结,这种联结可以从很小的范围开始。换

    句话说,人们应该强迫自己离开舒适区,强迫自己进入一个相对有挑

    战性的陌生环境来刺激自己的成长,强化自己的勇气和应对能力。第四章

    用目标管理的方式应对危机

    用发展的思维看待问题,避免消极的经验主义

    人们对于自身困局的评价有时候来源于当前的能力水平,当人们

    发现自己没有办法解决当前的困难时,往往会产生逆境感,但是并非

    所有人都会依据当前的状况来评估自己,一些人更加依赖过往的经

    验。比如人们经常会觉得“我过去是一个失败者,那么现在依然是一

    个失败者”“这件事我以前就不会,现在依然不会”“我一直以来都

    霉运不断,所以这一次估计也差不多”。当人们习惯性地用过去的标

    准和状态来评估自己当前的状态时,就容易产生消极心理,他们会觉

    得自己根本不值得去尝试,根本不必要花费精力去挑战什么。一些人

    会产生“宿命论”的观点,认为自己是无法避免这些失败和挫折的,也是没有办法走出困境的。

    很多人都以过去的经验作为判断,这种经验主义并非完全是错误

    的,而是一种有效的自我保护机制。比如在远古社会,人们一开始可

    能并不清楚鳄鱼的危害,第一个接触鳄鱼的人会在河边洗澡或者喝

    水,直到某一天被水中突然蹿出来的鳄鱼咬伤或者吃掉,这个时候,惨痛的经验开始在大脑中形成,人类会慢慢意识到“不能轻易在鳄鱼

    出没的河边出现”,或者他们会发出警告“不要轻易靠近河边”,这

    些经验会不断传承下来。到后来,当人们发现河水中有什么动静的时

    候,就会本能地躲闪到安全距离。

    在生活和工作中,经验更是一种很有价值的东西,它可以有效提

    升个人的生活效率和工作效率,但是经验并不是用来迷信的,它充其

    量只是一种有价值的参考,除了经验之外,人们更应该以发展的眼光

    看待自己,看待当下的现实。当人们想要做某一件事或者遭遇某一些困难的时候,不是产生一种类似于见到鳄鱼就逃跑的反应,而要懂得

    看看自己是否有能力对付当前的困难,看看自己是否应该去尝试着解

    决问题。

    过分相信经验主义更像是一种被动的、消极的举动,人们会本能

    地拿过去的遭遇套在当前自己的身上,这种照搬的模式并不适合所有

    的情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每个人都应该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都应该以当前的具体情况来评估自己的行为。

    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自己,就意味着人们对自己处于一种不断进

    步的状态持乐观态度,他们会想方设法对相关的目标或者压力源做出

    评估,会结合自己所取得的成长空间和成长程度来做出评估。一个人

    在3年前没有办法实现某个目标,并不意味着在3年后无法实现这个目

    标,人都是向前发展的,都会获得更多的进步,会增长更多的经验,会形成更多的资源优势,以过去的经验作为判断无疑不够科学、合

    理,只会助长自己失败者的思维。

    有个商人在2014年的时候准备收购一家经营不善的公司,当时他

    准备出价2000万元,可是对方并不想出售自己的核心资产与核心技

    术,只愿意出售两条无关紧要的生产线。这让商人感到为难,经过一

    个多月的周旋,商人主动放弃了收购计划。2017年的时候,商人再次

    提起了收购事项,其他股东觉得压力重重,毕竟对方3年前就做出了拒

    绝,即便仅仅考虑到如今的物价水平,2000万元的收购款也难以打动

    对方。所以其他股东一直都处于纠结之中,他们觉得机会非常渺茫,而当商人尝试着去试探对方的态度时,得到的回复果然还是“不同

    意”。

    在其他股东想要放弃的时候,商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目

    标公司的业务很糟糕,公司里有很大一笔坏账,可以说已经处于破产

    边缘了。加上最近几年的发展非常缓慢,市场上已经出现了一些新技

    术,可以说它的竞争优势并不明显,而且只会越来越弱。他还认为如

    今自家公司的实力越来越强,而对方的处境一天不如一天,如果再拖

    延下去,恐怕对方谈判的价码会越来越低,因此只要继续发动攻势,对方一定会做出妥协。正因为坚持了这个方法,2个月之后顺利收购了

    这家目标公司。

    抗逆力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实事求是,简单来说,就是建立在自

    身能力基础上的客观感受与分析,抗逆者会针对自己的能力进行分析,而这种能力往往是一种发展中的能力。由于个人始终处于不断发

    展的状态,因此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一样需要参考这种变化的、发展

    的状态来做出调整。

    在追求目标或者进行目标管理的时候,人们评估一个目标是否值

    得追求,往往会依据自己过去的经验,如果过去的经验是惨痛的,伴

    随着失败、挫折,甚至是屈辱,人们可能会因此而留下心理阴影,会

    产生一些消极的思想。如果过去的经验是成功的、令人愉悦的,那么

    人们可能会陷入一种对过去的盲目崇拜和信任,一旦当前的工作陷入

    麻烦,他们会沉迷于回忆过去的成功经验。

    当一个人总是将目光对准以前的成功经验,而对当前的个人状态

    采取直接忽视的态度时,可能会为自己的盲目付出代价。他们越是满

    怀希望地认为事情很容易得到解决,认为自己可以成功把握成功,就

    越容易在遭遇挫折时陷入困境。过去的经验带来了一些自信,但是过

    度的自信则会引火烧身。

    总而言之,在追求目标的时候,不要试图以过去的经验以及静止

    的眼光看问题,以发展的目光看人,从发展的角度来分析个人的能

    力、方法,从发展的角度来合理规划自己的目标,这样才能够真正做

    到实事求是地做事,才能有效避免在心态上出现望而却步或者自夸自

    大的现象。

    当代心理辅导经常强调把人们放到具体的生活时空和系统环境中

    去分析,整个辅导工作的一个侧重点就是凸显出个体与社会的交互作

    用,同时注重内在心理与外在环境的有机整合。这一点在个人抗逆力

    提升方面同样如此,对于任何人来说,他们需要意识到个体始终处于

    发展状态,其任何行为与问题都是多因素组合下的结果,因此人们应

    当确保自己在一个立体、动态、建构的环境中保持强大的心理弹性。

    不要一次性解决多个问题

    当人们面临一个困难时,通常会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这个压力

    可能会成为影响个人精神状态的主要原因。如果人们一次性面临多个

    难题和困扰,将会承受多重压力,从而加重逆境感。这个时候他们往

    往会茫然不知所措,会陷入困惑和恐惧之中,无法找到正确的解决问

    题的方式。A公司的老总最近遭遇了一连串的烦心事,这些事情在很大程度上

    都会影响公司的正常运作,对于公司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首先,有一个副总准备申请离职,作为公司最重要的元老之一,这位副总一直都是张先生的左膀右臂,能力非常出众,而且工作认

    真、努力,具有远大的战略目光,是公司内部最具战略眼光的人,也

    是他心中接替自己总经理岗位的重要人选。一旦对方真的离开公司,对于公司现在的发展以及将来的战略布局都非常不利。

    其次,公司最大的客户公司最近要调整负责人,而且据说公司的

    管理层将会进行变动,这样将直接影响对外合作。对于A公司的老总来

    说,他需要实时观察和把握客户公司的具体变化,看看新的负责人会

    不会像过去一样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而从目前来看,新的负责人并

    没有将关注点放在A公司上。

    除了这两件事情之外,还有一件事情也比较棘手,公司的一个厂

    房由于年久失修,最近出现了部分楼顶坍塌的事件,需要及时进行整

    修,而公司的财务并不理想,目前没有太多的资金用来修葺厂房或者

    建造一个新的厂房。

    这三件事情几乎在同一时段发生,让A公司的老总感到苦恼,他无

    法做出有效的调整,也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在几件事情发生

    之后,他开始害怕去公司上班,开始害怕接听电话,担心又有新的事

    情发生。

    那么,对于A公司的老总来说,他应该具体做点儿什么呢?或者说

    他应该怎样想办法摆脱困境?如果换作是其他人,人们又该如何面对

    这些压力和困境呢?

    从正常的反应来看,恐怕多数人都会将情况弄得一团糟,毕竟在

    面对多重困境的时候,人们更容易丧失理性,他们无法集中精力处理

    好某一个难题,无法让自己保持一个清晰的思维,因此各种问题可能

    会相互干扰、相互纠缠,以至于人们最后想要一次性解决所有问题

    时,连一件事情也做不好。所以首先应该明确的是,要分阶段来解决

    所有的问题,即逐个解决问题,而不要一次性去面对所有的困难。

    每一个人的意志力都是有限的,在短时间内如果想要同时解决所

    有困难,无疑会造成意志力的极大消耗。而且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最合理的分配方式就是每一个阶段处理一个困难,这样既

    减少了心理承受的压力,也提升了成功率,这种方法类似于各个击破

    的方针。

    所以A公司的老总想要脱离困境,想要摆脱诸多困难的干扰,一定

    要做出调整,静下心来将所有问题分开解决,将三件事情列一个顺

    序,先解决一个难题,然后解决下一个难题。分阶段来解决可以确保

    执行人保持专注,确保他们可以集中精力直面危机,减少恐惧感和逆

    境感。那么该如何列顺序呢,是不是可以随便制定先后顺序?不同的

    顺序对于问题的解决是否会产生影响,是否会对个人的执行状态产生

    冲击?

    对此,著名的管理学家博恩·崔西曾经写过一本书《吃掉那只青

    蛙》,在书中他谈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观点:“如果你每天早上醒来

    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吃掉一只活的青蛙,你就会欣喜地发现,在这一天

    接下来的时间里,将没有什么比这个更糟糕的事情了。”按照博恩·

    崔西的说法,每个人都会遭遇很多糟心的事情,会遭遇各种各样的困

    难,在面对不同的压力时,人们需要想办法进行规划和安排,先解决

    那些让自己逆境感最强的事项,然后逐次解决其他困难。

    类似“吃青蛙”的事情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有时候人们不得不

    面对多重压力,但解决问题的一个原则就是先解决那些对自己影响最

    大的事情,先处理那些对自己最有可能形成威胁的事情,或者说将那

    些难度最大、逆境感最强的事情处理掉。

    有些人在面对各种不同的压力时,会在办公桌上设置各种不同

    的“压力盒”,针对不同的压力源和困难,他们会进行精确分类,将

    每一种不同的问题放在对应的盒子里,然后所有的盒子都会贴上标

    签,分成最重要、重要、次要,或者最严重、比较严重、不太严重几

    个等级来处理。

    这样做有一个优势,毕竟越是复杂且逆境感越强的困难,对于人

    们产生的冲击和影响越大,解决这些事情往往有助于确立一个心理优

    势,使得人们能够更加从容、自信地应对其他方面的压力。先难后易

    的态度决定了人们愿意拿出多大的决心来解决问题,也有效强化人们

    面对现实的勇气。而无论如何,人们需要确保自己不会被多重困难和压力弄混乱,在面对众多压力时,人们越是应该表现出强大的心理素质、理性的分

    析能力和精确的逻辑思维,尽可能将相关的问题掌控在自己手中,尽

    可能确保自己拥有良好的应对状态和解决问题的节奏,贸然对所有问

    题发起挑战,只会让自己陷入更大的恐慌之中。

    立即行动,避免拖延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理论:“马和骑手”理论。这是

    弗洛伊德提出来的一个有关理性与感性的理论,按照弗洛伊德的看

    法,马代表了人类的冲动和激情,它的主要特点就是激情四射,充满

    了原始的欲望,属于潜意识的范畴。它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是一种直

    接的、原始的、冲动的行为模式,只要想到什么就会立即去做。骑手

    则代表了人类的理性思维,它的主要特点就是进行推理和计划,确保

    所有的事情能够按照事物的本来规律运行,它会尽量控制和约束人类

    的行为。

    对于马来说,总是处于精力旺盛的状态,而且它倾向于欲望的满

    足,只要找到了让自己开心愉悦的事情,它就会表现得非常活跃。而

    一旦遭遇了一些不好的事情,就会选择逃离和放弃。它还有一个消极

    举动,那就是经常跳出来干扰理智的思维,每次当人们提出要做事情

    的时候,当然你们制订某个目标或者面对某个困难时,马会跳出来

    说“不”,它会建议先做其他一些更加令人愉快的事情,而这些事情

    通常都无关紧要。

    马与骑手之间的冲突很容易让人们陷入困境当中,比如当人们面

    对某个复杂的工作项目时,可能会感到压力重重,这个时候“骑

    手”的思维模式就是想办法分析压力的来源,弄清楚压力可能造成的

    影响,剖析自己对于相关事件的应对能力,然后针对性地制订合理的

    处理问题的方法。但是马通常不允许这么做,它会不断给大脑发送暗

    示“这个太难了,你根本应对不了”,它会不断提供各种消极的想

    法,并且建议大脑选择“更为简单的事情”,或者“先做一些其他的

    事情再说”。

    比如,公司的老板让职员在四天内必须拿出一个完善的方案,这

    个职员此前制订和提交了数个方案,一直没有获得老板的认同,因此

    他觉得压力重重。不仅如此,他原本打算利用周末这两天出去游玩,结果被工作耽误了,心里越想越郁闷。在这种情况下,一旦个人的工作遭受挫折,或者面临巨大的压力,可能会产生这样一个想法,“既

    然工作那么难,还不如先去玩,没准就有了灵感。”当出去玩的念想

    越来越强烈,个人的工作就会陷入更大的困境。

    那么该如何克服“马”的冲动和享乐主义呢?最简单直接的办法

    就是直接采取行动,一旦人们对事情有了明确的规划,一旦人们接受

    了某种指令,不要有过多的犹豫,应该在第一时间执行下去。这种强

    制执行的方式能够有效克制“马”的干扰和任性,帮助人们提升自我

    约束的力量。

    当上级下达一个难度比较大的指令时,不要总是想着“以后去

    做”,而应该立即付诸行动;当个人制订某个目标后,不要给你自己

    发送“还不如做其他事情”的信号,而要坚定地在实际行动中贯彻自

    己的计划;当某个人遭遇困境时,不要把问题想得过于复杂,“这件

    事有点儿难度,以后再做会更好”,必须立即着手解决问题。

    “立即行动”代表的是一种坚定的行动意志,是个人对于自身能

    力的一种肯定,是个人对自身行动的一种认同,更是一种自我促进的

    有效方式。在很多时候,人们对于问题的恐惧仅仅停留在“我觉

    得”“我认为”的层次上,当个人面对某些压力时,在思想上会产生

    恐惧感和怯懦感。而那些善于行动的人一定会通过实际的行动来证明

    自己的抗压能力,会通过立即行动来缓解个人所承受的压力,消除身

    上的逆境感,虽然并不是每一次立即行动都会带来理想的效果,但是

    相比之下,个人的积极执行表现往往会帮助人们减缓逆境感。

    而当执行行动开始之后,哪怕仅仅只是开了一个好头,人们也会

    将行动延续下去。心理学家蔡格尼克曾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当人

    们开始做一件事时,如果这件事情没有做完,或者在中途出现了中

    断,那么在那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做事的人都会反复给自己发

    出“继续完成”的指示。对他们来说,未完成的事情就像是一个警报

    器,随时随地都可能会提醒执行者赶快采取行动。等到事情做完之

    后,大脑中的警报和催促声音才会逐渐减弱,最终消失,执行者此后

    将很快忘掉这些事。

    这就是著名的蔡格尼克记忆效应,这个效应的一个关键内容就是

    立即执行,人们在遇到事情的时候,无论面临多大的压力,应该尽量

    开一个好头,这样就能够形成一种自我督促的力量,从而更好地引导自己将未完成的工作继续下去,而不会在困难面前产生拖延,不会因

    为拖延而陷入困境。

    除此之外,立即行动的前提并不是盲目行动或者意气用事,而要

    注重对计划的完美设定,也就是说,任何人在应对压力的时候,应该

    制订一个相对完整的计划,应该表现出完整的执行意愿和执行步骤,这样在执行的时候才不会出现冒进和意气用事的情况。可以说立即行

    动并不意味着遇到事情就去做,而应该想好做什么、什么时候做、和

    谁一起做、怎么做等基本问题,等到计划完善之后立即付诸实施。

    将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

    2008年,金融风暴席卷全球,某公司因为投资失利而遭遇了严重

    的资金危机,公司存在雷曼兄弟银行的一笔资金更是血本无归。不仅

    如此,公司还欠十几个客户共1.8亿元,那个时候,每天都有大批客户

    派人来公司要债,将大门口堵得水泄不通。投资失利、存款消失加上

    客户的欠款,让公司的管理者几乎喘不过气来,毕竟当时整个公司全

    部卖掉,也无法偿还1.8亿元。当时的老总直接选择出逃国外。但是老

    总的弟弟,公司的主要合伙人之一,却坚定地留在了公司,并且对每

    一个前来要债的客户做出了承诺,会分期进行偿还。

    他将这些客户的钱分成5期来偿还,时间为2年。第一期偿还30%,第二期偿还20%,第三期偿还10%,第四期偿还20%,第五期偿还20%。

    通过分期付款的方式,大大降低了公司的资金压力,使得公司免于直

    接破产,而客户也不会因为公司申请破产而蒙受损失。

    在两年时间里,老总的弟弟一个人想办法筹集资金,同时也想方

    设法让企业运转起来,虽然没有偿还所有债务,但是很多客户公司表

    示愿意延长还款时间,而这无疑给了公司更长的喘息时间。

    在面对困难和压力的时候,人们通常更加关注的是总量,关注的

    是问题本身的规模,而很少会理性地进行切割,将原本复杂的问题变

    得相对简单一些、轻松一些。比如一个月生产3万件产品的大目标可以

    切割成每天生产1000件产品的小目标,飞机制造的难题可以分解成生

    产螺丝、引擎、机身、机翼、飞机玻璃、舱门等部件的生产问题,10

    个对手的施压可以按照逐个击破的方针化解成一对一的战斗。相比人

    们所面对的整个压力,适当的分解无疑是更为明智的方法和技巧。这种切割分为好几种方法,有一种是分步骤、分阶段,某个人面

    对某个难题的时候,可以提出一些有效的解决方案,并制订相应的规

    划,比如第一步先做什么,第二步应该做什么,第三步需要做什么。

    分阶段、分步骤是比较合理的切割方式,往往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比如一家公司面临着运营成本过高的情况,如果不及时解决,就

    容易拖累整个公司,导致公司运营陷入瘫痪。为了减轻压力,公司准

    备进行调整,要求各个部门的成本要降低30%。可是调整的难度很大,很多部门内部的阻力很大,毕竟想要一次性大幅度削减开支,对于任

    何部门来说都不是容易做到的事情。为了缓解压力,管理者选择了分

    阶段进行,要求各部门第一年必须降低一部分,第二年接着降低一部

    分,到了第三年,必须确保成本比目前要降低30%。

    无论如何,分阶段执行给了人们更多缓冲压力的机会,人们可以

    有效地利用不同阶段设置的余地来缓解自身的压力,避免了直接面对

    大问题的风险,同时也为自己制订有效的应对策略奠定了基础。

    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就是整体划分成部分的方法,即将整个困难

    进行碎片化处理,将大问题变成数个小问题。在切割的过程中,整个

    困难会被分解成数个小的问题来解决,就类似于一口口吃掉苹果一

    样。比如某公司准备生产一种新的电子产品,新电子产品对于产品的

    屏幕、线路、电池、外壳设计都有很严格的要求,这个时候公司要做

    的就是将产品分解成各个部分来处理,按照顺序生产出各个部件,然

    后进行整合。

    有时候人们可以将整体进行平均分配和切割,类似于一个苹果分

    成4份或者5份的方法。比如资金不足时,可以将需要筹集的3000万元

    分成3个1000万来解决。这种切割方式比较纯粹,一般以平均的方式展

    开,而且对于该事件或者问题来说,本身也必须可以进行平均。而对

    于一些相对抽象的困难,则应该避免使用这种方法。比如某上司非常

    生气,员工为了应对上司的暴脾气,不可能对对方的怒气进行平均切

    割。

    无论如何,人们需要把握事物的整体性,但有时也需要适当切

    割,把握组成整体的各个微小部分,他们需要明确一个基本规律,那

    就是任何事物的内在联系都非常紧密,每一个任务都是为后面要执行

    的任务做铺垫,彼此之间环环相扣、循序渐进,必要的切割无疑会让

    人们的行动变得更加简单一些,面临的压力也要更小一些。因此,做人不要总是看着那些难度更大的大目标,反之要问问自

    己:“今天我能为我自己的目标做一件什么事情?”不要总是想着如

    何一次性解决那些大问题,而应该理性地提醒自己:“我可以先从哪

    些方面入手,一点点解决问题呢?”人们应该把一些能做的小事情变

    为日常,应该将大问题分解成小的组成部分,这样碎片化的小事情能

    帮助人们提升实现目标的信心,能够为人们解决问题争取更大的空间

    和更多的时间。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分解任务是一个有效消除距离感的方法,当

    人们对某个目标或者困难产生恐惧感时,往往会觉得个人的能力距离

    解决问题所需的能力相差很远,而分解任务、切割问题则可以拉近这

    种距离,提升个人的执行力。

    尝试着为自己解决困难设定时间限制

    在日常生活中,当人们面对困难时,往往会产生拖延和逃避心

    理,由于觉得自己没法克服困难,没有办法战胜挫折,无法从失败中

    崛起,他们常常会采取一些消极躲避的方式,“过一段时间再

    做”“过一段时间再去处理”“是否可以拖到明天”。当逆境感越来

    越强烈的时候,人们往往会寻求时间上的空隙来争夺喘息和逃避的机

    会,而这些消极的处理方式对于个人的自信和执行都会产生不良影

    响。

    在解决困难或者处理各类难题时,人们往往需要更加坚定的意志

    力,而这一方面来源于自己的意志力水平,另一方面取决于个人对意

    志力的控制。一些意志力很强大的人即便面临巨大的压力,也会想方

    设法告诉自己一定要完成这件事,一定要想办法解决问题,或者争取

    尽快解决问题。

    可是意志力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降低,遇到某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时,第一天人们可能会提醒自己一定要坚持下去;第二天人们依旧会

    保持强大的执行动力;到了第三天,可能会告诉自己“适当做一点儿

    妥协不知道行不行”;到了第四天,人们可能会开始动摇,认为自己

    没有必要也不太可能解决这个问题。在多数情况下,时间会消耗一个

    人的耐心、信心和毅力,并导致个人的行动思维变得更加脆弱。

    很多时候,逆境感来源于拖延,来源于个人的自我纵容,他们会

    本能地将压力分担给时间,“我还有好几天时间处理这件事呢,不用太着急”“大不了这件事再拖几天,我想总会想到办法的”“这件事

    又不用现在去面对,还不如晚点儿再说”,当人们一而再再而三地纵

    容自己后退时,他们抵抗压力和解决问题的意志力往往也已经所剩无

    几了。当个人认为时间的推迟会冲淡逆境感的时候,往往并没有意识

    到时间对个人意志力的腐蚀作用,因此想要彻底消除这种负面影响,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给自己的行动设置一个时间,时刻提醒自己应该在

    什么时候结束所有的“折磨”。

    许多人在制定工作目标时会设定一个执行期限,到了期限之内,人们必须顺利完成相关事项。而在消除逆境感和解决困难时,很多人

    也会通过设定期限来提升自己的执行意识,保持良好的执行状态。面

    对一个难度很高的任务时,如果员工回复老板说“我会尽快完成这个

    工作任务”,往往意味着他可能会形成拖延,或者说会将时间拖到理

    论上可行的最后一天。当员工回复说“给我三天时间,我会给你一个

    满意的结果”,这样的回复往往充满了对克服困难的信心,往往表明

    了个人强大的毅力,而事实上,多数人都会在三天期限内兑现自己的

    诺言。

    许多人往往害怕做出承诺,一方面是出于逃避压力的心理,他们

    担心自己无法完成任务;另一方面则是担心自己没有办法履行诺言,害怕自己的个人形象受到影响。正因为如此,很多人更愿意给出一个

    模棱两可的时间,可是在寻求自救方面,这种自欺欺人的骗术并没有

    什么实际效果。人们需要表现出更加坚定的、认真的、自信的一面,要敢于接受时间设置带来的挑战。

    在华为公司内部,余承东绝对是一个异类,作为公司的高管之

    一,他的行为举止过于高调,这和华为公司低调的作风格格不入。但

    是相比于其他人,余承东无疑更有担当,在面对竞争激烈的手机市场

    时,很多人更愿意保持保守,更愿意低姿态来面对自己的工作,但余

    承东不喜欢这样,他经常会在工作中夸下海口,而且越是困难时刻,他表现得越是自信,而这些自信的表现往往表现为对销量的绝对自

    信。

    其他的手机销售厂家或者负责人在市场不景气的时候,会谨慎地

    说“公司追求小幅度上升”“公司近年来将会寻求更稳健的发展策

    略”“公司的销量将会在最近几年实现翻倍”,而余承东很少说这些

    话,相比于其他人,他会直接地给出一个数据,并且会自信地给出一

    个时间期限:一年内突破7000万部手机,或者在201×年之前实现手机突破1亿部的目标。正因为他比所有人都更加坚定、更加自信,因此成

    了华为手机最合适的负责人。

    给自己设定时间期限,往往等于给自己的退缩设置了一条警戒

    线,执行者在遇到困难时就不会轻易跨过这条红线,在某些时候,这

    种自我约束会起到很好的效果,能够确保人们的意志力不会出现太大

    的损耗。

    不过在设置时间限制时,人们需要把握一些基本的原则,首先时

    间设置要和自己的实际能力相呼应,比如一个人每天的工作量为6000

    字,那么要求自己在2天之内写好2万字的文章就有些不切合实际了。

    同样地,如果刻意放宽时间期限也会造成不良的后果,导致执行者不

    断逃避和拖延。

    其次,在设置时间的时候,最好将时间写下来。心理学家发现,一个人的书面承诺远比口头做出的承诺更有说服力和影响力,很多人

    会经常告诉自己“明天一定要完成试卷上的作业”“过两天一定要解

    决这些麻烦”,可还是有可能会受到一些外在因素的影响,相比之

    下,人们如果将自己要做的事和必须解决的压力写在日记本上,就可

    以更好地督促自己直面压力和困境。

    总而言之,人们对于自己要做的事应该具有很大的自主权,不要

    被困难绑架,不要跟着困难走,凡事应该保持理性,保持强大的信

    心,如果人们可以尝试着给自己所应对的每一个困难都设定解决的期

    限,这个习惯无疑会让他们变得更加自律、更加强大。第五章

    做好亲子教育,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爱

    对熊孩子不能用简单粗暴的方法进行教育

    在东北的很多地区、河南商丘、江苏徐州以及山东等地,人们喜

    欢将调皮且经常捣乱的孩子称为“熊孩子”,在生活中,熊孩子往往

    令父母头疼。熊孩子往往不听话,顽皮,不喜欢读书,缺乏责任心,没有危机意识,而且不守规则,他们更像是一些鲁莽的生活探索者,常常会因为不守规矩而做一些不被允许的事情,会因为不服从管教而

    四处搞破坏。而在教育熊孩子的时候,父母们有时候由于情绪受到影

    响,容易采取一些简单粗暴的教育手段,对他们来说,对于乖巧的孩

    子可以使用温和的、激励的教育方式,而对于熊孩子,则要更多地动

    用强迫手段和一些粗暴的方法进行教育。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熊孩子进行打骂成了很多父母的第一教育

    法则,他们认为这样才能阻止孩子进一步偏离人生轨道,这种思维无

    疑造就了一大批“虎爸虎妈”。其实,很多熊孩子的性格偏于外向,为人也比较乐观,抗压能力也许要比那些内向害羞的孩子更强一些,但是不合理的棍棒教育,导致孩子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

    比如一些孩子经常在家里捣乱,在外面还要闯祸,因此父母采取

    打骂的方式来约束孩子的行为,这样的惩罚方式不仅没有让孩子意识

    到自身的问题,反而会让他们产生“用拳头解决问题”的想法。很多

    心理医生发现,那些经常遭受棍棒教育的孩子在人际关系处理方面非

    常糟糕,在面对社会压力时也显得非常急躁,他们没有足够的耐心静

    下心来解决问题,而是常常付诸拳头和暴力。在一些青少年暴力事件中就可以窥见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

    家庭暴力,父母粗暴的教育方式无疑给孩子造成了阴影,并且使得他

    们缺乏自控力和抗压力,遇事容易产生仇视心理。尤其是与人发生纠

    纷时,他们没有耐心承受他人的非议,没有足够的勇气承认自己的错

    误,更多时候会通过粗暴的方式达到目的。

    比如很多熊孩子在小学时期就会欺负同学,表面上来看,他们的

    胆子很大,但其实这样的人往往比其他孩子更加脆弱,他们在面对人

    际关系的纠纷时,根本没有处理问题的能力,所以只能选择用暴力手

    段来解决。曾经有报道说,有个孩子因为考试成绩不好,被老师批评

    了几句,就在放学之后一把火点燃了教室里的窗帘布,这也是典型的

    抗逆力低下的表现,在面对老师的指责和批评时,他们无法承受以及

    转化这种压力,只能寄希望于暴力行为。

    另外一些孩子在接受父母的惩罚后,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他们

    认为自己根本不被认可和关注,认为自己没有什么价值和能力,认为

    自己是父母的累赘,这种强烈的自我否定会让他们进一步降低对外界

    刺激的免疫力。很多被父母经常打骂的孩子,往往会表现出逃避责

    任、自我否定、自我贬值的情况。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在生活和工作中

    往往也缺乏责任心,遇事喜欢逃避,喜欢先给自己找后路,喜欢将问

    题看得更加严重,而很少会相信自己能够解决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熊孩子在受到惩罚之后可能会陷入一种报复性的

    心理情境中,即大人越是不让我去做,那么我偏偏要去做;家长越是

    想要惩罚我,我就偏偏要给他们制造更多的麻烦。有时候,父母会发

    现自家的孩子不听话,一些明令禁止的事情偏偏要去违反,其实这就

    是粗暴对待下产生的逆反心理,这种逆反心理并不是一种正常的压力

    应对模式,也不是处理逆境的好方法。

    因此,“虎爸虎妈”们有时候需要改变自己一直以来的简单粗暴

    的教育模式,这些教育方法虽然在很多时候会产生一定的威慑力和好

    的教育效果,可是对于更多的人来说并不适合,它会伤害孩子的心

    灵,影响孩子对于生活困难的理解和解决。相比于直接进行惩罚,有

    时候巧妙的沟通更为重要。很多孩子并不清楚自己的错误,而父母如

    果没有一个积极合理的引导,那么孩子可能既没有意识到错误,还容

    易产生报复性的心理和自卑心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爱玩是孩子的天性,父母不要总是以负面的

    心态和情绪来看待孩子的这些行为,在必要的时候需要对孩子的行为

    进行转化,将孩子对问题行为的注意力转移到帮助家长做事,或者转

    移到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上。比如很多熊孩子进入超市后,常常在货架

    上摸来摸去,这让家长感到心烦,一些家长可能会训斥孩子“毛手毛

    脚”,或者直接警告“你再乱摸乱拿的话,我就赶你出去”。而聪明

    的家长会尊重和引导孩子的好奇心,他们往往会这样告诉孩子,“现

    在爸爸准备买桃子,你可以帮爸爸挑选出5个大个儿的桃子吗?”

    或者父母也可以给予孩子更多选择的权利,让孩子去选择一些让

    家长不那么抗拒的事情,这样可以适当地给孩子创造价值感和尊重

    感,而不完完全全就是压迫感。而无论是哪一种方式,最重要的就是

    让孩子自己去领悟生活中那些正确的错误的事情,看看什么事情值得

    去做,什么事情不应该去做,然后让孩子自己去做出决定和选择。

    心理学家克森特·米哈伊曾提出了抗逆力的流动理论,该理论是

    建立在信息理论基础上的意识现象模式,主要重视个体经验的程度以

    及如何解释这些经验,要求个人通过注意的历程,去收集、储藏及更

    正信息,经过个人的意识加以检验,储存在自我里面,自我将会通过

    个人的意识对个人所认同的信息进行组织,形成交互关联的目标阶

    层。

    通过这个理论,家长应当注重孩子与环境的互动,同时鼓励和引

    导孩子注意信息、收集信息、察觉信息,经过体验与解释形成流动经

    验,再通过自我去组织自己的目标并采取行动,提高抗逆力以增加面

    对挑战性任务的能力。对于熊孩子的教育来说,流动理论为父母提供

    了一种比较合理的方法,可以通过引导孩子自己积累经验来获得自我

    分析、自我辨别、自我成长的空间。

    帮助孩子提升抗逆力,就要给予更多的精神关怀

    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人在大城市打拼,而孩子留在老家读书生

    活。如果对社会进行观察,就会发现很多儿童处于一种被忽略的状

    态,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他们一般都跟着老人,但是老人本身缺乏管

    教的权威性,而且他们大都宠溺孩子,因此容易让孩子形成骄纵的性

    格。此外,很多老人的文化程度低且教育方式不合格,他们没有办法

    给孩子更多正确的教导,因此,很多儿童实际上处于一种“散养”的状态,很少有人去关心和规范他们的生活,而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孩子

    的生活缺乏约束,做事情不守规则。

    很多父母平时都会给孩子寄来生活费和衣物,会给孩子购买一些

    礼物,但是物质上的关怀并不能满足他们心理上的一些需求,在很多

    时候他们更加渴望父母留在身边,更加渴望父母可以关心他们内心的

    想法,可以在他们有需要的时候,遭遇困难的时候站在自己身边。

    这就容易导致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由于

    父母不在身边,许多儿童都存在一些心理问题,他们比其他孩子更加

    内向,比其他孩子更加胆小,遇事的时候往往会显得手足无措,缺乏

    抗压能力和应变能力。其中最突出的一个现象就是沉迷于手机和网络

    游戏,很显然,由于他们常常感觉到自己的生活没有人关心,自己受

    到同学排挤和欺负时没有人帮忙当靠山,在遇到困难时没有人伸出援

    手,他们会本能地产生逃避心理,而网络游戏无疑是最好的避难场

    所,在游戏中,他们可以变成超级英雄,可以获得各种成长的机会,可以改变弱小无助的状态,还可以获得更多的认同和成就感。而一味

    沉迷于游戏,只会让孩子们更加逃避社会和现实。

    有个孩子某一天告诉奶奶,自己再也不去学校上学了,奶奶觉得

    孩子不听话,于是将这件事告诉了孩子的父亲和老师,在家长和老师

    的劝说下,孩子第二天继续上学,可是下午放学后就一直没有回家,到了天黑也不见人影,奶奶开始担心起来。她原以为孩子因为家庭作

    业而留校了,但是老师说孩子早就放学了。意识到情况不对的老人立

    即联系儿子,同时出门去寻找,可是一连找了两天孩子都没有出现,老人后悔不已。

    又过了两天,在警察的帮助下,家长和老师才在一个偏僻的小网

    吧里找到了孩子,原来他与同学相处不来,没有朋友,这让他非常难

    受,可是又没有人帮他解决困境,所以只好选择逃避,并将全部精力

    寄托在网络游戏上,因为只有在游戏中,他才不会觉得孤独和无助。

    这并非逃避压力的个例,在许多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身上,或多

    或少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的孩子非常胆小,有的孩子缺乏自

    信,有的孩子没有主见,他们往往不具备强大的抗压能力和抗逆能

    力,遇到问题和困难时,更容易采取放弃和逃避的态度。所以父母想要帮助孩子提升抗逆力,那么就要给予他们更多的精

    神关怀,比如关心他们在学校的学习,关心他们的人际关系,关心他

    们平时遇到的困难,有必要的话应该多花时间和孩子谈心,了解孩子

    内心的需求和想法,了解孩子的思维模式,帮助孩子解答生活中、成

    长中遇到的问题。简单来说,父母应该更多地与孩子进行沟通,尤其

    是当他们身处外地的时候,最好就是每隔一段时间与孩子通话交流,彼此分享和交流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很多用心的父母会主动与孩子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分享自己的

    人生故事,他们会针对孩子出现的问题或者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分

    析,然后在沟通中巧妙融入一些有关抗逆力的元素,比如如何应对生

    活危机,如何自己解决问题,如何摆脱烦恼,如何渡过难关,如何与

    人交际,如何去消除困惑以及如何规避潜在的风险。这些技能的传授

    都是父母应尽的责任,而更加重要的是,父母需要让孩子意识到他们

    并不是孤立无援的,并不是被忽视的,父母可以给予必要的引导和帮

    助。

    许多孩子还存在早恋的问题,而在面对早恋问题的时候,父母通

    常的做法是给予孩子一些警告和惩罚,强制性地要求孩子放弃那些早

    恋的念想,但是父母并没有想过对孩子的情感世界进行了解。其实很

    多早恋现象的发生在于家庭情感的淡薄,一些孩子在家庭中感受不到

    父母的爱,或者由于父母经常争吵,导致他们缺爱,为了弥补情感上

    的缺失,他们会想办法从其他异性身上寻找情感寄托,这种脆弱的情

    感寄托正是个人逃避现实以及缺乏抗逆力的表现。

    总而言之,孩子身上出现的一些问题很多时候只是因为个人的生

    活以及精神世界被父母忽略了,父母在平衡事业与子女教育方面没有

    形成一个更合理的状态,因此常常会导致很多孩子产生精神压力和思

    想负担,会导致他们感受不到更多来自家庭的关爱,而这不利于他们

    精神上的成长。为此,父母应当抽出时间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怀,平时

    有空多回家陪陪孩子,有时间就和孩子聊一聊生活话题,关心孩子的

    心理问题,不要在孩子的成长中缺席和失责。

    亲子教育不能设定过高的要求,更不要盲目攀比

    如果认真观察,就会发现“看看别人家的孩子”几乎成了家庭教

    育中最常见的教育模式,很多父母经常会有意无意地借助其他人家的

    孩子做对比,告诉孩子某某人如何优秀,或者某某最近又获得了老师的赞扬,某某自己解决了多少问题。在这些父母的描述中,别人家的

    孩子更加听话,别人家的孩子更加聪明,别人家的孩子更加懂事,别

    人家的孩子更加独立,别人家的孩子应变能力更强。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父母对于孩子的期望过高,为了让孩子达到理想中的高度,他们一直给孩子施加压力,并且希望

    通过对比进行刺激,促使孩子努力完善自己、提升自己。可是在对比

    的过程中,父母往往将自己的孩子贬得一无是处,而这无疑会打击孩

    子幼小的心灵。

    在三十年前,父母更加习惯进行放养,孩子们可以获得更多自由

    的成长空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父母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问

    题,同时也强化了对孩子的控制,他们所坚持的一个理念就是“不要

    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他们会要求孩子学习钢琴、学习舞蹈、学习美术、学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 详见PDF附件(6407KB,24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