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资料下载2019
编号:8613
《易筋甩手功真传》.萧天石.文字版.pdf
http://www.100md.com 2015年1月1日
第1页
第8页

    参见附件(169KB,11页)。

     中文名: 易筋甩手功真传

    作者: 萧天石

    资源格式: PDF

    版本: 文字版

    出版社: 人民体育出版社

    书号: N/A

    发行时间: 1984年

    地区: 大陆

    语言: 简体中文

    易筋甩手功真传 简介:

    易筋甩手功真传 内容介绍:

    《易筋甩手功真传》
易筋甩手功,属于道家之导引强身治病功,为仙家初乘修持之安乐延年法门,乃外护功法,与华陀之五禽戏,及达摩之易筋经,张三丰之太极拳,同为强身治病、练形换形之助道品,其治病之种类甚多,《易筋甩手功真传》以慢性病,其见效之速与收功之宏,实不下于易筋、太极拳与五禽戏等多种拳术及动功,切不可以其简易而轻忽之也。

    易筋甩手功真传 目录:(一) 前言

    (二) 实施要领

    (三) 甩手十九诀

    (四) 甩手歌诀

    (五) 甩手治病诀要

    ……………………

    易筋甩手功真传 相关资料:

    文易筋经十二势

    易筋经与洗髓经

    子午门洗髓经图解

    易筋洗髓经系统修炼法要

    心意门拳谱:易筋经贯气


    易筋甩手功真傳 易筋甩手功真傳 易筋甩手功真傳 易筋甩手功真傳

    原著 原著 原著 原著 ~ 蕭天石 蕭天石 蕭天石 蕭天石 註腳 註腳 註腳 註腳 ~ 李章智 李章智 李章智 李章智

    前言 前言 前言 前言

    现在社会上流行的养生保健功法之一是「甩手功」,甩手功就个

    人所知,早在民国 50 年代就在台湾与香港等华人社会流行了,那目

    前就有关「甩手功」的资料很多,在『真本易筋经、秘本洗髓经-总

    主编:萧天石-自由出版社-民国 52 年- P77 页』有详加叙述 (有

    兴趣的人可以买一本来研读) 。其中「甩手功」的观点与要领应该

    出自 萧 先生 (个人猜测,欢迎指证) , 由于内容不多,所以就

    此刊载供大家参考,并附上个人浅薄的看法,望读者海涵。

    先简单介绍一下 萧 先生的生平,让大家对于 萧 先生有个了

    解,先先生对于文化与出版界有重大的贡献。

    一九○九年出生于湖南省邵阳线,三十一岁:在成都期间与任职

    中央军校之南怀瑾 (著名密教上师) 认识。经过袁焕仙与南怀瑾的

    介绍,认识光厚老禅师。三十四岁:得大病几乎快死掉,后来得到光

    厚禅师救治,而恢复健康。禅师传给净土、禅法与天台宗法法门,并

    嘱咐要遍参道家名师,访求延生续命之术, 萧 先生遵行禅师的交代,因而走上发扬道家文化之路。次年偕南怀瑾遍访僧道,曾参访岷山派罗门,师礼罗春浦真人,而得陈希夷先天道秘旨;又从二仙庵无名子

    道人,学得北派真诀。三十六岁:出任四川省灌县县长,三年多,而

    道教圣地青城山刚好在其管辖下,从天师洞之李八百丈人得其南宗真

    传;又由易道士心莹而得尽窥藏经楼之秘籍,并携出青城秘录及其它

    多种不传之钞本。四十八岁:出版《道藏精华》第一集,以后陆续出

    版至第十七集,费时二十余年。六十九岁:新文丰出版社公司印行 《正

    统道藏》六十一册,先生为道藏编印委员会委员兼主编。一九八六年,七十八岁,十二月下旬,先生仙逝。 (由上可知 萧 先生的甩手功

    是有传承有系统的,值得学习甩手功的人好好研读,其所提的次数与

    要领更是要注意,否则虽是简易功法也会造成身体的伤害。)

    『(一)前言

    易筋甩手功,属于道家之导引强身治病功,为仙家初乘修持之安

    乐延年法门,乃外护功法,与华陀之五禽戏,及达摩之易筋经,张三

    丰之太极拳,同为强身治病、练形换形之助道品。达摩易筋经第十二

    卷中,不少节均曾提及之 (个人就 萧 先生所?的该书,前后阅读数

    次均不见【甩手功】相关词句) ,但早已失传。道经青城秘录末卷,亦曾附录及此,以其简易易行,故文亦不详 (所以 萧 先生因此就

    其所知详加说明甩手功的细节) 。修道人入门时,亦间多传此功,以为却病治病与强健身心之用。四川罗门,则以此为外练换形的「辅

    助功」之ㄧ。其治病之种类甚多,尤以慢性病,其见效之速与收功之

    宏,实不下于易筋、太极拳与五禽戏等多种拳术及动功,切不可以其简易而轻忽之也。甚有谓其反属中老年人并与慢性病及因虚弱亏损而

    引起之病症,几无有不治无有不愈者!故特辑录之以供同好 (练功

    调身仍须看症状,对症练功收效才会好,有一实例说明,有位学生因

    胸闷,自行练习甩手,经甩手后觉得胸闷情况改善,但是反而觉得内

    脏与子宫有严重下墬感,十分不舒服,所以练功的量与次数或要领都

    是要注意的,如同维他命吃多了也会中毒) 。

    甩手特点是「上虚下实」动作柔和,精神集中,两手摇动。这样

    可以改变体质上盛下虚 (比如高血压,头部发热、四肢冰冷) 的状

    态,使下部坚固,上身轻松,疾病自去。

    反应问题:针灸推拿有反应,甩手更有反应。反应就是气血在起

    变化,于是胸腹松了,脚也热了,四肢末稍原来血液不足地方走到了,三焦打通了,打呃、放屁、酸麻胀痛、冷热、虫爬、震动等等 (气

    在人体内通行时会出现八触的现象,有现象随他去,但不需去追求这

    些现象) 。 病区反应都是正常的,有益的,只要坚持有恒,则改善

    体质,战胜疾病,是毫无问题的。

    ( (( (二 二二 二) )) )实施要领 实施要领 实施要领 实施要领

    甩手时,要身体站直,脚伸直,脚趾用力抓住地下,两脚伸开距

    离等于肩宽,两臂同方向前后摆动,向后用点气力,向前不用力,由

    堕力自行摆回,两臂伸直不宜弯,眼睛向前平视,集中一点,心中不

    怀思念。只数数 (心理只要专心数数目就可以,就跟气功数习法一

    样可以使人心专志一) , 开始由一二百起,逐至每次五百次渐增到一千次为止,时间约三十分钟。嗣即洒腿,散步。 (坊间有说到二

    千下 ~ 值得斟酌,一天多次练习的效果比一次长时间的练习安全,尤其是单一的功法练习不要一次练习太久,否则容易造成运动伤害或

    副作用,由于甩手攻一次站 30 分钟,会造成下肢循环不良,所以练

    习完后要散散步,溜溜腿等收功操,活络两脚的气血,这样可以守到

    事半功倍的效果)

    ( (( (三 三三 三) )) )甩手十九诀 甩手十九诀 甩手十九诀 甩手十九诀( (( (参补记 参补记 参补记 参补记) )) )

    「上宜虚,下宜实。头宜悬,口宜垂。齿宜叩,舌宜抵,津宜咽。

    胸宜絮,背宜拔,腰宜轴,臂宜摇,肘宜沈,腕宜重,手宜划,腹宜

    实,跨宜松,肛宜提,跟宜石,趾宜抓」 (坊间只写十六字诀,除

    有遗漏外并有错别字)

    ( (( (四 四四 四) )) )甩手歌诀 甩手歌诀 甩手歌诀 甩手歌诀

    1. 内中提。 (吸气提肛,可以防止内脏下垂,与强化前后二阴

    的括约肌,有防止小便不禁遗尿等功效。)

    2. 展开连绵摇关节,活络舒筋浊气沉,虚实变换利开合,气贯

    四肢百脉行。

    3. 两脚踏实肩下沉,上三下七有重心,能去头重脚轻病,精气

    充沛体轻灵。 4. 甩手治病啥原因,胜似推拿与金针,气脉不通起百病,心平

    气和病难侵。

    说明:「上三下七」指虚实,即上虚下实, 明确地规定虚实的

    程度,和用劲的比例。上面三分,下面七分,手里三分,脚里七分,出手三分是虚,回手七分是实。

    全身来讲:用劲的比例是上面七分,下面七分。

    向前摆来说:开始出手是虚三分,接下来向后变实就是七分。

    从手来讲:手是可轻可重的但手与脚始终要保持三分与七分的比

    例,手重脚更重,上重下更重,上用劲下更用劲。 ( 注意一下甩手

    时下下巴是否会往上台下 ,我门诊偶而会看到脖子痛来的,问他们做

    过啥运动,甩手,一看,姿势都有问题.还有手太往后,前肩膀受力会

    大,如果原本肌力不足或关节不稳定的,也会有问题.有人甩手腰会出

    问题(每甩一次肚子就往前顶一下的)主要是整体姿势,如果姿势OK

    了,往下往后就比较没问题,只是往后身体其它部位受力较

    大. 台东

    潘盈达医师 )

    不用劲,不是完全放松,要用劲也不是全部用劲,全松不起作用,反而要搞错,而错了在于脚放松,手用劲一点,就成为上实下虚了。

    甩手十九注意手,听了用劲,当然是手里;不知还有脚的作用,还有

    腰的作用;而脚与邀是无形的,比手更重要,这点很难理解。打太极拳,从中医经络学说研究,就容易理解。 (想要把甩手功练好,可

    以练练太极拳把身体的重心与虚实搞清楚,想把甩手的原理了解就需

    要懂中医,才可以懂得变化的原理,役功法而不役于功法,就跟医家

    说的:医必有方而不执于方的道理一样) 甩手的手是从腰里出去的,而腰的根在脚,如果上(手)用劲,下(脚)不用劲,就叫失重。

    很多人只知道因车上船上跌倒叫失重;不知道头重脚轻现象,上

    实下虚现象也是失重;很多慢性病也是失重; (高血压是一个典型

    的上实下虚,出现头重脚晕的现象也是,中医是讲症状来决定虚实而

    非病名) 肩胛胁起 (疑似斜顷) 也是失重;半身不遂也是失重;

    甩手的贡献就是在调整失重,变为平衡。脚里用劲有何必要 ? 脚里

    涌泉穴是肾穴, (涌泉穴是肾经的井穴) 心 跳,失眠,按摩涌泉

    穴就能治疗,就能镇静。脚里还有五脏六腑的不少穴拉 (位) ,可

    以治五脏六腑的病,用劲即是调整,即是治疗。万病一针是夸大,但

    针灸推拿治病,不止百病,因此甩手治病,并不夸大,甩手本身是一

    奇迹 。 (治病有八纲来判定,才能对症治疗,针灸推拿有其适应症,同样甩手有适应与不适应的情况,比如关节脱位,除了推拿复位外,针灸、吃药、甩手可以见效吗 ?贫血不吃中药与食物补充营养,光靠

    针灸或甩手有用吗? )

    (五)甩手治病诀要

    甩手何以能治病?人体内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中医认为是「气

    血」,气血有了问题,百病丛生;反之气血通畅,百病自去。根据这一原理,甩手能根本改变气血,改造体质,掌握了主要原因,一切问

    题就迎刃而解了。 (原本萧先生的文章中并没有提及对于癌症的治

    疗效果,也许当时有癌症的患者不若此时的多,现在也许多人练了甩

    手功改善的这些症状,其原因简单的说就是气血循环好的造成身体没

    有淤滞,身体机能自然改善而达到消除疾病的效果,但是并不是说生

    了病不去看医生,光靠甩甩手就能治疗或改善,这是不对的观念)

    甩手对眼睛有利,位什么 ? 内经中说:「目受血而能视,」还是一

    个血的问题。气血走不到,当然引起各种病变,全身上下相通,脉脉

    相达,自然就没有病,有人认为眼睛是独立系统,与肌体关系不大的

    观点,实不尽然。甩手运动后,普遍的效果是:能吃饭、能走路、能

    睡觉、大便通,证明新陈代谢起了变化。 (其实这样的效果就几乎

    能治疗现代人许多疾病,能吃饭表示胃气的功能良好,能吸收各种养

    份,能走路代表下半身肌力未衰退,能睡觉代表神经系统平衡而且睡

    觉是身体最佳恢复的方法,大便通表示毒素可以排出体外,肠子功能

    良好身体免疫功能佳。)

    半身不遂、中风高血压、关节炎,往往连在一起,这就是身体内

    部气血不平衡,影响流转分布,使经络、肌肉、骨骼起了变化。特点

    是两边的脉不一样,一边高(多)、一边低(少),有的每分钟相差

    二十跳、十跳 (这一部分有待商榷) ,而往往一边手脚就有酸痛、麻木的反应,实质上,上下往往也有问题,上面充血,下面血不到。

    甩手对这个病有特效,为什么?甩手不独能治,而且还可以防止中风的前奏,中风是两边血流有问题,因此脉里反应出来不平衡,上

    下不平衡 。

    中医有「脉从跟脚起」的讲法 ... 甩手之所以有作用,在于甩

    手后脉有变化, 脉代表五脏六腑。半身不遂是头重脚轻即上实下虚。

    按脉是中医一大发明,古代医学家对脉理作了很精细的工作,有

    辉煌成就,从脉的变化中可以了解五脏六腑的变化,体质的强弱。甩

    手之所以能冶病,关键在于能改造体质,既然能改造 体,当然也能

    从脉里反应出来。

    脉太快的病是血不能控制气,气就损失了,是血分不足,甩手能

    够补血 (应该是因为甩手刺激到肠胃的循环,使消化吸收功能增强,所以也补血功效,另一说是血行于脉,气行于脉外,若是不能协调一

    致就会生气病或是血病,所以甩手使气与血速度一致,难经第 22 :

    气主呴之,血主濡之。气留而不行者,为气先病也;血壅而不濡者,为血后病也。) ,就有控制气的作用。脉跳太慢的,在血流畅有阻

    碍和血气不足,甩手后四肢在运动,牵动背、胸、腹,阻碍打通了,淤血赶走了,当然脉也正常了。

    脉的改变是经络的改变,怎么改变 ? 脉从脚根起 (人身体的 12

    经脉经起于手指与脚趾,所以井、荣、输、原、经、合都在四肢末端。) ,甩手重心在脚,脚用劲,如老树生根,和打桩一样打下去,使脚里的

    气血起了按摩作用,由此而通达全身,肌肉、皮肤、骨节、骨髓,改

    变。 ( (( (六 六六 六) )) )补记 补记 补记 补记 十九字诀用法 十九字诀用法 十九字诀用法 十九字诀用法

    (一)上宜「虚」。虚乃空虚之意,上体自脑以下宜虚,虚则空

    灵自在,而不滞重呆板也。

    (二)下宜「实」。实乃后重之意,下体自腰腹以下宜实,实则

    稳健刚重,而不轻浮虚弱也。

    (三)头宜「悬」。「悬」者挂也,似有绳悬起顶上之发,可以

    上接天气也。

    (四)口宜「垂」。垂者自然垂合,将嘴巴微微合起,下颚并微

    向后收,以防削往上冲(冲)也。

    (五)齿宜「叩」。叩者即上下齿微微用劲相叩,叩齿乃道佛门

    中静坐时常用之工(功)法也。

    (六)舌宜「抵」。抵者即舌尖微微上 挠( 翘),抵住上龈,以接神水及任督脉气也。

    (七)津宜「咽」。咽者即咽华池神水,俗所谓吞津之工(功)

    法也。

    (八)胸宜「絮」,「絮」、是棉花,想着胸部如棉花一样轻松

    无力。柔和而不用劲也。 (九)背宜「拔」,「拔」者,像有东西在上,,用力将你的背

    脊拔了起来,使上挺也。

    (十)腰宜「轴」,「轴」、是车轮的轴心,想象你的腰脊骨左

    旋右转。直竖如轴心也。

    (十一)臂宜「摇」,手臂似扒船然轻轻在摇。

    (十二)肘宜「沉」,肘即手 ?,在甩手之际,用意沉下往后甩

    出。

    (十三)腕宜「重」,在甩手时,腕部应该用力下后翻并且将掌

    突筋露,使胸部挺张。

    (十四)手宜「划」,划者划船者也,手向后作划船状。也是使

    内脏不断牵动。

    (十五)腹宜「实」,如果肚子像铁石之实,则自有上轻下重之

    感。

    (十六)跨宜「松」,双足稍为闸(扎 ? )马,跨部自然轻松。

    (十七)肛宜「提」,像忍大便一样,将肛门上提。为不必用劲,使其自然也。

    (十八)跟宜「石」,将臀部稍微下沉,腰伸直,自然脚跟稳如

    盘石。 (十九)趾宜「抓」,用意念想着一双足掌似有勾抓着地面,不

    由自主便达到「上虚」。

    By zmin2002

    2008-10-29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 详见PDF附件(169KB,11页)